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宗馥莉去哪了?
36氪· 2025-08-02 18:01
公司管理变革 - 宗馥莉接班后推行"铁腕"改革,包括更换核心高管团队、将员工劳动合同转签至宏胜或旗下公司、整合区域经销商、关停18家合资工厂、外包后勤安保部门等[15][18] - 改革重点转向销售体系:取消销售人员每月4000元补贴(含3000元销售津贴和1000元车补房补),通过调岗降薪方式已"逼"走约1000名销售人员[15] - 部分销售人员工资被降至0元/1元,约上千人受影响,甚至有需倒贴公司社保公积金的情况[16] 销售渠道调整 - 借鉴农夫山泉模式加强终端建设:投放冰柜、招聘业务员、整合经销商(将小经销商关户并合并给大经销商)[26] - 推行《销售人员终端等基础工作管理考核制度》,细化工作内容与奖惩规则,但导致终端数据造假现象[26][28] - 联销体模式变革引发经销商不满:任务量增加(如某经销商年任务从1200万元增至1500万元)、费用核销流程复杂化[7][29] 经营现状 - 公司表面运转正常:生产线持续作业(如营养快线产线全负荷运行),但冰红茶产线因订单不足停工[13] - 部分区域业绩连续多月负增长:6月通报显示218人被降级为铺货员,723人因负增长被警告[30] - 内部停止每日销售数据发布,被解读为掩盖业绩下滑[31] 管理层风格对比 - 宗庆后时代:强调"家文化"和人治,管理具体化(直接指导操作步骤),员工忠诚度高[19] - 宗馥莉时代:注重制度与数据驱动,要求下属提供选择题式方案,被形容为"冰冷"和"我行我素"[18][19] - 改革目标明确:试图将娃哈哈转型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企业,但激进措施引发内部动荡[21] 产品战略 - 新品推出停滞:2023年至今无全新产品,仅对冰红茶进行包装/配方升级并推出促销活动[23] - 品牌老化问题待解:宗馥莉意图提升品牌调性,但缺乏爆款新品支撑[20] 舆论影响 - 遗产纠纷案持续发酵(香港法院8月1日审理),宗馥莉隐身一个多月远程管理公司[2][12] - 员工集体诉讼:千余名员工就2018年股权回购问题提起诉讼,600多名销售人员曾集体维权[6]
83岁“折叠车教父”,给网红骑行上了一课
36氪· 2025-08-02 17:20
行业现状 - 中产运动三宝(露营、骑行、滑雪)在2025年夏天彻底崩盘,从风口变成过剩库存 [2] - 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整套出清、低价转让"的露营装备和骑行设备,万元级公路自行车价格腰斩甩卖 [4] - 日本禧玛诺库存过剩水平约20%,捷安特40%,美利达45%,小布2024财年利润跌幅超99% [11] 公司表现 - 大行科工逆势增长,9个月狂卖18万辆折叠自行车,线上销量三年暴涨166% [11]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85亿元同比涨46.8%,净利润暴涨69.3% [30] - 线上直销营收从2022年1414.5万元增长至2024年1亿元,2025年前四个月线上营收占比38% [51] 产品策略 - 定位"小布平替",单辆自行车均价1966元,仅为小布售价的1/9 [38] - 采用模块化设计和通用配件,维修成本降低60%,使用寿命延长3倍 [43] - 广东工厂实现模块化生产,爆款补货时间从45天缩短至18天 [45] 渠道优势 - 线上渠道覆盖京东天猫、拼多多下沉市场、抖音爆款打造,双十一限量款一分钟售罄 [51] - 创始人亲自直播带货,抖音直播间成为新增长点 [53] - 全国授权维修点密集,配件通用性强 [43] 未来方向 - 布局电动折叠车赛道,时速低于25公里/小时,价格区间4000-8000元 [56] - 产品线覆盖70多款车型,包括公路车、登山车、儿童车等 [56] - 需解决产能瓶颈问题,目前66%订单依赖OEM代工,惠州基地产能利用率超100% [58] 行业对比 - 小布强调手工定制,25个工人参与生产,1200个零件手工打造,售价1.8万元 [36] - 大行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实现规模化量产,年销23万台 [27] - 中产运动退潮后,通勤骑行成为刚需,大行聚焦都市白领、打工人群体 [38]
3600元育儿补贴,能撬动什么?
