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000901)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板块短线拉升,上海沪工直线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7 10:59
板块市场表现 - 商业航天板块于11月7日出现短线拉升行情 [1] - 上海沪工股价直线涨停 [1] - 航天智装股价上涨超过6% [1] - 上海瀚讯、航天动力、航天科技等公司股价跟随上涨 [1]
研判2025!中国海洋物联网行业政策、产业链图谱、发展现状、细分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迈向空天地海一体,激活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7 09:12
行业定义与核心架构 - 海洋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部署传感器、通信设备等硬件,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网络,旨在推动海洋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 - 行业运作依赖于四大能力体系:海洋综合感知能力、信息可靠传输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智能应用服务能力,构成从感知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3] - 物理架构自下而上分为四层:空间节点层实现全维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层负责感知与传输,海洋数据层进行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应用服务层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5] 政策环境 - 国家层面将海洋强国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密集出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多维度系统引导 [7][11] -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形成央地协同格局,例如青岛市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明确区域发展路径与产业培育重点 [7][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物联网行业整体高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4.01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4.5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3.7% [10] - 海洋物联网作为关键细分领域,2024年行业规模达844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12] - 海洋智慧牧场是重要细分市场,2024年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790亿元,呈现结构优化、技术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14]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是感知与通信基础,包括高端传感器、芯片、水声/卫星通信模块等核心硬件,技术壁垒高 [8] - 产业链中游为设备集成与平台服务,涵盖海洋专用采集传输设备、系统解决方案及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承担硬件集成与数据价值挖掘核心职能 [8] - 产业链下游聚焦多元应用落地,在智慧渔业、智能航运、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实现最终价值 [8] 竞争格局与企业布局 - 行业竞争呈现“头部集聚、跨界渗透、细分突围”特征,华为、中兴通讯与三大运营商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16] - 华为凭借在近海通信、云平台与AI数据处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处于行业领先,中兴则在海底光缆与卫星通信设备领域表现突出 [16] - 专精特新企业如海兰信、北斗星通围绕海底数据中心、渔业北斗服务等垂直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形成多元化主体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16]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将向空、天、岸、海、底一体化架构深化发展,通过融合5G-A、低轨卫星通信与水声通信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智能传输网络 [17] - 感知层将涌现低成本、小型化的传感器节点,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实现海洋监测从被动采集向主动预警与预测决策跃升 [17] - 海洋能源网、信息网与物联网的“三网”融合将推动海洋基础设施数字化底座建设 [17] 应用场景拓展 - 应用将从单点赋能转向全链条协同,在海洋农业领域贯穿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推动“蓝色粮仓”向透明化、可追溯化升级 [18] - 在工业与服务领域,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场景通过船舶自动驾驶系统、港口自动化装备实现运营效率提升 [18] - 海洋安防、生态治理等公共服务场景依托海域态势感知平台,提升海洋灾害响应与权益维护能力,催生新兴业态 [18] 区域市场发展 - 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系列政策系统布局海洋传感、通信装备、数据平台等关键环节,有望成为技术策源与产业集聚高地 [13] - 企业区域布局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圈,围绕智慧港口、海上能源、海洋安防等核心场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16]
中金2026年展望 | 航空航天科技:内外共振,景气焕新(要点版)
新浪财经· 2025-11-07 08:51
