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tral

搜索文档
告别盲选LLM!ICML 2025新研究解释大模型选择的「玄学」
机器之心· 2025-07-04 16:59
大语言模型选型挑战 - 开源LLM数量激增(如LLaMA、Falcon、Mistral、DeepSeek),导致特定下游任务选型困难[4] - 传统选型方法计算资源消耗大且泛化能力不足,存在高度不确定性[4] LensLLM理论框架 - 基于PAC-贝叶斯泛化界限,首次揭示LLM微调中测试损失随训练数据量的"相变"动力学[6][11] - 提出双相演进理论:预幂律相(Hessian值高、参数敏感)和幂律相(Hessian值低、稳定性强)[16] - 数学公式量化性能与数据量关系:$L(f_{\hat{w}})\leq(1+\epsilon)\hat{L}(f_{\hat{w}})+C_{3}n^{-\beta_{3}}+O(n^{-\frac{3}{4}})$[10] LensLLM技术优势 - 引入NTK(神经正切核)增强型修正缩放模型,精准捕捉Transformer微调动态[15] - 在三大数据集(FLAN/Wikitext/Gigaword)上RMSE显著低于基准模型: - Wikitext上OPT-6.7B误差0.026 vs 基准0.132(5倍差距)[18] - FLAN数据集误差0.022-0.035 vs 基准0.087-0.15[18] - 计算成本降低88.5%,仅需0.48-0.97×10^21 FLOPs[23] 性能验证 - Gigaword数据集选型准确率91.1%,Pearson相关系数85.8%[21] - Pareto最优曲线显示LensLLM在低FLOPs下保持高相关性[25] - 覆盖14种架构(如OPT/T5/mT5/GPT-2等),误差带更窄[19][20] 应用前景 - 边缘设备部署:快速筛选资源受限场景最优模型[31] - 加速A/B测试周期,降低模型迭代成本[31] - 扩展至多任务场景及MoE架构研究[27]
选择合适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Mistral 和 DeepSeek
36氪· 2025-06-30 13:34
大型语言模型(LLM)比较分析 1 计算要求 - Llama、Mistral和DeepSeek提供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7B、13B至65-70B),参数数量直接影响每次推理所需的计算量(FLOPs)[2] - 7B模型每个token生成需约140亿FLOPs,70B模型则需约1400亿FLOPs,计算量相差10倍[2] - DeepSeek 67B模型与Llama 70B计算需求相当,每个token生成约1e11 FLOPs[2] 2 硬件需求 - 7B-13B模型可在单GPU运行(7B需15GB VRAM,13B需24GB VRAM),70B级模型需2-4个GPU或专用加速器[3][4] - 7B/8B模型适合消费级GPU(如NVIDIA 16GB显存),65B+模型权重达130-140GB需多GPU并行[3][4] - Mistral 7B因优化架构可在CPU边缘设备运行,适合离线场景[15] 3 内存管理 - FP16推理时7B模型占14-16GB内存,13B占26-30GB,65B+超130GB需多设备[5] - 微调需2-3倍模型内存,LoRA/QLoRA技术可将内存需求降至全量微调的1/10[6][7] - Mistral滑动窗口和DeepSeek MLA技术优化长上下文处理,降低KV缓存内存占用[8] 4 性能权衡 - 交互式应用(如聊天机器人)优先低延迟(7B模型每秒数十token),批处理任务侧重吞吐量(70B模型每秒数token)[10] - 动态批处理技术可平衡延迟与吞吐量,提升GPU利用率30%以上[11] - 小模型单请求响应更快,大模型通过硬件并行化实现更高精度[11] 5 生产部署 - 三大模型均兼容Hugging Face生态,支持Transformers/vLLM/TensorRT-LLM等框架[13][16] - 云部署方案包括AWS Bedrock(Mistral)、IBM watsonx.ai(8×7B混合模型)及A100/H100虚拟机[15] - 4位量化技术使7B模型可在高端CPU运行,Llama.cpp优化后支持手机端部署[15] 6 基准性能 - DeepSeek 8B在MMLU(78.1%)、GSM8K(85.5%)、HumanEval(71.1%)全面领先,数学/代码能力突出[18][21] - Llama-3-8B综合能力强(MMLU 68.4%,GSM8K 79.6%),适合通用场景[19][23] - Mistral 7B效率最优(MMLU 60.1%),推理速度比Llama-2-13B快30%[20][24] 7 技术演进 - 当前8B模型性能已超越早期30B模型,MMLU得分提升20个百分点[22] - 架构创新(滑动窗口/MLA)使小模型处理131k长上下文成为可能[8] - 训练技术突破(思路链提示/RLHF)推动小模型在数学/代码领域接近GPT-4水平[22]
