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
人民日报· 2025-05-12 10:14
观鸟热潮兴起 - 北京野生鸟类达527种 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1] - 居民在中心城区实现"抬头观鸟"愿景 珍稀鸟类频繁现身[1] - 全国兴起"观鸟热" 反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 - 部分候鸟转变为留鸟 在城市公园安家[1] 鸟类生态价值 - 鸟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2]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试纸"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生态环境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 连续5年达标[3] - 2024年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 4% 首次突破90%[3]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国家[3] - 设立三江源等首批国家公园 建立近万处自然保护地[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3] 珍稀鸟类保护成果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现身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4]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出现[4] - 小天鹅连续5年选择湖南洞庭湖过冬[4] - 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数量创监测新高[4] -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禁渔五年观察
新华社· 2025-05-11 21:55
长江禁渔成效 -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 [1] - 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 [1] - 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2个等级,洞庭湖提升3个等级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的62头有所增加 [2] - 2023年至2024年湖南省监测到70多条野生鳤鱼,分布均衡,显示资源正在恢复 [3][4] - 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 [4] 水质与生态改善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5年一季度长江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7] - 湖北宜昌对13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治绿",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33%降至20%以下 [7] - 江苏南通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203家,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399.2万千瓦 [7] 渔民转产安置 - 14.5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10]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渔民转产就业基地规模扩展至1800亩,2024年净利润突破100万元 [10] - 1.2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 [10]
“它们的毛发像在发光一样”——记中国金丝猴在法国与公众见面
新华网· 2025-05-09 09:10
这是5月7日在位于法国中部小城圣艾尼昂的博瓦勒野生动物园拍摄的金丝猴。 新华社记者 孙鑫晶 摄 5月7日,经过一个月检疫隔离,来自上海野生动物园的3只金丝猴在法国中部小城圣艾尼昂的博瓦勒野 生动物园正式与公众见面。据动物园官网介绍,这是金丝猴首次来到法国,也是首次来到欧洲。 这是5月7日在位于法国中部小城圣艾尼昂的博瓦勒野生动物园拍摄的金丝猴。 新华社记者 孙鑫晶 摄 在圣艾尼昂,动物园宣传册随处可见,餐厅店主甚至会主动询问客人是否为中国金丝猴而来。在动物园 的展区外,摄影爱好者一大早就架起"长枪短炮"等候,不少观众翘首以盼,期待一睹这些"新朋友"的真 容。 当天,动物园为金丝猴举行命名仪式。动物园园长鲁道夫·德洛尔介绍,通过网络投票,3只金丝猴分别 被命名为:"金豆"(雌)、"金宝"(雄)和"金花"(雌)。听到名字后,游客们纷纷尝试中文发音。罗 兰得知"金"代表"金色"后,称赞"特别有创意"。 新华社法国圣艾尼昂5月8日电 题:"它们的毛发像在发光一样"——记中国金丝猴在法国与公众见面 新华社记者王松宇 孙鑫晶 "我从未见过金丝猴,看到上午的新闻后,直接动身从比利时赶来这里。"7日,专程从比利时赶到法国 博 ...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青春使命无上光荣——2025年生态环境部系统青年英文演讲决赛暨五四青年节纪念表彰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09 09:05
美丽中国建设青年行动 - 10名参赛选手通过英文演讲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故事 展现青年干部全球视野和绿色担当 [1] - 活动主题为"美丽中国建设 青年在行动" 现场反响热烈 [1] - 生态环境部青年干部在科技攻关 污染防治 应急监测等领域发挥先锋作用 [32] 国际环境治理参与 - 3位90后选手分享国际环境治理经历 体现中国专业谈判能力 [6] - 国际合作司邓琳华展示长江环境改善与日内瓦塑料污染谈判的联动案例 [6] - 气候变化中心李仕楠在COP29推动公平气候未来 确保中国声音被尊重 [12] - 对外合作中心王昊杨通过实战成长为国际会议中国代表 充满坚定与自豪 [15] 绿色理念国际传播 - 环境规划院王君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中国角"传播绿色梦想 获国际认可 [18] - 海洋生态环境司郑彤展示海洋塑料废弃物再生案例 传递中国生态治理方案 [20] - 海河流域管理局高薇以密云水库保护案例展示中国水资源管理进步 [22] 专业领域实践创新 -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同舟强调核电安全0 01%疏忽都不容忽视的严谨态度 [25] - 南京环科所戚善择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 [32] - 中日中心张天驰将环境认证转化为实际环境改善行动 [32] - 环保基金会姜亿浓通过光伏项目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清洁能源 [32]
生态富是一种高境界的富(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09 06:42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 - 北京玉渊潭公园拍鸟活动引发大众关注,多地文旅部门借势推广观鸟旅游资源[1] - 江苏东台以观鸟游为核心推出生态旅游服务,条子泥景区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1] - 有村民转型为观鸟导游后,经营的民宿每年有7个月几乎天天客满[2]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 北京官厅水库今春临停候鸟超过13万只,为20余年来最多[1] - 武汉市去年新增14个鸟类记录,包括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 - 厦门培育红树林带动海岸带生态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提升[2]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各地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1] - 全球超30亿人依赖海洋生物多样性谋生,超16亿人依靠森林产品[2] - 苏州建设234公里超级绿道网,杭州基金小镇选址注重生态文化环境[3] 人才吸引力提升 - 人才选择居住地时不仅考虑薪资住房,也重视生态文化环境[3] - 生态富助力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身心安顿之所[3]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守护中华穿山甲 绘制全球生物地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17:59
