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CCER—10—002—V01)》等3项方法学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11-21 21:05
方法学发布核心信息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三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旨在规范项目设计、实施和减排量核算工作 [2] - 三项新方法学分别针对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和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领域 [2] - 方法学发布旨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鼓励更广泛的行业和企业参与自愿减排行动 [2] 项目参与与监管要求 - 地方生态环境及能源主管部门被要求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油气回收利用项目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获得收益 [3] - 项目业主需承诺项目唯一性及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将项目监测数据与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联网 [3] - 省级及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需对已登记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公众举报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 项目监测数据需及时与省、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共享,并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 [3] - 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相关联系信息涉及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及信息中心 [4][5]
一图读懂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
国家能源局· 2025-11-21 21:05
方法学制定背景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11月21日联合印发《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方法学,旨在动员更广泛行业和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4] - 油田伴生气是石油开采过程中伴随原油产出的天然气,当前中国陆上油田常规井场伴生气回收率已达80%~95%,但低气量伴生气仍难以回收[5] - 该类项目通过回收处理原本通过火炬燃烧排放的油田伴生气,生产可利用产品,具有推动甲烷回收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等多重效益,对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积极意义[5] 方法学编制原则 - 科学性原则要求减排机理科学,项目普遍具备额外性,并符合行业相关技术规范要求[7] - 可操作性原则强调精简监测参数,兼顾开发成本和收益,保障所有数据可监测、可追溯、可核实[9] - 保守性原则采用保守方式进行估计和取值,确保项目减排量不被过高计算[10] -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11][12] 项目适用条件 - 方法学适用于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项目,要求同一站场内伴生气处理系统设计规模小于3×10⁴ Nm³/d[14][15] - 回收的伴生气须用于生产管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混烃等产品[15] - 项目监测数据必须与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联网,减排量产生于监测数据联网之后,且项目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政策[15] - 同一企业单位内、位于同一省内的多个伴生气项目,若处理系统总设计规模小于3×10⁴ Nm³/d,可合并申请[15] 项目计入期与基准线 - 项目计入期为可申请减排量登记的时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17] - 基准线情景为陆上油田伴生气在生产设施处直接燃烧[18] 项目额外性论证 - 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项目受气质组分复杂、井场位置偏远、产品销路受限、气源条件波动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投资风险带来的障碍[19] - 由于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具备额外性[19][20] 减排量核算方法 - 项目减排量来源于通过回收伴生气产品替代新开采的天然气能源,避免燃烧使用新开采天然气产生的排放[21] - 减排量计算公式为:基准线排放量(伴生气直接燃烧产生的排放)减去项目排放量(回收产品生产消耗外购化石燃料和电力产生的排放)再乘以泄漏排放量修正系数[22] - 对于关键参数(伴生气直接燃烧产生的排放量),根据保守性原则采用回收产品产量进行回溯计算,并通过测量处理系统入口处流量、组分与产品产量交叉核对,进行减排量保守取值[23][24] 数据管理要求 - 项目业主需建立内部数据质量保障管理制度,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数据监测、记录和交叉核对[25] - 计量装置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且每年对监测仪表进行校准,出现未校准或延迟校准时需对相应数据进行保守性处理[25] - 项目需设置监测数据储存系统和数据采集网关,实现监测数据每分钟上传,并与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联网[25][26] - 项目设计和实施阶段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在最后一期减排量登记后需至少保存10年[25] 审定核查与公众监督 - 审定与核查机构应根据方法学对项目监测计划及参数开展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查看监测数据,交叉核对核算结果并保守取值[27] - 项目监测数据将通过省级、设区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项目业主应自觉接受公众监督[29][30]
一图读懂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