10行代码,AIME24/25提高15%!揭秘大模型强化学习熵机制
机器之心· 2025-06-05 15:14
大模型强化学习中的熵塌缩问题 - 强化学习核心挑战在于利用-探索权衡,策略熵反映动作选择不确定性,传统方法通过正则化调控熵 [4] - 大语言模型训练中策略熵在几步内急剧下降至接近零,导致探索能力缺失和性能停滞,定量分析显示下游性能R与策略熵H符合指数关系R = -a exp(H)+b [4] - 在Qwen、Mistral、LLaMA和Deepseek等模型家族中验证熵塌缩现象,表明熵耗尽时性能上界确定,单纯增加算力收益有限 [7] 熵与协方差关系机制 - 策略熵单调递减的机制源于动作对数概率与logit变化的协方差,高优势度高概率动作降低熵,高优势度罕见动作增加熵 [13] - 实验显示训练初期高协方差推动熵减,后期协方差虽降低但仍维持正值持续压制熵 [13] - 传统熵/KL正则化方法在大模型中效果微弱,需针对性设计新方案 [16] 熵增强化学习方案 - 提出Clip-Cov与KL-Cov两种方法,通过限制高协方差token更新步长控制熵,Clip-Cov随机冻结部分高协方差token梯度,KL-Cov调整KL散度计算方式 [17][22] - 实验证明新方法可主动调节熵水平,在Qwen2.5-32B上实现6.4%性能提升,AIME24/25数据集提升达15% [22] - 训练动态显示新方案能维持熵值稳定并延长输出长度,突破低熵陷阱 [24] 理论与应用价值 - 发现类似Scaling Law的利用-探索曲线规律,可从小模型推演大模型性能并早期预测结果 [7] - 熵动力学理论为理解LLM强化学习底层机制提供新视角,推动算法优化 [24] - 后训练阶段算力投入增加背景下,突破熵瓶颈是实现强化学习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24]
微软(MSFT.O)将通过Azure数据中心为xAI的Grok、Mistral和Black Forest Labs的AI模型提供托管服务。
快讯· 2025-05-20 00:09
微软Azure数据中心合作 - 微软将通过Azure数据中心为xAI的Grok、Mistral和Black Forest Labs的AI模型提供托管服务 [1] AI模型托管服务 - Azure数据中心将托管xAI的Grok模型 [1] - Azure数据中心将托管Mistral的AI模型 [1] - Azure数据中心将托管Black Forest Labs的AI模型 [1]
BERNSTEIN:科技的未来 - 具身智能与大语言模型会议要点总结
2025-05-16 13:2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印度科技、媒体和互联网行业,重点涉及IT服务和SaaS行业 [1][4][8] - **公司**:AI Rudder、Straive、TCS.IN(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INFO.IN(Infosys Ltd)、COFORGE.IN(Coforge Limited)、PSYS.IN(Persistent Systems Limited)、Salesforce、Microsoft、Amazon、OpenAI、Google等 [1][7][4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Agentic AI和LLMs的发展趋势 - **Agentic AI将变革科技栈**:Agentic AI预计利用LLMs快速提升的能力改变科技栈,推动从“AI驱动的企业工作流”转变,重新定义生产力,将范式从静态API和僵化的UX/UI转向动态、目标驱动的系统 [2] - **LLMs采用率增加**:LLMs和AI的采用路径与云计算类似,最初的怀疑逐渐被更好的接受度取代,已证实的ROI、灵活的部署方式(云、本地、边缘)和成熟的LLM生态系统增强了信心,语音AI代理将推动多模态交互,增强呼叫中心代理的能力 [2][16] - **AI采用将遵循云的轨迹**:AI采用将像云一样,起初缓慢,随着工具、信任和人才的契合而加速,文化转变和监管清晰度的提高正在加速信任和企业准备度 [16] 不同类型LLMs的比较 - **开源与专有LLMs各有优劣**:开源LLMs提供更大的控制、定制和成本效率,但需要大量内部专业知识,且存在安全和支持风险;专有LLMs如GPT - 4或Claude提供最先进的性能、可扩展性和托管安全功能,但成本较高,定制有限,可能存在供应商锁定 [32] - **多模型多供应商的未来**:未来可能是多模型、多供应商的,由社区驱动的创新和特定领域的需求塑造,开源LLMs正在推动一个开放、模块化、竞争的空间 [35] - **顶级LLMs的评估**:GPT - 4o和Claude 3 Opus在企业级性能方面领先,具有强大的代理和多模态能力,但成本较高;Gemini 1.5适合生产力用例;开源模型如Mistral和LLaMA 3提供经济高效、可定制的选项,但需要更多努力来实现代理工作流;Cohere在RAG相关企业任务中表现出色,但缺乏完整的多模态或自主代理能力 [39][40] 对IT服务和SaaS模型的影响 - **IT服务劳动密集型模型面临风险**:IT行业的软件开发方式将改变,大量基本编码将转向AI,AI不仅能编写代码,还能为功能开发提供精确估计,设定新的生产力和质量基准,劳动密集型行业如BPM和传统IT服务在技术栈中风险最大 [4][41] - **SaaS用户增长可能停滞或下降**:随着AI代理接管人类任务,用户数量可能下降,但使用和自动化程度将增加,这将打破按席位定价的模式,推动SaaS提供商转向基于价值、使用或结果的计费 [4][30][31] LLMs的演变方向 - **从成本削减到创收**:早期企业采用LLMs主要集中在成本削减用例,随着发展,LLMs将从成本削减工具演变为增长引擎,通过超个性化、对话式商务和AI原生产品体验实现创收,自主代理正在重塑商业模式 [5][43][44] 投资建议 - **印度IT服务行业中期受益**:印度IT服务行业中期将受益于Agentic AI,但短期内会受到效率驱动的增长影响,IT服务公司可以结合AI知识和客户行业经验,帮助企业决定如何采用AI,填补客户在构建有吸引力的AI应用程序时面临的技能、数据和基础设施差距 [8] - **具体公司评级**:对大型印度IT服务公司Infosys和TCS给予“Outperform”评级,对中型IT服务公司Coforge和Persistent给予“Outperform”评级 [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工作任务自动化比例变化**:目前47%的工作任务主要由人类单独完成,22%主要由技术完成,30%由两者结合完成;到2030年,雇主预计这三个类别/方法的比例将接近平均分配 [9] - **AI代理集成方式**:添加AI代理通常是叠加而非重建,如果应用程序有稳定的API和清晰的用户流程,可以在几周内部署一个有效的AI代理层;对于较旧或更封闭的系统,可能需要一些工程努力来创建桥梁 [24] - **AI平台支持多渠道客户交互**:AI平台展示了语音机器人和聊天机器人等AI代理如何通过统一的AI交互式机器人层部署在多个渠道(电话、短信、电子邮件、WhatsApp、Facebook等),这些代理通过预先存在的通信和后端API与现有系统交互 [29] - **新应用构建**:包括垂直代理、代理托管与服务、可观测性、代理框架、内存、工具库、沙箱、模型服务和存储等多个类别,涉及Sierra、Replit、Dosu等众多公司和平台 [45] - **公司估值和风险**:对TCS、Infosys、Coforge和Persistent Systems进行了估值,并指出了各公司的下行风险,如TCS可能面临大订单势头放缓、数字业务增长放缓等风险 [49][50][51][52][53] - **评级定义和分布**:介绍了Bernstein和Autonomous品牌的评级定义、基准和评级分布情况 [55][56][57][59][60][61] - **利益冲突和合规信息**:报告中提及了分析师的利益冲突、公司的合规政策、不同地区的分发规定以及报告的法律声明等内容 [71][72][76][80][84][85][86][88][89][90][94][97][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关于 AI 编程的最本质提问:Cursor 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Founder Park· 2025-05-07 20:58
