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000901)
搜索文档
洲际航天科技附属港航科与中科星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科星桥空天地一体化产业项目
智通财经· 2025-11-13 17:31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港航科与中科星桥拟合作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中科星桥所属的全球商业天地链路网 路基地暨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网项目、空天科技和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园、空天大数据科创中 心、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计划"、空天科技研学文旅基地、空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项目、无人机与 智能低空管控平台、新一代通信技术、机器人、智算中心及智算专网等商业航天、数字经济、低空经济 产业项目(合作项目)。 本公司认为,倘合作项目及成立合资公司落实,预期将进一步扩展本公司现有的空天业务。经考虑上述 情况,本公司认为战略合作协议的条款属公平合理,并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 洲际航天科技(000901)(01725)发布公告,于2025年11月11日,本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港航科(深圳)空间 技术有限公司(港航科)与泉州中科星桥空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星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 内容有关港航科与中科星桥共同推进中科星桥空天地一体化产业项目。 ...
洲际航天科技(01725)附属港航科与中科星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中科星桥空天地一体化产业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11-13 17:29
战略合作核心内容 - 洲际航天科技全资附属公司港航科与中科星桥于2025年11月11日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旨在共同推进中科星桥空天地一体化产业项目 [1] - 公司认为合作协议条款公平合理 符合公司及其股东整体利益 [1] 具体合作项目 - 合作项目包括全球商业天地链路网络基地暨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网项目 [1] - 合作涵盖空天科技和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园及空天大数据科创中心 [1] - 涉及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计划"和空天科技研学文旅基地 [1] - 包括空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及无人机与智能低空管控平台 [1] - 合作延伸至新一代通信技术、机器人、智算中心及智算专网等领域 [1] 合作预期影响 - 合作项目及潜在成立的合资公司预计将进一步扩展公司现有的空天业务 [1] - 合作范围覆盖商业航天、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产业项目 [1]
洲际航天科技:陈有安及卢华胜获委任为执行董事
智通财经· 2025-11-13 06:50
董事会成员变动 - 陈有安先生及卢华胜先生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 Shaikh Mohammed Maktoum Juma Al-Maktoum殿下因个人原因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职务,自2025年8月18日起生效 [1] - 陈有安先生获委任为董事会副主席,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洲际航天科技(01725):陈有安及卢华胜获委任为执行董事

智通财经网· 2025-11-13 06:47
董事会成员变动 - 陈有安先生及卢华胜先生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 Shaikh Mohammed Maktoum Juma Al-Maktoum殿下因个人原因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职务,自2025年8月18日起生效 [1] - 陈有安先生获委任为董事会副主席,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洲际航天科技(01725.HK):陈有安及卢华胜获委任为执行董事

格隆汇· 2025-11-13 06:44
董事会成员变动 - 陈有安及卢华胜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 Shaikh Mohammed Maktoum Juma Al-Maktoum因个人原因辞任执行董事,自2025年8月18日起生效 [1] - Shaikh Mohammed Maktoum Juma Al-Maktoum辞任后不再担任董事会副主席 [1] - 陈有安获委任为董事会副主席,自2025年11月12日起生效 [1]
航天科技跌2.37%,成交额9543.51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82.7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2 09:45
股价与资金流向 - 11月12日盘中股价报18.94元/股,下跌2.37%,总市值151.18亿元 [1] - 当日成交金额9543.51万元,换手率0.63%,主力资金净流出82.74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72.65%,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8.55% [1] - 今年以来7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11月3日)龙虎榜净买入2.73亿元,买入总计3.92亿元,占总成交额19.14% [1]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表现 - 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40.89亿元,同比减少17.99% [2] - 2025年1-9月归母净利润9489.2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976.78% [2]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汽车电子84.98%,航天应用产品9.36%,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6.62% [1]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51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037.66万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14.46万,较上期大幅增加80.98%,人均流通股5519股,较上期减少44.75%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416.59万股,较上期减少418.78万股 [3] - 多家ETF基金位列十大流通股东,其中国泰中证军工ETF持股544.33万股,较上期减少102.58万股;广发中证军工ETF持股300.57万股,为新进股东 [3] - 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混合A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行业与业务概况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电气系统 [2] - 涉及概念板块包括空间站、东北振兴、一带一路、黑龙江自贸区、央企改革等 [2] -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车联网及工业物联网、航天应用产品、汽车电子、石油仪器设备和电力设备 [1]
