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兴银理财:坚守“金融为民”理念 实干笃行做好“五篇大文章”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22:16
文章核心观点 - 兴银理财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将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并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1] 科技金融 - 公司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理财资金投向现代化产业创新领域,聚焦新兴产业九大领域,运用债券、股权、私募债权等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2][3] - 公司完成福建省首笔认股权登记业务,实现对科技型企业“投早、投小”的提前布局,引导中长期理财资金投资非上市公司一级市场股权 [4] 绿色金融 - 公司从产品端和资产端双向发力,全面完善ESG理财产品体系,ESG产品保有规模已超千亿元 [6][7] - 在资产投资端,公司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并落地多笔绿色股权业务,同时在投研中全面融入ESG评价体系以精准投资 [7] - 在产品发行端,公司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固收类ESG产品体系,并积极创设多资产、多策略的权益类产品 [7] 普惠金融 - 公司持续拓宽理财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产品及服务渠道下沉,其“兴普惠”系列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发行超50只,规模超250亿元 [9] - 公司着力构建“大消保”体系,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前置审查监测,并推动投资者陪伴工作品牌化、阵地化、常态化 [9] 养老金融 - 公司获批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资格,截至2024年末共发行3款养老理财产品,投资运作稳健,通过多元资产配置策略力争净值稳健增长 [11] - 公司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常态开展网络反诈及金融知识宣传服务,以提升老年群体风险防范意识 [12] 数字金融 - 公司通过研发、数据、运维“三驾马车”打造数字化能力,推出新一代投研系统以实现投研工作线上化、数据化、可视化及智能化 [14] - 公司应用金融领域垂直大模型加快投研决策速度,并降低人力成本 [14] - 公司打造的智能交易平台上线后,现券和回购交易日均交易笔数提高25%,有效提升了人均产能 [15]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释放政策暖意,共塑金融发展新图景
华夏时报· 2025-10-31 21:36
货币政策与市场操作 - 中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增强国债金融功能[3][4] - 恢复操作旨在向市场适度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在年底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4][5] - 此前暂停操作是因年初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4] 数字人民币发展 - 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与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形成“双中心”架构[6] - 北京中心的设立基于其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政策协调优势、跨境企业密集的应用场景支撑以及全域试点的成熟经验[6] - 下一步将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其货币层次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运营机构[6] 个人信用政策 - 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7] - 该措施计划在明年初执行,旨在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7] - 政策信号表明积极履行义务可恢复信用,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而非“破罐子破摔”[7] 金融科技与创新 - 普惠金融发展需借助人工智能及数字人民币等技术,打通信任链路并攻克“最后一百米”挑战[8] - AI技术的数据、算法、算力核心要素可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任判断准确性[8] - AI可应用于科技企业融资的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环节,缓解投融资双方对接难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9] 金融战略定位 - “十五五”时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金融系统需支持完成主要目标任务[2] -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硬支撑”,未来科技产业“走出去”需实现与金融力量的全球协同发展[10]
净利润同比增长5.5%,天津银行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31 20: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同比增长0.48% [1]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5.27亿元,同比增长5.47%,较中期利润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 [2] - 资产规模达到9689亿元,较年初增长4.63% [1] 盈利能力与息差管理 - 实现净利息收入92.92亿元,同比增长1.7% [2] - 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较2024年全年提升0.06和0.07个百分点 [2] - 贷款增速为7.0%,较资产整体增速高2.4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整体存款付息率较2024年下降30个基点,其中个人和对公存款付息率分别下降28和32个基点 [3] - 已发行债券和同业负债付息率较2024年分别下降40和22个基点 [3] 金融“五篇大文章”执行情况 - 科技创新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26.21%,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47.84亿元 [4] - 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4.37%,绿色债券承销和投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01%和173% [4] - 普惠法人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4.71%,当年新发放金额创历史新高 [4] - 养老产业对公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29.15% [4] - 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量较年初增长23.15% [5] 战略转型与创新 - 前三季度发放新质生产力贷款356.38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2.53% [7] - 投资新质生产力债券118.88亿元,理财业务投资新质生产力债券32亿元 [7] - 信用债主承销规模上升至全国城商行第6位,市场份额位列天津市场第一 [7] - 以数字驱动理念迭代全员作战系统2.0,打造智能应用八大项目,完成50个智能应用场景投产 [10] - 累计获批知识产权37项,荣获重要外部奖项26项 [10] 客户与品牌建设 - 零售客户规模达1240万人,年内新增有效代发客户超10万人 [8] - 通过冠名天津马拉松等活动,马拉松主题存单累计销售61.32亿元,发行主题理财68.65亿元 [8] - “薪E管家”智能化服务平台荣获“2025年数智金融先锋奖” [5]