Cursor的护城河分析 - 产品粘性:以AI-first方式构建的独立编辑器深度集成LLM,提供下一操作预测、一键代码重写等原生功能,用户留存率高且切换成本高[7] - 社区与反馈循环:通过论坛和Discord快速迭代功能,形成用户共同开发模式,UI/UX领先于大型竞争对手[8] - 数据与技术积累:用户行为数据微调AI模型,收购Supermaven获得Babble低延迟代码模型,优化上下文窗口和隐私模式[9] - 先发优势与团队执行力:解决AI提示词管理等复杂集成问题,团队专注AI编码体验[10] Cursor面临的挑战 - 底层LLM商品化:开源模型如Code Llama、StarCoder快速追赶专有模型性能,技术优势易被复制[11] - 激烈竞争:微软VS Code新增AI功能,GitHub Copilot拥有180万付费用户,亚马逊CodeWhisperer等竞品涌现[12] - 平台依赖风险:基于VS Code构建可能受API条款变更影响,功能创新易被巨头模仿[13] - 用户锁定薄弱:开发者工具切换成本低于社交平台,开源社区共享模型改进削弱数据优势[14][15] Cursor的未来战略 - 平台化与生态:开放API/SDK构建开发者生态系统,集成协作功能如实时调试和代码演示[16] - 数据飞轮深化:基于用户行为微调专属模型,提升企业级集成如代码审查和CI/CD管道[16][17] - 市场扩展:从个人工具转向团队平台,增加与项目管理工具的粘性[16] - 端到端体验:覆盖开发全流程包括云托管,提高用户迁移成本[17] 行业竞争格局 - 技术趋同:LLM编码能力成为基础设施,差异化依赖数据与生态[11] - 巨头主导:微软GitHub、OpenAI等通过现有用户规模和数据积累形成壁垒[12][14] - 创新压力:初创公司需持续迭代功能并构建结构性优势以维持领先[13][16]
心言集团高级算法工程师在Qwen 3发布之际再谈开源模型的生态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5-07 03:02
阿里Qwen 3大模型发布 - 阿里发布新一代大模型Qwen 3,与DeepSeek共同形成中国开源生态"双子星",正在取代以Llama为主、Mistral为辅的开源生态 [1] - Qwen 3的发布引发行业关注,多家AI创业公司代表就开源闭源选择、模型微调、能力瓶颈及大模型创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1] 开源与闭源模型选择策略 - 公司业务中90%以上场景使用本地化部署的微调模型,特定任务如数据构造、蒸馏等会直接调用GPT、豆包、Qwen等大模型的API [3] - 本地部署主要基于Qwen微调模型,根据业务需求使用不同量级模型,包括7B、32B、72B等版本,具身智能业务则采用0.5B、1.5B等多模态小模型 [3] - 选择7B模型主要考虑推理速度快、部署成本低及性能与速度的平衡 [3] Qwen模型选择原因 - 生态系统成熟稳定,推理框架(vLLM、SGLang)和微调工具链完善,相比其他模型生态更成熟 [4] - 中文支持能力强,预训练数据包含泛心理、情感陪伴相关内容,更贴合公司业务需求 [7] - 提供从0.5B到72B的完整尺寸系列,降低不同尺寸模型间的微调成本 [7] - 阿里在开源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可信赖度,为公司长期依赖其模型开发提供保障 [7] 大模型使用与微调挑战 - 具身智能业务面临推理成本和生态适配挑战:英伟达方案端侧推理卡成本高,国产算力芯片生态不完善,适配周期长 [10][11] - 线上互联网业务面临模型能力和推理成本/延迟挑战:情感陪伴对多模态理解要求高,用户量快速增长带来推理成本压力,高峰时段流量达平时3-4倍 [12] 模型能力与业务适配 - 公司专注于情感、情绪化的泛心理应用场景,大多数模型厂商不会特别关注这部分数据,因此坚持进行Post-training [13] - 对基础模型要求主要是通用能力而非特定领域能力,通用能力足够好时更容易通过Post-training拟合到业务方向 [13] - Post-training会对模型其他通用能力造成一定损害,目标是将损害控制在2个点以内,核心领域能力提升10个点 [13] 开源模型发展现状 - 期待开源模型能追平闭源顶尖模型如Claude、GPT-4/4o,希望获得更多技术细节分享 [14] - DeepSeek在MoE、原生多模态、代码等方面探索前沿,Qwen和Llama更注重社区和通用性,技术选型相对稳健 [14][15] 大模型创业关键问题 - 模型与产品适配度及对AI在产品中角色的理解是关键,AI应作为后端能力而非前端界面 [17] - 正确模式应是"X + AI"而非"AI + X",核心是挖掘用户需求并用AI解决,而非技术驱动寻找场景 [19] - 用户留存是重要观察指标,留存差往往意味着产品未抓住真实痛点或个性化不足 [19] 中国开源模型全球化发展 - Qwen、DeepSeek等中国开源模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推动技术生态驱动的全球化进程 [20] - 开源为中国企业提供弯道超车技术路径,创造"全球协作-垂直创新-生态反哺"的良性发展模式 [20]
Cursor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虎嗅· 2025-05-06 12:30
公司概况 - Cursor是一家2021年成立的AI原生代码编辑器公司,专注于为专业开发者提供深度集成LLM的独立开发环境 [3][7] - 2024年末ARR达1亿美金,2025年3月达2亿美金,当前ARR突破3亿美金,用户超36万,估值达100亿美金 [3] - 产品采用AI-first架构,核心功能包括代码预测、一键重写、全代码库对话等,被开发者誉为"7x24小时天才编程伙伴" [7] 核心竞争优势 - **产品体验护城河**:深度重构传统IDE工作流,用户留存率高,A16Z调研显示付费用户"很少切换回其他IDE" [7] - **社区反馈飞轮**:通过Discord/论坛快速迭代,2024年MRR达400万美元,形成用户共同开发产品的模式 [7][8] - **技术栈控制力**:收购Supermaven获得Babble低延迟代码模型,优化上下文窗口/代码索引等基础设施 [9] - **先发执行力**:解决AI提示词管理、多文件编辑等3000+小时集成难题,团队专注AI编码体验优化 [9] 行业竞争态势 - **大模型商品化威胁**:底层LLM(如Code Llama、StarCoder)性能接近GPT-4,技术优势窗口期缩短 [12][13] - **巨头围剿**:微软VS Code加速AI原生功能迭代,GitHub Copilot已拥有180万付费用户并扩展聊天功能 [14] - **并购威胁**:竞品Windsurf或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亚马逊CodeWhisperer持续渗透市场 [15] - **开源替代**:VS Code开源基础+免费LLM组合可复现80%功能,Hacker News用户质疑20美元/月定价合理性 [14] 战略发展建议 - **平台化扩展**:开放API/SDK构建生态,向"代码界Figma"转型,集成实时协作/共享调试功能 [18][22] - **数据飞轮深化**: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微调模型,聚焦错误模式/架构偏好等专有数据壁垒 [18] - **企业级渗透**:拓展团队协作场景,绑定代码审查/CI-CD/云托管等全工作流环节 [18][22] - **模型自主权**:减少对第三方API依赖,通过Babble模型增强端到端技术控制力 [9][18] 增长瓶颈 - **用户锁定薄弱**:开发者工具切换成本低于社交平台,价格敏感度较高(20美元vs免费替代品) [16] - **平台依赖风险**:基于VS Code开源架构开发,微软可能通过API条款变更限制竞品 [15][17] - **数据规模劣势**:GitHub/OpenAI拥有数十年代码库数据,开源社区模型改进速度更快 [16][17]
Qwen 3发布,Founder Park围绕开源模型的生态价值采访心言集团高级算法工程师左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30 17:07
