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TOP2
搜索文档
理想郎咸朋发了一条看起来和自动驾驶没啥关联的微博
理想TOP2· 2025-09-12 12:34
公司自动驾驶战略决策 - 2021年底理想汽车面临供应商压力 要求支付昂贵开发费用且不交付白盒代码 并附加条件要求解散自研团队[7] - 公司选择拒绝不平等条约 坚持自研自动驾驶技术 2022年初正式启动自研计划[7][8] - 大年初一李想与郎咸朋通话确认自研决心 立即组建包含所有合伙人的微信群宣布决策[8][9] 团队组建与执行 - 2022年春节后初七汇报实施方案 全公司范围内调配资源[8][9] - 紧急组建超过100人团队 2月26日召开誓师大会全面推进自研[9] - 郎咸朋主动请缨承担自研责任 承诺若失败将引咎辞职[8] 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 - 公司坚持"站着死"原则 拒绝向供应商妥协[8][9] - 李想认为自动驾驶智能车行业足够大 2015年决定造车是为挑战成长极限[5] - 2024年公司视角转向人工智能 认为其比智能车拥有更大发展空间[5] 行业对比视角 - 苹果2024年宣布不造车 雷军表示震惊因其认为智能车与手机行业相近[4] - 李想认同苹果战略 认为企业可根据自身目标选择是否进入造车领域[5] - 行业领导者对技术路线的判断往往反映自身战略取向[3][4]
理想法务部25年9月11日查证332个账号恶意诋毁理想产品质量与经营状况
理想TOP2· 2025-09-11 14:05
网络攻击事件 - 公司发现13个MCN机构的332个账号通过搬运洗稿、批量炮制虚假信息恶意诋毁品牌形象与产品质量 [1] - 未上市车型理想i6遭捏造投诉占线、月销量腰斩及价格低廉等不实信息 [1] - 自媒体账号"曹椿的电车"、"大林子爱加电"长期通过歪曲事实方式发布侵权内容误导公众 [1] 法律应对措施 - 公司已完成证据固定并将采取刑事报案、行政投诉及民事诉讼等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1] - 配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1] 行业治理立场 - 公司支持真实客观的行业监督但坚决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1] - 致力于构建清朗健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舆论环境 [1] 投资者沟通渠道 - 通过微信社群提供实际经营情况与长期基本面深度交流渠道 [2]
星环OS通信总线介绍
理想TOP2· 2025-09-11 14:05
通信总线概述 - 车载通信总线(VBS)是面向智能汽车领域开发的高效数据交互通信平台,通过标准化协议和模块化架构为整车电子电气系统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通道,实现自动驾驶、动力控制、信息娱乐和主动安全等服务间的无缝协同 [4] 诞生背景 -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加速推动车载电子系统架构变革,传统分布式ECU架构在高速数据传输、跨域协同及软件定义汽车(SDV)等新需求下显现不足 [6] - 研发VBS的主要目标包括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统一协议减少协调成本,解决多供应商设备兼容性问题,缩短整车联调测试周期)和通过深度定制化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内存占用典型工况减少50%,通信延迟实测可低至1ms内) [6] 技术架构 - VBS采用协议统一加硬件无关架构,一套协议实现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动力控制等多域控制器内外深度协同,无需多协议间报文翻译 [9] - 接口层基于idlgen对外提供C/C++/Java/Rust多语言SDK,核心层支持DDS和RPC等多种通信模式,Dispatcher实现业务无感部署自决策选择传输通路,Transport层支持SHM、TCP、UDP等多种传输通道并可插件式扩展PCIE等其他物理介质 [11] 核心技术特性 - 传输自决策支持多传输协议自适应方案,业务使用统一接口层,底层自适应匹配以太网、CAN、共享内存等传输介质,支持从资源受限型MCU(低至1MB RAM)到高性能SoC(高达64GB RAM)多种异构硬件平台部署 [13] - 可靠性机制增强支持E2E校验、丢包重传、按序到达及网络拥塞控制等基础传输保障,并实现多路冗余传输方案和共享内存异常无感恢复等增强方案 [15] - 系统资源开销小,对比行业现有方案同样CPU、RAM、ROM资源可部署SOA服务数量提升一倍以上(150KB可部署200+通信端点) [15] - 多层级安全防护基于车载场景进行增强,实现设备级(一机一密PKI身份认证)、应用级(权限控制只有签名可信应用可建立通信)和数据级(会话级数据加密)三级防护 [17][20] 典型应用场景 - 整车智能连接各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协同,是整车智能化基础 [21] - 辅助驾驶支持多传感器(摄像头、雷达、LiDAR)数据融合感知与决策控制 [21] - 智能座舱实现车载信息娱乐(IVI)、HUD和智能座舱互联互通 [21] - 车身电子支持车门、灯光、空调等子系统集中控制与个性化配置 [21] 总结 - 星环OS通信总线通过统一通信架构、传输自适应机制、强化可靠性保障与多层级安全防护,为智能汽车构建高效安全可扩展的数据交互平台,是车载电子电气架构演进重要支柱和推动整车智能化与个性化体验升级核心动力 [22]