净利润同比增长5.5% 天津银行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
新华财经· 2025-10-31 16: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同比增长0.48% [2]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5.27亿元,同比增长5.47%,较中期利润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 [3] - 资产规模达9689亿元,较年初增长4.63% [2] 盈利能力与息差管理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息收入92.92亿元,同比增长1.7% [3] - 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较2024年全年提升0.06和0.07个百分点 [3] - 贷款增速为7.0%,较资产整体增速高2.4个百分点 [3] 负债成本控制 - 整体存款付息率较2024年下降30个基点,其中个人存款和对公存款付息率分别下降28和32个基点 [4] - 已发行债券和同业负债付息率较2024年分别下降40和22个基点 [4] - 择机发行共计150亿元金融债券以优化负债结构 [4] 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效 - 科技创新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26.21%,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47.84亿元 [5] - 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4.37%,绿色债券承销和投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01%和173% [5] - 普惠法人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34.71%,当年新发放金额创历史新高 [5] - 养老产业对公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29.15% [5] - 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量较年初增长23.15% [5] 战略布局与创新 - 前三季度发放新质生产力贷款356.38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2.53% [6] - 信用债主承销规模上升至全国城商行第6位,市场份额持续位列天津市场第一 [6] - 2025年在董事会层面成立数字金融委员会,扩充发展战略委员会 [8] 品牌建设与客户发展 - 独家冠名2023-2030天津马拉松,前三季度马拉松主题存单累计销售61.32亿元 [7] - 结合“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发行主题理财68.65亿元 [7] - 截至2025年9月末,零售客户规模达1240万人,年内新增有效代发客户超10万人 [7] 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赋能 - 迭代全员作战系统2.0,发布“科技树”2.0,升级数看天行2.0 [8] - 打造智能应用八大项目,完成50个智能应用场景投产 [8] - 累计获批知识产权37项,荣获重要外部奖项26项 [8]
专家:AI正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十五五”时期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期货日报网· 2025-10-31 15:15
论坛主旨与政策导向 - 北京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深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金融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技术可靠、服务场景适配的项目纳入监管沙盒测试 [1] -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金融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两个工具的测试项目数量全国领先 [1] - 未来将从坚持服务导向、营造良好生态、坚守风险底线三方面助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迭代升级,推动数字金融在安全合规轨道上稳步前行 [1] 保险业智能化发展 - 保险业正推进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升级、风险的精准化变革以及风险管控的全流程覆盖 [2] - 发展基础需加强数据治理与人才培养,完成全路径数据的清洗整合以形成数据治理闭环 [2] - 需应用多种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以构建技术防线,并推动保险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2] 金融科技发展机遇 - 我国已建立起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不断突破 [3] - 数据要素市场化红利加速释放,"数据要素×"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发挥海量数据和多元化应用场景优势 [3] - 科技融合赋能形成的裂变效应将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将为金融科技提供重要应用场景 [3]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 打造与中国科技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需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 [3] - 需发挥政府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正向作用,以及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和再融资功能 [3] 资管行业科技应用 - 资管行业在内的金融业将迎来科技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和新机遇 [4] - 资管机构需洞悉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全球格局的重塑路径,拓展宏观视角并转换投资思维 [4] - 发展路径需"以人为本",包括贴近支持科技领域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投资者需求画像、结合科技与人脑提升资管能力 [4] AI金融应用挑战 - AI在金融领域应用的难度高,需解决专业性、严谨性、合规性、安全性四个关键问题,同时不能丧失用户体验 [4] - AI应用还需解决如何更加普惠、提升投资回报率以及明确应用落地路径演进等问题 [4] 区域金融合作与研究 - 研究成果提出构建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金融合作新高地,涉及合作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北京比较优势及重点合作方向 [5] - 另一研究显示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在顶层设计、市场结构、产品创新方面取得进展,但存在协同落实效果待提升、"投早投小"面临结构性制约等问题 [5] - 建议优化科技金融体系以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5] 技术渗透与风险布局 - 圆桌讨论聚焦AI技术如何从工具层渗透到金融核心业务,以及相关风险和挑战应如何提前布局 [5]
专家共话科技与数据双轮驱动下的金融产业变革
新华财经· 2025-10-31 14:54