国家能源局· 2025-11-21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旨在推动天然气开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回收利用试气放喷气替代新开采天然气 实现甲烷回收利用和二氧化碳减排 [5][7][16] 制定背景 - 陆上天然气勘探开发试气放喷期需进行产能测试 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项目将原本点火燃烧气体处理成管输天然气等产品 具有推动甲烷回收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多重效益 [7] 编写原则 - 科学性原则要求减排量计算科学合理且项目具备额外性 [8] -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简化监测参数保障数据可监测、可追溯、可核实 [8] - 保守性原则要求采用保守方式估计确保减排量不被过高计算 [8] -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项目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9] 适用条件 - 适用于陆上常规天然气井、页岩气井和致密气井试气放喷阶段 将气体回收处理成管输天然气等产品 [12] - 项目监测数据需与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联网 减排量产生于数据联网之后 [13] - 单口常规天然气井回收时间不超过7天 致密气井和页岩气井不超过21天 [13] 项目计入期与基准线情景 - 项目计入期最长不超过10年 [14] - 基准线情景为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在井场放喷池直接燃烧 [14] 额外性论证 - 因试气放喷气点多面广、气量和压力变化大且携带砂酸等杂质 导致项目实施成本和设备运维成本高 存在投资风险障碍 符合条件项目具备额外性 [15] 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 - 减排量来源于回收产品替代新开采天然气 避免燃烧新开采天然气产生的排放 [16] - 关键参数采用回收产品产量回溯计算 并通过测量处理系统流量、组分与产品产量交叉核对进行保守取值 [19][20] - 常规天然气井回收超7天、致密气和页岩气井超21天的时间段减排量应予扣减 [21] 数据管理要求 - 需建立内部数据质量保障管理制度 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数据监测记录和交叉核对 [24] - 计量装置需在检定有效期内且每年校准 未校准数据需保守处理 [24] - 项目数据在最后一期减排量登记后至少保存10年 监测数据需每分钟上传 [24][25] 审定与核查要点 - 审定核查机构需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查看项目监测数据 交叉核对减排量核算结果并保守取值 [25][26] 公众监督渠道 - 项目监测数据将通过省级、设区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官网公开 项目业主需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 [27]
一图读懂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
国家能源局· 2025-11-21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CCER-10-002-V01)》,旨在推动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通过减少甲烷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进海上油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4][6] 制定背景 - 海上油田伴生气是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共生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等烃类,回收利用可避免火炬燃烧排放,兼具甲烷回收、二氧化碳减排、提升能源效率及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的多重效益 [6] 方法学原则 - 方法学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保守性原则,要求减排机理科学、监测参数精简且数据可追溯,并采用保守估算确保减排量不被高估 [8][9] - 项目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10] 适用条件 - 方法学适用于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项目,需满足伴生气来源为海上油田、产品为管输天然气/LNG/CNG/LPG等条件,且项目投产前与陆地无海底输气管道 [12] - 项目监测数据需与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联网,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要求 [12][14] 项目计入期与基准线 - 项目计入期最长不超过10年 [16] - 基准线为海上油田伴生气在生产系统中直接燃烧的排放场景 [17] 额外性论证 - 因海上项目具离岸距离远、气源分散、建设运维成本高等投资风险,符合适用条件的项目可免予额外性论证 [20][21] 减排量核算 - 减排量来源于回收产品替代新开采天然气所避免的排放,包括伴生气直接燃烧及船舶运输产生的排放 [23][24] - 关键参数(伴生气燃烧排放量)采用保守原则,按回收产品产量回溯计算,并通过流量、组分与产量交叉核对 [25] 数据管理要求 - 项目业主需建立数据质量保障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监测与交叉核对,计量装置需定期校准,数据保存期至少10年 [28][29][31] - 监测数据需每小时上传至平台,未校准期间的数据需保守处理 [33][34] 审定与核查 - 审定机构需按方法学要点核查项目边界、监测计划等,并通过全国碳市场平台交叉核对数据并保守取值 [38][39] 公众监督 - 项目监测数据将通过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官网公开,接受公众及媒体监督 [4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这是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 旨在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强大的能力支撑 [1]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标是建设更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1] - 通过加强碳市场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确保碳市场放得活管得住 激发绿色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 市场体系构成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和自愿碳市场(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组成 两个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实现对减排主体全覆盖 [2] - 强制碳市场于2025年3月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 水泥和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 [2] - 自愿碳市场支持领域逐步扩大 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造林碳汇 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2] 市场交易数据 -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 [2] -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2] 制度体系建设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2] -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2]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3] 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 - 强制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在现有覆盖发电 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基础上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3] - 自愿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从现有可再生能源 甲烷减排 能效提升和林业碳汇等领域扩展至生物质利用 