李想学习方法分享
理想TOP2· 2025-09-11 14:05
学习方法论框架 - 采用三阶段学习框架:第一阶段构建知识框架并阅读所有相关书籍资料 第二阶段与领域专家直接交流形成自身逻辑 第三阶段将知识转化为可验证和运行的个人体系 [1] - 框架强调持续验证和动态优化 通过实践验证对错并进行升级复盘 形成循环学习系统 [1] - 认为学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14岁即确立"人和人之间唯一差别是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的理念 [2] AI领域学习实践 - 每周参与4-5次AI专题会议 研究团队分析最新论文 不同团队分享人工智能最佳实践 注重微小亮点的相互启发 [2] - 高频使用各类AI产品 通过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2] - 重视结构化对话的学习价值 认为提问过程本身具有明确的意图和意义 是传播效率最高的学习形式 [2]
不同人对VLA一些体验反馈
理想TOP2· 2025-09-11 14:05
智驾系统性能表现 - 控车和变道能力显著提升 但复杂场景选道和博弈能力改善不明显 [1] - 整体体验提升幅度有限 用户体感仅10%-20%的提升 [2] - 特定路口防御性驾驶和行人保护功能增强 提供更高安心感 [2] - 高速通过积水坑洼路段时存在识别缺陷 存在安全隐患 [3] 智驾系统具体问题 - 左转时强制选择最左侧车道 多车道左转时影响后车通行 [3] - 高速下匝道提前2公里变道至最右车道 通行效率低下 [3] - 近距离贴靠大车行驶 造成用户紧张情绪 [3] - 掉头及出匝道后车速控制过快 属于防御性驾驶缺陷 [4] - 并线时博弈算法仍需优化 决策逻辑不够完善 [4] 用户使用策略 - 路况良好路段可完全交由智驾系统 但需保持人工监控 [2] - 复杂拥堵路段需人机协同操作 通过轻踩油门或打灯提示辅助系统 [2] - 极端复杂路况或高峰时段建议人工驾驶 系统尚未完全替代人类 [2] - 现阶段最佳方案为人机共驾相互配合模式 [2] 硬件配置影响 - 22/23款车型使用的8155芯片已明显影响8.0系统体验 [5] - 7.4系统版本开始 不同芯片性能差异逐渐拉大 [5] - 24年未升级8295芯片的理由遭质疑 下一代芯片升级需求迫切 [5]
开过华为ADS所有版本的人如何评价理想VLA?
理想TOP2· 2025-09-10 12:24
自动驾驶技术迭代速度 - VLApreview版本性能相当于ADS3.0版本 其特点是安心但紧急制动频繁且行驶墨迹[1] - VLApreview单手指版本性能相当于ADS3.1版本[1] - VLApreview双手指版本性能相当于ADS3.2版本[1] - VLApreview三手指版本性能相当于ADS3.3版本[1] - VLApreview四手指版本性能相当于ADS3.3.2版本[1] - ADS从3.0到3.3.2版本迭代耗时约一年 而VLApreview完成相同进程仅用不到一个月[1] 场景理解能力对比 - 园区及封闭场景中VLA展示出显著领先的场景理解能力 但公开道路尚未应用[2] - ADS和6月世界模型版本在车库找出口场景存在准确率低或逆行问题 对多数用户不可用[2] - VLA在漫游找出口场景表现精准且安心 准确度显著超越竞争对手[2] 技术架构优势 - VLA通过预训练阶段引入大量三维向量token 使模型具备强大的空间理解能力[2] - 外挂基座仅提供"出口在右边"的文本提示 缺乏具体坐标信息[2] - 自研基座实现文本/视觉/三维空间对齐 可输出"右前方-XXX坐标"级精确定位[2] - 当前四手指版本在部分场景存在选路逻辑缺陷 但VL能力上线后将彻底解决[2] 模型发展路径 - 3.1版本展示模型即智能体的速度突破 为10月长程思考模型奠定基础[2] - 尽管L系列VLA公开道路体验暂不如ADS3.3.2 但不影响技术路径的长期优势[2]
理想超充站3203座|截至25年9月8日
理想TOP2· 2025-09-09 13:16
超充网络建设进展 - 截至2025年9月8日 超充站总数达3203座 较前次统计增加2座[1] - 2025年新增超充站建设进度达64.94% 较前次64.85%提升0.09个百分点[1] - 剩余114天需日均建设6.99座方可达成年度4000+座目标[1] 超充站地域分布特征 - 新增站点覆盖浙江省宁波市与云南省曲靖市两地级市[1] - 宁波市站点位于凯洲皇冠假日酒店 曲靖市站点位于月光宝盒休闲购物中心[1] - 两站点均采用4C×6规格 单站配置6个4C超充桩[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2025年底超充站总量目标为4000+座 当前距目标差797座[1] - 年度时间进度达68.77% 建设进度64.94%略滞后于时间进度[1] - 曲靖市站点周边覆盖师范学院、麒麟水乡等人口聚集区[2]
理想可以完成25Q3交付指引下限
理想TOP2· 2025-09-09 13:16
