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除了人形,哪些机器人领域还在默默高增长?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9 11:4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通用人形机器人仍需时间培育,但垂直领域的专业机器人已率先突破,开启万亿级市场的序幕 [1] - 行业呈现"通用机型蓄力突破,专业机型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通用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8-2030年迎来爆发期,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万台以上 [3] - 工业协作、商业服务、家庭陪伴等垂直领域的专业机器人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4][6] 细分领域发展 工业协作机器人 - 2023年市场规模达7.89亿美元,预计2028年增至27.8亿美元,2023-2028年CAGR高达29% [4] - 在汽车制造、3C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发挥关键作用,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 [4] - 2030年将渗透至80%的汽车工厂 [6] 商业协作机器人 - 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30万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7270万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12亿美元,CAGR达75% [4] - 在无人零售、餐饮自动化等场景应用广泛,分拣配送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以上 [4] - 2030年在餐饮行业的普及率将达30% [6] 家庭机器人 - 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624亿元人民币,2024-29年CAGR达60%,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2.3%提升至14.6% [6] - 卧安机器人以11.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日本市场收入占比达57.7% [6] - SwitchBot App连接设备超910万台,用户复购率达55.2% [6] 技术发展路径 - 英伟达发布全球首个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模型性能提升40%,开发时间成本降低60%以上 [7][8] - 华为通过盘古大模型5.5及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实现工业、康养等场景的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为量产的效率提升50% [10] - AI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行业在未来5-10年迎来爆发期 [10] 企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与华为在大模型领域的突破以及垂直整合方面的实践,勾勒出技术演进的清晰路径 [7][10] - 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与场景丰富度,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10] - 华为生态的技术输出配合数千家机器人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 [10]
中国机器人成为欧洲学习榜样?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 - 中国工厂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1%份额,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1] - 美国AI风险投资规模是欧洲四倍,在AI与机器人融合领域领跑 [1][2] - 欧洲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仅占全球17%,远低于亚太地区的72% [3] - 2024年欧洲机器人初创企业融资额仅37亿美元,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 [3] 各国机器人发展路径 - 日本凭借发那科、安川等巨头占据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高点 [2] - 韩国以高度自动化制造系统著称,电子产业机器人密度全球领先 [2] - 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快速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 - 欧洲拥有库卡、ABB、优傲机器人等企业,但在汽车制造等领域显露疲态 [3] 欧洲面临的五大结构性挑战 - 市场碎片化:27国产业政策、监管标准难以协同 [4] - 技术转化堵点:学术研究实力雄厚但难以跨越"死亡谷" [4] - 僵化监管: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严苛风险分类增加合规成本 [6] - 国家战略滞后:缺乏类似中美举国推进的机器人发展战略 [6] - 人口危机: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未能转化为机器人普及动力 [7] 欧洲突围战略建议 - 聚焦物流运输、酒店旅游、农食加工等痛点行业 [10] - 在协作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建立技术护城河 [10] - 成立欧洲机器人产业"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12] - 2028-2034年间将机器人相关预算提高至少5%(超1000亿欧元) [14] - 建立欧盟统一"机器人技能框架",覆盖从工人到工程师的全链条 [15] - 设立"监管沙盒"在可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 [17] 机器人技术经济价值 - 机器人为17个OECD经济体贡献5%生产力增长(1993-2007) [19] - 企业部署机器人后两年内生产力平均提升10% [19] - 汽车行业机器人化与过去十年20%劳动生产率增长直接相关 [19] - 食品加工企业引入机器人系统后每工时产量提升10%-15% [19] - 协作机器人生产成本较20年前下降20% [19] - 预测到2035年AI对制造业增加值贡献将达31% [20]
中国史河、美国Gecko两家头部均获数亿投资,高空机器人加速驶入千亿快车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高空机器人行业概览 - 高空机器人赛道热度持续攀升,资本关注度显著提升,部分企业融资额远超人形机器人企业 [2] - 全球高空作业相关产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83.64亿美元增长至2033年572.06亿美元,CAGR达21.2% [5] - 高空机器人被定义为移动机器人的重要门类,将工作场景从海陆空拓展至立面空间 [8] 核心应用场景 - 工业场景(船舶除锈、化工防腐、火电检测等)标准化程度高,民用场景(外墙清洗、幕墙检测等)市场空间更大 [10] - 全球细分市场规模:船舶涂装420亿美元/年、化工防腐340亿美元/年、能源检修270亿美元/年、建筑清洗200亿美元/年 [10] - 中国为全球最大单体市场,高空作业涉及建筑、能源等5000万从业人员,高处坠落事故占建筑施工安全事故54% [11] 技术驱动因素 - 机器人、AI、自主系统等技术进步推动高空作业平台能力提升,企业采购量逐年上升 [12] - 模块化+平台化设计(如通用底盘+不同上装)实现多场景覆盖,技术可扩展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16][18] - 磁吸附移动平台等核心技术构建护城河,头部企业已申请400余项专利 [16] 头部企业分析 **Gecko Robotics** - 美国头部企业,D轮投后估值12.5亿美元(2024年翻倍),70-80%收入来自检测服务 [2][14] - 客户包括美国国防部、海军及壳牌、雪佛龙等能源巨头,AI预测能力应用于军工、能源等关键行业 [14][15] **史河机器人** - 亚太累计融资额最高企业,完成B+至B+++++轮数亿元融资,引入浙能集团等产业方 [4] - 船舶除锈/化工防腐机器人市占率超70%,产品覆盖船舶、化工、能源、建筑等头部客户 [17] - 率先实现批量化出货,并拓展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领域 [17] 资本逻辑与行业趋势 - 替代人工高危作业(传统方式占事故54%)、解决熟练工短缺和人力成本问题构成核心投资逻辑 [11][12] - ESG政策趋严推动企业采用机器人降低伤亡,RaaS模式降低采用门槛 [12] -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如400+专利)、先发优势(首家产业化)加速马太效应 [16][17] - 行业被视为融合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与社会价值的蓝海,潜在规模达千亿美元 [5][21]
快讯|我国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应用;“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登国际铁路盛会;南加州大学研发 MOTIF 传感机械手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深水油气ROV机械手 -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首个深水油气ROV七功能机械手在珠江口盆地完成首次应用,关键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1] - 该机械手具备"伸、缩、摆、转、张、握、夹"七大功能,最大作业水深7000米,可承受700个大气压[1] - 通过数字化测试体系实现10小时不间断自动循环测试,完成陆地功能性测试、负重试验及海试等多轮验证[1] 高铁爬壁机器人 - 全球首款真空吸盘式高铁爬壁机器人亮相国际铁路展会,由国铁广州局与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5][6] - 采用模块化设计,作业效率提升40%,可在高铁站房、桥梁等钢结构表面行走并集成机械臂完成除锈、检测等任务[6] MOTIF多模态机械手 - 南加州大学研发的MOTIF机械手整合热、惯性和力传感器,能避开高温区域并通过指尖轻弹判断物体质量[10] - 该技术已在2025年ISER会议展示,计划进一步集成高分辨率传感器优化算法,应用于厨房烹饪、焊接等场景[10] 仿生感知机械手 - 韩国KAIST与忠南大学团队开发出基于神经形态半导体的机械手,能模拟生物神经的"习惯化"和"敏感化"功能[13] - 实验显示其对重复安全触碰会逐渐忽略,但对危险信号如电击会立即强化反应,无需复杂处理器[13] 日语AI对话系统 - 名古屋大学发布日本首款实时对话AI系统J-Moshi,能模仿日语自然交流模式包括"aizuchi"简短回应[16] - 基于Kyutai的Moshi模型改编,训练耗时4个月,可用于日语学习及呼叫中心、医疗保健等商业场景[16] 机器人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15家企业[21]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涵盖亿嘉和、晶品特装等7家企业[21] - 医疗机器人板块列出元化智能、天智航等12家企业[21] - 人形机器人涉及优必选科技、宇树等20家企业[21]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4家[23][24]
