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9点1氪|香港高院判决宗馥莉不得动用汇丰账户资产;微信提现手续费最低下限改为0.01元;武汉大学回应“图书馆事件”
36氪· 2025-08-02 09:00
宗庆后遗产纠纷案 - 香港高院判决宗馥莉不得动用汇丰账户资产 建浩创投名下汇丰银行账户资产被确认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三位原告享有受益权的信托财产 [1] - 宗馥莉被禁止从相关账户提款或转账 禁制令将持续至杭州中院及浙江高院诉讼最终裁决 [1] - 三名原告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弟妹 首次曝光宗庆后其他子女身份 [1] - 宗馥莉需赔偿擅自转移的信托财产损失108.5万美元 并以21亿美元为基数支付利息收益 [1] 微信支付调整 - 微信提现手续费下限调整为0.01元 7月25日全量更新 [1] - 2016年起微信对超出1000元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手续费 每笔最低0.1元 [2] - 微信支付遗失提醒功能仅部分商家支持 仅显示交易信息不泄露其他个人信息 [8][9] 大公司动态 - 前阿里巴巴CEO张勇加盟港交所 任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成员 [4] - TikTok合并核心产品和信任与安全团队 组建平台责任团队 [11] - 捷豹路虎全球CEO Adrian Mardell将于2025年底退休 [12] - 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退市 计划斥资29.32亿港元回购股份 [11] 科技行业 - OpenAI启动"星际之门"挪威项目 首个欧洲AI数据中心 [13] - OpenAI移除ChatGPT对话公开至搜索引擎功能 因隐私风险过高 [15] - 索尼PS6规格曝光 光栅化性能预计是PS5的三倍 计划2027年底上市 [17] - 微软将默认禁用Excel锁定文件的外部链接 防范钓鱼攻击 [13] 投融资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聚变公司单笔融资记录 [15] - "悟通感控"完成数千万元Pre-A及Pre-A+轮融资 专注柔性触觉感知技术 [16] - 高盛拟以171.3亿美元估值收购冰淇淋制造商Froneri 最快9月签署协议 [12] 财报数据 - 任天堂第一季度销售净额5723.6亿日元 同比增长132.1% [15] - 苹果2025财年第三财季实现自2021年以来最强劲季度营收增长 [9] - Moderna宣布全球裁员10% 员工数将减至约5000人 股价盘后大跌8% [6] 行业规范 - 最高法明确竞业协议对非涉密员工无效 新规9月1日起施行 [5] - 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营销号码 规范电话营销行为 [6][7] - 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发文抵制恶性竞争 反对非理性促销 [5]
明星批量制造下一个“LABUBU”
36氪· 2025-08-02 08:48
明星IP发展现状与趋势 - 五月天阿信的潮牌STAYREAL推出IP形象"卜卜",从粉丝内部梗发展为现象级IP,成为粉丝文化的一部分并拓宽商业生态 [3] - 周深、周笔畅、汪苏泷等歌手均推出个人IP形象,如"周可可"、"睡不醒"、"素龙",这些IP源自粉丝与明星的情感共创,具有深层次价值内核 [5] - 明星IP开发从早期虚拟形象(如黄子韬"韬斯曼")转向实体化潮玩,借助毛绒品类打开市场,如泡泡玛特毛绒品类收入暴增994% [5][14] 明星IP的商业价值与开发策略 - IP开发可拓宽明星收入渠道,并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注意力,应对市场竞争 [8] - 成功的明星IP需"去人格化、塑产品化",将真人价值转化为标准化商业符号,如刘德华的虚拟IP"安逗"和"黑仔" [10] - 北京大学学报指出明星IP需具备核心价值观、鲜明形象、故事、多元演绎和商业变现五要素,但多数IP止步于形象层,缺乏故事构建 [10][11] 明星IP的运营模式与渠道 - 明星IP线上发售多通过自营渠道(如王源"HUG"小程序、林俊杰"JJ20"APP)以构建私域流量,部分采用"平台+自营"双轨模式(如STAYREAL淘宝店+小程序) [15][21] - 