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智海铸基,数聚砺剑——华为助力国地中心构建全球首个百万量级异构机器人数据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1 18:03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EAI)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被视为引领未来生产力变革的关键驱动力,直接影响国家在未来产业中的地位 [1] - 我国通过政策顶层设计和技术攻关加速具身智能产业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商用过渡,目标实现产业链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1] - 2025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列为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重点方向 [1]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该中心于2024年5月由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授牌成立,是人形机器人领域首个国家级公共平台 [1] - 中心致力于构建行业大数据集,推动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人才培育 [1] - 华为正助力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异构超大型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初期可容纳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2027年将扩容至1000台 [1] 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 - 训练场是全球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3] - 训练场聚焦领域发展趋势、国家重点场景和真机具身数据,强化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基础支撑 [3] - 训练场五大核心功能包括数据收集与规模化、模型训练与发育、场景模拟与应用落地、模型测试与评估、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 [4][5][7][8][9] 华为助力训练场建设 - 华为助力国地中心打造"数据采集→数据传输→预处理→仿真合成→数据管理→模型训练"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11] - 采用"云-端"架构部署具身数据采集平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每日总计5万条数据 [13][14] - 通过华为Wi-Fi+5G方案实现高带宽、低延迟、多设备并发连接,支持日增PB级数据传输 [14] - 采用华为云弹性计算+DWR数据工坊,支持日增PB级数据8小时内完成预处理 [15] - 使用华为SFS Turbo高性能缓存使能模型训练,单文件系统带宽达60GB/s,可降低数据存储成本40% [17] 数据集与生态建设 - 国地中心打造"白虎数据集v0.0.1",是全球首个规模突破百万量级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 [19][20] - 数据集通过信通院行业标准质量评估,为全产业链提供共享数据集和统一数据标准 [19] - 训练场模型将在OpenLoong开源社区、Hugging Face、GitHub等平台分阶段开源 [20] - 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为等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合作,推动产业生态建设 [20] 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 [24]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包括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等 [24]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 [25]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 [25]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 [26]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 [28]
中美机械工程师人才储备相差7.78倍 中国机器人已赢在起跑线上!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1 09:57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的挑战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机器人工程师人才储备不足和机器人落地应用滞后的致命问题,这威胁到美国在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1] - 美国每年毕业的机械工程师不足4.5万名,而中国机械工程师总数超35万,数量差距达7.78倍 [2] - 美国教育成本攀升和STEM学位门槛提高削弱了学生选择工程专业的意愿,社会对制造业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刻板印象 [2] 中国在工程人才培养和自动化领域的优势 - 中国采取系统性策略培养工程人才,教育投资覆盖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政府主导的学徒制项目,形成多层次人才输送体系 [4] -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拥有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优势 [4] - 2023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员工470台,超过德国和日本,体现技术与人才结合的实际成效 [14] 工业自动化落地难题 - 美国中小企业面临成本高、门槛高、过于复杂三大难题,难以通过低成本获取机器人自动化服务 [5] - 