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以数字技术促乡村善治(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2
数字平台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模式 - 通过“村民议事”板块,村民可发起议程并直接对干部办理结果进行打分评价,实现从“拍板”到“接单”的治理模式转变 [1] - 治理平台设置积分制,村民参与治理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并与集体分红、评优评先挂钩 [1] - 平台通过热情值、经验值等元素提升互动体验,使村民参与从一时热情变为习惯,从奖励驱动变为自觉 [2] 数字技术赋能治理的效能提升 - 数字工具解决了传统积分制因打分依据繁多、流程复杂而成效平平的问题,使积分管理更加高效 [2] - 技术赋能不仅限于将线下事务线上化,而是通过AI辅助产销对接、智能监控实现异常示警等方式,让问题处理更及时 [3] - 平台搭建“云端议事厅”打破治理时空限制,让在外村民可远程参与 [3] 数字平台建设的成功案例与效果 - 四川安岳县交通村村民通过平台主动维护被雨水冲垮的村道并获得表扬信与积分 [1] - 湖南娄底有80岁老人主动简办寿宴申请积分 广东茂名村庄根据村民建议加装太阳能路灯 新疆阿克苏有村民通过平台喊话后干部立即安排村医上门 [3] - 村民从过去对修路、张贴标语积极性不高,转变为主动提问和提意见,形成良性互动 [2]
玩转服贸会丨用AR眼镜解锁服贸会里的“科技范儿”
新华网· 2025-09-11 22:33
展会概况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10日在北京开幕 年度主题为"数智领航 服贸焕新" [1][3] - 展会举办时间为9月10日至9月14日 [5] 科技展示亮点 - 专题展设置9个专题 重点展示数字技术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 [5] - 文旅服务专题展围绕"科技赋能创意引领"主题 呈现以"智能创造"和"数实融合"为核心的文旅体验新变化 [7] - 机器狗等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 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5] - 采用AR眼镜等设备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 [3] 行业发展趋势 - 展会突出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趋势 展示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各领域的互动性 [5] - 通过科技产品展示未来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 [11] - 体现千年古都文化脉搏与前沿数字科技的融合创新 [9]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发展“北京方案”服务全球
北京商报· 2025-09-11 22:28
服贸会“北京方案展”核心亮点 - 展会于9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核心亮点是推广可复制、标准化的北京数字服务优秀解决方案 [1] - “北京方案”提出“1+1+N”一体化数字服务体系,为城市数智化转型绘制清晰蓝图,在政务、城市治理、民生等领域赋能显著 [1] “1+1”数字底座建设 - 北电数智打造的数智化算力底座通过评估国产AI芯片、构建AIOps自治运维体系,提升算力供给效率,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产业提供支撑 [2] - 中国联通搭建的北京市政务云(联通云平台)打破政务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将“群众跑腿”转变为“信息跑路” [2] “N个应用方案”之智慧政务 - 京东科技研发的“京办”是政务办公门户,为省市政府构建安全智能高效的政务协同平台 [3] - “京通”网上办事门户提供预约挂号、医保支付等36项便民服务 [3] - 中科大脑与中国电子云联合打造的“京智”智慧决策服务门户实现20余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重点工作任务进度监测 [3] “N个应用方案”之城市治理 - 北京车网研发的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汇聚多源数据,实现自动驾驶汽车闭环监管 [3] - 北京经开区60平方公里内67条路实现“绿波”通行,并能动态精准管理特种车辆 [4] - 时代凌宇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提供13项业务功能,非现场检查占比达74% [4] - 北控智慧城市的北斗燃气泄漏检测方案精度达PPB级,为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驾护航 [4] 未来发展方向 - 北京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培育更多优质数字服务方案 [4] - 以“1+1+N”一体化数字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
共绘服贸新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7:39
2025年服贸会于9月10日在北京盛大启幕,本届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深 度探讨数字技术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路径。当前,算法正重构产业逻辑、重塑服务体验,推动服贸模式迈向智能化、融合化、 绿色化的新阶段。 ...