机器人行业10年巨变从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萌芽、突破和成长——从Automatic慕尼黑10 年看协作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发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展会概况 - 2025年AUTOMATIC机器人与自动化展会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的1000余家机器人及自动化企业参展[1] - 展会从传统工业自动化巨头舞台转变为新兴机器人技术与生态的风向标,ABB、KUKA等传统企业与Agile Robots、Neura Robotics等创业公司同台展示[2] 协作机器人发展历程 2015年前:萌芽阶段 - 协作机器人概念源于欧洲中小企业对柔性化生产的需求,德国DLR机构在1990年代已开展力反馈交互臂研究[7] - 2009年后UR、Rethink Robotics等创业公司推动商业化,UR针对欧洲SME市场提出"无护栏、快速部署"理念[11] 2015年关键突破 - ISO/TS 15066技术规范发布,首次定义协作空间、功率限制等安全标准,推动行业从灰色地带走向合规化[14] - 标准制定过程经历ABB、KUKA等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多方博弈,成为产品开发与保险理赔的重要依据[15] 2015-2020:规模化应用 - 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0%,汽车零部件行业率先采用UR、KUKA LBR iiwa等产品完成拧紧、点焊等柔性工位作业[16][18] - 医疗领域应用于骨科手术与康复理疗,欧美企业开发微创外科辅助平台提升术中安全性[19] 2020-2025:生态扩展 - 核心零部件(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技术突破,支撑人形机器人等新品类发展[24] - Agile Robots等公司形成"协作臂-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传统厂商如KUKA探索移动协作方案[27][28] 具身智能发展 技术融合背景 -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确定性轨迹规划,与AI的感知语义技术长期割裂[30][32] - 自动驾驶技术(SLAM、多模态感知)为机器人应对动态环境提供范式转移[33][37] 关键技术进展 - 硬件层面:7自由度力控协作臂(如Franka Panda)成为顶级实验室标配,多模态传感器成本降低[44] - 算法层面: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实现自然语言指令转译,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替代传统编程[41][48] 产业落地现状 - Meta、OpenAI等推出Habitat、Gym等开源仿真平台加速研究[49] - Figure AI等创业公司尝试"人机混合"模式积累操作数据,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52][57] 未来趋势 - 各国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方向,欧盟启动"AI FACTORY"等旗舰项目[59] - 技术路径指向AI与大模型驱动的能力跃升,突破传统机械硬件极限[56] 代表性企业 - 传统工业机器人:ABB、KUKA、Franka Emika[2][28] - 协作机器人:Universal Robots、Agile Robots[11][27] - 具身智能:Figure AI、Neura Robotics[27][59]
颠覆!刚登Science子刊封面!中国学者用单一材料造出会抓花踢球的机器人,软硬自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9:15
技术突破 - 整个机器人由同一种弹性树脂打印而成 通过改变内部晶格几何结构实现从25 kPa到50 MPa的刚度变化 覆盖生物体从脂肪到肌腱的软组织范围 [2][4] - 该方法能创造超过100万种性能组合 叠加5个晶格单元时配置数达7500万种以上 [4] - 研究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CREATE实验室完成 第一作者为管清华博士和戴犇辉博士生 [4] 核心技术 - 拓扑调节(TR)技术实现材料性能连续渐变 在体心立方(BCC)和XCube晶格结构间过渡 通过"拓扑指数"控制混合比例 [8][10] - 叠加编程(SP)技术通过组合不同方向/位置的晶格单元 四重叠加产生400万种配置 五重叠加达7500万种 剪切模量相差10000倍 [11] - 径向梯度设计的弯曲模块最大弯曲角度69.6度 比均匀材料提升30% 扭转模块实现78.1度扭转 [10] 仿生应用 - 大象鼻子长30厘米 分扭转/弯曲/螺旋三个功能区 晶格梁厚度从1.3毫米渐变至0.5毫米 仅需4个电机即可完成精细操作 [15] - 能抓取0.1毫米薄膜至100毫米物体 举起500克重物(3倍自重) 演示中可螺旋缠绕花茎取出花朵 [1][15] - 完整大象机器人重3.89公斤 可额外承载4公斤 三足站立稳定 脚部设计实现前硬后软的刚度分布 可在水中行走 [16] 行业影响 - 打破"复杂功能需复杂材料"的工程定律 用单材料实现自然界软硬组织配合效果 [18] - 普通光固化打印机加弹性树脂即可制造复杂机器人 无需多材料3D打印机或复杂组装 [18] - 开放泡沫结构具备高强度重量比 适合流体环境运动 并为集成传感器预留空间 [19]