线下渠道以演唱会快闪店为主,兼具社交传播与粉丝筛选功能,如周笔畅快闪店要求超话等级≥7 [23] - IP与文旅场景融合(如五月天"卜卜"登陆东方明珠塔、长城),推动粉丝圈层破圈并延长生命周期 [24] 行业特性与结构性优势 - 歌手因高频线下互动(演唱会、音乐节)和成熟衍生品经济(实体专辑、应援棒)更易开发IP,如五月天25周年周边 [25][28] - 创作歌手版权自主权高,主导性强,IP开发更具主动性 [28] - 潮玩IP替代实体专辑功能,成为粉丝情感联结媒介,如五月天粉丝用胡萝卜符号标识身份 [28][32] 市场影响与未来潜力 - 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带动毛绒市场活跃,STAYREAL淘宝店毛绒玩偶销量9万+,超越荧光棒 [14] - IP世界观反哺内容创作,如汪苏泷演唱会构建"罗曼城"故事背景 [11] - IP符号吸引路人关注并转化粉丝,扭转粉丝群体负面印象,如小红书用户主动询问购买渠道 [32]
内衣自由下 爱慕需要新故事
36氪· 2025-08-02 08:34
公司发展历程 - 1991年创始人张荣明基于材料学背景研发"超弹性记忆合金文胸底托",1993年推出首款定价49元的高端文胸产品(当时城镇居民月均工资约190元)[1][7][8] - 1992年通过技术入股濒临倒闭的华美时装厂并担任厂长,实现产学研转化[1] - 2004年启动多品牌战略,2005年推出年轻化子品牌爱美丽及高端线LA CLOVER兰卡文[10] - 2021年推出海藻纤维睡眠衣作为30周年革命性产品,2023年合并运动子品牌为Aimer Move[12][32] - 截至当前拥有1700家门店覆盖200+城市及海外市场,形成覆盖内衣/家居服/床品/护肤等12个品牌的矩阵[2] 经营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营收31.63亿元(同比-7.71%),净利润1.63亿元(同比-46.56%)[3] - 核心品牌爱慕客群年龄35-45岁,子品牌爱美丽面临客群老化问题,线上销售占比低于主品牌[11] - 健康板块年增20%,计划布局银发经济;设计师线AIMER·CHUANG和义乳产品线爱慕健康表现向好[13][14] - 研发投入占比超3%,500人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近6%,拥有百万级人体数据库及自主模台技术[34][29] 产品与技术 - 无钢圈产品占比达50%,90年代已布局无钢圈品类,2016年推出跨尺码内衣解决选择难题[24][25] - 核心支撑技术覆盖钢圈/软托/无托产品,海藻纤维、牛奶纤维、医用级敏感肌面料构成材料创新壁垒[31][32][33] - 文胸内衣贡献45%营收,家居服占比27%且为疫情后增长最快品类[32] 渠道与营销策略 - 线下优势显著但租金成本攀升,计划升级旗舰店并增设咖啡区/定制区,推动"AIMER+"集合店模式[17][18] - 线上目标销售占比30%以上,探索AI运营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营销[19][20] - 曾通过巩俐代言、17年内衣大秀建立品牌认知,现转向动物IP营销(如海獭代言)等年轻化传播[16][19] 行业趋势与竞争 - 女性意识觉醒推动无钢圈/简化尺码需求,优衣库催化无钢圈风潮,疫情加速舒适型产品普及[3][23] - 蕉内/内外/Ubras等新兴品牌主要冲击线上渠道,运动品牌切入运动内衣带来增量机会[26][27] - 中国消费者更追求防凸点/隐形设计,平衡实用与美观,与欧美性感化、日韩快时尚需求形成差异[29] 未来规划 - 聚焦爱慕主品牌运营、爱美丽品牌年轻化重构、海外市场拓展三大方向[35] - 出海2.0阶段重点布局东南亚及澳洲市场,延续2007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35] - 通过店铺艺术化改造(Aimer Art项目)提升线下体验,同步优化线上线下一盘货体系[18][20]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36氪· 2025-08-02 08:32
