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权益投资

搜索文档
险资万亿元“隐秘仓位”曝光
36氪· 2025-09-16 12:20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通过其他权益工具投资(OCI)科目大幅增仓A股和港股 年内OCI资产规模达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反映保险机构权益投资的结构性转向[1][3][14] OCI资产规模与增长 - 五大上市险企OCI资产总规模从2024年末8000余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1万亿元 半年增幅超35%[3] - 中国平安OCI规模从2024年末356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5205亿元 半年增幅46% 增加1640亿元[6][7] - 中国人寿OCI规模从2024年末1718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2528亿元 半年增幅47.1% 增加810亿元[9][10] - 新华保险OCI规模从2024年末306.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374.7亿元 半年增加68.26亿元[15] - 中国人保OCI规模从2024年末1157.8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396.4亿元 半年增幅20% 增加238.6亿元[19] - 中国太保OCI规模从2024年末1420.1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1541.7亿元 半年增幅8.6% 增加121.6亿元[20] OCI账户的投资优势与运用 - OCI账户允许市价变动和累计买卖盈亏不进入利润表 平滑波动并突出长期收益[5][13] - 中国平安OCI账户含约600亿元股票投资浮盈未计入利润表 若计入则净利润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8] - 中国人寿通过OCI配置港股资产从2024年末363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611亿元 半年增幅68% 反超交易性金融资产成为港股投资主角[13] - 新华保险从OCI获得股息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3.14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0.48亿元 同比增长三倍以上[17] 投资策略与配置方向 - 中国人寿高度关注港股新经济与高股息资产 保持均衡稳健投资组合[14] - 新华保险将资金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向OCI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4859.3亿元降至4801.2亿元 减少58亿元[16] - 中国人保强化绝对收益导向 增加与长期投资理念契合的OCI规模[19] - 国寿重仓股集中在三大电信服务商、煤炭、公用事业、食品饮料和银行股 具有强红利倾向[21] - 平安重仓股集中在长江电力和港股金融股 具有高股息特征[21] - 新华保险重仓医药行业个股 包括华东医药、上海医药、羚锐制药等[22] - 太平洋保险配置中小盘成长股或高质量股[22]
2Q25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深度跟踪:重点加仓通信、银行,新进集中银行、医药
中泰证券· 2025-09-03 18:55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分析:2025年二季度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深度跟踪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友邦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保险股 [7] 报告核心观点 - 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增配股票是大势所趋,2Q25险资重点加仓通信和银行,新进集中在银行和医药行业 [4][6] - 2Q25末股票投资在险资运用余额占比8.8%,余额环比1Q25末提升8.9%,明显加仓 [4][18] - 1H25产寿险合计增配股票余额达6,406亿元 [4][20] - A股慢牛有望改善低利率环境下险资投资生态,新准则实施后股票持仓上涨对险企盈利弹性逐步放大 [8] 持续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增配股票趋势 - 当前保险资金新钱投资收益率预计为2.67%,存量净投资收益率2025-2027年预计分别下降39/18/16bps [17] - 2Q25末五大类标准金融产品在险资中占比逐步上升,股票占比达8.8% [19] - 政策持续推动长期资金入市,2025年1月证监会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 [26][31] - 2025年《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预计权益配置上限增加近5000亿元 [34][36] 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体系介绍 - 根据Wind平台险资重仓流通股数据构建分析样本,2025年初至9月2日组合绝对回报12.24%,相对回报-1.88% [5][58] - 体系涵盖传统险、分红/万能、寿险公司、财险公司、投连、集团公司、资管公司等资金来源分类 [52] 2Q25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跟踪 - 2Q25末险资出现在638只A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频次913次,合计持股604亿股,持股市值6,007亿元 [8][64] - 持股市值排名前五行业:银行(3,018.8亿)、公用事业(443.3亿)、交通运输(424.8亿)、通信(350.5亿)、电力设备(185.3亿) [8] - 持股个数排名前五行业:电子(55)、医药生物(55)、电力设备(50)、机械设备(46)、汽车(40) [8] - 重点加仓通信、银行、食品饮料、建筑装饰和钢铁等22个行业,其中国寿增持中信银行、中国电信、伊利股份、中国移动 [8][75] - 新进行业集中在银行、医药生物、通信、传媒、家用电器等,新华新进杭州银行和上海医药,国寿新进中国银行 [8][94] 不同类型资金偏好分析 - 人身险传统险业务偏好低PB、高股息、大市值蓝筹股,重仓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长江电力等 [99] - 分红/万能账户持仓标的股息率较低且周期性更强,重仓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金地集团等 [100] - 寿险公司直接投资中银行股占近半壁江山,主要意图银保业务协同 [102] - 大型险企持仓主要集中在银行、交运和公用事业,国寿系重仓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平安系重仓京沪高铁、长江电力 [104][106] 投资策略与标的选择框架 - 险资选股侧重企业长期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经营稳健性、股东回报能力和估值因素 [47] - 高股息策略与成长性布局平衡,静态高股息行业包括水电、运营商、银行等,动态高股息包括公共事业等 [47][48] - 投资框架需确保标的满足长期稳健增值需求,关注ROE、现金流、分红趋势等指标 [47]
