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搜索文档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11月12日,202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在上海开幕。这是上交所连续第七年举办国际投资者 大会,与会嘉宾围绕中国投资并购新机遇、科技创新驱动以及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等议题展开交流。 今年以来,A股市场保持回稳向好态势,主要指数平稳上行,投资者信心明显回暖,国际资本持续流入 中国市场。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将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国际投资者打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 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显著增强 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走出上扬曲线,吸引力显著增强,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这背后正是受益于中国 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 元,同比增长5.2%。 中国经济活力稳步提升,也为各类国际投资者创造"敢于投"的良好预期。会上,摩根资产管理、宏利资 产管理、淡马锡、殷拓集团等多位全球资管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的高管表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 好、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配 ...
证监会:提高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便利度
上海证券报· 2025-11-13 01:51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1] - 融资端纵深推进两创板改革,加快落实科创板"1+6"政策举措,推动科创成长层平稳运行,并抓紧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1] - 投资端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落地,持续扩大社保、保险、年金等权益类投资规模和比例,深化公募基金改革,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指数产品[1]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抓好"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落实,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产业整合做优做强[2] - 优化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市值管理等制度,督促上市公司以稳健业绩筑牢价值根基,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通过回购增持回报投资者[2] -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形态[2]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国际投资者打造良好投资环境[2]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丰富跨境投资产品,推动更多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范围[2] - 提高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工作[2]
中国资本市场“朋友圈”持续扩容 绘就开放包容新图景
证券日报· 2025-11-04 00:08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促进资本高效流动和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1]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便利度 [2] - 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 [2] 开放举措与市场影响 - 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一件事”和配置型外资“绿色通道”于10月27日落地,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913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 [2] - 截至9月末,QFII已进入1441家A股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持股市值合计15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9亿元 [3] - MSCI中国指数相对于2022年末的周期底部已反弹80%,预计主要股指到2027年底将上涨约30% [3] 企业融资与市场建设 - 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和投资银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4] - 截至今年10月31日,证监会已完成32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境外上市渠道更加畅通 [4] - 截至11月3日,年内共有14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 [5] 开放动因与资产吸引力 - 企业两地上市可满足融资渠道多元化需求,利用不同市场估值与流动性优势优化资本结构,政策支持降低了双重上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5] -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缘于宏观基本面相对稳健、经济具备长期增长潜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及制度完善、相对合理的估值和多样化资产供给 [5]
证监会主席吴清:完善期货品种布局和产业服务功能
期货日报网· 2025-11-03 08:48
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向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开启全方位 深层次 系统性变革 处于向高质量发展快速转变的关键阶段 [1] - 工作主线为紧扣防风险 强监管 促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 [1] 发展直接融资 - 以深化科创板 创业板改革为抓手 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提升对实体企业的全链条 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1] - 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科创债券 绿色债券等 稳步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资产证券化 [1] - 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 持续提升中介机构高标准专业化服务能力 [1]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 更大力度推动优化上市公司结构 提升投资价值 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做优做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 便利度 [2] - 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意识 积极开展现金分红 回购注销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2] 培育中长期资金 - 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 留得住 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 推动建立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 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 [2] - 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落实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机制 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2] - 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 [2] 强化资本市场监管 - 加快构建全方位 立体化证券期货监管体系 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 [3] - 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和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 [3] - 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手段高效识别违法违规线索 严厉打击财务造假 欺诈发行等恶性违法行为 [3] 扩大制度型开放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促进资本高效流动 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学共鉴 [3]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稳慎拓展互联互通 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便利度 [3] -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 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推进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 优化市场生态 -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推动修订证券法 证券投资基金法 制定修订相关监督管理条例 [4] - 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 倡导理性投资 价值投资 长期投资 [4] - 加强资本市场高端智库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 形成鼓励创新 包容失败的氛围 [4]
证监会主席吴清发表署名文章: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中国证券报· 2025-11-01 09:19
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 -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提升对实体企业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1] - 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机制 精准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提升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 [1] - 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 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发展科创债券、绿色债券 稳步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资产证券化 [1]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更大力度推动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升投资价值 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 [2] - 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研究完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 [2] - 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意识 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健全进退有序市场生态 [2] 中长期资金环境建设 - 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市场环境 推动建立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 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 [2] - 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 落实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2] - 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 加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 [2] 资本市场监管效能 - 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证券期货监管体系 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 [3] - 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和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 [3]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效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和风险隐患 坚持依法监管、分类监管 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 [3]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促进资本高效流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学共鉴 提高国际竞争力 [3] - 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稳慎拓展互联互通 [3] - 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便利度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 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3]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推动修订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 制定修订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 [4] - 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 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 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4] - 加强资本市场高端智库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 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4]
中国证监会召开国际顾问委员会第22次会议
证券时报· 2025-11-01 02:12