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指引分析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指引为90000至95000辆 其中7月交付30731辆 8月交付28529辆 9月交付指引下限为30740辆 上限为35740辆 [1] - 9月1日至7日实际上险量为6100辆 剩余23天需达成周均7499至9021辆的交付节奏才能实现指引目标 [1] - 公司旗下i8车型三周上险量分别为950辆 1250辆和1080辆 公司目标为9月底保底8000辆 挑战10000辆 剩余时间需达成周均1436.5至2045辆的上险量 [1] 全年交付目标测算 - 公司1-8月累计交付263198辆 若9月达成指引下限293938辆 则第四季度需月均35354辆才能实现40万辆年目标 月均45354辆实现43万辆 月均52021辆实现45万辆 [1] - 若9月达成指引上限298938辆 则第四季度月均需求降至33687辆(40万辆) 43687辆(43万辆) 和50354辆(45万辆) [1] 历史交付能力对比 - 公司历史上仅6次实现周上险超13000辆 其中3次超14000辆 历史最高两周上险之和为28020辆 [4] - 达到连续两周超13000辆的纪录仅出现在2024年12月(14100辆和13920辆) 2024年10月(13400辆) 2024年9月(14160辆)和2023年12月(14100辆) [5] 第二季度交付指引对比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指引为123000至128000辆 其中4月交付33939辆 5月交付40856辆 6月需达成48205至53205辆 [1] - 实际5月26日至6月15日三周上险量分别为12020辆 8270辆和7874辆 按高估版本计算6月1-15日上险量约17861辆 [2][3] - 剩余15天需维持周均14160辆的上险水平 但公司当时缺乏月销5.8-6.0万辆的基本面支撑 最终实际交付111074辆 低于指引下限 [3][5][6]
多人评价这个i8视频适合理想官方制作与发布
理想TOP2· 2025-09-08 12:25
核心观点 - 理想i8基于第一性原理打破大型纯电SUV恶性循环 通过底层架构创新实现空间最大化与续航优化[1] 独特设计与技术亮点 - 采用原生纯电平台 布局简洁规整 彻底消除传统燃油车机械结构对空间的侵占[2] - 电机垂直布置颠覆行业常规横置/斜置方案 大幅缩短纵向空间占用[3] - 转向机与悬挂前置设计 结合短车头造型 在保证碰撞安全前提下为乘员舱腾出空间[4] - 自研后电驱系统采用三明治水平布局 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并排排列 显著释放垂直空间[5] - 分离式空气弹簧后桥设计 避免横向宽度侵占 保障第三排臀部空间[6] 外观与内部空间设计 - 溜背造型与大倾角前挡风玻璃设计实现0.218超低风阻系数 有效提升续航并降低风噪[7] - 放弃前备箱设计 将车头空间全部让渡给乘员舱[8] - 阶梯式剧院布局与直立车窗设计 配合超大面积天幕 使第三排侧窗视野远超同级车型[9] - 在车长更短前提下实现越级三排空间 腿部头部空间无损 后备箱可容纳两个28寸行李箱[10] 驾乘体验 - 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挂结构 配备双腔空气弹簧与CDC减震器[11] - 120km/h时速下车内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内 NVH表现显著优于行业竞品[11] - 减速测试显示垂向加速度峰值大幅低于对手 滤震表现提升行驶质感[11]
理想OmniReason: 更像人的VLA决策框架
理想TOP2· 2025-09-07 20:09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发布OmniReason框架 将自动驾驶决策从静态感知重构为动态时空推理 通过知识蒸馏注入人类驾驶先验知识 提升系统智能性、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1][2] 数据集创新 - 发布两个大规模时空VLA数据集 OmniReason-nuScenes和OmniReason-Bench2Drive 具备密集时空标注和自然语言因果解释 [3] - 相比DRAMA、DriveLM等现有数据集 在多视角图像、时序数据、因果推理支持及天气道路多样性方面实现更全面覆盖 [3] 技术架构 - 采用三步走自动化标注流程:场景感知空间标注确保无幻觉基础描述 人类先验知识引导驾驶原则分析 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多步推理因果链条 [5][6] - 智能体集成三大模块:环境感知与时序记忆模块采用EVA-02-L视觉编码器 稀疏时序记忆使L2误差从0.38m降至0.34m 碰撞率从0.44%降至0.40% 违规率从3.65%降至3.18% [7] - VLM推理核心处理整合场景特征 知识蒸馏桥梁连接数据与模型 系统性学习结构化决策理据和专家模式 [7] 性能表现 - 开环轨迹规划任务中平均L2距离误差0.34米 与最佳ORION方法持平 平均碰撞率0.40%优于多数基线 违规率3.18%创SOTA纪录 [8] - 驾驶场景VQA任务CIDEr指标提升37.6% BLEU-4指标大幅提升224.0% [8] - 第三方OmniDrive测试中所有指标超越LLaVa-next 72B和Qwen2.5VL 72B等模型 再创SOTA验证架构鲁棒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