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投入2000万!年产7000套!阿童木机器人万平基地正式启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3 11:50
核心观点 - 阿童木机器人投资近2000万元打造的无锡基地正式启用,标志着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与规模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 - 无锡基地将专注于减速器、控制器等"卡脖子"部件的自主研发,未来年产能达5000套协作码垛机器人与2000套并联机器人 [4] - 公司通过全栈自研技术路线打破外资品牌垄断,为行业自主创新提供实践范本 [20] - 基地落成将加速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无锡制造向智造跃迁 [20] 政企合作与技术自主 - 惠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表示将与企业共成长,政企同心共筑技术自主"桥头堡" [2] - 无锡基地专项投入1000万元建设数控加工中心与SMT贴片线,强化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 [4] - 多位投资机构代表、产业伙伴及行业协会专家共同见证基地启用,体现跨区域协同发展 [1][6] 产能与技术创新 - 无锡基地占地面积1万平米,年产能规划为5000套协作码垛机器人与2000套并联机器人 [4] - 公司展示微米级精度核心零部件与全栈自研智能产线,实现从算法到硬件的自主掌控 [9] - 新品发布环节推出全新协作码垛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点燃行业热情 [14][17] 区域协同与产业生态 - 长三角产业链与京津冀技术研发优势通过阿童木实现深度融合 [11] - 基地落地加速技术成果与本地制造业场景对接,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生态闭环 [11] - 与温州兄弟机械、苏州悦凡达等战略代理商签约,开拓技术输出与市场反馈双轮驱动格局 [17]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并联机器人"隐形冠军"向多品类机器人服务商转型,夯实"中国工业机器人名片"根基 [19] - 无锡基地为长三角AI+机器人创新高地提供支撑,贡献全球产业变革的"中国方案" [21] - 中国机器人产业通过"技术自主+产能落地+生态协同"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 [20]
2025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定档9月,汇聚全球智慧,共绘医疗科技革新蓝图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3 11:50
医疗机器人产业现状与趋势 - 2025年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深水区 产品形态持续演进 临床路径逐步清晰 资本趋于冷静 产业生态日趋复杂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聚焦智能手术系统升级 全链条生态构建与全球化路径 主题为"MedRobot Next|下一站技术未来" [1][3] - 会议不仅是整机企业展示平台 更是技术路线 供应链变革 医院系统升级 国际趋势对话的交汇点 [2] 会议核心议题 技术系统与智能演进 - 探讨下一代手术机器人核心架构趋势 AI提升自主性与系统协同效率 [7] - 研究术中导航 影像 控制的机器人协作"中台化"演进 [7] 商业化与医院系统落地 - 分析手术机器人与医院系统融合挑战 构建研发体系与临床验证闭环 [12] - 解析医院采购决策逻辑 从设备评估转向系统评估 [12] 全球化战略与出海路径 - 对比欧美 东南亚 中东市场对手术机器人的真实需求 [12] - 探讨国产机器人实现FDA/CE/NMPA多地同步认证路径 [12] 供应链与生态体系 - 研究从减速器 电机到编码器的国产核心部件机会与瓶颈 [12] - 对比国内外供应链协同机制与最佳实践 [12] 参会企业阵容 医疗机器人企业 - 元化智能 天智航 思哲睿智能医疗 精锋医疗 佗道医疗 术锐®机器人等19家头部企业参与 [19] 工业机器人企业 - 埃斯顿自动化 埃夫特机器人 非夕科技 法奥机器人等15家领先企业参展 [16] 核心零部件企业 - 绿的谐波 因时机器人 坤维科技 脉塔智能等26家供应链企业加入 [22] 会议附加价值 - MedRobot年度颁奖已成为中国医疗机器人领域最受关注的技术奖项 [16] - 活动提供整机厂 部件商 算法公司 临床团队对技术重构的多维解答 [16]
快讯|安川在美国投建机器人工厂;机器人护卫犬公司获新一轮融资;杭州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启航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3 11:50
机器人开锁技术 - Sparks and Code频道网友开发了一种机器人开锁方法,利用空心钥匙中的细线、测力传感器和伺服器模拟人类开锁匠撬动弹子锁 [1] - 该方法通过感知锁销状态和安全弹子位置,结合旋转和撬动式技术,采用Sputnik算法快速测量锁销长度,可在十分钟内开锁 [1] Asylon融资与产品 - 美国机器人公司Asylon完成2600万美元B轮融资,由Insight Partners领投,Veteran Ventures Capital等跟投 [5] - 公司提供DroneDog机器人护卫犬服务,改造自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狗,并与Guardian指挥控制软件集成 [5] - 业务涵盖无人机、机器狗及软件,以机器人安全即服务(RaaS)模式运营 [6] 杭州之江机器人产业规划 - 杭州西湖区启动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建设,签约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浙江分中心等重大项目 [10] - 目标到2027年带动行业产值超100亿元,集聚企业100家以上,推动杭州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领先 [10] 拓邦股份机器人业务进展 - 公司空心杯电机8mm/10mm产品平台实现批量供货,可提供集成执行器组件 [14] - 商用炒菜机器人性能行业领先并实现市场突破,割草机器人进入推广阶段 [14] - 工业机器人子公司已运营,未来考虑资源整合 [14] 安川美国工厂布局 - 安川在威斯康星州富兰克林市新建机器人制造工厂,首次实现美国本土生产 [18] - 工厂将整合制造、包装及培训功能,未来3-8年扩展至80万平方英尺园区,成为驱动部门北美总部 [18] 机器人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节卡机器人等23家企业 [23] - 服务/特种机器人领域涵盖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8家企业 [23]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天智航、精锋医疗等12家 [24] - 人形机器人赛道聚集优必选、宇树科技等20家厂商 [24]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25家 [27]
人形机器人的下半场!众擎机器人为何屡成资本的“香饽饽”?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3 11:50
融资动态 - 众擎机器人完成Pre-A++与A1两轮融资,总金额接近10亿元,Pre-A++轮由星航资本投资,A1轮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参投 [1] - 中东资本、国香资本等老股东连续增资,资金将用于量产交付、产品矩阵拓展和具身智能应用落地 [1] - 京东7月完成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三联投,覆盖核心技术、本体制造及具身智能算法,战略布局明确 [2] 京东战略布局 - 京东成立具身智能专项部门,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负责,释放加码该赛道的信号 [3] - 推出"JoyInside"具身智能品牌平台,整合客服、数字人等场景经验,已与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品牌合作 [5] - 京东商城上线数十款人形机器人产品,2025年618期间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7倍,接入JoyInside平台的产品销量突出 [5] 众擎机器人核心竞争力 - 全栈自研构建硬件、核心零部件及算法全链路技术壁垒,在运动控制、硬件稳定性等领域形成优势 [8] - 商业化策略务实,产品迭代效率高,已跻身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 [10] - 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80%,创始人赵同阳曾主导小鹏PX系列机器人开发,成员多来自清华、伯克利等高校 [12][14]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产品矩阵覆盖科研教育(SA01售价4.2万元)和商业服务(PM01售价8.8万-18.8万元)场景 [16][18] - 融合传统运动控制与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全身具身智能技术模块Pipeline [20] - 攻克Sim2Real技术,PM01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动作精度达毫米级 [22] 商业化与产能规划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预计达5000-10000台,2025-2027年为小批量交付关键期 [23] - 众擎计划将生产交付能力提升5倍,已实现核心部件自主量产并协调供应链加速产能 [25][26] - 客户覆盖高校、科技大厂,与英伟达、亚马逊等建立深度合作生态 [22] 行业前景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万亿元,中国2025年规模预计82.39亿元占全球50% [27] - 政策推动下行业进入落地加速期,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众擎有望成为赛道核心代表 [27]
【倒计时10天】CCRS2025丨分论坛:机器人前沿论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9:27
会议概况 -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CCRS2025)将于2025年8月1日-3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主题为"人机共融,智向未来",预计参会人数超3000人 [4] - 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等8家国家级学会联合主办,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热点主题 [4] - 大会主席由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等4位权威专家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由湖南大学张辉教授等5位学者牵头 [5] 论坛亮点 - **机器人前沿论坛**由大连理工大学王东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共同主持,聚焦多智能体控制、人形机器人等方向 [6][7][8][9] - 水下鱼眼视觉感知、医疗微纳机器人、绳驱机械臂等8项前沿技术报告将亮相,其中北京大学喻俊志教授展示的水下视觉系统可提升机器人全景感知能力 [13][16][17] - 微尺度智能集群研究取得突破,香港科技大学顾红日团队实现200个6微米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搬运重量达单体10倍的货物 [20][22] 产学研生态 - 会议吸引埃斯顿自动化、优必选科技等超80家企业参与,覆盖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全产业链 [74][75][76][77] - 核心零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坤维科技等将展示谐波减速器、力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79] - 钻石级合作方包括蓝思科技、朗道机器人等,金牌合作方含宇树科技、中科深谷等创新企业 [71] 日程安排 - 8月1日设高水平期刊主编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5场平行活动,14位顶尖期刊主编参与交流 [40][41][42] - 8月2日开幕式后,丁汉院士等8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并举办机器人具身智能专题论坛 [42][43] - 8月3日设11场分论坛,涵盖海洋机器人、群体智能等方向,上海交通大学王贺升教授等将分享主题报告 [44][45][46][47][48]
Figure推出人形机器人防火电池,续航飙升94%,成本降78%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2:06
核心观点 - Figure公司推出第三代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F03电池,能量密度提升94%,成本降低78%,并实现垂直整合关键硬件系统的战略目标 [1] - F03电池通过UN38.3和UL2271安全认证,采用多层保护措施和主动冷却系统,充电功率达2千瓦 [1][2] - 公司采用大规模制造方法实现年产12,000台机器人的目标,并建立完整供应链体系支撑未来扩展至10万台产能 [3][10] - 公司估值达26亿美元,已融资23.4亿美元,机器人产品开始应用于工业场景,单价超过3万美元 [6] - 创始人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在个位数年份内进入家庭场景,目前产品已在办公室实现基础交互功能 [7] 电池技术突破 - F03电池提供2.3千瓦时电能,支持5小时峰值性能运行,完全集成在机器人躯干中作为承重部件 [1] - 采用冲压钢和压铸铝结构材料,相比F01系统节省空间和重量并提高机械耐用性 [1] - 配备定制电池管理系统(BMS)和阻火系统,在测试中成功阻止热失控蔓延 [2] - 正与UL合作制定人形机器人电池新安全标准,当前设计满足23项电动汽车电池测试要求 [2] 生产制造体系 - BotQ工厂采用注塑成型、压铸等模具化工艺,零件生产时间从1周缩短至20秒 [10] - 部署ERP/MES/PLM等企业级系统,团队扩至293人支撑量产计划 [5][9] - 自动化测试站利用机器人实现电池单元快速扫描和组装,形成"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混合生产模式 [12] - 建立可靠性团队进行加速生命周期测试,配备高温炉等专用设备分析故障原因 [13] 公司发展现状 - 成立于2022年,已与OpenAI合作开发Figure 01/02机器人并投入生产线 [6] - 自主研发"Helix"控制系统提升物流场景作业效率,300台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应用 [6][15] - 计划2024年Q3将产量提升3倍,第一代生产线年产能达12,000台 [9] - 供应链设计支持未来四年扩展至30万个执行器的生产规模 [10] 行业应用前景 - 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工业现场,在汽车装配和物流场景展现效率优势 [6][15] - 公司技术路线显示神经网络已接近人类交互水平,可完成送水、巡逻等基础服务 [7] - 底层硬件突破推动产品向家庭场景渗透,预计短期内实现"有用工作"能力 [7][15]
创造历史!加速进化包揽机器人世界杯冠亚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2:06
中国机器人行业里程碑事件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助力清华火神队夺得RoboCup人形组冠军,实现中国战队28年来首次在该项目摘金 [1] - 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使用同款T1机器人获得亚军,中国包揽成人组冠亚军 [1] - 加速进化K1机器人同时斩获小型组冠亚军(德国Boosted HTWK冠军/清华TH-MOS亚军)[2][5] 产品技术表现 - T1机器人实现小组赛16:0、9:0、12:0零封对手,决赛5:2获胜 [3] - K1机器人问世仅4个月即夺冠,小组赛14:0零封对手,半决赛7:0/13:0大胜 [5] - 晋级决赛的所有队伍均采用加速进化机器人,显示其成为国际赛事通用装备 [9] 行业影响 - RoboCup人形组是机器人全栈技术的顶级竞技场,需具备实时感知、运动控制、多智能体协同等能力 [7] - 加速进化硬件平台凭借性能优势和开发工具友好性,首次成为全球竞技舞台核心力量 [9] 产业链生态 - 文章末列出包括埃斯顿自动化、优必选科技、绿的谐波等涵盖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名单 [13][14][15][16][17]
快讯|协作机器人迎来复苏周期;人形机器人亮相音乐节;Google DeepMind开发乒乓球对抗机器人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2:06