论坛背景与核心主题 - 2025金融科技大会主论坛于10月29日在北京金融科技中心举办,主题为“科技创新引领金融产业发展” [1] - 论坛聚焦科技与数据双轮驱动下的金融产业变革,响应国务院关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1] - 论坛旨在搭建政策解读、技术交流与实践合作的高端对话平台,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繁荣的服务生态 [1] 政策导向与监管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表示将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特别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 - 相关政策旨在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投入,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1] 前沿技术与学术观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围绕“商业银行服务工业互联网的智慧范式改革”做主旨报告 [1] - 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围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实践探索”做主旨报告 [1] - 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张波、清华大学教授李国良就相关领域作主题演讲 [2] 行业成果与平台进展 -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企业创新积分制(2025)”、“‘智造数融’授信评价产品”等行业重大成果 [2]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突破6000亿元 [2]
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主任李平:上合组织国家虽数字金融水平差异显著,但互补空间广阔
搜狐财经· 2025-10-31 14:48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全球金融加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金融水平差异显著但互补空间广阔,为区域合作提供重要机遇 [3] - 北京凭借其科技、政策、国际化生态三大优势,可在数字货币与跨境结算、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等重点方向发挥引领作用,构建上合组织数字金融合作新格局 [3][6] - 北京被定位为推动上合组织数字金融合作的核心力量,未来可从政策、科技、平台三方面持续发力 [5][9] 全球及上合组织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概况 - 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已达约5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5%以上 [4] - 2024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规模突破170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近60% [4] - 上合组织成员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平均约20%,其中中国(41%)、俄罗斯(28%)、哈萨克斯坦(25%)居前,而中亚其他国家普遍低于15% [4] - 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金融普惠指数形成明显梯度:第一梯队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第二梯队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第三梯队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4] 北京推动合作的优势 - **科技优势**:北京聚集全国领先科技企业,AI、区块链等技术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高,能向上合国家复制"技术+场景"创新模式 [6] - **政策优势**:作为金融管理与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北京能优先落地央行数字货币桥、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试点项目,并可参考北京自贸区经验降低政策适配成本 [6] - **国际合作优势**:北京作为上合组织秘书处常驻城市,能牵头组织数字金融专项对话、协调资源,加速合作项目落地 [6] 四大重点合作方向 - **数字货币与跨境结算**:联合成员国央行探索数字货币跨境应用,推广银联与区域支付系统互通,以缩短结算时间、降低汇率风险 [7] - **数字基建互联**:推动北京企业参与通信升级,如在中亚农村部署卫星终端、在边境建设算力枢纽 [7] -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开发适配数字金融普惠度较低国家的数字信贷产品,利用区块链实现绿色融资溯源 [7] - **数据安全与监管共建**:牵头制定数据安全标准,建立上合组织数字金融风险监测中心,实时防范跨境金融网络攻击 [7] 未来合作生态构建路径 - 深化能源金融合作,搭建上合能源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能源贸易本币结算 [8] -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共建上合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数字金融工具,依托区块链建立绿色项目认证平台 [8] - 打造"开放-安全-互联"生态,为成员国部署5G+金融专网,推动支付系统全面对接,建立安全监测中心与数据共享平台 [8] - 组建创新联盟与联合实验室,联合多国机构协同发展,并设立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8]
交行三季报透视:单季度营收同比劲增3.9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13: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2.77亿元,同比增长3.92% [2]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39.78亿元,同比增长2.46%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96.45亿元,同比增长1.80% [3]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99.94亿元,同比增长1.90% [3]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95.72亿元,同比增长2.70% [3] 盈利能力与收入结构 - 2025年1-9月公司净经营收入为2,000.59亿元,同比上升1.86% [4] - 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为1,286.48亿元,同比增长1.46%,占营业收入的64.44% [4] - 2025年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93.98亿元,同比微增0.15%,占营业收入的14.73% [4] - 三季度末净利息收益率为1.20%,同比下降8个基点,但在国有六大行中降幅最小 [4] - 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为0.62%,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48% [4] 资产负债规模 - 截至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5.5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2% [4] - 截至9月末公司负债总额为14.2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 [4] - 截至9月末股东权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为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9% [4] 贷款业务 - 三季度末客户贷款余额为90,714.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4% [5] - 公司类贷款余额为59,819.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 [5] - 个人贷款余额为28,460.2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36.21亿元,增幅3.40% [5] - 票据贴现余额为2,434.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8% [5] 存款业务 - 三季度末客户存款余额为92,630.