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 - 中华穿山甲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稳定种群 [1] - 2018年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消失30余年的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 [3] - 中华穿山甲2014年被列为极危物种 2020年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 - 保护区面积11 33平方公里 保存近400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8种森林植被类型 [3] - 每平方公里发现17 8个新物种 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 [3] - 一只中华穿山甲可有效控制350亩森林的蚁群数量 被称为"森林卫士" [5] 保护技术与国际合作 - 运用红外相机 无人机 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生态监测与保护 [5] - 1988年起与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合作 成为全球生态学家"观测实验室" [6] -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模型"被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7] 科研平台建设 - 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战略生物资源库 [9] - 参与编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3-2030)》 分享中国植物保护经验 [6] - 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贡献中国智慧 [9]
呼伦贝尔市首次发布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
内蒙古日报· 2025-05-07 09:46
普查范围与投入 - 普查覆盖呼伦贝尔市12个旗市区及6个直属林业局,调查线路长达6.38万公里,覆盖超80%面积 [1] - 投入15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布设171条样线 [1] 调查技术与成果 - 采用"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技术,精准记录维管植物114科470属1229种,其中草本植物967种、木本植物262种 [1] - 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25种,古树群2处、珍稀植株1400余株 [1] - 5年共收集植物标本1255份、种子1060份,录入信息12158条,拍摄照片2.2万张 [1] 成果转化与应用 - 将1229种植物细分21个专项名录,发布《植物简志》,系统解析植物形态、经济价值与保护建议 [1] - 成果为全区种质资源库分库建设提供关键素材 [1] 未来规划 - 深化数据应用,接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为生态修复、种业创新提供支撑 [2] - 强化濒危物种保护,实施就地与迁地保护结合 [2] - 推动资源开发,培育抗逆优质品种,助力乡村振兴与"三北"工程建设 [2]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0
生态环境改善与鸟类多样性 - 北京市野生鸟类达到527种,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区可实现"抬头观鸟"[1] - 全国越冬水鸟数量达到监测最高值(2024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赴约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彩鹮现身河北白洋淀,小天鹅连续5年在洞庭湖过冬[4] 生态保护政策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2024年),连续5年稳定达标[3] -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2024年)[3] - 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近万处[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 -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鸟类栖息空间得到系统性修复[3] 鸟类生态指示作用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纸"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栖息地可同步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 鸟类迁徙路径覆盖广泛区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度[2] 观鸟活动社会影响 - "打鸟"摄影热潮兴起,黑海番鸭、荒漠林莺等珍稀物种成为拍摄对象[1]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文明观鸟指南,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1] - 部分候鸟转变为城市留鸟,形成"鸟类居民"现象[1]
科技守护自然,AI助力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保护走向智能化系统化
环球网· 2025-05-05 13:29
文章核心观点 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开展AI+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升物种监测保护工作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5][6] 武夷山国家公园情况 - 位于闽赣交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拥有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唯一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和冠名世界双遗产地的地方 [1] - 管理局秉持愿景开展保护工作,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在多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3] - 系统监测保护工作重点是保护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当前初步搭建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监测体系,但生态系统持续性监测依赖人力 [3] 华为与管理局合作项目 - 2025年初开展多轮AI+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讨论,3月启动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试点 [5] - 基于前期采集数据,在算力和算法软件支持下标注数据,通过AI完成训练及推理,将识别结果呈现于平台 [5] - AI加持使物种监测保护工作智能化,效率比人工识别提升3倍,让数据发挥作用,提升科研及管理水平 [5]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 是人类对地球家园的责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6] - 数字技术支持下,科研人员能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路方法 [6]
在武汉 住着至少175种蝴蝶
长江日报· 2025-05-04 08:41
5月3日世界花园大会上,首个"武汉蝴蝶名录"揭晓谜底:6科175种蝴蝶落户江城,其中包括中华虎凤蝶、金裳凤蝶等一批国家二级以 上保护物种。 蝴蝶,号称"会飞的花朵",也是敏感的生态信使。随着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在野外观察与生态保护过程中,亟 需一份相对严谨的武汉本土蝴蝶底本数据。 武汉这座被长江吻过的城市,地理轮廓形如一只展翅彩蝶。那么,这个"蝶形城市"到底住着多少蝴蝶"居民"? 在武汉山地发现的中华虎凤蝶 但武汉市域内的蝴蝶文献极其有限,也一直没有见到一份公开发布的本土蝴蝶名录。 于是,一群热心的武汉蝴蝶爱好者挺身而出,发起了一个"武汉蝴蝶观察"公益活动。 "中华虎凤蝶身披'虎纹战袍',金裳凤蝶自带'黄金衣甲'……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批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集体亮相,很多冷门蝶种纷纷出 镜。"名录发起人之一的董立坤介绍,这份"蝶类户籍"藏着太多惊喜。 81位"追蝶人"持续一年,共完成2929次野外记录,为115种蝶类在江城"蝶形地图"上勾勒生态坐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武汉首次"都市寻蝶记",武汉蝴蝶爱好者自主开发了一个"观蝶"小程序,如同一个"AI蝴蝶记录簿",让大家更方便上 传观察记录。 "观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