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du
icon
搜索文档
营收超1亿美元!可灵,凭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8-06 23:22
视频生成行业现状 - 视频生成行业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可灵等公司已实现商业化成功,年化营收突破1亿美元[11][22] - 行业标杆公司Runway去年12月ARR达8400万美元,可灵与之不相上下[22] - 国内竞争对手如生数科技Vidu产品ARR为2000万美元,字节跳动即梦AI和Minimax海螺AI均未达1000万美元[22] - 全球用户对视频生成工具忠诚度低,新模型上线会迅速改变市场份额分布,如Google Veo 3上线后份额从0增至30%[25] 可灵公司发展 - 可灵用户规模从2024年1月的600万快速增长至2025年4月的4500万,3个月内增长近2倍[20][57] - 可灵在Poe平台市场份额达30%,超过Runway的23.6%[23] - 在Freepik平台,可灵生成的视频数量超过其他所有模型总和[23] - 公司年化营收在2025年3月突破1亿美元,超过MiniMax预期的7000万美元[11][22] 技术发展 - 视频生成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类似LLM的GPT-2时期,存在常识和逻辑错误[11] - 可灵通过多模态交互方式(MVL)提升生成效果,允许用户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输入指令[19] - 关键技术创新包括首尾帧、运动笔刷、人脸一致性、多图参考等功能,大幅提升视频生成可控性[16][18][19] - 1.6版本是多图参考功能推出的重要分水岭,使可灵用户从600万增至2200万[20][48] 产品迭代 - 可灵在1年内发布5个版本更新,从1.0迭代至2.1[13][20] - 1.5版本引入运动笔刷、人脸一致性、口型同步等功能[16] - 1.6版本推出多图参考功能,成为用户增长转折点[18][20] - 2.0版本整合所有交互功能,推出MVL多模态交互方式[19] - 最新推出"灵动画布"功能,实现工作流整合和团队协作[28][31] 行业应用 - AI视频生成已应用于影视制作,如Netflix《the eternaut》和Amazon《House of David》使用AIGC镜头[34] - 广告营销行业深度应用AI技术,可实现模特一致性推广不同产品[51] - 职业细分出现AI分镜师、AI视频生成师等新岗位[61] - 视频素材生成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别,已形成完整产业链[34] 未来趋势 - Agent技术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实现创作流程自动化[66] - 视频生成将不仅服务于存量市场,还将创造具备实时性和互动性的新内容形态[67] - 行业竞争加剧,Google已发布自带声音的Veo 3模型,字节跳动整合资源加速追赶[25][26] - 技术领先性、产品创新和创作者社区将成为核心竞争壁垒[55]
“AI变革生产力,让创意更有价值”——2025 AI+娱乐科技大会圆满召开 | ChinaJoy2025
36氪· 2025-08-01 22:17
大会概况 - 2025 AI+娱乐科技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召开,主题为"AI变革生产力 让创意更有价值",探讨AI技术驱动下的文娱产业新生态 [1] - 大会由ChinaJoy主办,珀乐科技、生数科技、VAST联合主办,36氪战略合作,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等形式展示行业前沿 [1] - 36氪作为合作伙伴,凭借行业资源和专业内容团队,全面呈现大会亮点与前沿洞察,引领行业讨论 [3] 技术进展与应用 - 生数科技商业化副总裁王川介绍Vidu AI视频大模型已实现游戏场景搭建、图片社交、文旅打卡等多种功能,未来将向更实时、高清方向发展 [6] - VAST创始人宋亚宸展示Tripo Studio及Tripo3.0等3D生成工具,可应用于美术开发、场景设计、游戏玩法拓展等领域 [8] - 聆心智能CEO郑叔亮探讨超拟人技术,认为AI未来将具备情感计算能力,可在虚拟世界构建自洽的Agent社会 [9] - 博理科技发明HALS3D打印技术,速度比传统提升100倍,材料抗疲劳性能提高10倍以上,已推出鞋、包等创新产品 [21] - 盛趣游戏整合AIGC生产管线ARTi,技术应用覆盖2D、3D、动画制作等8个类别,持续优化开发流程 [27] 内容创作与IP开发 - 珀乐科技CEO杨晟提出AI工作流可将内容生产效率提升数倍,解放创作者进行更高维度艺术探索 [12] - 珀乐科技策划总监李文豪提出"编辑部模拟器"概念,AI可辅助激发灵感并处理繁琐工作,但不能取代编剧 [14] - 中文在线许心怡指出AI推动创作平权,使动漫团队人数和成本大幅精简,但人类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不可替代 [33] - 陕文投白泽影视总经理赵焜表示AI短剧和广告片制作呈爆发式增长,多模态垂直模型将赋能千行百业 [33]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 - 圆桌讨论认为AI将快速弥合动态漫剧与传统动画质量差距,未来一年可能颠覆现有内容形态 [17] - 生数科技品牌市场负责人刘婷婷指出Vidu视频生成商用化时间提前,将推动"一鱼多吃"的IP开发模式 [17] - 之江容量无限科技陈杭杰认为传统影视生产模式已落后,需培养兼具技术与审美能力的"转译型人才" [17] - 网易互娱AI美术负责人张新楠强调AI最大价值在于"快速试错",审美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23] - Kotoko AI创始人乔海鑫提出通过Agent赋予虚拟角色"主体性",让用户获得角色共创的沉浸感 [23] 创新平台与案例 - MASS数字星球平台基于3D虚拟人和AIGC,已在东南亚取得2000万用户,让1万创作者通过AIGC获得收益 [25] - Art Photon团队借助AI工具,在7天内完成主机游戏《代号:Tripo—飞光》的视觉整体开发工作 [29] - 珀乐互动导演凯伦分享AI赋能动画制作可大幅降低单季生产周期和成本,但创意核心仍是人类艺术家 [31]
