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CE(T细胞衔接器)
icon
搜索文档
红杉中国押注:创新药中式NewCo第一单
经济观察网· 2025-08-20 20:31
NewCo交易模式兴起 - 维韦克·拉马斯瓦米创立NewCo模式 通过低价收购大药企搁置药物 经研发增值后转售获利 成为亿万富翁 [2] - 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行业已发生14笔NewCo交易 卖方包括恒瑞医药等大公司和荃信生物等小型创新药企 [2] - 买方最初以美国基金为主 包括Atlas Venture、Orbimed、RA Capital等明星基金 [3] 首笔中国基金主导交易 - 2025年8月红杉中国联合6家中国基金完成首笔中国买方主导的NewCo交易 与乐普生物达成TCE管线交易 [5] - 交易首付款1000万美元 乐普生物保留新公司Excalipoint 10%股权 潜在获得总额8.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6] - 红杉中国等机构向Excalipoint注入4100万美元A轮投资 [6] 交易结构特点 - 涉及三方利益协调:新公司创始人方磊等 新投资人红杉等 上市公司乐普生物 [8] - 原研发负责人方磊出任高管 确保核心技术无缝衔接 朱杰伦负责融资与业务拓展 [7][8] - 与传统股权融资不同 需要复杂交易结构设计 [8] 中国本土化演进 - 形成"中国创新药资产+中国资本+中国职业经理人"新模式 区别于以往出海导向的交易 [9] - 计划在中国开展两款TCE药物的一期临床试验 利用中国临床效率 成本优势和患者资源 [9] - 中国临床成本显著低于美国:每位受试者成本中国三四十万元人民币 美国二三十万美元 差距五到七倍 推进速度差五倍 [11] 价值创造逻辑 - NewCo最终目标是将增值后的在研药物卖给下家 而非自行商业化上市 [12] - 成功关键取决于与跨国药企的人脉联系和对买方管线需求的熟悉程度 [13] - 职业经理人团队经验至关重要 欧美存在连续创业成功的案例 [13] 行业认知差异 - 部分创新药企最看重首付款 认为NewCo首付款偏低 甚至被视为"割青苗" [14] - 但NewCo不稀释卖方其他管线价值 不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 能分享股权溢价收益 [14] - 2025年创新药股市回暖 但大量未上市药企仍面临募资困境 NewCo交易预计持续增加 [14] 中外理解对比 - 中国将NewCo与出海关联 恒瑞医药2024年5月交易关键词为"拓宽海外市场" [15] - 全球视角下NewCo本质是资产和风险剥离 买方通过募投管退实现低值资产增值 [17] - 典型案例:罗氏以超71亿美元收购Telavant 诺华以超30亿美元回购黑石成立的公司 [17] 风险与失败案例 - 拉马斯瓦米旗下公司曾投入500万美元收购阿尔茨海默症药物 两年后临床试验失败资金打水漂 [18] - 艾伯维2025年初对收购的NewCo减值35亿美元 因关键药物二期临床试验失败 [13]
国金证券:中国创新药处于创新成果兑现初期,肿瘤领域继续关注两大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8:33
中国创新药行业崛起 - 中国创新药处于创新成果兑现初期,独立开发成功与BD授权交易出大单品的机会较大[1] 肿瘤领域重点关注方向 - ADC领域关注靶点、抗体结构与毒素组合的多维度迭代创新[1] - 免疫疗法关注分子构件的组合变换与空间结构创新,包括ICI、TAA、细胞因子及TME相关趋化因子的崭新组合突破[1] 潜力细分赛道及企业 - 下一重磅单品可能诞生于TCE、双抗/多抗、创新ADC等细分赛道[1] - 临床领先企业值得关注[1]
把握三大技术趋势 基金看好创新药“中国超市”
证券时报· 2025-06-09 02:47
创新药行情表现 - 今年以来创新药尤其是港股标的强势上涨,带动基金水涨船高,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大涨78.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华安医药生物A等多只医药主题基金年内涨幅超60% [1] - 创新药已成为今年基金业绩的"胜负手",但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开始出现,知名基金经理指出"创新药的泡沫远比上轮CXO大" [1][8] 行情驱动因素 - 创新药行情源于价值发现和价格发现的"戴维斯双击",市场风险偏好上行及对中远期定价接受度提高 [2] - 创新药行业发展加速验证,包括研发数据读出、商业化放量验证、出海合作密集落地,国际合作伙伴给予更乐观定价 [2] - 政策支持力度大,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文件出台,首发定价政策打开创新药定价天花板 [2] 中国创新药产业竞争力 - 中国在大分子时代弯道超车海外,全球5000万以上BD中中国产品占比从2020年5%提升至2024年30%,2024年一季度增至40% [3] - 中国在ADC、双抗、TCE等领域具备全球一线竞争力 [3] - 全球MNC面临未来十年专利悬崖,2025年开始核心产品专利到期,抢购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补充管线同时降本增效的最佳方式 [3] - 中国创新药企制造成本仅为美国企业的1/4左右,双抗药物探索走在前列,PD1/VEGF双抗和PD1/IL2均为国内首创 [11] 技术发展脉络 - ADC是化疗的升级,联合IO疗法使用是未来趋势之一,另一趋势是双毒素ADC开发解决现有ADC耐药问题 [5] - 双抗IO是PD1的升级,PD1/VEGF赛道火热,大金额BD层出不穷,PD1/IL系列未来可能成为超级爆款 [6] - TCE是CarT的平替,在血液瘤上已成功,实体瘤逐步探索,国内外技术水平相当 [6] 投资策略 - 选择研发实力和执行力"双强"的平台型公司,抓住ASCO等行业催化密集窗口期进行观察跟踪 [7] - 创新药投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博弈,价值实现高度集中于"潜在重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窗口期 [8] - 不买管线早期的,只挑有双抗药物进入FDA优先审评的药企进行分散配置 [9] - 临床数据超预期是上调市场空间的起点,验证后应享有更高定价 [10] 行业前景展望 - 2025年是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 [3] - 国内创新药企已从规则遵守者到规则挑战者再到规则制定者,集体跨越盈亏平衡线后有望开启长期上行趋势 [11] - 未来几年创新药公司将交出业绩答卷,趋势向好,源于优质管线放量确定性和支付体系支持 [12] - 创新药"中国超市"概念将持续得到验证,海外跨国药企与中国创新药合作将成为常态化选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