中泰证券:利差不够股票来凑 险资权益投资迎“慢牛+政策”双红利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07:28
政策环境与监管框架 - 2025年以来政策持续加码鼓励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入市 包括1月要求大型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入A股和7月财政部拉长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指标考核周期 [1][2]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新"国九条"强化A股从融资属性向投资属性转变 Wind全A波动率从2016年52%降至2025年8月24% [2] - 新会计准则重塑投资逻辑 IFRS 9下FVTPL股票占比大幅提升加剧利润表波动性 IFRS 17负债计量模型需与产品结构匹配 [2] 险资规模与配置动态 - 截至2Q25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达39.2万亿元 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2.99% [1][3] - 三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金额累计2220亿元 [1][3] - 长端利率持续下行使险资新钱收益率仅2.66% 存量净投资收益率预计2025至2027年分别下降36/20/18bps 共计下降74bps [2]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采用"NII加成法"通过"核心(低波红利)+卫星(科技成长)"策略平衡风险收益 低波动策略可结合量化模型筛选股价与基本面波动双低标的 [4] - 结构优化聚焦高股息与"现金牛"资产 按商业模式划分标的包括牌照类/公用事业类/金融类等 目标综合收益5%-10% [4] - 新准则下建立"核心持仓(FVOCI适合长期持有高股息资产)+战术配置(FVTPL侧重交易性机会)"机制 并依险种特性差异化配置 [4] 价值投资框架与绩效表现 - 险资与价值投资具有天然契合性 选股侧重点包括企业长期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公司经营稳健性、股东回报能力和股票估值因素 [3] - 不同资产类别在买入价格评估时设定不同静态股息率要求和股息贴现模型参数 以反映经营风险和成长性差异 [3] - 红利策略有效性凸显 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2014年以来年化收益13.1% 跑赢主流指数 [3]
险资巨头举牌同行有何深意
证券日报· 2025-08-21 00:26
险资举牌行为分析 -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作频繁 截至8月20日年内举牌达30次 远高于去年全年的20次 [1] - 举牌呈现偏好红利资产 侧重财务投资 青睐上市公司H股等特征 [1] - 平安人寿接连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 反映险资真金白银看好同行 [1] 投资逻辑与标的特征 - 举牌基于高股息低估值标的投资逻辑 中国太保H股股息率约3.2% 中国人寿H股股息率约2.9% 显著高于长债收益水平 [2] - 高股息资产兼具政策鼓励 收益确定 风险可控特征 高度契合保险资金安全稳健长期的投资逻辑 [1] - 两家公司管理层表示将延续稳健持续的分红策略 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2] 行业基本面改善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建立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 预定利率上限下调压降保险公司刚性成本 [2] - 险企产品结构转型推进 分红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有利于降低利差损风险 [2] - 股市走强增厚险企权益投资业绩 一季度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稳健 二季度上证指数上涨3.26% 银行股等高股息资产走势良好 [2] 权益资产配置趋势 - 政策体系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权益资产投资 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 [3] -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推进 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降低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 [3] - 保险新会计准则实施推动险企增配可分类为FVOCI的资产 降低权益资产价格波动影响 投资行为从赚差价转向赚股息 [3] 市场影响与行业转型 - 险资权益投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框架显著变化 推动持续提升权益资产配置规模 [3] - 险资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发挥长钱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3]
平安举牌太保H股、国寿H股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9:59
中国平安投资动态 - 8月12日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 耗资2.13亿港元 [1] - 对中国人寿H股持股达3.75亿股 持股比例升至5.04%触发举牌 [1] - 8月11日增持中国太保H股174万股 耗资5583.89万港元 [1] - 持有中国太保H股比例达5.04% 同样触发举牌 [1] 险资投资策略 - 今年以来公司及一致行动人多次举牌银行股 包括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等 [1] - 公司表示对保险股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 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常规操作 [1]