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表现 - 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不含非咖啡门店收入5.3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 [2] - 全球新开1151家自营门店驱动增量收入9.27亿美元 [2] - 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占比73%),同比微增1.6% [2] - 中国市场营收7.90亿美元(占比8%),同比增长8%,门店新增522家 [2] - 中国同店销售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2%,同店销量增长6% [2] 星巴克中国市场历史与现状 - 2017年全资直营后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12%,份额峰值42% [3][4] - 当前中国门店7828家(占全球20%),但收入贡献降至8% [2][4] - 市场份额从42%下滑至2024年14%,瑞幸同期营收达123.59亿元(约2.5倍星巴克中国) [4][5] - 单店年收入对比:星巴克73万元 vs 瑞幸54万元(汇率换算后) [8] 竞争格局与消费范式变迁 - 瑞幸改写行业定义:从"第三空间"转向便捷/平价/功能化 [5][10] - 星巴克通过调价(大杯平均降5元至23元)和外卖权益让利应对竞争 [8][9] - 消费锚点从"场景/品牌"转向"功能/产品",星巴克需重新定位"第三空间"价值 [10][11] 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 - 试点"自习室"模式强化空间属性,边际成本接近零但提升品牌温度 [12][13][14] -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凯雷/华润等20家机构),寻求数字化/本土化支持 [15][16] - 直营模式限制下沉速度,需解决O2O运营/加盟扩张/产品创新短板 [17] 市场估值与行业地位变化 - 星巴克中国估值50-60亿美元(占全球市值5%),低于营收和固定资产占比 [18] - 高端商场不再优先提供租金补贴或排他协议,面临新茶饮品牌分流压力 [18][19] - 需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平衡"美式理念"与本土化需求(如14薪福利) [17][19]
当所有人都在学提示工程时,聪明人却专注于掌握这项技能
36氪· 2025-08-02 08:32
AI翻译层的崛起 - 当前职场人士普遍学习提示工程和AI工具操作,但顶尖人才正转向更具价值的"AI翻译层"技能,即将机器洞察转化为人类可执行决策的双向沟通能力 [2][3] - AI翻译层的核心价值在于弥合AI输出与人类决策之间的鸿沟,这种能力比单纯的技术操作稀缺10倍 [1][3] AI应用的现状与瓶颈 - AI系统已能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并生成复杂建议,但多数产出被束之高阁,主要因人类理解能力成为瓶颈 [4][5][6] - 企业投入重金购买AI工具后,常因团队无法理解或执行AI建议而导致资源浪费 [5] 当前职业发展路径的误区 - 专业人士过度聚焦AI技术操作技能,而忽视更关键的翻译能力,导致三个问题:技能快速淘汰、红海市场竞争、解决错误问题 [8] - 真正用好AI的公司依赖能将AI建议转化为可执行方案的团队,而非仅掌握复杂提示词的技术人员 [8] AI翻译层的实施策略 - 第一步需转变认知:将AI视为创造新型工作的工具而非竞争对手,例如GPT-4识别47种情绪模式后需人类筛选真正影响战略的3种 [9] - 第二步识别组织内AI与人类决策的具体断层,包括数据转化、背景理解、行动框架等需求差异 [11][12] - 第三步培养特定技能:简化复杂洞察、交代商业背景、聚焦影响、建立行动框架、精准提问等 [13] 翻译能力的竞争优势 - 双向沟通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AI生成信息越强,人类解释洞察价值的能力越关键 [14] - 当AI洞察普及后,竞争优势将属于最能诠释意义及行动路径的人才 [14] 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 - 历史规律显示新技术创造新型工作而非单纯替代旧职,互联网催生了信息组织与数字通信新职业 [15] - AI同样催生对"翻译官"的需求,包括向非技术高管解释建议、优先级判断、行动计划转化等职能 [16] 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 精进AI输出转化能力比提示工程更具长期价值,需培养简化解释、关键识别、行动框架等技能 [18] - 在AI解析万物的世界中,帮助人类理解意义的角色将显著增值 [18]
AI时代,掌控自我的关键是,把握宏心流!