固废处理等领域)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 [3] 配额管理制度 -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配额分配体系需统筹平衡减排目标与经济成本 行业差异与公平统一 政府调控与市场规律等关系 [4] - 目前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 未来将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预先设定全国碳排放配额总量并自上而下向企业分解 [4][5] - 研究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5]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及绿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 [6] - 加快健全市场交易制度 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与交易主体 加强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机制的有效衔接 [6] - 强化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 数据质量管理 - 持续强化数据质量工作 优化核算核查方法 对企业排放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 [6] -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 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6] 市场建设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数据可靠性更高 行业包容性更强 需统筹好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 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7] 实施措施 - 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推进 [8] - 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生态系统碳汇 可再生能源 甲烷减排等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8] - 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8] - 碳质押允许企业将碳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碳回购允许配额持有者出售碳资产并约定未来回购 两者均有利于拓展融资渠道 盘活碳资产 降低融资成本 [8]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强制碳市场交易 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 [8] 管理强化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9]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9]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9]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8月26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6 08:21
稀土行业 - 稀土产业链多数公司中报业绩向好 万得稀土概念指数自8月18日以来大涨19.41% [1] - 行业长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等应用场景需求增长 资源稀缺性凸显推动价格中枢上移 [1] - 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 进出口贸易 - "十四五"期间全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 货值41.5万亿元 体量全球最大 [2] - 海关联合20多个部委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覆盖17个省份25个城市 累计推出108项改革创新举措 [2] 保险资金动向 - 2025年第二季度保险资金新进入120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增持260多家上市公司 [3] - 化工 机械 电气设备 硬件设备等行业受险资青睐 均有10家以上公司迎来险资新进股东 [3] 人民币汇率 - 8月25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7.1517 较前日上涨288个基点 [3] - 汇率走强受美元指数回落 中间价调升及资本市场情绪回暖推动 未来主基调为"稳中有升"和"双向波动" [3] 债券市场 - 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资本利得亏损 传统投资逻辑失效 [4] - 市场进入风险偏好单变量决断定价状态 债市调整后交易型和配置型机会显现 [4] 银行AI布局 - 6家银行在7天内发布AI算力建设及大模型研发招标 农业银行启动企业微信AI质检能力建设项目 [5] - 商业银行基于地域特点 客群结构及数字化基础形成差异化AI发展路径 [5] 白酒年份酒市场 - 年份酒存在工艺规范缺失 虚标年份等乱象 行业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5][6] - 需通过建立行业标准 加强市场监管和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6] 消费贷款政策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将于9月1日实施 银行网点已开展筹备工作 [7] - 多家银行上线咨询功能并解读消费贷产品 为政策落地提供助力 [7] 公募基金动态 - 127家公募机构年内自购旗下产品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近半数 [7] - 权益类ETF总规模达41170.94亿元创历史新高 较年初增长7982.72亿元增幅24.05% [7] 科技硬件创新 - vivo进军MR领域 荣耀加紧研发 小米推出AI眼镜 华为OPPO涉足AR/AI眼镜 [6] - 手机行业布局新赛道反映增长焦虑 苹果MR头显曾销量遇冷停产 小米AI眼镜遭遇退货潮 [6]
CCER即将迎来第三批方法学,瞄准生物质发电与油气伴生气回收
新京报· 2025-08-15 19:05
政策动态 - 生态环境部就第三批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 包括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及热电联产、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 [1] - 2023年10月发布第一批CCER方法学共4项 涵盖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 [1] - 2025年1月3日发布第二批CCER方法学共2项 包括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和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及风排瓦斯利用 [1] 行业影响 - 第三批方法学重点支持生物质能源利用和油气行业甲烷减排 显著提升油气企业回收伴生气的经济性 [2] - 新方法学为生物质发电项目参与碳市场提供明确路径 扩大减排项目覆盖范围 [2] - 方法学体系呈现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从首批碳汇与可再生能源、第二批节能与瓦斯利用 延伸至第三批针对难减排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 [2]