这是最新AI产品百强 | 量子位智库AI 100
量子位· 2025-07-31 07:56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国内AI产品从高速爆发期进入精细打磨阶段,用户红利触顶,产品体验同质化加剧 [2][3] - 行业竞争焦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用多久""还用不用",留存和持续价值成为关键 [3][4] - AI产品进入"效率时代",比拼持续可用性和精细运营能力,系统化能力成为破局关键 [12][13] 旗舰100榜单分析 - 头部5款AI产品占据过半市场份额,豆包、夸克、DeepSeek成为首批国民级AI产品 [9] - AI智能助手是最热门方向,占Web和APP端约40%活跃用户,其次为AI教育和AI搜索 [9] - 大厂凭借产品化、运营和数据反馈优势建立用户长期信任,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9][12] 创新100榜单特点 - 聚焦快速增长、未完全商业化但具技术突破和场景独创潜力的产品 [14][15] - 垂类AI可行性上升,医疗健康、心理疗愈等细分领域出现差异化突破 [19] - AI 3D/视频生成(如Meshy、Vidu)和编程AI Agent(如通义灵码)成为新兴方向 [18] 生态结构 - 旗舰产品代表成熟使用方式,从工具向助手升级 [22] - 创新产品代表新需求验证,需跨越冷启动风险但蕴含爆款潜力 [17][21] - 双榜单共同构成AI产业"双螺旋结构",反映当下与未来的协同发展 [22] 数据与评估方法 - 评估体系结合定量(用户规模、增长、活跃、粘性等20+指标)与定性(技术、市场、团队等)维度 [7][10] - Web/APP双端数据显示头部产品垄断趋势,部分赛道用户集中度超50% [9] - 传统赛道如AI创作、AI陪伴面临同质化挑战,中小产品易被大厂压制 [11]
AI圈的“烟火气”:折腾工具、讨论商机、围观八卦实录
虎嗅APP· 2025-07-19 17:16
产品使用类 - 浪岛社区用户通过分享使用AI工具的"手忙脚乱+意外惊喜"真实体验,将科技产品转化为生活帮手,形成强烈共鸣[4] - 用户"人工智能与龙共弈"分享使用Vidu生成"和马斯克观看火箭发射"视频的糗事和成果,将工具玩法变成真人圆梦故事[5] - 用户"山外的喵渔"测试美图AI Agent时强调"一句话出图的爽感"和"免费使用很香",把工具测试变成真人种草现场[6] 产业与商业类 - 浪岛用户将高大上的商业洞察转化为普通人可理解的实在话,使AI机遇变得可触摸[8] - 用户"珞珈jia"分享作为普通人受邀参加阿里D20峰会并链接AI大佬的经历,评论区秒变"机会讨论会"[9] - 用户"护城河"用古老石碑象形文字类比大语言模型逻辑,将晦涩的AI理论转化为趣味探案式交流[10] 圈内八卦类 - 用户"黄Sir"聚焦Grok 4发布中的争议事件,如马斯克注入个人世界观和政治暴力回答翻车,引发社区对AI伦理的讨论[13][14] - 用户"田威"分享用ChatGPT解决冲绳租车难题的经历,总结出"AI时代学会学习比学知识重要"的顿悟[14] - 用户"小盒子的技术分享"推荐李飞飞自传《我看见的世界》,将其定位为"防忽悠指南"而非单纯书单[15] 社区特色与价值主张 - 浪岛定位为AI创客自由群岛,聚集VC/PE主理人(管理规模超10亿)和商业化操盘手(千万级项目经验)等专业人士[16] - 社区核心价值包括:技术变现干货、前沿动态追踪、同频高手资源互换,形成"信息根据地"[17] - 初期建岛者可获得专属身份标识、每周10次官方推流、3倍用户增速等扶持政策[17]
周杰伦发的1400万人点赞的AI视频,是怎么做出来的?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7-14 01:21
周杰伦AI视频现象 - 周杰伦抖音首条视频发布1天内突破千万点赞,目前点赞量超1400万[2] - 视频采用AI技术生成,通过首尾帧功能将人生重要节点串联,形成史诗般叙事效果[3][8] - 视频背景音乐《三年二班》引发强烈怀旧情绪,产生"爷青回"效应[6][7] AI视频生成技术 - 首尾帧生成功能原理:上传首尾两张图片,AI自动生成中间过渡画面组合成流畅视频[9] - 主流视频生成工具包括即梦、可灵、Veo3、Pixverse、Vidu等大模型[8] - 技术应用案例:周杰伦童年照片生成微笑跑向钢琴的连贯动作[13][17] - 视频制作流程:分段生成后导入剪辑软件微调,添加背景音乐完成[22] AI视频应用场景 - 影视剧情节改编:为《甄嬛传》果郡王桥段创造新结局[29][31] - 经典场景重现:科比空难事件平行宇宙设定[32][33] - 怀旧内容创作:周杰伦电影作品混剪致敬青春[41][42] AI技术价值 - 相比传统剪辑技术,AI能实现更丝滑自然的时空转换效果[36] - 创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觉"站在当下"触碰过去[39] - 技术赋能情感连接,实现与过去温柔重逢的可能性[49][50]
多个产品跻身第一阵营,AI出海成中企出海新热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0 16:07
AI出海趋势 - 以北京为中心,AI出海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头部AI应用如生数科技Vidu、作业帮Question.AI、奇点星宇LiblibAI等已与阿里云合作,在海外市场跻身第一阵营 [1] - 中国云基础设施和大模型不断成熟,推动中国AI在海外快速落地,新兴AI原生企业为全球用户提供多样化AI应用,传统企业通过接入通义等大模型升级产品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2] 生数科技Vidu - 基于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Vidu的应用场景广泛,如仅需上传两张服装照片和一句提示词即可生成真人试穿视频 [1] - 借助阿里云AI基础设施,Vidu已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B端服务客户数量及调用量环比增长300%,业务覆盖泛互娱、广告电商营销、动漫短剧、文旅、硬件等多个领域 [1] 奇点星宇LiblibAI - LiblibAI作为国内第一个AI原创图像社区,曾面临合规、全球访问一致、业务快速迭代、多模型并发调用等出海难题 [1] - 基于阿里云海外基础设施的合规能力和多模型并发调用能力,LiblibAI全球用户访问量已超1亿 [1] 作业帮Question.AI - 作业帮面向海外的产品Question.AI表现亮眼,日活跃用户量2个月突破十万、6个月突破百万 [2] 阿里云支持 - 阿里云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顺畅开展业务,提供广覆盖的基础能力支持 [2] - 阿里云通过其海外基础设施的合规能力、多模型并发调用能力等,解决了AI企业出海中的多项难题 [1][2]