36氪· 2025-08-02 17:02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 - 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所有符合条件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 政策公布前出生未满3岁者可按月折算领取[2] - 按2000万婴幼儿计算 年补贴规模达720亿元 假设60%用于母婴消费 行业年消费增量约432亿元[4] - 中央财政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 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 中央承担约90%发放资金[7] 市场反应 - 政策公布次日乳业板块大涨 骑士乳业涨幅超26% 贝因美 爱婴室 孩子王等开盘涨超10%[5] - 补贴覆盖0-3岁婴幼儿年均养育成本14.4%(2.5万元) 预计拉动社零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11] - 千亿补贴通过乘数效应可带动母婴 医疗 教育等领域3000亿以上消费增量[11] 行业影响 - 0-1岁阶段补贴可覆盖约30%奶粉支出 1-3岁阶段早教设备 益智玩具需求提升 乐高 布鲁可等品牌受益[15] - 托育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323亿元 亲子出行 托育服务等体验式消费增速亮眼[17] - 飞鹤推出12亿元生育补贴计划 伊利 君乐宝各投入16亿元 企业补贴与国补叠加形成价格优势[18] 企业策略 - 下沉市场推出小规格包装产品(如200元/罐奶粉) 高线城市布局高端奶粉 功能性产品[20] - 智能母婴硬件(温奶器 吸奶器等)增速领跑行业 AI玩具 有机辅零食等升级品类受关注[20] - 联合孩子王 爱婴室等通过"门店体验+会员体系"转化补贴 低线城市布点小型母婴店结合即时配送服务[22]
当阿里戴上AI眼镜,AI to C的路能更清晰吗?
36氪· 2025-08-02 15:04
阿里巴巴AI战略布局 - 公司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年内发布,集成通义千问大模型及支付宝、高德等阿里生态应用[1] - 该产品采用双芯片双电池系统,主打全天候佩戴和语音交互,定位为"AI超级助手",计划联合全球眼镜品牌提升用户体验[19][20] - 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智能眼镜赛道,2024年上半年灵伴科技、小米、雷鸟等厂商已密集发布新品[1] AI to C业务转型 - 公司从2024年底开始战略调整,将AI to C与to B并行发展,重组团队并挖来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负责C端业务[6] - 形成智能信息事业群(夸克、UC、通义APP)和智能互联事业群(天猫精灵、AIoT)两大业务板块[6] - 通义APP在2025年初改版接入QwQ-32B模型并新增人格化智能体,直接对标字节跳动豆包[9] 产品矩阵表现 - 夸克累计下载量达3.7亿居行业第一,00后用户占比超50%,但AI功能使用率存疑,月活波动大(高考季2亿vs日常1亿)[12][18] - 通义APP下载量约2000万,在AI应用榜单排名第18,远低于豆包(2亿)、Kimi等竞品[3][4][5] - 七麦数据显示字节跳动豆包、百度文小言等竞品在C端市场认知度显著领先[4][5] 生态协同战略 - 通过"大模型+应用+硬件"闭环:通义大模型赋能应用创新,应用需求拉动硬件增长,硬件数据反哺模型优化[8] - 夸克转型为"AI超级框"成为核心入口,地位超过通义APP,依托现有3.7亿用户基础实现AI场景落地[11][12] - 智能眼镜被视为下一代超级入口,公司同时向Rokid等硬件厂商输出AI能力,布局B端和C端市场[19][20] 市场竞争态势 - 行业呈现"百镜大战2.0"格局,手机厂商和初创企业加速推出AI硬件产品[1] - C端AI应用面临用户留存挑战,QuestMobile数据显示多数AI应用月活呈下滑趋势[12] - 竞品如豆包、Kimi凭借明确的AI原生定位形成更强用户粘性,与夸克"大而全"模式形成差异[16]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以全场景舒适生态领跑家庭SUV市场
36氪· 2025-08-02 13:29
中国家庭SUV市场 - 在中国家庭消费主导的汽车市场中,SUV品类凭借空间纵深与舒适布局占据消费心智制高点 [1] - 2025年家庭SUV市场新品迭出,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凭借越级产品力成为现象级产品 [1]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产品力 - 作为20万级家用大型SUV市场中首款标配全场景舒适生态(冰箱/影音系统/零重力座椅)的标杆之作 [1] - 提供五/六座灵活空间与纯电/增程双动力选择 [1] - 创新搭载65mm超厚气袋按摩模块,接触面积与支撑强度同步提升30% [1] - 第三排座椅根据老年人脊柱工程学曲线优化背靠,并增加童椅接口 [1] - 一二排主副驾可展开为单人床模式,一二排组合、三排与后备箱联动可提供双大床模式 [1] 东风汽车品牌战略 - 东风奕派作为东风汽车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拳头品牌",坚持"实用科技"理念 [2] - eπ008经过长达一年时间对用户反馈的打磨,定位为"大舒适家" [2]