开源技术项目如ROS-Industrial因缺乏配套教育、培训及支持体系,实际效果受限 [7] - 自动化技术的价值在于通过工具赋能提升生产效率,人机协同可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工程技术含量 [9]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系统性结构问题 -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劳动力成本高昂、基础设施陈旧(如电网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三分之一桥梁需翻新)等阻碍 [15] - 美国制造业长期空心化导致熟练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机器人领域工程师尤为欠缺 [15] - 仅靠调整贸易政策未带来实质性复苏,劳动力与技术的双重制约导致产能波动和供应链脆弱性 [10] 行业企业动态 - 文章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名单 [19][20][21][22][23]
突发!千寻智能再拿近6亿PreA+轮融资!押注“能落地的技术”已成资本共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1 09:57
融资动态 - 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 由京东领投 中网投、浙江省科创母基金等跟投 [1] - Prosperity 7 Ventures等老股东超额追加投资 显示对公司发展潜力的持续认可 [2] - 高鹄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融资强化"资本+产业"协同生态 [2] 资本布局逻辑 - 投资方涵盖华为、小米、宁德时代等顶级产业机构 显示资本聚焦"能落地的技术" [2] - 技术同源的美国Physical Intelligence估值达24亿美元 千寻智能存在价值洼地 [2] 技术优势 - 具备AI+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 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稀缺标的 [7] - 三大核心优势:综合研发实力、本体制造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 [2] 应用场景验证 - 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提供复杂场景验证场 日处理超百万件包裹 [5] - 京东X无人超市动态补货等环节存在降本需求 人形机器人可优化运营成本 [7] - 即时配送"最后一公里"面临避障、续航等挑战 四足机器人仍有提升空间 [7] 产品突破 - 发布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 搭载自研Spirit v1大模型实现语言-动作映射 [9] - 采用26自由度构型 负载自重比1:1 功率密度全球领先 [11] - 配备高精高速WBC全身运动控制系统 支持零延时遥操作 [13] - 集成OneTwoVLA大模型 实现"边想边做"的具身智能 [15] 商业化路径 - 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技术验证需6-12个月 [8][16] - Moz1可执行搬运、分拣、配送等综合作业 实现"一机多能" [16] - 当前处于小规模交付验证阶段 符合行业1-3年落地周期规律 [16] 行业趋势 - 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融资分化 头部企业加速集中 [17] - 京东物流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升级核心 重点投入视觉识别、AI算法等领域 [17] - 人形机器人终端成本有望2-3年内降至20万元以内 [19] 政策支持 -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出台 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 - 行业强制标准加速完善 提升市场接受度 [19] 竞争壁垒 - 作业泛化能力是核心壁垒 需资金、技术、资源三重支撑 [20] - 头部企业有望率先突破 推动产业实质性发展 [20]
RealSense与英特尔分手之后 获5000万美元投资!All in 机器人视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1 09:57
公司拆分与融资 - 英特尔旗下RealSense业务于2025年7月完成独立分拆,获得英特尔投资与联发科创新基金联合注资5000万美元[1] - 分拆过程历时6个月,2021年曾因英特尔战略调整一度面临关停,后经决策反转保留业务[1] 团队构成与领导层 - 独立后团队规模130人,其中88%(115名)来自英特尔原团队,其余15名为外部招聘[2] - 首席执行官Nadav Orbach在英特尔有19年工作经验,其中15年专注视觉与成像领域[4] - 所有来自英特尔的老员工均获得新公司股票期权[2] 技术定位与产品 - 定位为"物理AI领域初创企业",核心目标是构建机器人理解世界的工具[4] - 近期推出D555 PoE摄像头及自研ASIC芯片,板载AI算力达5 TOPS,支持实时遥测和边缘处理[11] - 硬件生产长期由台积电负责,已具备独立供应链能力[12] 市场应用与客户 - 技术已应用于3000多家客户,覆盖60%的AMR和人形机器人开发商[5] - 典型客户包括Geek+物流机器人和Agility Robotics人形机器人[5] - 在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中,D455摄像头用于物体检测和地形测绘[7] 技术发展方向 - 软件领域重点投入视觉SLAM技术和3D安全功能[7] - 战略方向是将更多智能推向边缘设备,成为"机器人的视觉皮层"[9] - 技术向农业、零售自动化及水产养殖等新场景拓展,开发水下鱼类追踪传感器[14] 行业竞争格局 - 面临Luxonis、Orbbec、Zivid等竞争对手,市场呈现整合趋势(如Photoneo被Zebra收购)[12] - 在人形机器人视觉方案中市场份额较低,仅宇树科技Unitree G1采用其技术[16] - 特斯拉Optimus等主流产品多采用纯视觉或多传感器融合方案[16] 行业前景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500亿美元增至2000亿美元(6年CAGR未披露)[15] - 人形机器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40%[15] - 视觉方案尚未形成行业共识,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竞争[16]
