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晶科能源(688223)
icon
搜索文档
形成“最强组合”?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达成部分核心专利交叉授权许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21:09
核心事件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于9月19日发布联合声明 宣布就全球范围内的专利诉讼达成和解协议 [1] - 和解协议内容包括结束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并就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许可的商业安排 [1] 公司战略定位 - 两家公司均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置于战略核心 持续投入研发并积极布局全球知识产权 [1] - 隆基绿能市值为1280.69亿元 股价16.9元 晶科能源市值为535.28亿元 股价5.35元 [1] 行业影响 - 和解体现对创新价值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认同 为行业树立长期可持续知识产权伙伴关系典范 [2] - 隆基在BC技术专利储备居行业首位 晶科在TOPCon技术专利储备居行业首位 [2] - 双方专利交叉授权形成覆盖BC与TOPCon两大主流技术路线的"最强组合" [2] 技术发展前景 - 行业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 - 双方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 加速先进技术的商业化与应用创新 [2] - 合作将为BC技术的快速降本创造有利条件 [2] 竞争格局演变 - 中小企业在BC与TOPCon专利储备普遍不足 [2] - 竞争态势或将加速行业出清进程 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2]
晶科隆基专利大战,为什么会和解?
新浪财经· 2025-09-19 19:43
行业竞争态势 - 光伏行业处于深度内卷阶段 龙头企业间专利诉讼频发[2][5] - 产能过剩与TOPCon技术快速扩散相关 引发专利维权行动[5] - 海外竞争者可能从国内巨头恶性博弈中坐收渔利[2] 技术布局 - 隆基绿能掌握大量BC专利 是BC技术路线龙头[5] - 晶科能源手握大量TOPCon专利 是TOPCon技术路线王者[5] - 两家企业同时布局TOPCon和BC两大技术路线[5] 专利诉讼详情 - 晶科与隆基在全球13起专利诉讼案件 涉及中国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和欧洲多地[6][7] - 诉讼涉及TOPCon和BC两大技术专利 双方互有攻守[5][6] - 天合光能起诉阿特斯专利侵权 涉案金额达10.58亿元人民币[12] 和解协议内容 - 双方同意结束全球范围内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4] - 达成核心专利交叉授权许可的商业安排[4] - 和解谈判最早于8月26日开始 欧洲法院程序令显示协商进展[8] 行业影响 - 和解有助于提升行业创新效率和市场稳定性[2] - 为行业知识产权纠纷提供示范效应[11][12] - 推动行业从产能规模竞争转向技术 标准和生态建设竞争[2] 发展历程 - 中国光伏企业从长期"三头在外"转变为全球技术引领者[1] - 通过持续研发投入积累可观技术专利储备[1] - 从专利诉讼对象转变为知识产权主动维权方[1]
两大光伏巨头就全球专利互诉达成和解
证券时报· 2025-09-19 19:35
行业专利纠纷解决 - 光伏行业两大龙头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达成全球专利互诉和解 结束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1] - 双方同意就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许可相关商业安排[1] 市场反应 - 晶科能源美股盘前一度涨近4% 最新涨幅为1.74%[1]
光伏“反内卷”值得期待,多管齐下行业迎布局机遇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19 19: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光伏行业评级为"增持",认为当前处于底部区间,值得重点关注 [4] 报告核心观点 - 国家高度重视光伏行业恶性竞争现象,"反内卷"政策对板块产生积极影响 [4] - 通过行业整合、政策规范、需求端发力等多方面措施,光伏板块将迎来困境反转 [4] - 产业链价格有望上涨,带动基本面逐步改善 [2][4] - 光伏板块处于历史低位,随着政策和业绩拐点临近,估值有望改善 [4] 光伏是"反内卷"的重点行业 行业现状 - 光伏行业非理性竞争严重,2025年初至7月初产业链价格连续下跌10周,各环节价格均低于历史最低水平 [7] - 2024年光伏板块研发费用257.96亿元,环比下降8.6%;资产减值484.72亿元,同比增长45.1% [10] - 长期"内卷式"竞争导致行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10] 政策推进 -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7] - 2025年8月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座谈会,部署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4][12]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和《价格法》修订为反内卷提供法律保障 [12][50] 出口情况 - 2024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20.3亿美元,同比下降33% [17] - 电池片出口额同比下降37.3%,出口量增长41.5%;组件出口额同比下降29.2%,出口量增长9.9% [17][20] - 机电商会发布自律倡议,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行业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18] 多管齐下促进行业改善 行业整合与自律 - 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570GW-630GW,对应组件需求684GW-756GW [22] - 