Nvidia携H20重返中国!黄仁勋:禁令建立在错误假设上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7:00
Nvidia亮相链博会及中国市场策略 - Nvidia首次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1] - 美国批准Nvidia向中国市场销售专为中国定制的H20芯片及RTX Pro GPU[2] - AMD宣布重启对华出口AI芯片,反映贸易战格局变化[2] H20芯片技术特点与应用 - H20芯片基于Hopper架构,采用CoWoS先进封装技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以符合美国出口限制[3] - 性能略高于910B,适用于垂类模型训练和推理,但无法满足万亿级大模型需求[3] - Nvidia以软硬件解决方案形式展出,包括银河通用Galbot(G1)、天工2.0等四款人形机器人及机器狗[3] - 智平方利用Nvidia GPU训练具身大模型Alpha Brain,并采用Isaac Sim仿真平台加速开发[3] Nvidia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 - 黄仁勋指出美国芯片出口管制导致公司损失55亿美元库存及150亿美元中国市场收入[5] - 预测中国AI市场规模未来两到三年达500亿美元,强调中国市场对全球AI行业的关键性[5] - 中国供应链被描述为"奇迹",Nvidia计划与本土伙伴合作推动AI发展[5] 机器人业务与AI未来展望 - 机器人业务目前占Nvidia收入较小,但黄仁勋预测十年内AI将主导工厂生产与人机协作[6] - 中国数百项目使用Nvidia Omniverse平台,涵盖智能工厂、自动驾驶等领域[6] - 下一代AI浪潮聚焦机器人系统,需具备环境感知与任务执行能力[6] 车载芯片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融合 - 人形机器人发展推动芯片创新,国产替代方案(如小鹏图灵芯片)因贸易禁令加速[8][9] - 小鹏图灵芯片单颗算力达750 TOPS,等效3颗Nvidia Orin X,支持多场景通用[9] - 智驾芯片与机器人SoC架构相似,特斯拉、华为采用车机共用方案[11][12][14] - Nvidia Orin SoC与A100 GPU同源,均基于Ampere架构,共享核心计算单元[15] 行业竞争与生态格局 - Nvidia 2023年数据中心GPU出货量376万颗,市占率98%,2024年预计超400万颗[16] - 全球150万开发者基于Nvidia生态优化,短期内合作仍是AI与机器人发展主流路径[16]
快讯|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61.5%;55万一台的汉产人形机器人“光子”在京首发;北京正建设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基地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7:00
外贸与高技术产品出口 - 2025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2%,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1] - 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 [1] - 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20% [1] - 上半年进出口规模达21.7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 [1] - 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上半年出口增长61.5% [1] 人形机器人产品发布 - 湖北产人形机器人"光子"售价55万元/台,已实现展厅讲解、商超导览等场景落地,未来将拓展至政务、工业、养老领域 [2][4] - 湖北科峰发布人形机器人驱动关节模组新品,集成高爆发力电机等核心组件,填补省内核心零部件空白 [4][5] - 成都发布全球首款文商旅体专用双足机器人"镋钯",配备6自由度头部、大尺寸屏幕及情绪感知技术 [11] - 城步县青年团队研发AI桌面人形机器人,采用3D打印技术实现30分钟快速组装,支持拟人化语音与动作交互 [12][14] 产业基础设施与平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研发、测试、中试等全链条服务 [7][9] - 北京正建设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基地,规划年产5000台套验证能力 [7][9] 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涵盖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15家企业 [17]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包括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7家企业 [17] - 医疗机器人领域涉及元化智能、天智航等12家企业 [17]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含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9家 [17] - 具身智能企业覆盖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等16家 [21]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4家 [22]