快讯|中国将在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夺冠;人形企业中标9051.15万元订单;日本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创五年新高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1 09:57
优必选中标机器人订单 - 优必选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刷新业内单笔中标金额纪录 [1] - 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业务收获期,此前智元、宇树已拿下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订单 [1] 欧洲低重力四足机器人研究 - 挪威科技大学开发的四足机器人Olympus在模拟火星重力(地球重力的1/2.5)环境下测试跳跃能力 [4][5] - 机器人采用四条"双"腿结构,底部带爪状贴片,低重力下跳跃高度显著优于地球环境 [4] - 欧洲航天局ORBIT设施通过浮动平台实现二维微重力模拟 [5] 中国战队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突破 - 清华大学火神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包揽RoboCup类人组成人尺寸组冠亚军,首次实现中国战队夺冠 [7][9] - 两支战队均使用国产机器人加速进化T1,小型尺寸组决赛由清华大学TH-MOS队(使用国产K1机器人)对阵德国队 [9] maxon集团战略投资 - 瑞士maxon集团收购德国Synapticon少数股权,后者为智能运动控制解决方案供应商 [10][12] - 合作目标为开发集成功能安全的高性能驱动解决方案,现有客户已受益于双方技术组合 [12] 日本汽车行业自动化进展 - 2024年日本汽车行业将部署1.3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11%,创2020年以来新高 [13][15] - 日本机器人产量占全球38%,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达1,531台/万名员工,全球第四 [15] - 全球70%机器人安装量集中于日本、中国、德国、美国、韩国五国 [15]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列举工业机器人、服务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等细分领域超80家企业 [20][21][22][23][24]
近亿元B轮融资!这家六维力传感器企业连续三年收入翻倍!产品市占率达70%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0 11:02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公司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广发信德、复星创富、合肥创新投、华仓资本,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团队扩张及海外市场拓展[1] - 公司计划通过技术优势拓展核心客户商业渠道,同时进军欧洲和美洲市场[1] - 创始人刘吴月具有航天科研背景,公司获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支持,智友金苗基金2020年完成天使轮投资[1] 市场地位与产品矩阵 - 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占率超70%,关节力传感器国内出货量占比95%以上[2][9] - 核心客户覆盖智元、小米、优必选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并渗透至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高附加值领域[2] - 产品线包括LA系列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LB系列通用六维力传感器、LC/LD系列关节扭矩传感器及LE系列拉压力传感器[9][11] 技术研发与产能数据 - 2024年关节力传感器出货量近5万套,2025年上半年达7万套[3] - 研发团队规模近百人,具备快速定制化开发能力,可覆盖从末端六维力传感器到关节力矩传感器的全产品需求[12] - 技术性能对标ATI等外资品牌,通过示教拖拽方式降低客户使用门槛[3] 行业趋势与市场预测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2025年预计达5000-10000台[5] - 单台人形机器人需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和28个关节扭矩传感器,传感器占整机BOM成本15%[7] - 国产传感器凭借性价比和交付周期优势逐步替代单价数万元的欧美品牌[8] 客户合作与商业进展 - 合作客户包括智元机器人(2025年计划出货数千台)、宇树科技(2024年销量超1500台)、优必选(订单破百台)等[13][15] - 公司连续三年销售收入翻倍并实现正向现金流[3] - 明确IPO计划,拟2028年申请科创板上市[15]
秒杀传统机型50倍!东京大学研发 “攀爬高手”,突破四足机器人地形瓶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0 11:02
近年来,随着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四足机器人在动力与速度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加之强化学习等技术的应 用,其移动控制的稳健性不断增强。这使得四足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执行物资运输、探索等自动化任务的应用 前景受到关注。 不过 ,在地势起伏剧烈的复杂地形中,机器人往往需要具备垂直移动能力。 比如,在灾难现场和未开发的自 然环境中有大量倒塌的建筑物和岩石,高度变化很大。 但 现有的四足机器人更擅长水平运动 , 而 专为垂直 移动设计的四足机器人,由于身体结构过度特化,在水平移动时 表现 笨拙。目前能稳定完成这类动作的机器 人及其控制方法尚未成熟。 据探索前沿科技边界,传递前沿科技成果的 X-robot投稿, 来自东京大学的 Keita Yoneda研究团队 近日 成功研发出一款名为 KLEIYN 的四足机器人。KLEIYN 最大的亮点是配备了主动腰部关节,显著提升了机器 人 的 攀 爬 性 能 , 特 别 是 在 狭 窄 墙 壁 上 的 跟 踪 能 力 。 通 过 课 程 学 习 ( Contact-Guided Curriculum Learning ), 研究团队引导机器人逐步掌握攀爬技巧 ,最终 实现水平移动与垂直攀 ...