险资增持保险股!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传递什么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8-14 19:13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事件 - 中国平安于8月11日增持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 每股作价32.0655港元 增持总金额约5583.89万港元 增持后持股比例达5.04% 触发举牌线[2] - 此次举牌为2019年后时隔六年再度出现险企举牌同业事件 引发行业与市场广泛关注[2] - 公司回应称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 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2] 中国平安权益投资策略 - 公司2025年权益市场前景向好 会适度加大配置[2] - 除举牌中国太保H股外 已增持邮储银行 中国电信等H股 体现对权益市场积极布局[2] 保险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 保险行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资产端政策推动市场改革深化 投资收益率压力缓解 负债端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减轻利差损压力 财险保费收入受消费政策推动增长[3] - 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关注保险股红利属性 上市公司注重股东回报增加险资入市动力[3] - 港股内资险企股息率优势显著 新华H 阳光保险 平安H股等股息率均超5%[3] 中国太保分红与股价表现 -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8次 总金额1192.81亿元 其中A股854.13亿元 港股338.68亿元 税前分红率2.86% 股利支付率23.23%[4] - 2025年以来中国太保H股涨幅超42% 8月14日收盘价36港元 单日上涨4.71%[6]
时隔六年再现!平安举牌太保,保险巨头互买点燃行情
观察者网· 2025-08-14 13:19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 - 中国平安于8月11日以每股平均价32.0655港元买入中国太保H股174.14万股,耗资5583万港元,持股比例从4.98%上升至5.04%触发举牌[1] - 此次举牌后中国平安成为中国太保H股重要股东,持股数量达1.4亿股[2] - 险企举牌另一家险企的情况较为罕见,尤其是两家均为行业领军企业[2] 中国太保基本面 - 中国太保2024年营业收入达4040.89亿元同比增长24.7%,归母净利润449.6亿元同比增长64.9%[3] - 集团管理资产规模达3.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2%[3] - 2025年1-7月子公司太平洋人寿保费收入1859.62亿元同比增长9%,太平洋财险保费收入1286.28亿元同比增长0.8%[3] 中国平安投资动向 - 近期持续增持港股银行股,重仓持有5只港股银行股且今年以来增持其中4只,累计耗资超千亿港元[4] - 按7月30日收盘价计算所持港股银行股市值超2600亿港元[4] - 7月还买入中国电信及邮储银行H股[4] 市场反应 - 中国平安H股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8月14日大涨3.87%突破59港元创四年新高,A股涨3.29%报60.53元[6] - 中国太保A股涨5.43%,H股涨6.69%,2025年以来中国太保H股涨幅超42%,中国平安H股涨幅超27%[6] - 保险板块整体走强,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均明显上涨[6] 行业背景 - 险资增持上市公司主要考量资本收益、稳定现金流和分红收入[4] - 高股息资产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与险企诉求契合[4] - 监管层鼓励长期资本入市推动险资加大股票配置[4] - 中国平安计划2025年适度加大权益配置,平衡成长板块与高分红价值股权重[5][6]
34家保险资管机构去年实现净利润超18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5
行业整体表现 - 34家保险资管机构去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4%,合计净利润183.52亿元,同比增长18% [1] - 业绩增长与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新型业务拓展及保险行业资金增长相关 [1] - 保险行业保费延续较好增长趋势,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收益亮眼 [3] 头部机构营收与盈利情况 - 国寿资产以67.03亿元营收居首,泰康资产(62.82亿元)、国寿投资(42.33亿元)、平安资管(40.45亿元)营收均超40亿元 [2] - 7家机构营收介于10-30亿元,23家营收不足10亿元 [2] - 33家机构实现盈利总计183.68亿元,1家亏损0.16亿元,国寿资产净利润38.57亿元位列第一 [2] - 21家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1家扭亏为盈,1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2] 监管政策与权益投资动向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5%,扩大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4] - 保险资管需推进激励机制市场化、考核长期化,提高对高股息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4] - 行业建议强化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低利率时代存量资产价值挖掘、降低权益组合波动性及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5] 战略发展方向 - 保险资管需深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提升资产定价与投后管理能力,构建多元化二级权益策略 [5] - 优化研究、决策及人才管理体系以应对复杂环境,把握投资机遇与风险防范 [5]
险资,继续“扫货”银行股!
