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
新华社· 2025-09-16 16:08
德尔纳说,奥迪与上汽集团、华为等合作伙伴在研发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合作伙伴在执行 速度和技术落地方面堪称典范,不仅推动了奥迪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也为其全球研发体系和供应链提供 了宝贵经验。 德尔纳强调,奥迪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还与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 关系。在北京设有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奥迪会进一步强化战略布局,将全球技术优势与中国本地创新能 力相结合,推动协同发展。这一战略已经体现在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车型开发中。 在奥迪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重大挑战。德尔纳指出,企业依托 自身优势通过推出众多新车型来优化产品组合,并强化在中国和北美等核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德尔纳介绍,奥迪正在经历大规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不仅是关键驱动力,其实践经验也 成为全球市场的榜样。 近年来,德尔纳多次到访中国。谈及中国市场特点,他认为:"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中国市场的共同特 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非常高兴能成为这一充满活力市场发 展的参与者。"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5日电 专访|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 ...
别克亮剑新势力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5:51
公司战略转型与产品定位 - 别克至境L7的发布标志着公司从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到组织架构的全方位变革,旨在扭转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被动局面 [2][3] - 公司明确将目标市场定位于竞争最为激烈的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希望至境L7能成为家庭主力车型,进入消费者的购车清单 [3][11][18] - 公司内部强调“大别克”品牌的回归,意在传承其“大和稳重”的市场认知,但产品已适应新时代需求,与过去有本质不同 [19] 核心技术优势与产品力 - 至境L7基于完全由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全栈自研的“逍遥”架构开发,该架构支持前驱、后驱、四驱,覆盖增程、插混、纯电多种驱动形式 [3][6] - 产品采用“超级增程”系统,搭载荣获“中国心”十佳的1.5T阿凡达发动机、奥特能电池和增程最强单电驱,旨在解决行业亏电加速弱、噪音大的痛点 [9][13] - 在智能化层面,首发与Momenta合作的R6飞轮大模型智能驾驶系统,并采用高通8775芯片,力求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体验上具备市场竞争力 [3][10][15] 研发自主权与合资模式变革 - 公司承认过去产品主导开发权不在中国团队(泛亚),导致产品缺乏智能化,至境L7的成功推出得益于合资双方达成共识,美方给予中方团队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 [5][7][8][22] - 泛亚的研发实力和效率(如广德试车场)得到美方认可,其执行案例甚至被通用汽车用来反向推动全球其他工程团队进行变革 [6][23] - 公司与Momenta的深度合作(上汽集团和通用均为其最大投资者)确保了最新技术(R6大模型)的首发落地,双方在安全理念上高度契合 [15][16][17] 市场机遇与产品选择逻辑 - 公司认为轿车市场的增程技术存在空白,至境L7选择切入该赛道,旨在为消费者提供除纯电和燃油外的“第三种选择” [9][13] - 面对增程市场可能萎缩的讨论,公司判断在当前电池能量密度技术条件下,结合中国地域广阔、需求差异大的国情,增程车作为家庭主力车型仍有存在空间 [20][21] - 产品定义聚焦于家庭用户在多人生阶段(如结婚、育儿)的复合需求,强调车辆的豪华舒适、全场景(短途用电、长途用油)适用性以及每个座椅的乘坐体验 [13]
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
新华社· 2025-09-16 13:49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9月15日电 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中文名高德诺)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 采访时表示,奥迪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布局将进一步依托中国市场的发展优势。他认为,与优 秀的中国供应商合作,不仅有助于整合全球领先技术,也能精准满足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 在奥迪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重大挑战。德尔纳指出,企业依托 自身优势通过推出众多新车型来优化产品组合,并强化在中国和北美等核心市场的战略布局。 德尔纳介绍,奥迪正在经历大规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不仅是关键驱动力,其实践经验也 成为全球市场的榜样。 近年来,德尔纳多次到访中国。谈及中国市场特点,他认为:"勇于开拓的精神是中国市场的共同特 质。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非常高兴能成为这一充满活力市场发 展的参与者。" 德尔纳说,奥迪与上汽集团、华为等合作伙伴在研发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合作伙伴在执行 速度和技术落地方面堪称典范,不仅推动了奥迪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也为其全球研发体系和供应链提供 了宝贵经验。 德尔纳强调,奥迪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还与多家中 ...
