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世纪经济报道
icon
搜索文档
限购调整为何以“五环”为界?四个角度解读北京楼市新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52
北京楼市政策优化调整 政策核心内容 - 京籍居民家庭及连续缴纳社保/个税满2年及以上的非京籍家庭购买五环外商品住房不限套数 [1] - 五环内限购政策保持不变:京籍家庭限购2套 非京籍家庭需连续缴纳社保/个税满3年及以上限购1套 [2] - 成年单身人士购房限购政策按居民家庭标准执行 [1] 公积金政策调整 - 无住房且全国无公积金贷款记录或仅使用过1次并结清的借款人可享受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3] - 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100万元 最低首付比例30% [3] - 缴存年限与贷款额度挂钩:每缴存1年可贷15万元 已婚者按缴存年限较长一方计算 [3] - 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同时申请公积金贷款 [4]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此次调整距离2024年9月30日"930新政"(非京籍五环内购房社保年限从5年降至3年 五环外降至2年)相隔10个月 [5] - 五环外新建商品房库存占比达81.4% 二手房占比约50% 新政将刺激80%集中在五环外的新房成交 [7] - 政策通过引导人口向五环外迁移促进职住平衡 缓解中心城区压力 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向 [6] 政策特点分析 - 采取渐进式调整:五环外放开套数限制但保留资格审核 五环内政策未变动 体现"稳步走"思路 [6][7] - 平原新城(五环外)经济总量近万亿 常住人口与轨道交通占比持续提升 成为政策重点支持区域 [6] - 公积金政策松绑与商业贷款优惠形成组合拳 多维度释放改善型需求 [3][5][7]
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5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核集团牵头,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注册资本增资超114 69亿元[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体现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1] - 核聚变已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顶层政策支持[1] 全球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 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接近百亿美元规模[2]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25/53家公司),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36家公司)[2] - 2030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示范电站,28家预计同期实现并网[5] 中国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创稳态运行纪录[3]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 17亿℃/电子1 6亿℃),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3]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4] 国际聚变进展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5] - Alphabet与CFS达成200兆瓦聚变电力采购协议,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5]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猎户座"施工,推进电力入网[5] 产业资本布局 - 中国聚变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注册资本114 69亿元[7]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股东含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8]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等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提供超导材料、偏滤器等核心部件[10] 产业链发展 - 国内外每年预计新增2-3个聚变装置建设,行业加速从0到1[11]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提升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11] - 反应堆建设将催生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环节大量需求[11]
全国“机器人之城”盘点:22城坐拥超万家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46
机器人产业全国发展概况 - 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 [5]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较2020年增长206.73%,东部地区企业占比66.06% [5] - 预计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近半 [7] 重点城市机器人产业格局 - 深圳以65291家机器人企业领跑全国,广州53288家、上海45801家分列二三位 [2][5] - 北京38068家、苏州37234家机器人企业,京津冀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带 [5][6] - 2024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24万台占全国44%,连续五年第一 [6] 区域产业集群特点 - 珠三角优势在于企业数量(广深合计超11万家)和完整产业链 [6][10] - 长三角在前沿技术(如上海智元机器人)和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先 [6][7] - 京津冀依托政策支持(北京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和高校资源 [7][9] 政策与技术发展动态 - 深圳2025年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聚焦AI芯片等核心技术 [9] - 武汉推出人形机器人三年方案,重点开放危化品搬运等三类场景 [9] - 北京上海已建立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多地成立省级创新中心 [2][9] 未来产业趋势 - AI驱动技术范式重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量产将改变生态 [8][10] -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结合实现毫米级精密组装 [9] - 差异化竞争成关键,如广州聚焦汽车制造场景、深圳强化技术攻坚 [10][11]