券商中国· 2025-06-12 07:28
中国平安持续增持银行股 - 中国平安近日买入6353.4万股农业银行H股,持股比例升至15.15% [2] - 此次交易每股均价5.3126港元,耗资约3.38亿港元,总持股达46.58亿股 [3] - 5个月内增持31亿股农业银行H股,持股比例增加10.1%,耗资超百亿港元 [4] - 以6月11日收盘价计算,持有农业银行H股市值达258.5亿港元 [5] 中国平安银行股投资布局 - 除农业银行外,还重仓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工商银行H股和建设银行H股 [6] - 持有招商银行H股6.47亿股,持股比例14.08%,市值338.2亿港元 [6] - 持有邮储银行H股21.89亿股,持股比例11.02%,市值超百亿港元 [6] - 持有工商银行H股156.99亿股,持股比例突破18% [7] 险资银行股投资逻辑 - 国有大行具有稳健经营基本面、低波动、高分红、低估值特点,平均股息率5%以上 [7] - 银行股体量大、估值低、股息率高,与险资投资理念高度契合 [8] - 银保联动前景为保险资金入股银行提供更多可能性 [8] - 新华保险也举牌杭州银行,看好其发展前景并寻求银保业务合作 [8] 险资权益投资趋势 - 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是险资增厚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 [10] - 2024年以来险资举牌迎来第三次高峰,7家险企实施15次举牌 [11][12] - 前两次举牌潮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2024年开启第三轮高峰 [15] - 险资通过设立私募证券基金等方式创新入市,平安资管设立300亿元基金,太保设立200亿元基金 [16]
34家保险资管机构去年实现净利润超180亿元 同比增长18%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17 00:44
行业整体表现 - 34家保险资管机构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4%,合计净利润183.52亿元,同比增长18% [1] - 21家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1家扭亏为盈,1家亏损扩大,1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2] - 行业业绩增长与权益市场表现、新型业务拓展及保险资金增长高度相关 [1][3] 头部机构营收与利润 - 国寿资产以67.03亿元营收居首,泰康资产(62.82亿元)、国寿投资(42.33亿元)、平安资管(40.45亿元)营收均超40亿元 [2] - 国寿资产净利润38.57亿元位列第一,泰康资产、平安资管、国寿投资净利润均超10亿元 [2] - 7家机构营收在10-30亿元之间,23家营收不足10亿元 [2] 业绩驱动因素 - 保险行业保费持续增长,资金运用余额增加,资本市场表现带动投资收益提升 [3] - 机构业绩与股东保险业务表现呈高度正相关性 [3] 监管政策与权益投资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5%,扩大长期投资试点范围 [4] - 政策调整包括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引入增量资金 [4] - 建议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长期化考核机制及提高单一权益资产投资比例强化权益投资能力 [4] 资产配置策略 - 需聚焦经济转型中的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低利率时代存量资产价值挖掘、降低权益组合波动性及服务国家战略 [5] - 强化股权投资能力,深化产业链合作,提升资产定价与投后管理能力 [5][6] - 构建多元化二级权益投资策略,优化研究决策与人才管理体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