GPT

搜索文档
“AI恋人”正在网络收割真心与捞金
36氪· 2025-08-04 15:57
她的头像很美,朋友圈文艺、语音温柔,说话也不黏人,节日那天,她轻轻问:你会不会送我礼物?你 以为遇见了爱情,其实是撞上了一场设计好的剧本。 小王是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晚上认识"阿璃"的。那天,那天他闲着无事刷着短视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 抖音视频账号:封面是一个长发女孩,照片朦胧模糊、眼神清澈,配文是:"晚安,陌生人。"他鬼使神 差地点了关注发了私信,没想到对方很快回复了。 "我是南宁这边的,在医院做护士,轮班比较多,白天不一定有空。"她在第一天就介绍了自己,话不 多,但让人感觉"靠谱"。 接下来几天,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聊天。她记得他的加班时间、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日期,还在小王生日那 天发来了定制的视频祝福,背景是粉色的氛围灯,女孩轻声说:"希望你今年,不再那么辛苦。"小王一 度觉得——这个世界终于有人在认真爱他。 小王并不算恋爱脑,但他承认:"就是感觉她挺真诚的。"加上当时临近520,对方开始说起:"其实我平 时不过节,但如果有人记得我,我会特别在意。" 这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恋爱脑的自述,而是当下正在网络中悄然发生的一种骗局:她并不是真人,而 是由AI生成的美女照片、量产的朋友圈、复制的恋爱话术组成的"恋人账号" ...
Elad Gil:AI 应用进入收敛期,比模型跑得快才能抓住红利
Founder Park· 2025-07-28 23:33
AI商业格局的成型 - 过去四年AI领域从"技术迷雾"进入"商业马拉松"阶段,模型能力提升推动应用场景验证,市场格局初定[1] - GPT-3发布后市场预见变革,早期GenAI公司如Harvey、Perplexity等获得融资,当时OpenAI是唯一明确的基础模型公司[3] - 2022年代码/AI驱动软件开发重要性显现,但胜出者未定,直到2023-2024年Cursor、Codium等产品陆续上线[4] 已被验证的市场机会 基础模型LLMs - LLM领域资本壁垒达数十亿美元级别,核心玩家包括Anthropic、Google、Meta、Microsoft等,与云服务商深度合作[6] - 中国开源LLM如Deepseek、Qwen等在测试中表现强劲,但新玩家难以突破资本护城河[12] - 基础模型公司营收从0到数十亿美元仅用3年,云厂商AI季度支出达数十亿美元规模[6] Coding领域 - GitHub Copilot 2021年推出后营收快速攀升,部分企业两年内达5000万-5亿美元[14] - Figma和Canva推出vibe coding工具,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类似产品[15] - 基础模型公司可能通过coding生成能力直接切入该市场,因其经济价值和AGI路径重要性[15] 法律领域 - Harvey和CaseText成为法律市场领先者,Legora已被250家律所采用[17][19] - 法律全流程自动化仍处早期,但Harvey等已构建完整处理系统,可能扩展至其他专业服务领域[19] 医疗记录整理 - Abridge、Ambience等公司主导医疗记录市场,未来可能被整合进头部企业或拓展至医疗体系其他环节[20] 客户服务 - Decagon和Sierra主导美国市场,商业模式从"seat-based"转向按任务计费[21] - Agentic操作取代人类工作角色,推理模型进步加速这一转变[21] 搜索重构 - Perplexity作为少数初创企业,与Google、OpenAI等巨头竞争,推出Comet浏览器集成代理功能[22][23] 潜在AI重构领域 - 会计、合规、金融工具、销售代理、安全等领域适配GenAI,已有早期公司探索[24][25] - 部分市场因模型能力不足尚未成熟,需等待技术拐点[26] GPT Ladder概念 - 模型能力跃迁解锁新场景,如GPT-4推动法律工作流爆发,Claude 3.5提升coding工具可用性[27] - GPT-5等未来版本可能开启目前无法实现的应用场景[28] AI Agent趋势 - 从chatbot向agentic workflows演变,Devin、Decagon等代表早期应用[32] - 软件商业模式从"seat-based"转向按认知能力计费,重塑企业预算逻辑[33] 行业整合趋势 - GenAI驱动并购整合,直接收购公司可加速AI采纳并提高经济回报[34] - 头部初创合并或与传统企业整合将成为重要策略,市场进入整合期前夜[35][36] 市场阶段总结 - 代码生成、法律服务等早期应用领域领先者已确立,新市场处于颠覆临界点[37] - GenAI进入市场格局明朗、竞争收敛的新阶段[37]