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6% [6] - 公司存款占比55.09%,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 [6] - 个人存款占比43.10%,较上年末上升0.72个百分点 [6] - 定期存款占比67.84%,较上年末上升2.86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占比30.35%,下降2.73个百分点 [6] 资产质量 - 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145.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7% [7] - 不良贷款率为1.2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7] - 拨备覆盖率为209.97%,较上年末上升8.03个百分点 [7] - 拨备率为2.65%,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7] 重点领域发展 - 截至三季度末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000亿元,服务获贷企业超6万户 [9] - 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72%,绿色债券投资余额增长52.35% [9] - 普惠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8.29% [9] -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上升41.75% [9]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上升11.13%,互联网贷款余额上升23.06% [9] 业务拓展与市场互联互通 - 公司已与65个市级重大项目、191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关系 [8] - "债券通"交易量达6,501亿元,"互换通"交易量达6,344亿元 [8] - 上海地区国际收支规模2,156亿美元,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3,183亿元 [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权威辅导材料:研究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加大专项金融债发行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3:45
政策导向与支持体系 - 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提升金融支持的强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 [1] - 将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科学设计并精准实施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 - 将研究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并加大专项金融债券发行 [1] - 金融政策将与科技、产业、财政等政策加强协同,并健全标准体系及信息共享、融资对接等配套机制 [1] 金融机构业务指引 - 政策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并优化信贷结构 [1] - 将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1] - 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增信分险作用 [1]
中国建设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稳中向好
环球网· 2025-10-31 11:17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收入为5,60281亿元,同比增长144% [2] - 净利润为2,58446亿元,同比增长052%,其中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为2,57360亿元,同比增长062%,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提升 [2] - 拨备前利润为4,11360亿元,同比增长103%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89668亿元,同比增长531%,显示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 - 核心指标保持同业领先,净利息收益率136%,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080%,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32%,成本收入比2553% [2] 资产负债规模与质量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达45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3% [2]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27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0% [2] - 负债总额为417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5%,其中吸收存款总额为30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5% [2] - 资产质量稳健,不良贷款率为13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2] -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拨备覆盖率为23505%,较上年末上升14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924%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措 - 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超67万亿元 [3] - 普惠金融领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7690亿元,贷款客户37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455万户 [3] - 科技金融方面,科技贷款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债券投资组合中科创债投资量同比增长超4倍,承销科创债券118笔 [3] - 绿色贷款余额为589万亿元,较年初同口径增长1838%,发行绿色债券金额折合人民币超500亿元,参与承销境内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98期,发行规模2,92878亿元 [3] - 养老金金融领域,建信养老金的第二支柱管理规模达7,008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8% [3]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金融大模型累计支撑347个业务场景,体系化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建设 [3] - 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用户总数达542亿户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8,000亿元 [3] - “建行惠懂你”平台认证企业达1,53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23万户 [3] 风险管理机制 - 公司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加强母子公司、境内外机构协同控险,提升集团一体化风险管控能力 [4] - 加快推进企业级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提升客户、业务风险监控预警智能化水平 [4] - 重点领域风险水平总体可控,在防风险中持续提升促发展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