被“香味”拿捏的年轻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36氪· 2025-08-02 11:34
香氛市场概况 - 中国香氛市场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50%+)及国内彩妆(25%)、护肤(50%+)品类 [9] - 香薰蜡烛市场规模达181.5亿元(2023年),预计2025年突破250亿元,车载香薰搜索量年增141%成为增速最快品类 [9] - 小红书平台香氛相关内容热度显著:香氛话题阅读量4.9亿次,香氛蜡烛1.5亿次,香氛喷雾8578万次 [1] 消费者行为特征 - 25-35岁都市年轻人成为核心消费群体,使用场景从香水扩展至家居、车载等多维度 [1][15] - 消费者购买动机包含情绪疗愈(71%)、改善居住环境(63%)、个人形象管理(45%) [19][18] - 男性用户占比提升,功能性需求(如除烟味)与女性情感需求形成差异化 [15][16] - 酒店同款香、影视IP联名等成为新兴消费热点 [13][24] 品牌竞争格局 - 西苔定位"中国植物香氛",2024年营收超2亿元,主打百元内价格带 [22][24] - emonster聚焦情绪疗愈赛道,通过添加天然精油实现差异化,小红书渠道年营收破千万 [19][20][21] - 独特艾琳以30元香氛护手霜切入,覆盖口腔/护发/身体护理等高复购场景 [25][27] - futchi通过文艺叙事吸引高知人群,车载香薰男性用户占比持续提升 [24][29][31] 行业发展趋势 - 品类拓展成为共识:emonster布局睡眠喷雾/衣物香氛,西苔规划香氛洗护领域 [28][31] - 线下渠道加速布局,包括快闪店、DIY体验店等增强用户触达 [32] - 供应链挑战凸显:原料垄断、调香师稀缺制约产品创新 [28] - 国际美妆巨头(雅诗兰黛/欧莱雅)加速入场加剧行业竞争 [28]
东风奕派科技全新成立,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同步上市
36氪· 2025-08-02 10:13
行业趋势 - 在中国家庭消费主导的汽车市场中,SUV品类凭借空间纵深与舒适布局占据消费心智制高点 [1] - 2025年家庭SUV市场新品迭出,竞争激烈 [1] 产品定位 -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凭借越级产品力成为细分领域现象级产品 [1] - 该车型是20万级家用大型SUV市场中首款标配全场景舒适生态(冰箱/影音系统/零重力座椅)的标杆之作 [3] - 提供五/六座灵活空间与纯电/增程双动力选择 [3] 产品创新 - 创新搭载65mm超厚气袋按摩模块,接触面积与支撑强度同步提升30% [6] - 第三排座椅根据老年人脊柱工程学曲线优化背靠,并增加童椅接口 [6] - 一二排主副驾可展开为单人床模式,一二排组合、三排与后备箱联动可提供双大床模式 [6] 品牌战略 - 东风奕派作为东风汽车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拳头品牌",坚持"实用科技"理念 [9] - eπ008经过长达一年的用户反馈打磨,定位为"大舒适家"产品 [9]
胖东来这剂猛药,为何治不了中百的病?
36氪· 2025-08-02 10:06
中百集团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股价从4元飙升,13个交易日8次涨停,上演"地天板"奇观[1] - 资本市场对胖东来帮扶深信不疑,用真金白银将狂欢推向高潮[2] - 永辉超市在散户追捧"胖东来概念"时减持,初始投资成本4.86亿元,累计确认投资收益-0.46亿元[10] 财务业绩恶化 - 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32亿元,同比暴跌309.35%[4]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03.81亿元,同比下降10.81%,归母净利润-5.28亿元,同比下降64.01%[4] - 2025年上半年预亏2.13亿至2.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 胖东来帮扶效果分析 - 帮扶初期销售额翻倍、客流暴增,但调改后亏损加剧[2][4] - 公司学习胖东来的商品结构优化、动线布局等"术",但无法复制其"高成本、高投入、高回报"的"道"[5][7] - 胖东来模式护城河在于员工超高薪酬福利转化的高品质服务,公司无力承担相应成本[7] 永辉战略投资失败 - 永辉2013年起增持中百,曾试图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0%并输出管理[12] - 十年战略投资最终失败,反映公司存在管理僵化、运营效率低下等深层次问题[14] - 永辉2025年上半年预亏2.4亿元,自身转型压力促使其清理非核心资产[12] 公司转型尝试与挑战 - 推出FOODMART超市和小百惠折扣店,但暴露运营效率短板[15] - FOODMART需要生鲜半成品供应链和餐饮运营体系,与传统零售能力不匹配[17] - 小百惠折扣店依赖全球买手团队和极致成本控制,与公司现有体系冲突[17] - 新业态要求后台体系脱胎换骨,公司庞大僵化组织难以适应[19] 行业与公司根本问题 - 传统大卖场面临电商、社区团购、折扣店多维冲击[12] - 公司病根在于僵化体制和羸弱管理内核,而非业态创新不足[19] - 样板间门店火爆对1686家连锁门店规模杯水车薪[9]
估值最高500亿,让安踏再次出手的这家韩国品牌什么来头?