优必选Walker S2全球首个实现自主换电,7*24小时打工的机器人要来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7:00
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技术 - 优必选全球首创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 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 3分钟完成极速自主换电 使Walker S2具备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 为智能制造构建"永不停机的新质生产力" [1] - 技术包含三大核心亮点: 1) 原创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 通过实时电量监测与动态电能均衡 实现双电池同充同放 支持带电热插拔且防止冲击电流和拉弧 [2] 2) 标准化电池仓快换技术 采用自定位夹持方式解锁电池仓 支持双电池续航或单电池工作模式灵活切换 [2] 3) 双臂协同精准换电技术 利用本体定位精度和柔顺控制算法实现电池与仓体精确对准 [2] 技术应用价值 - 机器人可自主选择换电或充电 实现动态能源管理 热插拔技术具备物理隔离和快速断电机制 防触电防爆 [3] - 双电池系统在主电池故障时可无缝切换 保障关键任务执行 提供冗余备份 增强工厂作业安全性与可靠性 [3] - 避免充电停机导致任务中断 提升连续作业能力 同时减少人力维护成本 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2] 行业企业分类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4家 [7]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涵盖亿嘉和、晶品特装、九号机器人等7家 [7] - 医疗机器人企业涉及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2家 [7]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含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20家 [7]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19家 [9]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25家 [10]
180cm猛男进厂搬20kg重物?赛博格机器人让工业高危场景迎来新可能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7 17:00
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 - 行业认为人形机器人不应简单模仿人类形态,而需重构操作范式以释放柔性生产力[1] - 2025年被视作商业化元年,中国企业面临能否实现工业落地的关键考验[1]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仿生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23] 赛博格机器人技术突破 - **Cyborg-R01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 采用62自由度设计,双臂负载20kg,续航4小时,支持7.2km/h高速步态[6][10] - 通过多触点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全身发力,搬运时调动肩/胸/膝协同承力,降低关节峰值负载80%[3][8] - 机身重量降低62.5%同时负载能力提升50%,足底六维扭力传感支持全地形自适应[10] - **博脑智能中枢系统**: - 搭载VLA2.0具身智能大模型,融合触觉/视觉多模态感知,新环境适应效率提升80%[12][13] - 实现实时空间建模与动态定位,支持高危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与运动控制[12] - **Cyborg-H01灵巧手**: - 采用5指节16自由度设计,功耗降低60%,可抓握不规则物体[16][17] - 集成触觉/视觉/关节位置传感器,支持精密零件组装与质量检测等工业场景[19] 商业化应用方向 - 聚焦高危高负荷工业场景,如汽车零件流水线搬运、物流中等载荷任务[3][19] - 技术路线围绕"身体协同、博脑决策、灵巧执行"三大破局点构建产品优势[23] - 灵巧手CYBORG-H01已打通实验室原型到规模化应用链路,支持单独售卖适配多品牌[19] 公司背景 - 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成立于2024年7月,团队由顶尖科学家与产业专家组成[25] - 获深圳市"科技型重点孵化企业"称号及2025年LeadeRobot技术突破奖[25] - 将在2025WAIC大会首发Cyborg-R01与CYBORG-H01两款产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