36氪· 2025-08-02 08:06
心流概念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 心流体验需要全神贯注于任务,暂时忘记负面干扰,完成后产生掌控感和成就感 [1] - 现代数字媒体将注意力碎片化,导致精神熵增,远离幸福体验 [1][7] - 数字时代注意力从物理世界转向数字世界,改变了思考、交流、工作方式 [2] - 2003-2022年美国成年人面对面社交减少30%,青少年下降50%,线上互动取代线下 [7] 心流2.0的理论发展 - 《心流2.0》探讨如何在多任务、虚拟现实交融的世界实现心流升级 [2] - 数字活动中的"微心流"具有低复杂度特征,而"宏心流"需更高挑战带来自我突破 [8][9] - 微心流易获取但抑制宏心流追求,类似快餐与营养餐的对比 [9] 人工智能对心流的影响 - AI可能解放时间用于复杂工作,增加心流机会(如简历筛选释放招聘人员精力) [4] - AI使用中缺乏掌控感会阻碍心流,例如放弃烘焙或绘画中的细节控制 [4] - 数字孪生体可能替代人类决策,削弱心流能力 [6] 实现宏心流的关键条件 1. **清晰目标** - 需明确长期目标(如医学生职业路径)与短期任务关联性 [11] - 目标需具内在意义和挑战性,如攀岩对比沙发生存 [12] 2. **即时反馈** - 心流反馈来自活动本身(如吉他弹奏音符准确性) [13] - 数字刺激通过即时满足强化微心流 [15] 3. **技能与挑战平衡** - 技能过高导致无聊(设计师复印文件),不足引发焦虑(新手公开演讲) [16] - 宏心流要求任务复杂度匹配技能水平 [16] 应对数字干扰的策略 - 主动拥抱无聊时刻以触发自我反思和目标设定 [17][18] - 减少手机使用(如排队时不刷社交媒体)培养专注力 [18] - 尼尔·盖曼建议通过无聊激发创作灵感 [19]
掌握这项技能,CEO争先抢着聘用你
36氪· 2025-08-02 08:03
核心观点 - AI自动化工程师成为2025年最热门职位,具备流程优化和AI部署能力的专业人士可担任公司任何职位[1][3] - 行业需求激增,平均年薪达20.6万美元,较前一年增加5万美元[7] - 非技术背景人士可通过解决问题能力和商业价值理解进入该领域[9][10] 行业趋势 - Zapier CEO公开承诺为AI自动化技能人才开放所有空缺职位[1][3] - Quora等科技公司设立新职位,专门利用AI自动化提升员工生产力[5] - 风投机构预测该职位将成行业招聘热潮,反映投资组合公司需求信号[5] 职位定义 - AI自动化工程师负责工作流自动化、流程优化及AI智能体规模化部署[6] - 角色兼具战略家与开发者双重属性,需连接AI模型与商业应用[6] - 核心价值在于将AI概念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效率提升[7] 市场需求数据 - 计算机和信息研究科学家岗位2023-2033年预计增长23%,远超平均水平[7] - 美国要求AI技能的职位占比从2023年1.4%升至1.8%[7] - 2025年65%企业预计采用基于云的AI工具[7] 职业路径 - 成功要素包括实用技术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及商业价值判断[10] - 无需计算机科学学历或硬核编码经验,跨行业背景受青睐[9] - 关键技能涵盖AI工具平台知识及流程优化经验[10]
这家百人“作坊”,凭什么年入70亿,还成了OpenAI的“御用陪练”?
