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浙能电力(600023)
icon
搜索文档
浙能电力:第五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8-13 21:38
公司治理与财务安排 - 浙能电力第五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于8月13日晚间召开 [2] -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业绩补偿款支付方式的议案》 [2] - 同时通过多项其他议案 [2]
浙能电力:8月1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8:44
公司治理动态 - 公司第五届第十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13日以通讯方式召开 [2] - 会议审议《关于调整业绩补偿款支付方式的议案》等文件 [2]
浙能电力(600023) - 累积投票制实施细则
2025-08-13 18:16
累积投票制规则 - 选举两名以上(含两名)董事时采用累积投票制[2] - 累积表决票数为持股数乘选举董事人数[3] - 多轮选举需重新计算累积表决票数[3] 投票权数与限制 - 选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投票权数计算不同[4] - 所投候选董事人数不能超应选人数[4] - 投票总数多于累积票数则投票无效[4] 当选与补选规定 - 当选董事得票应超出席股东表决权股份半数[4] - 当选不足规定人数需再次召开股东会补选[4] 实施细则生效 - 细则自股东会决议通过生效,修改亦同[5]
浙能电力(600023) - 关于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的通知
2025-08-13 18:15
股东会信息 - 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8月29日14点在杭州西溪宾馆集贤厅召开[3] - 网络投票8月29日进行,交易系统9:15 - 15:00,互联网平台9:15 - 15:00[5][6] - 会期半天,与会股东食宿和交通费用自理[18] 议案情况 - 本次股东会审议补选董事等3项议案[8] - 议案已在8月5日、14日媒体及上交所网站披露[8] 股东登记 - 股权登记日为8月22日,登记在册A股股东有权出席[14] - 个人与法人股东登记方式不同,时间为会议当天13:00 - 14:00[16][17] 公司联系 - 公司联系地址在杭州,邮编310013,电话0571 - 87210223[18]
浙能电力(600023) - 第五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8-13 18:15
会议情况 - 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于2025年8月13日通讯召开[2] - 应出席董事8人,实际出席8人[2] 议案审议 - 审议通过调整林建伟业绩补偿款支付方式议案,需提交股东会[3] - 审议通过修订相关制度和细则议案,修订细则事项需提交股东会[4]
中来股份旗下公司中标约2.8亿元光伏运维项目
证券日报网· 2025-08-12 21:12
项目中标与合同细节 - 中来股份控股子公司中来智联中标浙能能服户用光伏运维总承包项目 中标金额2.8亿元[1] - 项目服务期限自电站移交生产之日起至2030年12月31日 覆盖浙江 安徽 江苏等省份约1GWp电站规模[2] - 费用支付采用分阶段模式:首年运维费于2026年1月15日后全额支付 第2年起每年6月30日前付40% 次年2月15日后付剩余60% 抢修费按实结算[2] 交易关联性与合作方背景 - 交易对手方浙能能服为中来股份控股股东浙能电力全资子公司 属于关联交易 已通过董事会及监事会审议[1] - 浙能能服注册资本12.35亿元 2024年营业收入2.84亿元 净利润1.11亿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45.27亿元 净资产14.66亿元[2] 业务发展与行业影响 - 合作有助于公司拓展户用分布式电站运维业务 积累多省份大型项目经验 提升行业竞争力[3] - 考核机制按省级单独核算发电量 扣除金额不超过区域运维费40% 其他考核违约金不超过年度运维费5%[2] - 分阶段支付模式为公司提供稳定现金流保障 降低回款风险[3] 战略协同与行业趋势 - 通过与国资控股企业合作 未来有望在集中式光伏 储能等领域深化业务协同[3] - 行业头部企业正通过关联协同与公开招标整合资源 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4] - 存量电站规模扩大推高专业化运维需求 具备跨区域服务能力的企业获得更多机会[4]
浙能电力(600023)8月1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870.33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12 19:57
公司股价及交易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12日收盘 浙能电力报收于5 21元 下跌0 19% 换手率0 26% 成交量34 64万手 成交金额1 80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870 33万元 占比成交额15 91% 其中超大单净流出4101 23万元 占22 73% 大单净流入1230 90万元 占6 82% [1] - 中单净流出1711 49万元 占9 49% 小单净流入1158 85万元 占6 42%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总收入176 02亿元 同比减少12 09% 归属净利润10 74亿元 同比减少40 81% [1] - 扣非净利润9 60亿元 同比减少45 37% 流动比率1 054 速动比率0 912 资产负债率42 29% [1] 公司基本信息 - 成立于1992年 位于杭州市 从事电力 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注册资本1340873 2749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1340873 2749万人民币 [1] - 法定代表人虞国平 [1] 公司商业活动 - 对外投资89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472次 拥有专利信息17条 行政许可16个 [2]