AI教父Hinton中国首次演讲实录:人类可能就是大语言模型
虎嗅· 2025-07-26 17:26
AI发展范式 - AI发展出两种范式:符号主义路径强调逻辑推理与符号处理[1],连接主义路径以生物智能为基础,强调神经连接的学习与适应[2] - 1985年尝试结合两种理论,通过语义特征预测词汇关系,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奠定基础[3][4] - 现代大模型(如GPT)延续该思想,将词汇视为多维特征构件,通过神经网络组合实现语言生成与理解[6] 大模型与人类认知 - 大模型构造方式类似蛋白质折叠,通过语义结构匹配实现语言理解[8] - 数字系统知识可复制且与硬件分离,具备永生性和高能效(人脑功率仅30瓦)[13][14] - 人类知识传递带宽极低(约100比特/秒),而AI可实现指数级知识转移[9][17] AI技术演进与应用 - 知识蒸馏技术将大模型能力迁移至小模型,类似教师-学生传授机制[16] - AI在创意领域表现突出:视频生成成本从百万降至数百元,半年内生成超3亿条内容[25] - AI应用场景远超设计预期,包括古文字解析、天文望远镜操作等,大幅提升个体能力边界[26] AI行业生态 - AI公司本质是提供持续性能力增强的组织,70%代码和90%数据分析由AI自动完成[28][30] - 模型能力提升依赖顶尖专家教学,通过引导思考过程实现泛化能力[30] - 开源模型快速崛起,多智能体架构削弱单一模型优势,推动行业普惠化[34][35] 成本与效率趋势 - 模型规模受推理速度限制,未无限膨胀,与芯片性能提升同步[35] - 推理成本一年内下降一个数量级,未来或再降一级,但token使用量激增(从数千至数百万)[38][39] - 训练成本未大幅上升,实验设计与团队效率成为竞争关键[37]
融质科技创始人安哲逸:《AI+情绪革命:引爆企业增长的核动力》精华分享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53
AI与AIGC核心差异 - AI指广泛技术体系 服务于企业级需求如抖音推荐算法 高德路线规划 淘宝智能图片生成 与个人直接关联较弱 [6] - AIGC如DeepSeek GPT 豆包等是个人可直接应用的红利 应用场景覆盖文字 图像 音频等 能显著提升创意生成与复杂问题拆解效率 [6] AIGC模型选择与优化 - 通用模型如GPT擅长开放性问题和创意内容生成 [10] - 推理模型如DeepSeek更擅长逻辑推导 代码生成等结构化任务 对提示词要求较低 [10] - 应对AI幻觉方法包括多平台交叉验证 联网搜索实时数据 应用"五星模型"提示词 其中矛盾论提示词可解决70%企业典型问题 [10] AI时代商业逻辑转型 - 盈利逻辑转向以特定人群为核心 需通过个性化服务建立竞争力 [11] - 案例1 佛山餐饮企业用AI定制专属歌曲 将餐饮升级为情感体验 [11] - 案例2 银川商家通过AI改造手表为同学情定制礼品 显著提升利润 [11] - 情感价值成为核心竞争力 微信附近的人满足猎奇 小米故事化营销引发共鸣 [11] 模型应用实践 - 推理模型适合聚焦结构化问题如特定市场开拓 通用模型需详细背景资料处理战略咨询等开放性问题 [13] - 提示词优化需应用五星模型 明确AI角色 要求 背景 目标及约束条件 可高效生成面试题等专业内容 [14] 行业趋势总结 - AI浪潮下 把握个性化服务与情感价值创造是抢占先机的关键 [14]
婚约破碎、挚友永诀、合伙人分道扬镳……在创业上升期确诊癌症的创始人,历经至暗时刻后用AI击穿亿万市场
混沌学园· 2025-07-17 17:15