航天科技股价跌5.29%,华夏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303.6万股浮亏损失333.9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10 10:37
公司股价表现 - 11月10日股价下跌5.29%至19.68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达8.92亿元,换手率为5.49% [1] - 公司总市值为157.09亿元 [1]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汽车电子业务是核心收入来源,占比84.98% [1] - 航天应用产品收入占比9.36% [1] - 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收入占比6.62%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0.31% [1] 主要机构持仓变动 - 华夏中证1000ETF(159845)为十大流通股东之一,三季度减持7900股 [2] - 截至三季度末,该基金持有303.6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38% [2] - 以11月10日股价下跌计算,该基金单日浮亏约333.96万元 [2] 相关基金产品表现 - 华夏中证1000ETF最新规模为454.69亿元 [2] - 该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28%,近一年收益率为19.14% [2] - 自2021年3月18日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为28.79% [2]
进博会访谈 | 霍尼韦尔航空航天科技集团亚太区总裁徐军:SURF-A跑道预警软件有望在明年取证投入运营
新浪财经· 2025-11-09 13:36
业务分拆计划 - 霍尼韦尔航空航天业务分拆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将于2026年下半年完成,分拆前该集团仍作为霍尼韦尔旗下业务集团运营 [1] - 分拆后将成立一家独立上市的航空航天公司,成为最大的独立上市航空航天供应商之一 [1] - 分拆后的公司将更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继续通过提高飞行电气化和自主化来打造未来航空 [1][2] 航空安全技术 - 公司新型地面预警(SURF-A)软件研发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完成取证并投入市场,其核心价值是提升飞行安全 [2] - 该软件能在跑道侵入风险时提前向飞行员发出预警,帮助识别跑道危险并采取纠正措施 [2] - 公司正与中国本土航空公司积极推进该软件的联合取证工作,将通过STC模式为波音737、空客A320等机型进行适配 [2][3] 可持续航空燃料 - 公司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布局多路径技术,包括成熟的废弃油脂转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乙醇再加工为航空燃料的技术、以及甲醇制路线 [4] - 公司已与内蒙古一家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打造年产10万吨的甲醇制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 [4]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既拥有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工艺技术,又有自身产品能够配合使用该燃料 [4] 中国市场合作与发展 - 公司深度参与中国航空产业链建设,从C909项目开始参与国产大飞机项目,为C919项目提供了四套先进技术方案和综合配套服务 [6] - 在进博会上,公司与中国东航在航材采购和维修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并将在航材分销领域进一步探讨合作 [6] - 公司与中国航材签署多项航材采购和分销合作协议,中国航材已获得霍尼韦尔HGT750[C]辅助动力装置及相关部件的附条件独家经销权 [6]
研判2025!中国太空旅游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政策技术双驱动,可复用火箭推动商业化加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8 10:53
行业概述 - 太空旅游指非职业宇航员以娱乐、观光、体验或科研为目的,进入海拔100公里以上的卡门线及以上区域的活动 [2] - 主要分为亚轨道飞行、轨道飞行以及深空旅行三大类型 [2] 政策支持 - 2021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1][7] - 2024年《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太空旅游 [1][7]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太空旅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5万元,同比增长5.52% [1][7] 技术发展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不断进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推动商业化进程 [1][7] - 深蓝航天“星云-1”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已实现米级至公里级验证,目标将单次发射成本压缩至传统火箭的1/10以下 [10] - 蓝箭航天“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零部件减少30%,寿命延长至50次以上 [10] 行业发展历程 - 2003-2015年为起步探索期,以神舟五号等任务奠定技术基础并开启商业航天元年 [4] - 2016-2023年为积累期,天宫二号验证空间站技术,2021年白皮书首提太空旅游支持 [4] - 202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深蓝航天预售2027年船票、中科宇航火箭成功发射,推动商业化运营跨越 [4]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包括火箭与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地面支持设施等 [6] - 产业链中游为太空旅游运营服务环节 [6] - 产业链下游为游客,初期主要吸引高净值人群、科技爱好者、探险家和网红主播等多元群体 [6] 主要企业布局 - 中科宇航为国内首个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其力箭系列火箭已实现九次飞行,累计发射73颗卫星,计划2027年进行太空旅行器首飞,2028年启动载人任务 [9] - 深蓝航天为民营航天领军企业,完成国内首例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试验,2024年预售2027年亚轨道旅行船票每张150万元,为国际同类服务价格的1/100 [9] - 北京穿越者计划2028年实现首次商业载人亚轨道飞行,提供定制化服务 [9] 消费门槛 - 经济门槛高,亚轨道旅行船票达数十万美元,近地轨道旅行价格达千万美元以上 [8] - 存在严格的生理与健康筛选条件,需适应极端环境 [8] - 时间投入门槛高,训练周期长、发射窗口受限、任务耗时久 [8] 未来趋势 - 技术迭代驱动成本下降与体验升级,票价有望从150万元/张向50万元区间下探 [10] - 目标客户从高净值人群向教育机构、企业客户、自媒体博主等多元化群体渗透,商业模式向“生态运营”升级 [11] - 政策持续发力,如北京、海南等地对亚轨道旅游项目给予最高30%的研发补贴,产业链将实现垂直整合与全球化布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