机器人技术创新与艺术融合 - PNDbotics开发的类人机器人Adam在中国VOYAGEX音乐节上作为键盘手表演,动作流畅精准,展现机器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1] - 该公司称这是技术创新和艺术探索的全新尝试,持续突破界限 [1] 机器人训练方法创新 -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三合一训练界面,可通过远程控制/物理操作/亲自演示三种方式训练机器人 [4] - 该界面提高了训练灵活性,扩展了用户类型,使机器人能学习更广泛技能 [4][5] 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突破 - Google DeepMind开发乒乓球对抗机器人,通过自我比赛实现技能提升 [7] - 该技术可应用于制造业等需要实时交互/复杂物理/高级推理的领域 [9] 人形机器人电池技术升级 - Figure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专用电池F03,能量容量提升94%至2.3千瓦时 [10] - 该电池可实现5小时峰值性能运行,是首款获得UN38.3和UL2271双认证的人形机器人电池 [12] 协作机器人市场趋势 - 2024年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增长率降至13.8%,预计2026年将达23.9% [16] - 非制造业和新能源行业成为市场关键支柱,半导体电子行业开始复苏 [16]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包含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教育机器人等七大类别企业 [21][22][23][24][25]
聚焦落地!真实场景比拼!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报名即将开始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2:06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正处于具身智能发展热潮,各类机器人赛事(如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格斗大赛、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持续推高行业热度[1] - 海淀区作为产业核心区,已集聚186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含24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1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形成"大脑、小脑、本体"全产业链[1] - 行业正通过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2025下半年)推动技术落地验证,为投资机构和下游客户提供真实考核样本[1] 大赛核心价值与机制 - 赛事目标为促创新活力、场景探索、生态构建和产融对接,深化资本与产业联动[2] - 设置三大赛道: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场景应用赛(家庭/商用/工业/养老/安全应急等)、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赛[6] - 提供丰厚奖金及落地政策支持(基金/空间/人才),吸引全球企业、高校及科研团队参与[6] 产业生态与参与主体 - 头部企业覆盖工业机器人(埃斯顿、节卡等)、服务机器人(亿嘉和、普渡)、医疗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宇树)及具身智能(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等细分领域[13][14][15]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思岚科技(SLAM技术)、BrainCo(脑机接口)等[17] - 学术资源整合通过赛事论坛实现,推动人才、项目、市场、资本等要素对接[6] 赛事筹备进展 - 7月底开放报名,需提交赛项信息、机器人及团队介绍,9月底确定最终赛制方案[8] - 借鉴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天工、北理工等团队参赛)及国际赛事(上海张江、北京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经验[3]
Franka Robotics 机器人全新升级 从全球1400 篇论文看科研 “顶流” 如何坐稳机器人研究 “首选载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2 12:06
多模态融合算法与机器人研究 - 多模态融合算法已成为机器人领域研究前沿,Franka Robotics机器人凭借高灵敏力控性能和开放性成为关键枢纽,帮助构建通用型智能机器人平台[1] - FR3机器人具备7自由度特性,力控精度高,支持复杂双臂协同操作,在RLBench仿真测试中单目相机输入成功率高达93.75%[9] - 全球1400篇研究论文采用Franka Robotics机器人作为平台,其透明化底层访问能力实现毫秒级精准控制,支持自定义逻辑开发[5][7] FR3硬件升级亮点 - 延续7自由度架构,新增力矩传感器自校准功能,解决长期实验数据漂移问题,适应复杂操作条件[12] - 关节部位增加编号与旋转方向标识,基座增设坐标系指示,优化A4/A6关节参考箭头位置,提升操作便捷性[13] - 硬件性能为3C电子装配、仓储搬运等领域提供智能化平台支撑,力控精度达类人水平[15] 软件生态与研发效率提升 - 全新Desk API支持编程化系统管理,可解开抱闸、激活FCI等,减少停机时间并构建自动化流程[17] - App Package功能采用图形化界面降低使用门槛,支持安全远程诊断,助力快速迭代任务流程[19] - 全面支持ROS 2 Jazzy,实现低延迟高可靠性指令传递,深度集成MoveIt 2框架加速算法落地[21][23] 未来产品布局与行业应用 - 即将推出FR3 Duo双臂系统和触觉移动机器人,拓展实验室研究工具多样性[24] - 开放生态适配医疗康复精密操作、智能工厂柔性产线等多元场景,推动机器人向自主决策阶段演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