公司发展历程 - Jenni AI 2024年底年度经常性收入(ARR)接近1000万美元,拥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万用户,成为AI+教育领域增长最快的创业项目之一[2] - 创始人David Park曾经历多次创业失败,包括服装品牌、社交App、AI约会工具等,最终在GPT-3发布后转向AI写作助手方向[16] - 初期定位为通用型AI写作工具时月收入不足2000美元,转型专注学术写作后实现爆发式增长[17][20] 产品定位与差异化 - 核心功能是"生成+引用",解决学术写作中可信度、引用规范、反抄袭等刚性需求,与通用型AI写作工具形成差异化[11][12] - 通过用户访谈发现真实痛点是"学术可信度"而非单纯写作能力,这一洞察成为产品成功关键[10][13] - 产品简化后用户参与度不降反升,证明聚焦核心功能的价值[22][23] 增长策略 - 通过TikTok等平台发布"论文急救"类短视频精准获客,单条视频带来数万注册用户[25] - 围绕"论文截止日""引用规范"等关键词持续创作内容,实现百万级用户积累[27] - 采用"产品/市场契合+高杠杆营销"策略,2024年末ARR达900万美元,接近千万美元目标[28] 创始人关键决策 - 拒绝签署可能带来财富自由的收购合同,坚持独立发展[1][38] - 在确诊甲状腺癌后立即手术,确保公司运营不受影响[30][32] - 从追逐个人成就转向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转变[44][45][46] 行业洞察 - AI写作工具市场竞争激烈,但学术写作细分领域存在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11][13] - 创业成功关键在于持续试错后找到用户真正愿意付费的痛点,而非技术本身[18][19][20] - 长期坚持和专注比短期爆发更重要,大多数时间面临的是平淡而漫长的挑战[48][50][51]
Windsurf之外,OpenAI投资真正在拼的那块图是什么?
Founder Park· 2025-07-15 21:43
OpenAI投资策略分析 - OpenAI近期收购Windsurf失败但早已布局编程领域 投资了Cursor和Magic-dev等公司 不只是补位而是提前落子[3] - OpenAI Startup Fund成立以来已投资17家AI原生项目 其中30%成长为独角兽 投资策略是与真正知道GPT能解决什么场景问题的人共建行业接口[4] - 投资组合涵盖多个行业 包括法律、教育、医疗、机器人等 每家公司都是未来城市原型结构中的关键管道或端口[5] 投资组合表现分析 - 表现优异的公司特点:切入垂直且痛点明确的场景 如Harvey服务于顶级律所 Ambience Healthcare专注医疗语音转录 Speak聚焦成人英语口语练习[8][11] - 表现不佳的公司特点:技术过于前沿但市场未准备好 如已关闭的Ghost Autonomy 或处于"有用但不必须"的模糊地带 如Mem和Descript[12][13] - 决定AI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否站在真实付费场景 是否将AI深入任务链条 是否让AI在体验中隐形却不可或缺[14] 产品发展路径对比 - Cursor采用工程思维 作为IDE中的AI编程助手 深入开发者工作流 提供高频低摩擦的协作[15] - Magic-dev采用研究思维 试图重构整个开发流程 让AI从需求生成完整系统代码 但落地难度大[15] - 两种路径代表不同哲学:脚踏实地解决现实问题 vs 探索尚未成型的可能世界 好的产品应在两者间平衡[16] 创业建议 - 寻找真实有刺的痛点 哪怕不"性感" 如法律文件审阅、医疗纪要等 越扎入日常越可能成功[17] - 采取渐进式演进而非一步到位的颠覆 如Cursor持续打磨模型感知力 走在"刚刚好"的能力前线[18] - 创始团队最好是场景中人 如Harvey CEO是前律师 Ambience联创是医疗科学家 能准确把握真实痛感[19] - 下一代成功的AI产品将扎根"最真的问题场" 在烟火气的日常中释放模型潜能[21][22]
还在纠结是否入门大模型?别人已经发了第一篇顶会!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4 14:20