行业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开篇与全球军贸需求叠加,航空航天科技行业在内外需求共振下有望延续较高景气 [1][5] - 新域新质装备如高超声速、无人装备、智能化迈入批产阶段,成长弹性有望释放 [2][9] - 特种技术外溢推动大飞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开启新发展阶段,拓展行业市场空间 [3][16] 内需驱动因素 - “十五五”开篇之年通常是计划执行大年,新装备、新体系建设有望启动,历史数据显示2016及2021年行业营收分别增长16.8%和17.2%,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26.0%和42.9% [5] - 航空装备迭代、制导装备需求释放以及新域新质装备列装支撑内需景气 [1][5] - 2025年第二季度,中金航空航天科技板块98个标的实现归母净利润75.79亿元,环比增长64% [5] 外需与全球市场 - 2024年全球国防开支同比增长9.4%至2.72万亿美元,创冷战后最大增幅 [1][6] - 国内特种装备具备性能与价格优势及体系化输出能力,但2020-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仅为5.9%,远低于美国的43%,提升空间巨大 [6] - 对比国际公司(洛马/波音/达索航空海外营收占比达26.06%/46.29%/64%),国内核心主机厂特种装备非国内营收占比几乎为零,显示出口潜力 [6] 新域新质装备需求 - 高超声速装备(速度超5马赫)渗透率有望在2026年较快提升,牵引供应链核心环节成长 [2][9] - 无人装备向多领域渗透,内外需求叠加驱动下2026年有望兑现高成长性 [2][10] - AI加速重构防务体系,美国FY25及FY26的C4ISR预算分别达211亿和232亿美元,智能化基础能力与装备相关环节具长期成长空间 [10] 技术外溢与新兴领域 - 大飞机:截至2025年9月,中国商飞累计交付22架C919客机,三大航司各订购100架,批产交付能力提升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系统国产化需求牵引产业链升级 [3][16] - 商业航天:截至2025年9月,国内卫星互联网工程已完成86颗低轨组网星发射,2026年应用环节(如手机直连)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16][17] - 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及安全能力建设路线清晰,应用场景试点进入落地阶段,2026年有望延续高质量发展 [3][17]
今年高交会更关注“促交易” 中国太空游将亮相
证券时报· 2025-11-06 02:31
高交会概况 - 第二十七届高交会预计展览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设置22个专业展区,预计专业观众超过45万人次 [1] - 预计将有近5000家企业参展,实物产品比例预计超过90% [2] - 实施“136”采购商计划,国际采购商占比10%,省内采购商占比30%,省外采购商占比60% [2] 重点展示技术与产业 - 鸿蒙系统、麒麟芯片、昇腾AI、海思半导体等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将首次集体亮相 [1] - 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与空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1] - 重点展示开源鸿蒙技术创新场景、昇腾芯片、国产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及自主可控技术产业生态 [1] 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 - 航天科技集团将在高交会全球首发中国太空游项目 [2] - 商业航天方面将展示长征系列火箭、柔性太阳翼、激光通信终端等系统级产品 [2] 国际化与交易促进 - 首次设立国际投资洽谈区和国际采购商对接区,邀请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红杉资本、贝恩资本、沙特主权基金等国际投融资机构参与 [2] - 邀请通用、微软等知名企业到会采购产品、寻找伙伴,预计成交金额将再创新高 [2]
中国太空游项目将首发、预计成交额再创新高 2025年高交会都有哪些看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21:44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深圳举办 [1] - 预计展览总面积40万平方米,预计专业观众超过45万人次 [1][2] - 展会设置22个专业展区,同期举办200余场专业活动 [2] 核心亮点与参展方 - 航天科技集团将在展会全球首发中国太空游项目 [1][3] - 超过40家央、国企参展,包括南方电网、中国稀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 [3] - 预计有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组团参展参会 [3] - 近5000家企业将携最新技术、产品与成果参展,实物展品比例预计超过90% [5] 重点展示领域与技术 - 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3] - 重点展示鸿蒙生态、麒麟芯片、开源鸿蒙、昇腾芯片、国产人工智能CANN生态等自主可控技术产业生态 [3] - 展出面向建筑施工场景的喷涂机器人、研磨机器人等智能施工装备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5] - 将举办首发首秀和路演推介活动超过60场次,首发首展展品占比达20%以上 [5] 交易与投资促进 - 展会首次设立国际投资洽谈区和国际采购商对接区,邀请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红杉资本、沙特主权基金等国际知名投融资机构参与 [4] - 预计本届高交会成交金额将再创新高 [2][4] - 将组织数十场产业采购商大会,组织1000余个专业采购团,并设置多个高效匹配的国际采购对接区 [6] 市场化与成果转化 - 展会延续完全市场化办展特色,服务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 [5] - 重点遴选高、精、尖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5] - 力争率先落地转化一批高科技、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项目,输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圳范例 [5]
中国太空游项目将在高交会全球首发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19:39
高交会活动概况 - 第二十七届高交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 - 展览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设置22个专业展区 [1] - 同期将举办超过200场专业活动 [1] 航天科技集团发布 - 航天科技集团将在高交会全球首发中国太空游项目 [1]
航天科技跌2.12%,成交额4.69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61.8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05 10:09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1月5日盘中股价下跌2.12%,报20.80元/股,总市值166.03亿元 [1] - 当日成交4.69亿元,换手率2.80%,主力资金净流出261.82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89.61%,近60日上涨42.17%,近20日上涨23.88% [1] - 今年以来7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11月3日)龙虎榜净买入2.73亿元,买入总计3.92亿元,占总成交额19.14% [1] 资金流向分析 - 特大单买入2703.90万元,占比5.77%,卖出3935.88万元,占比8.39% [1] - 大单买入1.26亿元,占比26.89%,卖出1.16亿元,占比24.82%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7日,于1999年4月1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包括车联网及工业物联网、航天应用产品、汽车电子、石油仪器设备和电力设备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汽车电子84.98%,航天应用产品9.36%,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6.62% [1] 行业与板块属性 - 所属申万行业为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电气系统 [2]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空间站、龙虎榜热门、央企改革、一带一路、黑龙江自贸区等 [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14.46万,较上期增加80.98% [2] - 人均流通股5519股,较上期减少44.75%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416.59万股,较上期减少418.78万股 [3] - 多家指数基金(如国泰中证军工ETF、南方中证1000ETF等)位列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多数出现减少 [3] - 广发中证军工ETF为新进股东,持股300.57万股,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混合A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9亿元,同比减少17.99%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9489.27万元,同比增长976.78% [2] 分红历史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51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1037.66万元 [3]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即将开展首飞发射
中国经济网· 2025-11-04 22:34
火箭型号试验进展 - 公司成功完成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1] - 此次试验是继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后的关键进展,标志着该型号大型地面试验全部完成 [1] - 火箭即将开展首飞发射 [1] 火箭性能与市场定位 - 智神星一号是国内首批即将开展轨道级发射的可重复使用构型液体运载火箭 [1] - 火箭设计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25次,主要面向大型星座组网和大型卫星发射市场 [1] - 火箭起飞质量约283吨,低轨最大运载能力为7吨,可满足子级垂直回收和重复使用的要求 [1] 核心技术突破 - 采用国内首创的七机并联方案,发动机具备深度变推和多次起动能力,以实现一子级垂直精准着陆 [1] - 通过逆向喷流风洞试验,为回收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 [1] - 箭上大量应用3D打印等先进制造工艺,为火箭批量生产与可复用性奠定基础 [1] - 计划于2026年随发射任务开始轨道级回收试验验证 [1] 发射基础设施 - 智神星一号首飞任务计划在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公司自建工位开展 [2] - 自建发射工位建设内容包括发射工位、液体厂房、固体厂房、测发控中心等,将具备自主测试、加注、发射(回收)能力 [2] - 该工位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近期具备验收使用条件 [2]
航天科技:股权出售回笼资金将审慎投入航天应用、汽车电子、物联网三大主业
金融界· 2025-11-04 15:16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转让境外子公司是落实战略规划、聚焦主责主业的重要举措 [1] - 此举旨在通过调整境内外产业结构,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 - 公司回归主业的核心是深耕现有产业领域,而非粗放扩张 [1] 资金运用计划 - 股权出售回笼的12亿资金将审慎投入航天应用、汽车电子、物联网三大主业 [1] - 资金将结合业务发展需求逐步推进实施 [1] - 资金运用最终目的是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回馈全体股东 [1]
航天科技涨2.00%,成交额7.33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651.4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1-04 09:55
股价表现与交易情况 - 11月4日盘中股价上涨2.00%,报21.40元/股,成交金额达7.33亿元,换手率为4.36%,总市值为170.82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651.43万元,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10.39%和13.42%,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3.29%和23.88%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95.08%,近5个交易日、近20日和近60日分别上涨6.95%、30.41%和60.90% [1] - 今年以来公司7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11月3日,当日龙虎榜净买入2.73亿元,买入和卖出总计分别占成交额的19.14%和5.81%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27日,于1999年4月1日上市,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 [1] - 主营业务涵盖车联网及工业物联网、航天应用产品、汽车电子、石油仪器设备和电力设备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中,汽车电子占比最高,达84.98%,其次是航天应用产品(9.36%)和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6.62%) [1] 行业与板块归属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电气系统 [2]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空间站、央企改革、一带一路、黑龙江自贸区、智能电网等 [2] 股东结构与变化 - 截至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4.46万户,较上期大幅增加80.98%,人均流通股为5519股,较上期减少44.75% [2] - 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四大股东,持股1416.59万股,较上期减少418.78万股 [3] - 多家指数基金位列十大流通股东,其中国泰中证军工ETF、南方中证1000ETF、华夏中证1000ETF持股均有减少,广发中证军工ETF为新进股东 [3] - 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混合A已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9亿元,同比减少17.99%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9489.2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976.78% [2] 分红历史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红利1.51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1037.66万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