调研丨当前环境下资管机构对各类资产走势的预判和投资策略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37
宏观经济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 [2] - 下半年经济增长驱动力呈现多元化特征,基建投资和政府消费是关键带动因素,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成为重要引领 [2] - 财政政策扩张刺激力度是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首要因素 [2] - 人民币汇率持稳中向好的整体预期占主流 [3] - 关税等外部因素仅受2.44%的受访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关注,内因主导成为市场共识 [5] 权益市场 - A股上半年呈现"N型"震荡上行态势,上证指数累计上涨2.76%,深证综指上涨5.99%,创业板指微涨0.53%,北证50指数以39.45%涨幅领跑 [6] - 市场风格分化明显,小盘成长股表现突出,科技与消费板块"双轮驱动"效应显著,贵金属板块上半年涨幅达32.89% [9] - 机构投资者对科技、医药等成长性行业中长期前景保持较高信心,新能源、军工和有色金属等周期性板块长期投资价值获关注 [13] - 险资上半年加仓股票趋势明显,年内举牌达21次,创近五年新高,保险一季度新增投资中44.8%投向权益资产,较去年10.4%大幅增加 [15] - 机构偏好高股息、强自由现金流企业,广义消费行业及高增长板块如AI、医药、银发经济等 [16] 固收市场 - 债券收益率上半年演绎"倒V型"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1.6%攀升至3月中旬1.9%,6月末回落至1.64% [17] - 债市呈现"低利率、低利差、低波动"特征,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在1.64%-1.8%区间窄幅震荡 [19] - 机构倾向于采用波段交易策略,对信用风险持谨慎态度 [22] - 债市"拥挤度"显著提升,基金久期突破新高,杠杆率接近历史高点,信用利差逼近低位 [25] - 可转债上半年表现突出,中证转债指数单周大涨2.1%,但估值风险已引起机构警惕 [26] 全球市场 - 海外资本市场波动性骤增,美元走弱,美股一季度受挫,欧股在财政刺激和降息加持下获资金大幅流入 [27] - 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联储降息预期混乱,通胀数据不稳定导致政策前景模糊 [28] - 机构对港股预期明显好于美股,避险资产和通胀对冲工具配置需求较强 [29][32] - 非标资产以19.05%回避率高居榜首,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和一二线核心城市不动产同样受回避 [34] - 机构对美股、港股配置意愿较高,美债短端具有交易价值但配置价值不高,长端风险较大 [36][38]
当前环境下资管机构对各类资产走势的预判和投资策略之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36
宏观经济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 [2] - 下半年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为基建投资、政府消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2] - 财政政策扩张刺激力度被视为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首要因素 [2] - 人民币汇率预期稳中向好 [3] - 关税等外部因素仅2.44%受访者关注,内因主导成为市场共识 [5] 权益市场 - 上半年A股呈现"N型"震荡上行,上证指数累计上涨2.76%,深证综指上涨5.99%,创业板指微涨0.53% [6] - 小盘成长股表现突出,北证50指数涨幅达39.45% [6] - 科技股板块受DeepSeek政策东风带动强势崛起,贵金属板块以32.89%涨幅领跑 [8] - 机构普遍看好A股下半年表现,科技、医药、新能源、军工和有色金属等成长性行业受关注 [9][12] - 险资加仓股票趋势明显,年内举牌21次创近五年新高,44.8%新增投资投向权益资产 [14] 固收市场 - 上半年债券收益率呈"倒V型"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1.6%攀升至3月中旬1.9%,6月末回落至1.64% [16] - 债市呈现"低利率、低利差、低波动"特征,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在1.64%-1.8%区间震荡 [18] - 机构倾向于采用波段交易策略,对信用风险保持谨慎 [21] - 债市"拥挤度"创新高,久期拉长、杠杆率接近历史高点 [24] - 可转债上半年表现突出,中证转债指数单周涨幅达2.1%,但估值风险受关注 [25] 全球市场 - 海外资本市场波动性骤增,美元走弱,美股一季度受挫,欧股因财政刺激和降息迎来资金流入 [26] - 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联储降息预期混乱,通胀波动幅度达三倍标准差 [27] - 机构对港股预期明显好于美股,避险资产和通胀对冲工具配置需求较强 [28][31] - 非标资产以19.05%回避率高居榜首,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和不动产配置吸引力下降 [33] - 美股、港股配置意愿较高,黄金资产受关注但需控制持仓比例在10%以内 [35][37]
上海农商银行新增两位女性副行长 新一届领导班子基本成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31
高管任命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张跃红女士担任公司副行长 成为五位副行长之一 [1] - 张跃红出生于1977年8月 升任前担任公司金融部总经理 曾担任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徐汇支行行长等职务 [1] - 占玲灵出生于1981年9月 升任前担任青浦支行党委书记 行长 曾任国际业务部 贸易金融部 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 [1] - 两位女性副行长均由内部提拔 拥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 [1] 领导班子架构 - 待党委副书记汪明的行长任职资格获批后 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基本成型 [2] - 目前领导班子包括党委书记 董事长 执行董事徐力 党委副书记 工会主席 职工董事应长明 [2] - 副行长共5名 包括张红彪 顾贤斌 沈栋 占玲灵 张跃红 其中沈栋兼任首席信息官 [2] - 赵立新担任党委委员 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2]
小米辟谣和富国银行以及“茅XX”开展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19
8月8日,《辟谣财知道》注意到,针对网传"雷军通过富国银行茅XX向海外转出50亿美金",小米集团 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文辟谣称,经核实,小米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和富国银行以及"茅XX"开展过任 何合作,也未有任何形式上的接触。相关言论均已取证,并已经启动司法程序追究造谣传谣者法律责 任。 出品:21财经客户端 南财快讯工作室 ...