开源模型选择与部署 - 公司主要使用本地化部署的微调模型,90%以上业务依赖自研微调模型,特定任务调用GPT、豆包、Qwen等API [3] - 常用模型量级包括7B、32B和72B,具身智能业务采用0.5B、1.5B等多模态小模型 [3] - 选择7B模型因其推理速度快、部署成本低且性能速度均衡 [3] Qwen模型优势分析 - Qwen生态系统成熟稳定,推理框架和微调工具链适配完善,优于部分早期大参数模型 [4] - 中文支持优秀且预训练数据包含泛心理内容,契合情感陪伴业务需求 [5] - 提供0.5B至72B完整尺寸系列,降低多尺寸模型间的微调与测试成本 [5] - 阿里开源策略持续可靠,长期投入保障优于其他变动频繁的开源方 [5] 业务挑战与解决方案 - 具身智能领域面临推理成本高(端侧英伟达方案昂贵)与国产芯片生态适配周期长(需1-2个月)问题 [6] - 线上业务需应对情感细粒度理解(多模态融合)和高峰流量(凌晨峰值达平时3-4倍)的算力调度压力 [7] - 通过Post-training提升核心领域能力10个点,同时控制通用能力下降在2个点内 [8] 开源模型发展现状 - 开源模型(DeepSeek、Qwen、Llama)目标追平闭源顶尖模型(如GPT-4),目前仍存差距但可获取权重 [9] - DeepSeek技术路线激进,专注MoE与多模态前沿 Qwen与Llama更注重社区通用性,技术选型稳健 [11] - 期待Qwen增加技术细节公开,如数据配比等,类似Llama3与DeepSeek的技术报告 [10] 大模型创业洞察 - AI应作为后端信息处理工具而非前端界面,避免简单API嫁接旧产品 [13] - 情感类产品需深度整合多模态输入(如语音语调分析)以实现个性化,留存率是需求真实性的关键指标 [14] - 正确模式为"X+AI"(需求驱动)而非"AI+X"(技术驱动),避免伪需求陷阱 [14] 中国开源生态全球化 - Qwen与DeepSeek形成中国开源"双子星",推动技术生态驱动的全球化进程 [1][15] - 开源模式实现"全球协作-垂直创新-生态反哺"闭环,助力泛心理AI领域突破 [15]
Qwen 3 发布,开源正成为中国大模型公司破局的「最优解」
Founder Park· 2025-04-29 20:33
阿里Qwen 3大模型发布 - Qwen3-235B-A22B评测成绩与DeepSeek R1、Grok-3、Gemini-2.5-Pro相当,支持混合推理和增强Agent能力 [1] - 全系列模型实现全参数(0.6B-235B)和全模态覆盖,成为HuggingFace最受欢迎开源模型,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超越Llama系列 [16][17][23] - 采用"思考模式/非思考模式"无缝切换技术,优化MCP工具调用成功率,官方明确从"训练模型"转向"训练Agent"的战略方向 [5][6][7] 中国开源模型全球竞争格局 - DeepSeek+Qwen形成开源"双子星"格局,取代Llama+Mistral成为全球主流开源生态 [1][13] - 开源策略突破地缘政治壁垒:模型权重和训练细节全公开,开发者可自托管定制,建立全球开发者社区信任 [10][12][15] - 两种差异化商业模式:DeepSeek通过技术突破提供低价API服务(成本降低80%),Qwen通过开源带动阿里云商业闭环 [19][20][21] MaaS模式创新 - 阿里云构建"模型-云-行业应用"飞轮:Qwen开源降低AI创业门槛,百炼平台提供MCP服务接入 [2][24] - 实际案例显示Claude+Qwen2.5组合成为创业公司主流方案,混合使用闭源与开源模型平衡成本能力 [25][27][30] - 行业专用模型在医疗、金融等高壁垒领域仍具优势,但需结合本地化服务和数据闭环 [14] AI创业者实践洞察 - 模型选择策略:ToB企业倾向Qwen32B微调(单卡可部署),ToC企业采用API组合(Gemini+DeepSeek) [27][45] - 四大核心挑战:长文本处理衰减(播客场景)、多模态情感理解(心理场景)、国产芯片适配(机器人场景)、并发稳定性(服务场景) [36][40][41] - 创业方法论验证:70%成功案例遵循"X+AI"而非"AI+X"模式,留存率取决于真实需求解决而非技术指标 [48][50] 开源模型技术趋势 - 能力差距持续存在但应用门槛降低:2025年开源模型已满足PMF验证需求,微调价值向窄领域迁移 [25][43] - 三大技术方向:混合推理架构(成本控制)、Agent工具调用(实用化)、多模态融合(场景适配) [5][7][23] - 社区驱动创新:Qwen生态含完整工具链(vLLM/SGLang),DeepSeek聚焦前沿技术(MoE/多模态) [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