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o

搜索文档
红杉中国押注:创新药中式NewCo第一单
经济观察报· 2025-08-20 20:5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出现首笔由中国投资机构主导的NewCo交易 标志着本土资本在药物资产价值重塑中扮演关键角色 [2][4][6] - NewCo模式从海外主导的"出海"导向 转变为利用中国临床效率与成本优势提升全球药物价值的本土化范式 [3][12][13] - 该交易通过"中国资产+中国资本+中国团队"模式 实现资产剥离与价值增值的双重目标 首付款1000万美元并保留8.48亿美元潜在收益 [6][7][12] NewCo交易模式演变 - 传统NewCo由海外基金主导 2024年前中国14笔交易买方均为Atlas Venture等美国基金 [2][5] - 红杉中国联合6家机构开创本土NewCo范式 对乐普生物TCE实体瘤管线投资4100万美元 [6][7] - 交易结构包含三方利益协调:新公司创始人、投资方及上市公司 需专业融资能力促成 [10] 交易细节与架构 - 乐普生物获得1000万美元首付款 保留10%股权及8.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与销售分成 [7] - 新公司Excalipoint由原研发负责人方磊操盘 确保技术无缝衔接 [8][9] - 财务专家朱杰伦负责融资与业务拓展 其投行背景与共事经历为关键促成因素 [10] 中国本土化优势 - 本土临床试验成本仅为欧美1/5-1/7:中国受试者成本30-40万元/人 美国为20-30万美元/人 [13] - 临床推进速度比美国快5倍 初始投资需求仅2000-3000万美元 远低于美国的1亿美元 [13] - 跨国药企日益认可中国临床数据 无需强制美国数据即可完成交易 [12] 行业影响与认知 - 创新药企视首付款为买方诚意指标 部分企业认为NewCo是"割青苗"行为 [17] - 未上市药企仍面临募资困境 NewCo成为资金获取重要渠道 [17] - 交易达成推动股价上涨:康诺亚股价从27港元涨至71港元 荃信生物股价翻倍 [20] 全球NewCo本质 - 核心是资产与风险剥离:辉瑞炎症性肠病药物通过NewCo被罗氏71亿美元收购 诺华药物通过NewCo获30亿美元回购 [21] - 职业经理人团队至关重要 需与跨国药企有密切人脉联系并熟悉管线需求 [16] - 存在研发失败风险:阿尔茨海默症药物投入500万美元后临床失败 [22]
红杉中国押注:创新药中式NewCo第一单
经济观察网· 2025-08-20 20:31
NewCo交易模式兴起 - 维韦克·拉马斯瓦米创立NewCo模式 通过低价收购大药企搁置药物 经研发增值后转售获利 成为亿万富翁 [2] - 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行业已发生14笔NewCo交易 卖方包括恒瑞医药等大公司和荃信生物等小型创新药企 [2] - 买方最初以美国基金为主 包括Atlas Venture、Orbimed、RA Capital等明星基金 [3] 首笔中国基金主导交易 - 2025年8月红杉中国联合6家中国基金完成首笔中国买方主导的NewCo交易 与乐普生物达成TCE管线交易 [5] - 交易首付款1000万美元 乐普生物保留新公司Excalipoint 10%股权 潜在获得总额8.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6] - 红杉中国等机构向Excalipoint注入4100万美元A轮投资 [6] 交易结构特点 - 涉及三方利益协调:新公司创始人方磊等 新投资人红杉等 上市公司乐普生物 [8] - 原研发负责人方磊出任高管 确保核心技术无缝衔接 朱杰伦负责融资与业务拓展 [7][8] - 与传统股权融资不同 需要复杂交易结构设计 [8] 中国本土化演进 - 形成"中国创新药资产+中国资本+中国职业经理人"新模式 区别于以往出海导向的交易 [9] - 计划在中国开展两款TCE药物的一期临床试验 利用中国临床效率 成本优势和患者资源 [9] - 中国临床成本显著低于美国:每位受试者成本中国三四十万元人民币 美国二三十万美元 差距五到七倍 推进速度差五倍 [11] 价值创造逻辑 - NewCo最终目标是将增值后的在研药物卖给下家 而非自行商业化上市 [12] - 成功关键取决于与跨国药企的人脉联系和对买方管线需求的熟悉程度 [13] - 职业经理人团队经验至关重要 欧美存在连续创业成功的案例 [13] 行业认知差异 - 部分创新药企最看重首付款 认为NewCo首付款偏低 甚至被视为"割青苗" [14] - 但NewCo不稀释卖方其他管线价值 不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 能分享股权溢价收益 [14] - 2025年创新药股市回暖 但大量未上市药企仍面临募资困境 NewCo交易预计持续增加 [14] 中外理解对比 - 中国将NewCo与出海关联 恒瑞医药2024年5月交易关键词为"拓宽海外市场" [15] - 全球视角下NewCo本质是资产和风险剥离 买方通过募投管退实现低值资产增值 [17] - 典型案例:罗氏以超71亿美元收购Telavant 诺华以超30亿美元回购黑石成立的公司 [17] 风险与失败案例 - 拉马斯瓦米旗下公司曾投入500万美元收购阿尔茨海默症药物 两年后临床试验失败资金打水漂 [18] - 艾伯维2025年初对收购的NewCo减值35亿美元 因关键药物二期临床试验失败 [13]
600亿BD大单,美元LP突然想给GP投钱了
36氪· 2025-08-17 15:35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恒生医疗ETF年初至今上涨90%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130% 显示中国创新药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1] - 行业投资模式从依赖IPO转向BD交易 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2] - 国际资本(LP)主动寻求与国内GP合作 通过注资共同挖掘中国新药研发项目 [1] BD交易成为行业主流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超60亿美元交易 首付款12.5亿美元 授权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 [2] - 先为达生物将GLP-1类降糖药授权给Verdiva Bio 交易金额达24.7亿美元 [2] - BD交易从"不被重视"转变为药企获取现金流的重要方式 因首付金额显著提升 [2] 国际LP青睐的三类投资模式 - 跟投美国生物医药公司 推动中国新药项目合作分成 [3] - 投资国外新成立或获得中国药物授权的公司 通过跟投或特殊入股分利 [3] - 主导投资国内NewCo公司 专门运作中国新药海外销售及管线证券化 [3] NewCo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 NewCo可让国内GP掌握海外收益分配权 选择国际化管理团队 提升话语权 [5][6] - 新公司估值低 能以较低成本撬动 便于向国内LP交代 [6] - 但最终效果取决于条款设计 包括分成时间节点、比例和分配顺序等 [6] 供应链能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 国际LP看重国内GP三项能力:挖掘中国优质项目、对接美国团队、理解跨国药企需求 [7] - 国内药企研发项目与美国市场需求存在错配 需从立项阶段介入国际化 [8] - AI技术被用于匹配中国新药项目与国外买家需求 某AI制药龙头达成470亿港元BD大单 [8] 国际LP的其他投资方向 - 投资AI制药公司及可能拆分的独立团队或业务 [9] - 投资以核心公司为中心孵化多个项目的平台及旗下企业 [9] - 投资平台型公司和拆分出的新药项目 [9]