视频模型赛道“热闹”起来,变现仍是大难题
环球网· 2025-07-06 10:16
视频模型技术进展 - 生数科技更新视频模型Vidu至可一键生成32秒视频,支持音视频合成与4D生成 [1] - MiniMax推出海螺Hailuo-02,实现最高1080P、最长10秒超清视频端到端生成 [1] - 百度发布首个图生视频大模型MuseSteamer,瞄准广告商等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 [1] - 据AGI-Eval评测,部分模型如PixVerse-V3等已超越Sora [1] 行业竞争格局 - 视频模型领域由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主导,辅以爱诗科技、生数科技、MiniMax等明星创业公司 [1] - 瑞银研报指出视频模型竞争强度预计不及大语言模型,主要受限于视频语料内容限制 [1] - 2024年初至今,行业已涌现爱诗科技PixVerse、生数科技Vidu、智谱清影、字节跳动PixelDance等多款新品 [1] 商业化模式探索 - To C端采用付费订阅模式,价格从每月数元到数百元不等,如快手可灵、字节即梦 [4] - To B端通过API接口和解决方案服务收费,月费从数十元至数万元不等,服务影视、广告等领域 [4] - 快手可灵AI披露突破一亿美元ARR,月度付费金额连续突破一亿元人民币 [4] - MiniMax海螺自去年8月发布至今,已帮助创作者生成超过3.7亿个视频 [4]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全球AI视频生成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6.148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5.62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0% [4] - 视频处理复杂度高,数据量庞大,对基础设施要求极高,且开源视频内容稀缺 [2] - 投资人早期看重团队质量,中后期更关注技术与商业化能力 [2] - 生数科技创始人朱军预计视频模型商业化将在2024年加速,行业格局将呈现多元化 [4]
视频模型赛道“热闹”起来了,但变现仍不容易
第一财经· 2025-07-05 16:19
视频大模型行业竞争格局 - 视频大模型行业暂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多款新品近期发布但竞争不如大语言模型激烈[1] - 主要参与者包括大厂与明星创业公司,如生数科技、MiniMax、百度等,正在加快产品更新与商业化落地[1] - 视频模型热度不及AI应用层,主要由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主导,明星创业公司补充[3] 近期产品与技术进展 - 生数科技Vidu更新至可生成32秒视频,支持音视频合成与4D生成[1] - MiniMax发布海螺Hailuo-02,支持1080P、10秒超清视频生成[1] - 百度发布首个图生视频大模型MuseSteamer,面向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1] - 2024年12月PixVerse-V3、可灵1.5、Video-01评测得分超越Sora[3] 商业化与变现模式 - 主要收费模式包括API、订阅、广告、定制化,B端变现更清晰,C端国内市场多免费[7] - 快手可灵AI年化收入突破1亿美元,月付费连续两月超1亿元人民币[7] - MiniMax已帮助创作者生成超过3.7亿个视频,采用B端API和C端会员积分制[8] - 全球AI视频生成器市场规模2024年6.148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25.62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0%[8] 技术挑战与投资趋势 - 视频处理复杂度远高于文本,存储差距达几千倍,视频开源内容较少[4] - 早期投资看团队质量,中后期看技术与商业化能力[4] - 大部分资金可能流向模型公司,但应用程序开发公司数量将更多[5] 行业前景与特点 - 视频大模型商业化将加快,市场需求广阔[9] - 头部平台各有特色与商业化路径,尚未出现高度同质化竞争[9] - 视频赛道与文字赛道差异明显,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仍是主要限制因素[3][4]
这里,已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金融时报· 2025-06-20 19:00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 占全国一半 [2] -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 占全国一半 [2] - 北京市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在技术创新 应用示范 产业要素 创新生态等方面形成系统布局 [2] 创新资源集聚优势 - 拥有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集聚全国超40%顶尖人才 [5] - 首批建设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聚焦大模型 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 [5] - 设立4家新型研发机构 包括智源院 