德系主场慕尼黑刮起“中国风”
环球网· 2025-09-16 11:19
2025年慕尼黑车展概况 - 车展于9月8日开幕,9月14日面向公众开放,主题为“'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聚焦移动出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2] - 参展商包括德国本土企业大众、宝马、奔驰,以及欧宝、现代、Lucid等外国车企,博世、舍弗勒、法雷奥、谷歌等零部件及科技巨头也展示了最新技术 [2] - 中国参展商数量大幅增长至116家,是仅次于德国的最大参展群体,相比2023年的70家数量再度攀升,涵盖整车、电池、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领域 [2] 德国及国际车企动态 - 宝马集团发布新世代首款车型iX3,配备全景iDrive、驾控超级大脑、大圆柱电池、800V高压平台,计划于2026年3月在欧洲率先大规模销售 [3] - 梅赛德斯-奔驰全球首发纯电GLC,搭载AI赋能的第4代MBUX系统,采用800V架构,WLTP续航最高达713公里 [3] - 奥迪推出纯电动敞篷跑车概念车Concept C,量产版计划于2027年发布;保时捷首发混动版911 Turbo S,0-60英里/小时加速仅需2.4秒 [3][4] - 大众品牌发布基于MEB Entry平台的ID.Polo,计划2026年5月首发,秋季上市;高性能版本ID.Polo GTI将于2026年底发售 [4] - 现代汽车推出IONIQ 3概念车,量产版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上市;Lucid再次展示纯电SUV Gravity,已在欧洲开启预订,预计2026年初交付 [5] 欧洲车企对排放法规的立场 - Stellantis集团欧洲区总裁警告,欧洲2030年和2035年排放目标无法实现,除非接受市场萎缩30%或车企财务崩溃,并称集团“2030年前实现100%电动化已不再可能” [5]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抨击欧盟“禁燃令”,称可能导致欧洲汽车市场崩溃;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认为2035年淘汰燃油车是“重大错误” [6] 中国车企参展及欧洲市场策略 - 零跑全球首发战略新品Lafa5,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在中国上市,2026年推向全球;B10车型在海外上市并开启欧洲交付,售价约3万欧元 [7] - 小鹏汽车展出5款车型,全新P7完成欧洲首秀,并宣布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启用,正构建以AI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为核心的AI生态系统 [7] - 比亚迪带来多款新车及“兆瓦闪充”技术,该技术将率先搭载于腾势品牌,计划2026年二季度在欧洲投入200-300座充电桩 [8] -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将于2025年内投产,土耳其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未来6个月将在欧洲推出3-4款插混新车,计划2025年底前在欧洲开设超1000家门店,2026年底前超2000家 [8] - 奇瑞携欧萌达和Jaecoo品牌亮相,Jaecoo 7将率先登陆德国;长安汽车深蓝品牌S05宣布在欧洲上市;广汽Aion V登陆欧洲市场,9月起交付,计划2028年实现欧洲市场全面覆盖 [8][9][10] - 中国车企采用“多品牌、全品类”策略加速渗透欧洲市场,既延续电动优势,也通过燃油、混动车型覆盖更广泛需求 [10] 中国汽车供应链生态出海 - 中国零部件参展团覆盖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电子等领域,产业正从“单车出海”迈向“生态出海” [11] - 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均在欧洲建厂,宁德时代匈牙利新工厂预计2026年初投产 [11] - Momenta称已与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深度合作,其技术搭载于智己L6、LS6海外版及宝马车;计划与优步于2026年在慕尼黑开启L4级Robotaxi商业化运营 [12] - 地平线宣布慕尼黑欧洲总部成立,展出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等;禾赛科技带来80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ETX等产品;元戎启行展示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 [12][13] - 轻舟智航与高通合作定制智能驾驶系统,将在德国设欧洲总部;卓驭科技也宣布在德国设分公司,对接欧洲主机厂及出海中国车企 [13] 中欧汽车产业竞合关系 - 