多晶硅需求量约160-180万吨,可匹配700GW光伏需求 [22] - 行业整合计划出清120-130万吨产能,剩余产能降至200万吨左右 [30] - 头部企业现金成本范围2.5-3.9万元/吨,全成本3.8-5.2万元/吨 [30] 价格分析 - 多晶硅合理含税售价需达到4.7-6.5万元/吨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33] - 9月10日致密料价格4.7-5.2万元/吨,仍有上升空间至6.5万元/吨 [33] - 组件合理价格应达到0.83元/W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40] - 多晶硅价格从7月开始反弹,涨幅达36.9% [36] 政策规范 - 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明确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 [50] - 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拟修订,从≤7.5/8.5/10.5调整为≤5/6/7.5,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51] 需求端支持 - 机制电价政策为光伏项目收益提供稳定性,通过"多退少补"方式增厚发电收益 [52] - 截至9月4日,8地已出台正式稿,12省市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55] - 新技术加速应用,华能集团6GW组件采购对转换效率提出更高要求(23.8%及以上) [58] 光伏板块投资价值 估值水平 - 25Q2光伏设备板块公募基金持仓市值239.4亿元,占流通盘比例仅2.1%,回落至2018年水平 [4][59] - 光伏指数市净率处于历史15%分位,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分别处于21%、9%、12%历史分位 [61][63] 推荐标的 - 多晶硅企业: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关注新特能源 [4][64] - 储能企业:阳光电源、上能电气、德业股份、艾罗能源、固德威;关注通润装备、昱能科技 [4][64] - 各环节龙头:TCL中环、钧达股份、福斯特、福莱特、聚和材料;关注爱旭股份、弘元绿能、双良节能 [4][64] - 组件一体化: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横店东磁 [4][64]
官司停止,两大光伏龙头交叉授权各自持有的核心专利技术
第一财经· 2025-09-19 17:43
专利纠纷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及双方关联公司达成全球专利纠纷和解协议 [1] - 双方结束在全球范围内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1] - 双方就各自持有的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许可的商业安排 [1]
官司停止,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交叉授权各自持有的核心专利技术
第一财经· 2025-09-19 17:33
专利纠纷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及双方关联公司达成全球专利纠纷和解协议 [1] - 双方结束在全球范围内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1] - 双方就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许可相关商业安排 [1]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达成专利诉讼和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7:23
专利纠纷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及双方关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结束 [1] - 双方就各自持有的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许可的商业安排 [1] - 和解协议于2025年9月19日宣布 [1]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达成全球专利诉讼和解
新华财经· 2025-09-19 17:21
专利纠纷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就全球专利互诉达成和解 [2] - 双方同意结束在全球范围内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2] - 双方就部分核心专利的交叉授权许可达成相关商业安排 [2]
晶科能源(688223) -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关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亏损的关注公告
2025-09-19 16:00
业绩总结 - 2025年1 - 6月营业收入318.31亿元[1] - 2025年1 - 6月利润总额 - 42.16亿元[1] - 2025年1 - 6月归母净利润 - 29.09亿元[1] - 2025年1 - 6月扣非归母净利润 - 31.75亿元[1] 用户数据 - 2025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位列行业第一[2] 未来展望 - 推进产能技术升级、全球市场拓展和运营降本增效改善盈利能力[2] 业绩变动原因 - 光伏市场竞争加剧、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2]
东方金诚关注晶科能源2025年半年度业绩亏损情况
新浪财经· 2025-09-19 15:48
信用评级 - 东方金诚维持晶科能源主体及"晶能转债"信用等级AA+且评级展望稳定 [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318.31亿元但利润总额亏损42.16亿元且归母净利润亏损29.09亿元 [1] - 业绩变动主因光伏市场竞争加剧、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及产品价格下跌 [1] 经营状况 - 上半年组件出货量仍居行业第一 [1] - 未来将推进多项举措改善盈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