会议概况 -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第22次会议召开,主题为“创新、包容、开放,更好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 - 顾委会主席霍华德·戴维斯等12名委员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副主席李明出席会议 [1] 会议讨论议题 - 与会代表围绕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变局风险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1] - 讨论重点包括健全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提高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强化债券和期货市场功能 [1] - 议题还涉及发挥科技赋能发展与监管的作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化国际监管合作 [1] 委员评价与建议 - 委员们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去年9月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措施,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在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1] - 委员们一致认为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中国资产吸引力和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1] - “十五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应更加积极有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1]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
证券时报· 2025-11-01 02:12
资本市场改革核心方向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 [1] -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1] - 持续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1][3] 支持科技创新与直接融资 - 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 [1] - 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2] - 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等制度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2] - 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 [2] - 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科创债券、绿色债券等 [2]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推动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 [2] - 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 [2] - 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研究完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2] - 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意识,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 [2] -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2] 中长期资金引入与投资环境 - 持续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1] - 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 [3] - 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 [3] - 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3] - 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3] 监管与风险防控 - 更加精准高效加强监管和防控风险,提升监管科学性、有效性 [1] - 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 [3] - 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3]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识别风险隐患 [3] - 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3]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 -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 [4]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提高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 [4]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提升外资参与便利度 [4] -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4] -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4] 市场生态与法治建设 -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推动修订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 [4] - 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 [4] - 加强资本市场高端智库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4] -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 [4][5]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第22次会议在京召开
新华财经· 2025-10-31 21:52
会议核心观点 - 中国正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并坚定不移扩大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欢迎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投资兴业 [1] - 会议主题为创新 包容 开放 更好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 - 委员们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去年9月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措施 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在防风险 强监管 促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 中国资产吸引力和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1] 会议议题与讨论 - 与会代表围绕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 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应对全球变局下的风险挑战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 委员们就健全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 提高制度包容性与适应性 完善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 强化债券和期货市场功能 发挥科技赋能作用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深化国际监管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2] 未来发展展望 - 十五五期间 中国资本市场应更加积极有为 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2]
证监会吴清最新发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1 15:58
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核心观点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以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1] 支持科技创新 - 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适应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经营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等特征[1] - 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提升对实体企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2] - 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等制度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2] 满足投资者需求 - 坚持投资者为本,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持续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1] - 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4] - 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落地,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4] 加强监管与风险防控 - 提升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强化科技赋能监管,增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2] - 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5] - 坚持依法监管、分类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恶性违法行为[5] 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 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3] - 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3] -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3] 推动高水平开放 -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5]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5] -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5] 完善市场基础制度 -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推动修订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制定修订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4] - 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4] -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4]
吴清最新发声
第一财经· 2025-10-31 14:01
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核心观点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以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1][2] - 改革是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8] - 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完善基础制度体系,提高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 [10][11] 支持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 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以适应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经营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等特征 [2] - 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提升对实体企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3] - 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等制度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4] - 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6] 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与产品服务 - 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持续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 [2] - 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科创债券、绿色债券等,稳步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资产证券化 [4] - 完善期货品种布局和产业服务功能 [4] - 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促进其"募投管退"循环畅通 [4][5]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与投资者保护 - 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 [5] - 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落地,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5] - 坚持投资者为本,更加有力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9] - 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 [7] 强化监管与风险防控 - 更加精准高效加强监管和防控风险,提升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强化科技赋能监管,增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 [2] - 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13] - 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和风险隐患 [14] - 坚持依法监管、分类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恶性违法行为 [14] - 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7]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12][15] -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15] - 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15] -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