公司成立仅7个月!90后CMU博士融资1.05亿美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9 11:40
公司概况 - Genesis AI是一家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及横向机器人平台开发的初创公司,近期获得1.0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1] - 公司由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博士周衔与前Mistral研究科学家Théophile Gervet于2024年12月联合创立,总部位于硅谷和巴黎[3] - 创始团队来自Mistral AI、英伟达、谷歌、CMU、MIT、斯坦福等知名企业和高校[21] 融资与投资方 - 种子轮融资1.0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Khosla Ventures、Eclipse Ventures、埃里克·施密特、法国国家投资银行、HSG和泽维尔·尼尔[4] - Khosla Ventures由Sun Microsystems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创立,管理资产超过20亿美元[5][8] - Eclipse Ventures管理资产超过20亿美元,投资组合包括70家公司,合作伙伴来自特斯拉、苹果、英特尔等行业巨头[8] - 泽维尔·尼尔是法国电信大亨,2024年财富425亿元,2025年增至555亿元,近期加入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董事会[13] 技术方向与产品规划 - 计划构建通用机器人框架模型,通过自有模拟堆栈生成合成数据,统一多模态生成建模与大规模真实机器人数据收集[14] - 开发可扩展数据引擎,结合现实世界机器人交互与模拟渲染,训练可控制任何机器人执行任何任务的通用模型[17] - 将开源数据引擎和基础模型的部分组件给开发者、研究人员和合作伙伴[17] - 提出物理人工智能概念,旨在将人类水平智能引入物理世界,解决75%全球公司面临的招聘困难问题[22] 行业背景 - 物理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实现AGI的关键环节,Genesis AI并非唯一提出相关概念的公司[24] - 2024年4月智澄AI首次提出"物理智能"概念,旨在解决传统机器人预设规则依赖和泛化能力弱的问题[24] - 2024年5月李飞飞团队提出"空间智能"概念,聚焦空间理解和感知能力[26] - 机器人行业正加速迭代,通用模型研究成为重要发展方向[26] 创始人背景 - 周衔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CMU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师从Pham Quang Cuong和I-Ming Che,研究方向包括世界模型、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18] - 曾在Meta AI和MIT-IBM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8] - Théophile Gervet是前Mistral AI研究科学家,Skild AI创始成员,在人工智能领域经验丰富[21]
摆线减速器:人形机器人下一代关节技术?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9 11:40
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现状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已从产品定义阶段进入功能实现与商业化落地阶段,但关节传动系统存在精度、负载与寿命难以平衡的硬件瓶颈 [2] - 行星减速器因背隙较大导致精度不足,多级结构增加体积和重量,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采用该方案但牺牲了负载能力 [2] - 谐波减速器精度达0.1弧分但抗冲击性差,下肢高负载场景寿命仅数千小时,远低于家用场景数万小时标准 [4] - RV减速器因体积和重量问题难以适配人形机器人,虽在工业场景表现优异但降低运动灵活性 [4] 摆线减速器的技术突破 - 摆线减速器通过多齿啮合设计(啮合齿数60%以上)实现负载能力较谐波减速器提升300%,科盟创新PEEK材料版本抗冲击能力提升200% [6] - 传动精度突破至1弧分以内,动易科技PhyArc系列定位精度达±0.01mm,远超行星减速器的5弧分水平 [8] - 单级传动比6-119的设计使体积较RV减速器减小40%,Agility Robotics应用后机器人腿部重量减轻23%,运动能耗降低15% [8] - 效率达90-95%,寿命突破1万小时,较谐波减速器提升50%,满足高精度、高负载、长寿命、小体积综合需求 [9] 产业链竞争格局 - 全球减速器市场由日企主导(哈默纳科占谐波减速器60%份额,纳博特斯克占RV减速器70%),但摆线减速器领域格局未固化 [12] - 