当“云”为智慧教育插上翅膀(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智慧教育全球发展现状 - 马尔代夫通过海底光缆将180多所学校接入国家教育云 利用AI和元宇宙技术实现算法生成数学动画、母语录制数字故事及跨国科学协作[1] - 巴西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流动儿童建立不间断学习档案 乌干达使用太阳能充电的离线平板电脑上网课 新加坡通过“学生学习档案”系统自动分析数据以帮助教师制定计划[2]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评估认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和学习体验 使用智能教学系统的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提升显著[2] 智慧教育的技术应用与优势 - 智慧教育具备个性化学习、优质资源共享、精准管理评估等特征 教学方式更多样化 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个性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1] -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介入教育领域 扩展现实技术、AI、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被引入课堂以建设更便捷、智能、包容的智慧教育新生态[2] 全球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 全球仍有超过2.5亿学龄人口失学 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间的人均年度教育投入差距高达155倍[2] -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 缺乏数字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比在40%至60%之间 教育的公平和普适性对很多人仍是梦想[2] 国际组织与各国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 - 世界银行2023年在拉美和非洲地区分别支持“连接学校”和“校园网与公共网络”项目 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区域数字教育平台及校园网 使1.2万多所学校受益[3] - 韩国“智慧校园”项目向农村地区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以打破城乡教育壁垒 泰国推广“集装箱智能教室”内置卫星网络与虚拟实验室服务岛屿与山区学生[3] - 芬兰利用AI教育系统识别学习障碍儿童并提供干预方案 使特殊教育覆盖率提高30% 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多语种课程[3]
数字技术让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 非遗技术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9-06 12:08
行业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景区及非遗工艺融合,推动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和精品文创消费升级 [1][5] - 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强劲,显示行业活跃度高 [5] 数字技术应用 - 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如圆明园一百多年前原貌,提供沉浸式体验 [3] - 开发互动场景,如“抚摸”御猫、“购物换装”、象征性“修复”西洋钟等,增强游客参与感 [3] 文创产业发展 - 以珍贵文物为蓝本推出丰富文创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5] - 非遗技术工艺融入产品,提升收藏价值,带动精品文创消费升级 [5] - 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同比增长15.9% [5]
从1688到AI养鱼,小镇渔民开启技术狂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0:22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水产养殖行业全链条升级 从线上交易平台拓展至智能养殖系统 显著提升行业效率与效益 [1][2][3][4] 业务发展历程 - 2004年搭建多个水产行业网站(中国鱼类鱼苗信息网、中国水产连线、南方水产信息网) 解决鱼苗销路问题并推广地区种苗和成鱼 [1] - 开发全雄黄颡鱼、翡翠草鱼等独家水产新品种 通过线上销售占领细分市场 单靠母鱼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2] - 2016年推出"中国水产连线"APP 将数据系统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 近十年累计采集超700万农业从业者数据 覆盖水产/畜禽/农作物等多领域 [3] - 2020年升级为"当当鱼"数据交互平台 集成养殖托管、实时行情、产品预售等功能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3] 技术应用与成效 - 研发"当当鱼"智能机器人设备 通过手机实现科学养殖、自动管理和精准投喂 系统根据池塘水深/面积/存鱼量/水质等数据智能决策 [3] - 智能系统融入人工养殖经验(如缺氧预警与增氧机联动) 将经验转化为AI决策规则 [4] - 系统已推广至超6000户养殖户 平均每户增产约20% 每年共节省养殖成本约100万元 [4] - 公司鱼塘年产出达6000万尾鱼苗和30-40万斤成鱼 [3] 行业影响 - 通过1688电商模式构建线上批发市场 早期解决水产销售渠道问题 [1] - 建立水产信息管理系统 与2000多家涉农企业合作 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动态分析和养殖策略制定支持 [2] - 实现"产销管"全链条数字化 验证"技术降本、数字增收"在水产行业的可行性 [4]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经济网· 2025-09-05 15:30
AI与智能硬件发展 - 一切硬件皆有AI的时代正在到来 几乎所有硬件都在被AI重新定义[1] - 到2027年AI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普及率超90%[2] -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惊艳全球 截至2025年3月共有346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 需要加强以根原创为核心的AI生态建设 加大对底层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3] - 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 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2] - 人形机器人产业展现巨大潜力 从春晚表演到半程马拉松赛 再到世界机器人大会[3] 重大技术突破与核心创新 - 实现多个重大创新突破 包括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4]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加约1900亿块[4] - 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 为1200多类产品提供智能中枢[4] 数字技术应用与普及 - 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 数字孪生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5] - 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 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6]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6] 数字经济发展与融合 - 数字适老服务水平提升 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7] - 即时零售 智能网联汽车 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7] - 截至2024年底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 建成1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80%制造业行业大类[7] 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占GDP比重2.68% 规模3.6万亿元[8]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8]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8] 国家创新战略与目标 - 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9] - 创新驱动的中国号航船正在向科技强国目标阔步前进[10]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城市文脉保护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需平衡改造开发与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要求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并完善历史文脉保护体系[1] -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城市文化繁荣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1] 文脉保护现状与成果 - 全国已认定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中华文化传承载体[3] - 各地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资金投入形成系统保护机制 数字化转化与文化IP打造推动文脉融入现代生活[3] - 部分城市仍存在保护重视不足 传承发展薄弱环节及文化建设同质化等挑战[3] 体制机制建设措施 - 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建立文化遗产普查制度和居民主体保护机制[4] - 加强历史建筑与街区分级分类保护 明确保护范围与开发管控红线[4] - 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强化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机制[4] 创新传承与代际衔接 - 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5] - 将城市历史脉络与非遗传习纳入学校课程 开展博物馆研学和传承人进校园活动[5] - 建立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 提供职业培训与创业扶持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5] 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 开展老城及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梳理地域民俗/建筑/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6] - 坚持一地一策原则 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6] - 推动多部门协同合作 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并融入中华美学元素[6][7]
从细分市场领跑者到产业数字化伙伴:量化派的技术突围与价值创造
中金在线· 2025-09-04 17:02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产业要素重组、结构重塑和竞争格局变革的关键力量 [1] -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各国把握科技革命先机、推动产业效率与动力变革、应对国际竞争、打造新增长引擎的关键 [1] - 企业数字化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关乎生存发展的"必修课",全球数字经济加速渗透且各国竞速布局 [1] 公司市场地位 - 2023年按收入计,公司在中国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七,市场份额0.7% [1] - 2023年按效果付费收入计,公司在中国五大基于专有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1] 技术研发能力 - 研发团队人员占雇员总数约45%(截至2024年6月30日) [2] - 持有50项软件版权和9项中国专利(包括研究及推荐算法) [2] - 自主研发量星球技术平台,整合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覆盖智能决策、精准营销、智能客服等五大模块 [2] 业务模式与服务能力 - 提供闭环场景化服务能力、模块化运营能力、规模化商品及服务输出能力 [1] - 为多行业提供场景化数字赋能服务,实现场景、科技、流量、运营、商品及服务的数字化深度融合 [1] - 专注于零售、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支持 [2] 发展使命与方向 - 以"技术赋能产业"为使命,助力行业突破数字化瓶颈 [2] - 持续深化数字化赋能领域探索,紧扣产业数字化转型核心需求 [2] - 通过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的深度融合推动未来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