2025年7月中国品牌汽车占据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的比例提升至9.9% [14] -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表示,在iX3上市前正密切关注中国市场竞争及定价趋势;iX3中国版将于2025年内亮相,2026年量产,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大模型技术,并携手Momenta研发辅助驾驶方案 [15] - 宝马计划到2027年在全球推出40余款新车,其中2026至2027年间在中国市场推出20余款 [15] - 梅赛德斯-奔驰全新纯电GLC长轴距版将于2026年在中国上市,推出6座车型;公司正与中国开发团队合作以降低成本,并认可中国在数字化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活力 [16] - 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在车展展台互访,展示各自新车;双方于2025年8月宣布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深化联合开发的CEA架构 [17] - 中欧汽车产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模式,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新范式 [17]
专访丨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助力奥迪电动化转型——访奥迪全球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
新华网· 2025-09-16 10:25
奥迪电动化战略与中国市场关系 - 奥迪电动化智能化战略布局进一步依托中国市场的发展优势[1] - 与优秀中国供应商合作有助于整合全球领先技术并满足中国市场独特需求[1] - 中国市场不仅是关键驱动力 其实践经验成为全球市场榜样[1] 奥迪在华合作与研发投入 - 与上汽集团华为在研发智能化领域不断深化合作[1] - 中国合作伙伴在执行速度和技术落地方面堪称典范[1] - 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保持长期紧密合作 与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2] - 在北京研发中心基础上强化战略布局 结合全球技术优势与中国本地创新能力[2] - 在中国进行大量研发投入 将与更多中国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2] 市场环境与公司战略 - 全球经济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给汽车行业带来重大挑战[1] - 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推出新车型优化产品组合 强化中国和北美核心市场战略布局[1] - 中国市场具有勇于开拓精神和高速发展环境 创新精神体现明显[1] - 对中国市场非常乐观 认为市场将持续充满活力和创新[2]
“猛士老曹”回归东风本田 合资巨头加速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9:41
人事变动 - 东风本田宣布曹东杰接任董事及执行副总经理 潘建新调任党委书记及工会主席候选人 王彬彬任专务并卸任党委书记等职务[1] - 此次调整属于东风汽车集团内部正常人事轮岗 旨在优化管理体系及强化企业战略实施[1] - 曹东杰为资深汽车行业管理者 曾在东风本田负责制造品质技术采购等领域 后担任东风乘用车副总经理及东风猛士科技CEO[1][2] 高管背景 - 曹东杰在东风猛士科技期间主导推出首款战略车型猛士917及与华为联合打造的猛士M817 填补国内高端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空白[2] - 其通过互联网账号"猛士老曹"(现更名"旅途行者老曹")以试驾体验和采访视频形式宣传新车[1] 行业转型 - 国内乘用车市场快速迭代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传统燃油车企业特别是合资车企面临电动化加速转型任务[2] - 东风本田在潘建新任期内推动产品布局数字化转型及产销体系变革 深化本土化战略并拓展新能源领域[2] - 公司已推出纯电车型e:NS1 猎光e:NS2和插混车型 积极布局新能源产品矩阵[2] 战略方向 - 东风集团要求新任领导班子加快转型发展 将股东资源与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聚焦产品与营销变革[3] - 公司强调人事变动不影响既定战略进程 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新能源转型 增强跨业务协同效应[3]
预算限制+战略变革,大众电动高尔夫上市计划或延迟9个月
观察者网· 2025-09-16 08:27