大模型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 - 大模型在自动驾驶功能上的落地逐渐清晰化,理想、华为等公司开始推行自己的VLA、VLM方案 [1] - 下一代大模型需要关注轻量化与硬件适配、知识蒸馏与量化加速、高效微调大模型等方向 [1] - CoT方案是后期完成空间感知的重点,VLA+强化学习等高级推理范式受到行业重点关注 [1] 大模型优化课程介绍 - 课程系统性地探讨大模型的前沿优化方法,重点研究参数高效计算、知识动态扩展和复杂推理三大方向的关键技术 [2] - 参数压缩方面研究剪枝稀疏化和量化加速等轻量化方法 [2] - 知识扩展方面探索检索增强生成(RAG)和参数高效微调(PEFT)等动态知识注入技术 [2] - 推理优化方面研究链式思维(CoT)和强化学习优化(GRPO)等高级推理范式 [2] 课程解决的问题 - 帮助学员系统掌握大模型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清晰的体系 [3] - 解决动手能力差、无法复现论文的问题,协助开发设计新模型 [3] - 解决论文写作和投稿难题,积累写作方法论并获得投稿建议 [3] 课程收获 - 掌握大模型优化的核心算法,包括结构化剪枝、低比特量化、动态检索等关键技术 [9] - 获得Coding能力增强,在baseline代码和可用数据集上高效展开研究 [9] - 撰写出论文初稿,可能产出一篇不错的论文 [9] 课程大纲 - 大模型剪枝与稀疏化算法优化:详解让大模型体积更小、运行更快的方法 [19] - 大模型量化加速全景:从数据位宽到编译来优化大模型的加速 [19] - 参数高效微调(PEFT)革命:介绍用少量计算资源让大模型适应垂类任务的高效微调算法 [19] - 基于RAG的大模型知识动态扩展范式:解决大模型的事实性错误和知识更新滞后问题 [19] - Chain-of-Thought推理进阶:针对让大模型分步骤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进行深入剖析 [19] 课程资源 - 提供Baseline代码,包括LLM-Pruner、GPTQ、LLaVA等开源项目 [16] - 必读基础论文包括GPTQ、Sheared LLaMA、TVM等 [18] - 数据集来自于公开数据集,根据具体任务选用 [13] 招生要求 - 具备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基础,熟悉Python和PyTorch [6] - 最好具备4张4090显卡或以上设备性能的机器,最低不少于2张4090显卡 [15] - 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熟练使用PyTorch等深度学习框架 [15]
AI 编程冲击来袭,程序员怎么办?IDEA研究院张磊:底层系统能力才是护城河
AI前线· 2025-07-13 12:12
多模态智能体的新时代 - 实现智能体"看懂、想透、做好"需整合视觉、语言推理与物理执行能力,是多模态过程的核心挑战 [2] - 视觉理解因输入维度高(如连续视频流)、三维结构建模复杂且需结合交互知识,成为技术突破难点 [3] - 生成模型依赖理解模型评估质量,理解与生成深度耦合,强化学习中的reward model本质是理解能力体现 [4] - 空间智能对机器人操作至关重要,当前VLA模型因缺乏物体精确定位,操作成功率远未达实用水平 [5] - 视觉领域三维表示方法未统一,斯坦福主张采用三维内部表示以提升模型预测能力 [7] 技术落地路径 - 制造业"AI+机器人"落地需平衡通用性与精准度,汽车生产线上下料等半结构化场景是可行突破口 [7] - 危险操作场景优先落地,通过遥操作结合智能逐步迭代,家庭等开放环境需5年以上技术积累 [8] - 从结构化到半结构化场景过渡(如产线灵活操作)是机器人技术渐进式商业化关键路径 [8] 工业界研究策略 - 工业界研究需构建"研究价值-应用价值"坐标系,右上角(双高价值)为理想目标,避免纯论文导向 [11] - 目标检测等基础问题仍有突破空间,需坚持解决实际难题而非追逐热点 [12] - 产品与研究节奏差异显著,研究人员需开放探索空间,管理者应协调两种模式避免强制同步 [13] - OpenAI案例显示技术成熟后需转向工程化集中攻关,但研究支撑仍是底层基础 [14] 人才能力建设 - 计算机基础能力(如分布式系统、GPU架构)比大模型调参经验更关键,系统级优化能带来2-3倍效率提升 [16][17] - 年轻从业者应专注底层能力(代码、并行计算),避免成为"调参侠",系统理解力是团队稀缺资源 [17][18] - 计算机专业仍具长期价值,AI冲击的是基础编码岗位,需通过AI协作提升编程深度与不可替代性 [19]
好险,差点被DeepSeek幻觉害死
虎嗅· 2025-07-09 14:19