7.57亿千瓦时!浙能集团单日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能源网· 2025-08-12 17:32
发电量表现 - 单日发电量达7.57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较以往纪录增幅1.17% [1] - 嘉兴电厂9台机组单日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可满足500万户家庭全天空调用电 [4] 机组运行与保障 - 管理运行78台发电机组全开 通过降非停行动和可靠性提升专项工作保障设备稳定 [2] - 新投产9号百万千瓦机组为浙江首台 年发电量预计达50亿千瓦时 可满足200万户家庭年用电 [4] - 虚拟电厂提供24小时兆瓦级调频能力 平均负荷调节速率超20兆瓦/分钟 调节精度达99% [6][8] 燃料供应体系 - 迎峰度夏期间供煤1106万吨 供煤热值5244大卡 [9] - 深化长协供应商合作并拓宽采购渠道 通过数智平台实施一厂一策一监控保供策略 [9] - 强化内外部协同与信息共享 动态调整应急保供预案 [9]
新突破!浙能集团成功研制兆瓦级天然气混氢燃机
中国电力报· 2025-08-11 17:25
技术突破与项目成果 - 浙能集团研发的1.5兆瓦天然气混氢燃机样机通过验收,在天然气、掺氢及纯氢工况下功率满足技术要求,热效率大于28%、氮氧化物排放小于50mg/Nm³,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1] - 项目历时五年正向研发,从零设计样机架构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燃机制造技术,解决了混氢燃机技术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1] - 在燃机本体设计、试验平台建设、单筒燃烧器试验和整机装配及性能试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受理28项专利,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完成氢燃机关键技术专利布局 [1] 项目意义与战略价值 - 氢能具有超高能量密度和清洁环保特性,天然气与氢能融合发展是实现能源深度脱碳的重要选择 [1] - 该项目是公司保障能源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高质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1] - 样机燃料适应性强、结构紧凑,适用于分布式能源,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标志着公司高端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 [1] 研发团队与参与单位 - 项目由浙能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浙能富兴、萧山电厂联合出资 [2] - 浙能燃料、萧山电厂及慕帆动力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2]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转正,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规则初建
国盛证券· 2025-08-10 17:33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1] 核心观点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全国已有7地开启现货正式运行,安徽、陕西已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10][13]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2024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6.1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3%),绿证交易量同比激增364%[13] - 计划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2029年全面建成[13] 行业走势 - 本周(8.4-8.8)中信电力及公用事业指数上涨1.61%,跑赢沪深300指数0.38pct,位列30个中信一级板块第18位[1][53] - 个股涨幅前五:华银电力(+13.18%)、上海电力(+11.35%)、乐山电力(+6.95%)、福能股份(+4.76%)、赣能股份(+4.72%)[56] 细分领域动态 火电 - 煤价反弹至681元/吨[11] - 推荐关注季度业绩弹性标的:华能国际(PE 9.37x)、华电国际、宝新能源等[3] - 火电灵活性改造龙头青达环保2025年预测PE 17.38x[7] 水电 - 8月8日三峡入库流量同比下降30%,出库流量同比下降26.34%[12] - 建议关注来水改善标的:长江电力、国投电力、华能水电等[3] 绿电 - 硅料价格持平于44元/KG,主流硅片价格1.37元/PC[36] - 推荐低估港股绿电及风电运营商,如新天绿色能源(H)(2025年PE 14.67x)[3][7] 碳市场 - 本周碳配额交易价下降0.47%至72.09元/吨,累计成交额470.49亿元[48][50] 政策与数据 - 6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4.3%,光伏利用率95.4%,上海/福建/重庆实现100%消纳[59]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2.95万亿千瓦时(同比+4.8%),跨省区交易占比25%[13] - 全国电力市场主体达97.3万家(同比+2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