36氪· 2025-08-02 08:03
公司概况 - Surge AI是一家专注于高质量数据标注的AI公司,仅有110名正式员工,却在2024年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年营收,反超行业巨头Scale AI [1] - 公司正启动首轮融资,目标募资10亿美元,估值或达150亿美元 [1] - 创始人Edwin Chen是37岁的华人理工男,曾任Twitter工程主管,对行业痛点有深刻理解 [3][7] 商业模式创新 - 重构数据标注行业竞争维度,形成"极致质量 × 精英团队 × 自动化系统 × 使命感文化"的乘法模型 [10] - 专注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高价值环节,收费是同行的2-5倍,项目最低门槛数百万美元 [13] - 开发智能人机协同系统,110人团队每周处理数百万条高质量数据,人均产出是Scale AI的近9倍 [16][17] 人才战略 - 筛选全球最顶尖的1%标注人才,包括博士、硕士,将其视为"AI工程师"而非"数据工人" [11] - 创始人对初创公司招聘有独特见解,认为早期应追求10-100倍突破而非微调,产品方向应由创始人亲自把控 [12] - 通过使命感凝聚团队,标注者被视为"AI的父母",许多高学历人才因能实践毕生所学而长期工作 [19] 行业对比 - 2024年营收10亿美元,超过Scale AI的8.7亿美元 [21] - 与传统模式相比,解决了质量堪忧、效率低下、价值密度低三大痛点 [6][7][9] - 与Snorkel AI的程序化标注相比,更擅长需要人类价值观和常识判断的复杂任务 [23] - 与Turing的专家众包平台相比,通过自研平台将精英人才整合成高效协同团队 [24] 核心优势 - 重新定义行业问题:AI需要的是蕴含人类智慧的"养料"而非简单"标注" [25] - 打破"数据=劳力"的铁律,证明"更聪明的人力+更聪明的系统"可超越线性规模增长 [25] - 构建了包括人才、技术、文化在内的全方位质量导向体系 [10][19] - 创始人坚持不卖公司,以"培育AGI"为使命,形成难以复制的精神护城河 [17][19]
破晓之光:2025 ChinaJoy AIGC大会圆满召开 | ChinaJoy2025
36氪· 2025-08-02 02:07
大会概况 - 2025 ChinaJoy AIGC大会以"破晓之光"为主题,聚焦AI基建、人形机器人、数字娱乐新范式及智能技术产业融合四大板块 [1] - 大会采用"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形式,探讨技术驱动产业从"追随者"迈向"定义者"的路径 [1]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 - 清华大学朱军团队开发的Vidu Q1视频模型实现"高可控性"与"高一致性",已应用于泛互联网、广告营销及智能硬件领域 [2] - 多模态技术推动数字与物理世界融合,AI能力从虚拟内容生成扩展到物理世界的感知、决策与执行 [2] Agentic AI与基础设施 - 微软预测Agentic AI到2028年将承担15%企业日常工作决策,中国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2.7% [5] - 微软Azure AI Foundry平台整合LLM Models和Agents工具,AI数据中心采用NVIDIA GB200 GPU和液冷系统,性能达最快超算10倍 [5] AI算力与硬件协同 - 无问芯穹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实现终端性能2-5倍提升,自研推理IP加速AI终端落地 [7] - 公司构建"云端一体"生态,推动算力标准化服务和AI算力国产化 [7] 生活空间机器人 - 维他动力定义生活空间机器人为自主化助人机器人,将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出行业首个智能伴随机器人 [9] - 智能终端发展遵循从垂直应用到系统整合的路径,类似Walkman到智能手机的演进 [9]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 青心意创Orca机器人聚焦拟人交互陪伴,在多模态交互能力上处于领先水平 [10] - 星动纪元认为具身智能可替代高危环境作业,推动传感器等硬件升级,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13] AI游戏与应用创新 - 世纪华通"数龙杯"大赛评选11支团队,推动AI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17] - 腾讯混元AIGC工具提升游戏美术资产开发效率,但风格一致性等问题仍需优化 [23] - VAST的Tripo 3D大模型服务3.5万中小客户,支持语义分割和部件级编辑 [25] 影视与视频生成技术 - 爱奇艺用AI重构影视生产流程,开发剧本工坊、虚拟制作等智能制作产品 [19] - 爱诗科技PixVerse视频大模型迭代至V4.5,实现5秒生成高质量视频,服务全球6000万用户 [21] AI Agent发展 - 扣子平台被上万家企业用于开发Agent,如抖音电商智能客服和和府捞面点评分析系统 [27] - 新智慧游戏推出GameSkill陪练AI,覆盖MOBA/FPS/RPG等主流游戏品类 [29] - 圆桌讨论预测Agent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办公场景或实现80-90%无人化操作 [31]
“AI变革生产力,让创意更有价值”——2025 AI+娱乐科技大会圆满召开 | ChinaJoy2025
36氪· 2025-08-01 22:17
大会概况 - 2025 AI+娱乐科技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召开,主题为"AI变革生产力 让创意更有价值",探讨AI技术驱动下的文娱产业新生态 [1] - 大会由ChinaJoy主办,珀乐科技、生数科技、VAST联合主办,36氪战略合作,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等形式展示行业前沿 [1] - 36氪作为合作伙伴,凭借行业资源和专业内容团队,全面呈现大会亮点与前沿洞察,引领行业讨论 [3] 技术进展与应用 - 生数科技商业化副总裁王川介绍Vidu AI视频大模型已实现游戏场景搭建、图片社交、文旅打卡等多种功能,未来将向更实时、高清方向发展 [6] - VAST创始人宋亚宸展示Tripo Studio及Tripo3.0等3D生成工具,可应用于美术开发、场景设计、游戏玩法拓展等领域 [8] - 聆心智能CEO郑叔亮探讨超拟人技术,认为AI未来将具备情感计算能力,可在虚拟世界构建自洽的Agent社会 [9] - 博理科技发明HALS3D打印技术,速度比传统提升100倍,材料抗疲劳性能提高10倍以上,已推出鞋、包等创新产品 [21] - 盛趣游戏整合AIGC生产管线ARTi,技术应用覆盖2D、3D、动画制作等8个类别,持续优化开发流程 [27] 内容创作与IP开发 - 珀乐科技CEO杨晟提出AI工作流可将内容生产效率提升数倍,解放创作者进行更高维度艺术探索 [12] - 珀乐科技策划总监李文豪提出"编辑部模拟器"概念,AI可辅助激发灵感并处理繁琐工作,但不能取代编剧 [14] - 中文在线许心怡指出AI推动创作平权,使动漫团队人数和成本大幅精简,但人类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不可替代 [33] - 陕文投白泽影视总经理赵焜表示AI短剧和广告片制作呈爆发式增长,多模态垂直模型将赋能千行百业 [33]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 - 圆桌讨论认为AI将快速弥合动态漫剧与传统动画质量差距,未来一年可能颠覆现有内容形态 [17] - 生数科技品牌市场负责人刘婷婷指出Vidu视频生成商用化时间提前,将推动"一鱼多吃"的IP开发模式 [17] - 之江容量无限科技陈杭杰认为传统影视生产模式已落后,需培养兼具技术与审美能力的"转译型人才" [17] - 网易互娱AI美术负责人张新楠强调AI最大价值在于"快速试错",审美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23] - Kotoko AI创始人乔海鑫提出通过Agent赋予虚拟角色"主体性",让用户获得角色共创的沉浸感 [23] 创新平台与案例 - MASS数字星球平台基于3D虚拟人和AIGC,已在东南亚取得2000万用户,让1万创作者通过AIGC获得收益 [25] - Art Photon团队借助AI工具,在7天内完成主机游戏《代号:Tripo—飞光》的视觉整体开发工作 [29] - 珀乐互动导演凯伦分享AI赋能动画制作可大幅降低单季生产周期和成本,但创意核心仍是人类艺术家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