车端齿轮企业如双环传动、豪能股份凭借精密加工技术迁移快速切入,双环传动欧洲工厂摆线轮加工精度达0.002mm,良品率92% [12] - RV减速器企业南通振康、中大力德通过技术转化布局,双环传动利用RV技术积累节省30%研发周期 [12] - 产业链向关节模组集成延伸,头部企业整合摆线减速器与电机、编码器等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 [13] 商业化路径与市场空间 - 下肢关节为首个突破口,特斯拉Optimus若采用摆线减速器可减轻重量18%并提升精度3倍,2026年单台用量预计4-6套 [14] - 腰髋部位市场规模预计达30亿元/年,摆线减速器可将寿命从5000小时延长至1.5万小时 [14] - 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摆线减速器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40亿元,单台搭载10套、均价9000元计算,100万台规模贡献90亿元收入 [16][17] - 价格预计从2025年1.5万元降至2030年0.9万元,降幅40%加速商业化进程 [17] 重点企业竞争分析 - 双环传动结合RV减速器与齿轮技术,海外营收同比增长18.5%至13.1亿元,计划在匈牙利投资1.2亿欧元扩产 [18] - 豪能股份差速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8%,磨齿精度0.001mm,2025年摆线减速器收入或突破1亿元 [18] - 福达股份拟收购长坂科技35%股权,合资设立机器人零部件公司,2026年机器人业务收入目标2.3亿元 [19] - 精锻科技精锻齿轮市占率超40%,开发集成式关节模组,2025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预计达5% [19] - 蓝黛科技参股泉智博布局关节模组,动力传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7%,一体化关节背隙控制在1弧分以内 [20] 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 横向优化目标:精度0.5弧分以内、扭矩密度20Nm/kg以上、噪音60分贝以下 [23] - 纵向发展机电一体化,哈默纳科提出"整体运动控制"概念,国内企业推进智能关节模组集成 [23] - 汽车与机器人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新能源汽车电机轴技术可应用于摆线减速器偏心轴生产 [23]
19500元!引爆协作焊接革命!集萃智造IIMT-CI-W05焊将以超高性价比震撼登场!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9 11:40
核心观点 - 集萃智造发布全新一代焊接版协作机器人IIMT-CI-W05焊将,定价19500元(本体300台起订,500台及以上送焊接工艺包),以超高性价比打破行业成本壁垒[1][2] - 该产品通过自主研发和供应链整合实现价格突破,同时性能全面升级,重新定义智能焊接新范式[2][3][19] - 目标客户包括多品种小批量焊接需求企业、教育科研机构以及集成商与自动化方案提供商[26][27][28] - 目前已签订合同近千台,市场反响热烈[31] 产品定价与市场定位 - 定价19500元(本体300台起订,500台及以上送焊接工艺包),创行业新低[1][30] - 旨在让中小企业轻松实现自动化焊接升级,覆盖制造业、金属加工、船舶、钢铁等领域[2] - 相比大型自动化方案动辄数百万投入,大幅降低企业资金压力[24] 产品性能升级 外观设计 - 采用独家黑灰配色方案,提升耐脏耐磨性能,契合焊接场景工业美学[4] 控制系统 - 采用更小巧的工控一体机,节省设备空间,部署效率提升[6] - 提供70多个二次开发接口,支持C++在ROS2上开发,兼容多种伺服电机[6] - 支持示教器、平板电脑和APP三端操作,打破平台束缚[8] 焊接工艺 - 智能工艺包支持一键调用历史参数,实现秒级编程[10] - 覆盖单层单道至多层多道全场景需求,提供7大数字化摆动轨迹[10] - 专家数据库基于板材厚度、焊丝直径智能推荐工艺方案[11] 扩展性能 - 支持选配激光焊缝跟踪系统、变位机等外部设备,构建柔性生产[12] - 导轨行程1.5m-10m灵活定制,单台可替代3-5台固定工位设备[14][16] - 外部轴协同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轨迹与工件姿态快速匹配[18] 数字通信 - 搭载CANopen、ModbusTCP等协议,重构机器人与焊机协同[19] - 工艺云管理实现焊缝参数自动同步至云端,对接MES系统[19] 目标市场与客户价值 多品种小批量焊接企业 - 灵活性高效性完美应对复杂多变焊接任务[26] - 快速响应与工序切换能力满足柔性生产需求[26] 教育科研机构 - 成为超高性价比教学实训与科研平台[27] - 0基础快速上手,助力焊接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27] 集成商与自动化方案提供商 - 核心部件助力打造高性价比焊接解决方案[28] - 缩短交付周期,提升集成商竞争力与客户利润空间[28] 市场反响 - 产品已签订合同近千台,显示强劲市场接受度[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