核心观点 - 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转型面临重大挑战 关键车型ID Golf上市计划将延期9个月[1] 沃尔夫斯堡工厂的电动化改造因预算压力陷入停滞[3] 反映出公司在欧洲市场面临高昂生产成本和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4] 产品与平台战略 - 电动版高尔夫ID Golf作为基于SSP纯电平台的首款车型 原计划2029年推出 现已面临9个月延期[1][3] - 新车将保留高尔夫设计元素并搭载与Rivian合作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3] - 公司短期电动化战略转向继续使用现有MEB平台 推出如ID Polo起售价2.5万欧元的产品以实现降本[6] - 电动版T-Roc的推出时间也受到影响[3] 生产与运营 - 沃尔夫斯堡工厂为生产新一代电动汽车进行的改造计划因预算受限已停滞[3] - 将现有燃油版高尔夫生产转移至墨西哥的计划也因此被迫延迟[3] - 该工厂频繁遭遇技术故障与设备故障 多次导致生产线停滞 工人不满情绪加剧[6] - 将高尔夫生产转移至墨西哥的计划原定2027年启动 预计每年为公司节省约40亿欧元[3] 财务与投资 - 沃尔夫斯堡工厂针对电动化车型生产所需的新生产技术成本 将推迟至下一个预算周期投入[3] - 公司正拟定2026年-2030年预算计划 其中一项总额预计为1600亿欧元的预算可能划拨一小部分用于解决工厂技术问题[6] 市场竞争与挑战 - 欧洲传统车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欧洲市场电动化转型中尽快降低成本[4] - 公司需要与中国汽车制造商及与中国智能电动产业链高度绑定的其他车企进行技术与成本竞争[4]
德系主场慕尼黑刮起中国风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16:48
2025年慕尼黑车展核心观点 - 车展聚焦移动出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三大方向 展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最新成果 [2] - 中国参展商数量达116家 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参展群体 较2023年70家大幅增长 覆盖整车、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 [2] - 欧洲车企在推进电动化同时强烈质疑欧盟2035年禁燃令 认为现行排放目标可能导致市场萎缩30%或车企财务崩溃 [4][5] - 中国车企通过多品牌全品类策略加速渗透欧洲市场 同步推进本土化生产、渠道建设和生态技术输出 [6][7][8][9][10] - 中欧汽车产业竞合关系深化 在技术合作、市场开拓和供应链协同方面形成"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新范式 [13][14][15][16] 德国车企电动化进展 - 宝马发布新世代iX3 配备全景iDrive、驾控超级大脑、大圆柱电池和800V高压平台 2026年3月欧洲率先销售 [3] - 奔驰全球首发纯电GLC 搭载AI赋能第4代MBUX系统 采用800V架构 WLTP续航最高713公里 2026年推中国长轴距版 [3][14] - 奥迪推出纯电敞篷跑车Concept C 以彻底极简主义为设计理念 量产版计划2027年发布 [3] - 保时捷新款911 Turbo S配混动系统 0-96公里/小时加速2.4秒 大众ID.Polo基于MEB Entry平台打造 2026年秋季上市 [4] - 欧宝展出GSE Vision Gran Turismo概念车和Mokka GSE插混车 Stellantis集团呼吁欧盟政策支持1.5万欧元以下平价车型 [4] 中国车企欧洲扩张策略 - 零跑全球首发Lafa5 2026年推向全球 B10车型海外上市并开启欧洲交付 售价约3万欧元 [7] - 小鹏汽车展出5款车型 宣布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启用 构建AI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AI生态系统 [7] - 比亚迪展示兆瓦闪充技术 2026年二季度在欧洲部署200-300座充电桩 匈牙利工厂年内投产 土耳其工厂2026年投产 [8] - 比亚迪计划年底前在欧洲开设超1000家门店 2026年底前达2000家 未来6个月推3-4款插混新车 仰望品牌2027年入欧 [8] - 奇瑞携欧萌达和Jaecoo品牌亮相 Jaecoo 7率先登陆德国 长安深蓝S05欧洲上市 阿维塔计划2027年全球投放不少于5款产品 [8][9] - 广汽Aion V登陆欧洲市场 9月起交付 计划2028年实现欧洲市场全面覆盖 一汽红旗计划2026年前覆盖主要西欧国家 [9] 中国供应链生态出海 - 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预计2026年初投产 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厂就近供应 [10] - Momenta与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合作 智己L6/LS6海外版搭载其辅助驾驶系统 计划2026年在慕尼黑开启L4级Robotaxi运营 [11] - 地平线成立慕尼黑欧洲总部 展出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和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11] - 禾赛科技带来车规级80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ETX和纯固态补盲雷达FTX 元戎启行展示DeepRoute IO 2.0辅助驾驶平台 [12] - 黑芝麻展示武当C1200家族跨域融合芯片和华山A2000家族芯片 轻舟智航与高通合作定制辅助驾驶系统并在德设欧洲总部 [12] - 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宣布在德国设分公司 重点对接欧洲主机厂和出海中国车企 [12] 中欧产业竞合动态 - 中国品牌占欧洲纯电动车销量比例提升至9.9%(2024年7月Dataforce数据) [13] - 宝马iX3中国版年内亮相 2026年量产 采用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的大语言模型技术 携手Momenta研发中国道路辅助驾驶方案 [14] - 宝马计划2026-2027年在中国推出20余款新车 2027年前全球推40余款新车 [14] - 奔驰承认中国市场存在高度竞争 未来3年是其在华最关键阶段 正与中国开发团队合作降低成本 [14] - 小鹏与大众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合作 联合开发新一代CEA架构并集成至大众中国市场多类车型平台 [15] -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认为汽车行业未来在中国 中欧互利共赢将重塑全球汽车格局 [16]
宁德时代欧洲工厂将投产;枧下窝锂矿复产;弗迪电池将供货小米;比克电池发布新品;储能电池标准混战持续;宝马iX3搭载亿纬锂能大圆柱
起点锂电· 2025-09-14 18:24
比克电池新品发布 - 比克电池发布PRO-MAX 46137电池,针对电动两轮车市场,通过材料和结构优化实现安全、经济、性能提升 [3][5] - 采用纳米级复合材料体系,重量能量密度达190Wh/kg,体积能量密度490Wh/L,电芯单体容量30Ah,刷新行业天花板 [5] - 结构设计采用钢壳和定向可控泄压,保障电芯全生命周期不变形,通过针刺、热蔓延等严苛测试,内阻降至0.8mΩ,较传统结构降低超90% [5] - 充电效率上,10%至80%电量补充仅需20分钟,循环寿命达2000周且容量保持率80%以上,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较铅酸电池降低50% [6] - 温度适应性支持-35℃~65℃宽温域运行,低温能量保持率超90%,冬季续航提升130% [6] 宁德时代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 - 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推出NP3.0技术平台和神行Pro电池,通过化学体系、结构等创新实现安全突破,满足L3/L4智能驾驶要求 [7] - NP3.0技术可阻止热失控扩散,实现1小时以上车辆高压不断电,无明火和烟雾 [7] - 神行Pro电池应用Wave电芯和Cell to Body结构,系统成组效率近80%,分为长寿命版和超充版 [7] - 长寿命版拥有12年或100万公里循环次数,满电续航758公里,20万公里后衰减率仅9% [8] - 超充版续航683公里,具备12C充电能力,10分钟充满478公里,零下20℃下20分钟内可从20%充至80% [8] - 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投资73亿欧元(约85.5亿美元),规划年产能100GWh,预计明年年初投产,雇佣9000名员工 [14][15] - 宁德时代在厦门投资"时代高性能锂电池项目",规划年产能80GWh,预计2026年6月建成,达产后年产值超400亿元 [17] - 宁德时代旗下宜春枧下窝锂矿复产进展顺利,速度快于市场预期的3-6个月停产期 [23] 楚能新能源产能与交付 - 楚能新能源与宜昌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二期项目规划年产能80GWh,研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品,用地约1730亩 [9][10] - 项目一期65GWh产能已稳步释放,为多家主流车企和电力集团供货 [11] - 楚能新能源在湖北规划武汉江夏、孝感、宜昌三大基地,总投资超1000亿元,总产能规划达350GWh [11] - 目前三大基地有效产能分别为10GWh、40GWh、60GWh,合计110GWh [12] - 50台搭载楚能320Ah动力电池的公交车交付孝感,续航超300公里,适应极热极寒工况 [43] 其他电池与材料项目 - 力高新能及博骞电子在湖州签约项目,合计投资近7亿元 [16] - 力高新能项目计划建设20条SMT产线,年产500万套新能源车载/储能组件,达产后年产值约30亿元 [16] - 博骞电子项目生产动力电池正负极连接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6亿元 [16] - 湖州零跑电池包项目主体完工,6条生产线安装完成,达产后具备38.4万套车载电池和72万套电源生产能力 [16] - 龙蟠科技旗下湖北锂源5万吨磷酸铁产能升级投产,总投资30亿元,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及5万吨磷酸铁,年产值约100亿元 [27] - 龙蟠科技拟募资不超过20亿元,建设11万吨和8.5万吨高性能磷酸盐正极材料项目 [28] - 盟固利拟通过定增募资9.8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新增超高镍三元材料1.5万吨/年、NCA材料1万吨/年、高电压钴酸锂0.5万吨/年 [26] 国际合作与事件 - 现代汽车集团与LG新能源合资北美工厂遭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突袭,拘留475名工人,其中超300人为韩国公民,项目停工,投产时间或推迟至明年上半年 [13]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配套宝马iX3,采用全极耳技术降低阻抗60%,能量密度提升超15%,系统结构强度显著优于方形电池 [45] - 弗迪电池可能外供小米,订单规模估算12-15GWh,相当于比亚迪半个月电池产能 [44] - 荷兰硅负极企业LeydenJar获得1300万欧元股权融资和1000万欧元客户资金,用于建设PlantOne工厂,2027年开始运营 [25] - 追觅汽车完成首轮融资,用于德国建厂及全球化战略,新工厂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47] 设备与回收项目 - 三协精密与锂电龙头企业子公司签署采购订单,总金额10.05亿元,占京山轻机2024年营业收入的11.52% [31][33] - 先惠技术获全球电池龙头企业匈牙利产线项目定点,并与宁德时代签订合同,总金额约7.02亿元 [37] - 金晟新能源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主营业务为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 [39] - 陕西勉县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项目获批,年回收处理能力2.1万台,总投资1.28亿元 [40] - 江苏奥瑟姆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建设机动车回收拆解和锂电池资源化利用项目 [41] 测试与认证 - 福田汽车自研爱易科动力电池通过中汽研极限测试,以远超国家标准3-7倍的强度完成五项极端工况测试 [46] - 测试包括126小时振动、72小时盐水浸泡、140秒烈火炙烤、10米坠落和热失控报警 [46]
“消费者导向并非完全顺从”,领克10 EM-p如何定义领克2.0时代
观察者网· 2025-09-12 16:39
产品发布与定价 - 领克10 EM-P正式上市 推出4个版型 售价区间17.38万-21.18万元 叠加限时优惠后价格16.38万-20.18万元 [3] - 新车定位为首款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 全系标配智电四驱系统和激光雷达 [5] 技术配置与智能化升级 - 搭载算力达700TOPS的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芯片 支持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7方案 实现38项安全辅助驾驶功能及9项泊车辅助功能 [8] - 配备探测距离达200米的激光雷达 具备向L3级自动驾驶升级的能力 [8][10] - 智能座舱采用LYNK Flyme Auto 2系统 配合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Flyme AI大模型 [10] 品牌战略与市场定位 - 领克7月加权平均价达19.45万元 超越丰田等传统合资品牌 [14] - 坚持高端品牌定位 通过产品迭代、终身质保及用户活动强化品牌价值 [14] - 采用原创The Next Day家族设计语言 提供6种车色选择 强调设计独特性 [14] 产品开发理念 - 从用户需求导向转向"既要顺应也要引领"的双向策略 [12] - 在保持运动DNA(四驱标配、底盘调校)的同时兼顾舒适性 车长超过5米 [17] - 承认过去智能化配置存在代际差问题 新车注重硬件冗余和持续进化能力 [7] 市场竞争与挑战 - 面临新能源市场激烈竞争及新势力品牌利润转正的压力 [15] - 需在多元化产品矩阵(不同尺寸/动力形式)中保持品牌一致性 [15] - 合资车企结合传统底盘优势与中国智能化供应链重返市场 形成新的竞争态势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