36氪· 2025-08-02 09:36
安踏与Musinsa合作 - 安踏体育以500亿韩元(约2.64亿元人民币)收购Musinsa约1.7%股份 [1] - 双方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持股60%并掌握经营权,安踏持股40% [1] - 安踏通过Musinsa接入8000个韩国品牌资源库和年轻用户群体,补强潮流时尚生态 [12] Musinsa业务模式与增长 - Musinsa始于2001年在线运动鞋社区,2009年升级为电商平台,2017年推出自有品牌Musinsa Standard [4] - 2021年斥资3000亿韩元(约2.65亿美元)收购时尚电商平台29CM及其母公司StyleShare [4] - 2024年GMV突破4万亿韩元(约207亿元人民币),月活达300万,合并销售额1.2427万亿韩元(约64.4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1028亿韩元(约5.3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2929亿韩元,营业利润178亿韩元 [6] Musinsa线下扩张与市场表现 - 韩国门店客流量庞大,圣水洞店月均超10万人次,弘大店月交易额超100亿韩元(约5170万元人民币) [8] - 中国游客占比最高(32%),2025年上半年重点门店中国游客交易额同比激增120% [8] - 计划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10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1万亿韩元(约52亿元人民币) [8] Musinsa中国市场策略 - 上海淮海路百盛购物中心将开设Musinsa Standard线下店,线上旗舰店预计2025年9月上线 [1] - 上海徐家汇"新六百YOUNG"项目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引入Musinsa中国旗舰首店 [1] - 安踏提供"5+N"物流网络,目标实现1-2天送达 [9] - 线上策略包括在小红书等平台提前释放联名款信息,测试市场反应 [10] Musinsa资本运作与IPO计划 - 2023年C轮融资估值达3.5万亿韩元(约159亿元人民币) [5] - 2025年EQT Partners注资后估值升至4万亿韩元,较C轮上涨14% [6] - 启动主承销商遴选程序,市场预期IPO估值可能达4.5万亿至5万亿韩元(约232亿至258亿元人民币) [11]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Musinsa模式若在中国成功落地,将为韩国时尚产业规模化出海探索可行路径 [11] - 安踏通过收购完善品牌矩阵,覆盖专业运动、户外、时尚潮流等细分领域 [12]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36氪· 2025-08-02 09:24
暑期档影视行业表现 - 7月下旬暑期档电影票房仅45亿元,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二 [2] - 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央一底盘,《桃花映江山》口碑未达预期 [2] - 电影市场缺乏继《哪吒2》后的爆款作品提振士气 [2] 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 - 短剧《念念有词》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预测分账收益8000万-1亿元 [3]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 [5] -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15亿元(艾媒咨询)或504亿元(公开数据),同比增长约35% [7] - 头部短剧ROI可达10倍以上,50万元成本作品通过分账机制实现高回报 [13] 短剧与传统影视对比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5万小时),成本不足100万元/部;长剧年产600-700部(7500小时) [19] - 长剧《藏海传》总收入6.3亿元但ROI仅2倍,《国色芳华》因7万平米场景搭建导致ROI降至1.6倍 [13] - 短剧拍摄周期短(如《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6周完成,成本20万美元),场景简化(80%在单一房间完成) [9][11] 短剧行业生态特征 - 演员薪酬分层明显:一线日薪2-3万元,二线1.5万元,三线8000-1万元 [7] - 制作流程工业化:要求镜头一遍过,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演员需快速减重适应角色(如2个月减55斤) [28][30] - 剪辑节奏密集:特效/音效组高强度工作,杀青期通宵作业 [32]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 - 导演王晶称短剧拍摄类似80年代香港电影模式,需每集设计强情节 [26] - 演员李若彤、刘晓庆等转型短剧,刘晓庆连续拍摄两部并开拓"银发甜宠"市场 [24] - 编剧转导演案例:原长剧编剧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效率提升10倍 [19]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批评短剧内容低俗化,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22] - 短剧演员面临行业歧视,长剧剧组可能拒收其参演 [22] - 市场存在亏损案例:创业者试水制作半年亏损数百万元 [21] 平台战略调整 - 爱奇艺推出1200万元预算短剧《原罪》,腾讯制作2400万元预算《执笔》 [35] - 盈利模式转向会员免费制,依赖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35] - 政策规范后暴富神话减少,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