智能驾驶与AI安全 - 智能驾驶行业当前面临严重安全隐患 强调"安全是1 跑得快是0"的核心逻辑 [6][7][8] - 小米近期疑似因智能驾驶系统故障导致重大车祸 凸显技术落地风险 [7] - 行业论坛明确提出"对智能驾驶来说 安全是最大的奢侈" 反映监管趋严态势 [6] AI模型幻觉问题 - DeepSeek-R1模型在Vectara HHEM测试中幻觉率达14.3% 是V3版本的3倍 [14][15] - 医疗场景测试显示模型对错误答案置信度常高于正确答案 存在系统性风险 [22] - 模型幻觉根源于训练数据噪声/过拟合/生成策略不可控 属于统计学固有缺陷 [25][26][27] AI医疗应用风险 - IBM Watson被曝训练数据包含假设性案例 暴露标注质量隐患 [31] - 模型存在四大诊断偏差: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确认偏误/归因偏差 [29][32][37][42] - 罕见病诊断场景中 模型受概率统计限制易忽视低频关键症状 [37][41] 安全防控策略 - 严肃领域AI需构建"症状-疾病网络"检查机制 强制覆盖所有实体组合 [61] - 建议采用多模型交叉验证机制 如用DeepSeek校准ChatGPT输出 [58] - 医疗诊断需配置10人分析师团队分角色验证 建立多重校验体系 [62] 行业发展路径 - 技术路线出现分化:严格SOP控制型 vs 全模型驱动型 [48][51][54] - 医疗等严肃领域必须采用SOP负责制 拒绝纯模型自主决策 [54] - 行业共识转向"安全是1 有效是0" 优先构建安全体系 [55][65][68]
AI智能体的商业叙事远比技术精彩
36氪· 2025-07-09 07:27
AI智能体市场发展现状 - 全球科技巨头如微软、谷歌、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纷纷加码AI智能体布局,覆盖内容创作、客服、手机助手、办公自动化等多个垂直领域 [1] - 2024年仅约1%的企业软件内置AI智能体功能,但到2028年这一比例有望飙升至33%,约15%的日常业务决策将由AI自动完成 [5] - 高盛预测到2030年AI智能体将创造约7万亿美元经济效益,其中相当部分来源于效率提升 [5] 科技公司布局策略 - 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已吸引15万家企业和80万名开发者参与,并推出多智能体协作App"心响" [2] - 阿里将AI智能体重点放在To C领域,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在高德、飞猪等平台推出智能体 [3] - 腾讯围绕微信生态系统打造差异化智能体AI,连接社交图谱、通信能力和数百万个小程序 [3] - 谷歌将智能代理能力整合到Chrome浏览器、搜索引擎和Gemini应用等全线产品中 [3] 技术发展路径 - AI智能体通过"决策(LLM)+记忆+规划+工具"构建智能闭环,正重塑终端交互中枢 [5] - 手机、PC采用"端优先"策略强化本地推理能力,可穿戴设备通过"端-近端-云"架构解决算力瓶颈 [5] - 在6G应用中,智能体可赋能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代表,未来将依赖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群智协作 [6] 行业发展挑战 - 67.4%业内受访者认为智能体的安全合规问题"非常重要",主要担忧AI幻觉与错误决策、数据泄露、有害内容输出 [8] - 当前智能体在工具组合调度、异常处理、上下文状态保持等方面缺乏"智能",难以应对动态交互场景 [8] - 协议标准"多强混战",不同智能体由不同架构构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9][10] 商业生态影响 - 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76.3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503.1亿美元,年均增速45.8% [11] - 智能体可能冲击中心化的平台型结构,改变现有App生态,使服务实现跨应用无缝对接 [12] - 传统广告和电商商业模式可能失效,信息获取逻辑将从"你推给我看"转向"AI找给我看" [13] - 端侧AI将推动订阅变现模式兴起,带动"硬件+服务"并重的发展趋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