从“狂飙”到“深潜”,创新药资本热潮冷思考|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7-23 09:26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截至6月30日,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10余家创新药企年内最高涨幅超过200% [1] - 三生制药因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纪录,股价单日暴涨超30% [1] - 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10余家公司完成港交所挂牌,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其中2/3聚焦创新药研发 [1] 创新药企发展现状 - 中国企业首次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从"Me—too"到"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的跨越 [2] - ADC、双抗、细胞基因疗法(CGT)等技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2] - 2024年中国健康科技产业A轮及天使轮融资占比高达71.1% [2] License-out交易情况 - 2024年创新药企License—out授权交易首付款总额合计超过30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创新药融资总额 [3] - 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3] - 买家中不乏辉瑞、罗氏、艾伯维等跨国巨头,多笔交易超10亿美元 [3] 出海策略 - 健康科技企业出海策略包括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License—out、合作出海、自主出海以及NewCo模式 [4] - 2023年和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分别有29%和31%的产品来自中国 [5] - NewCo模式可缓解创新药企资金压力,但需警惕股权稀释及后续运营主导权问题 [5] 研发投入 - 2020—2023年A股健康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上升,但2023年仅为5.1% [6] - 医保科技赛道研发投入最高也不足10% [6] - 资本对早期技术支持度不足,可能抑制长期创新 [7] 政策环境 - 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 [7] - 港交所18A章持续吸引优质资产,形成"A+H"双通道输血体系 [7] - 相关部门推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着力打通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10] 未来趋势 - AI制药、精准医疗、手术机器人三大赛道将持续高增长 [12] - 以"人工智能"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热度领先,2024年有96笔融资事件 [12] - 以"智慧医疗"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排行第二,共披露93笔融资事件 [12] - 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到203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 [15]
21对话|丹麓资本许谦:创投是“导航仪”,不仅是简单的“钱袋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3:53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创新药行业通过大额License-out交易不断证明自身研发实力,但一级市场投融资仍处于低谷期 [1] - 行业呈现明显分化:具备临床数据、全球视野和融资能力的头部企业逐渐突围,多数企业仍面临生存与发展挑战 [1] - 2021年是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融资高点,后续三年金额明显下降,2024年二级市场反弹但一级市场资金回流缓慢 [6] - 2023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达519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7] 创投在创新药生态中的角色 - 市场化创投是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当点火器、助推器和导航仪 [2] - 创投机构通过丰富经验帮助企业在股权架构、团队搭配、融资节奏及上市路径上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3] - 近年来国资LP主导一级市场,市场化资金占比下降,对创投机构的市场导向产生一定影响 [4] 创新药行业资本化路径 - 当前主要退出路径包括港股上市、License-out交易和NewCo模式,港交所可能发展为创新药行业的"纳斯达克"市场 [8] - License-out不应被视为"卖青苗",而是验证价值和实现现金流的重要方式,NewCo模式项目逐渐增多 [9] - 典型案例:三生制药与辉瑞交易包含12.5亿美元首付款、最多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两位数百分比销售分成,辉瑞同时1亿美元战略入股 [7] 行业未来展望 - 恒生生物医药指数2024年初以来上涨超30%,二级市场触底回升,一级市场回暖仍需观察 [7] -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可通过License-out或NewCo获得发展,核心团队持续创新能力是行业长期动能 [9] - 创新药行业经历十年发展后,政策、资本与市场节奏变化推动结构调整,创投机构需保持适应力和判断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