通研院 科学智能院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 [5] - 产出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5]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 - 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 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政策 [5] - 聚焦光计算 晶圆级芯片等方向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 [5] - 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 布局全国首款64卡超节点算力服务器 [5] - 重点企业发布豆包 GLM 可灵 Vidu MiniCPM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5]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 数量全国第一 [5] 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 - 2024年新增算力8620P 累计智能算力规模超3 3万P [6] - 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 发布中文互联网语料CCI4 0 [6] - 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 汇聚180余个通用及行业数据集 总量超2000TB [6] 未来发展规划 - 前瞻布局具身智能 AI+生命健康 AI for Science等前沿交叉领域 [6] - 加快培育光计算芯片 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6] - 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推进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 [6] - 持续打造全球"开源之都" 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 [7]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何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
环球网资讯· 2025-06-17 22:07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 [1] - 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集聚了全国超40%的顶尖人才 [1] - 建设首批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 [1] - 建设4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产出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1] 政策支持与创新能力 - 北京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政策 [2] -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等成果,夯实人工智能创新底座 [2] - 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全国首款64卡超节点算力服务器 [2]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全国第一,重点企业发布豆包、GLM、可灵、Vidu、MiniCPM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2] 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 - 2024年新增算力8620P,累计智能算力规模超3.3万P [2] - 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发布中文互联网语料库CCI4.0 [2] - 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汇聚通用、行业数据集180余个、数据总量超2000TB [2]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联合外交部举办北京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班,35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参与 [3] - 成功举办2025年智源大会,线下注册观众8000多人,线上观看开幕式直播达205万人,覆盖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3] - 持续打造全球"开源之都",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4] 未来发展规划 - 前瞻布局具身智能、AI+生命健康、AI for Science等前沿交叉领域 [3] - 加快培育光计算芯片、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3] - 构建"一委一业、一区一品"应用发展格局,推进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 [3] - 加大市区两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直投力度,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高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