上海: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新华财经· 2025-08-14 13:26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改革 - 配额总量管理制度与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制度衔接 对稳定排放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2] - 有序降低石化化工 数据中心及水上运输业纳管门槛 拓展建筑类覆盖范围至高校医院 研究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管[2] - 分行业差异化设定有偿发放比例 2027年配额有偿发放比例控制在8%以内 2030年进一步提高有偿发放量占比[2] - 与全国碳市场衔接 进入全国市场的单位结余配额分三年结转 其他单位暂不实施结转[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 实施方法学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 拓展减排行为与场景 构建常态化闭环消纳体系 应用区块链和AI数智化赋能管理[3] - 创新用户成长体系与个人碳信用评估体系 激发商业活力 吸引多元主体共建 倡导公益碳注销[3] - 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示范 推动演出赛事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有计划实施碳中和[3] 碳金融市场发展 -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包括金融机构 符合监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个人[3] - 支持上海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3] - 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互通互认机制 研究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3] 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 扶持规范碳排放管理领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3] - 实施碳排放管理员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 - 争取《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减排量交易平台落户上海 加强与国际碳市场对话交流[3]
上海:自2026年起,石化等高载能行业、数据中心的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新华财经· 2025-08-14 13:18
核心政策框架 -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 聚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 碳市场创新能力提升三大行动 提出16项重点改革任务 [1] 配额总量管理 - 合理确定碳排放配额总量 建立健全储备配额调控机制 [2] - 建立同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相衔接的配额分配制度 [2] - 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2]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按照"降门槛 扩类别 增种类"方式实施市场扩围 [2] - 自2026年起石化化工等高载能行业 数据中心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水上运输业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 - 自2028年起年排放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 医院等公共机构纳入市场管理并逐步实施配额管理 [2] - 研究氧化亚氮 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市场管理 [2] 市场机制优化 - 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学 [1] - 稳妥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1] - 规范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结转机制 [1] - 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碳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1] 减排激励机制 - 推动企业自主减排 [1] - 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 [1] - 不断创新碳普惠激励机制 [1] - 推动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 [1] 金融与市场创新 -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1] - 创新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协同机制 [1] - 大力培育技术服务机构 [1] - 丰富专业人才市场供给 [1] - 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交流 [1]
六五特刊 | 中部省份的绿色转型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52
江西省绿色转型政策与成效 - 江铃控股投资1300万元升级涂装车间废气处理设施 VOCs排放浓度从26 36mg/m³降至3 48mg/m³ [1] - 江西省为2500余家企业提供绿色化改造服务 统筹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 [2] - "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 4%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5% [2]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 全省61家绿色工厂 4家绿色工业园区 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2] - 九江建成绿色矿山 新余实现全球最薄硅钢量产 景德镇构建陶瓷文化全域旅游新格局 [6]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抚州绿宝碳普惠平台累计设置24种个人低碳场景 用户可通过骑行共享电单车等行为获取碳积分 [3] - 江西省"绿宝碳汇"平台覆盖全省公共机构 累计产生9 7亿碳积分 实现碳减排19 7万吨 [3] 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 2025年一季度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1 0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2 3% [4] - 2024年金融机构发行100亿元专项金融债券支持绿色项目 [4]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 2024年PM2 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优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 7% [6] -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保持100% 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 [6] 产业转型典型案例 - 新余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转型 同步升级锂电新能源等五大产业链 [6] - 景德镇通过燃料革新提升陶瓷产业附加值 构建文化+旅游新格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