调研显示:“外卖大战”冲击堂食,近八成消费者因外卖更便宜而放弃堂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19
外卖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外卖大战短期刺激外卖订单增长,但导致堂食客流显著下降,餐饮行业的价格锚点被拉低,消费者的"低价消费"心智被进一步强化 [1] - 7月以来80%被调查者的就餐方式发生明显改变,44%被调查者外卖就餐频次增加,堂食就餐频次降低 [3] - 75%被调查者因外卖更便宜而放弃堂食,86%被调查者在发现外卖比堂食便宜时更倾向于选择外卖 [3] 消费者心理变化 - 50%被调查者认为补贴后的外卖价格接近正常价格,超60%认为外卖价格应长期维持当前水平 [3] - 86%被调查者表示若外卖价格回升会降低消费频次,仅15%会继续购买原商品 [5] - "低价即常态"的消费心理被大额补贴强化,未来外卖订单规模存在萎缩风险 [5] 行业竞争与市场秩序 - 外卖大战导致消费体验下降,超70%被调查者反映配送时长变长、食品安全问题、菜品份量减少等问题 [5] - 专家指出补贴大战造成价格扭曲,冲击正常市场秩序,需优化政策与监管 [5] - 补贴大战打破竞争平衡,导致价格体系混乱,无法实现多方共赢 [5][6] 行业未来风险 - 外卖价格回升可能导致商户客群流失,需调整经营模式适应新价格带 [5] - 补贴大战可能导致餐饮行业进入"量价俱损"周期,需全行业重视并防范 [6]
中芯国际产能“拉满”,净利不升反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17
财务表现 - 二季度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环比下降1.7%,同比增长16.2% [1] - 净利润1.325亿美元,同比下降19%,低于市场预期的1.671亿美元 [1] - 毛利率20.4%,环比下降2.1个百分点,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1] - 上半年销售收入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0%,毛利率21.4%,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 [3] 业绩指引 - 三季度收入指引环比增长5%到7%,毛利率指引18%到20% [2] - 全年目标为超过可比同业平均值 [6] 产能与利用率 - 二季度产能利用率92.5%,环比增加2.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 [2][4] - 8英寸及等效晶圆月产能增至99.1万片 [4] - 订单量持续高于产能,但产能利用率不会超过95%因部分产能用于研发 [4] 收入结构 - 中国区收入占比84.1%,美国区12.9%,欧亚区3.0% [3] - 消费电子占比41.0%,智能手机25.2%,工业与汽车领域10.6% [3] - 工业与汽车领域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为9.6%,2024年二季度为8.1% [3] 细分市场表现 - 汽车电子产品出货量环比增长20%,主要来自模拟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等车规芯片 [3] - 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图像传感器平台收入环比增长超20%,射频收入环比也有较高增幅 [4] - 手机芯片需求增长,因客户市场份额提升及芯片"降维"趋势 [7] 行业展望 - 半导体行业来年增长率预计5%到6%,AI领域代工需求可能更高 [2] - 网络相关产品(通信、基站等)及存储器配套芯片需求较大 [6]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与去年持平,但每部手机硅片用量增长 [7] 价格策略 - 二季度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下降6.4%,三季度预计提升因12英寸产品取消打折及占比提升 [7] - 价格策略跟随同业,支持客户为保持市场份额进行价格调整 [7]
麦田能源拟创业板IPO,技术创新引领绿色能源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0:10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近日,麦田能源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田能源")正式提交了创业板招股说明书,标志着这家专注于分布式能源相关的能 量转换、存储与管理领域的新能源企业,即将踏上资本市场的征途。自2019年成立以来,麦田能源凭借 其在储能和光伏行业的独特地位,估值已超过百亿元,未来的发展空间令人期待。 实控人深耕新能源,领航绿色发展 麦田能源的实控人兼董事长朱京成,出生于1987年,是新能源领域一位不可多得的年轻才俊。自2010年 10月踏入山亿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大门起,他便正式迈入了光伏行业的大门,开启了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 之旅。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朱京成凭借卓越的业务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在行业内迅速崛起。他先 后在浙江艾罗电源有限公司担任销售总监,负责市场开拓和客户关系管理,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随 后,他又转战杭州桑尼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工作,进一 步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 技术创新+市场机遇,双轮驱动快速发展 尽管麦田能源成立时间不长,但其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 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