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
搜索文档
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在京落地
北京商报· 2025-10-27 21:48
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落地北京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正式落地北京,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促进数字人民币发展并助力首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 [1] - 该中心与9月在上海设立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形成“双中心”架构,二者职能互补,构建层次分明、内外协同的数字人民币组织架构 [1] 北京试点成果与战略优势 - 北京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之一,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走在前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红线内主要支付方式,后续启动全域试点,覆盖政务服务、企业应用、民生消费、跨境支付等领域 [3]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累计交易5.4亿笔,交易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3] - 北京具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聚集大量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监管资源,跨境企业密集且开展过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为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4] 运营管理中心职能定位 - 运营管理中心负责建设运行中国人民银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协调市场机构共建开放、包容、安全、高效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服务货币和支付体系创新与金融强国战略 [6] - 国际运营中心负责建设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展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 [6] - 双中心落位有利于上海专注场景拓展与国际对接,北京夯实技术根基与运营规范,形成“内外联动”发展合力 [6] 数字人民币发展现状与规划 - 截至2025年9月末,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14.2万亿元,累计处理交易33.2亿笔,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个人钱包2.25亿个 [8] - 中国人民银行将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其在货币层次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7] - 数字人民币在预付资金管理、财政补贴发放、贷款资金管理等多元场景取得成果,为运营管理中心的技术积累及场景应用打下根基 [7] 产业带动与场景拓展 - 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落地将带动金融科技产业,包括支付软硬件升级、智能合约开发、ATM机、POS机改造及区块链技术应用 [8] - 可拓展绿色金融与产业链服务,如新能源产业链融资、碳交易等场景,以及跨境金融服务产业,助力跨境结算平台升级与手续费优化 [8] - 后续试点可拓展至政务缴费、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及智能合约等深度应用,注重场景创新、用户体验、系统安全、法规衔接和数据隐私保护 [9]
2025金融街论坛|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在京落地
北京商报· 2025-10-27 21:45
数字人民币组织架构升级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正式落地北京,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 [1] - 该中心与9月在上海设立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形成“双中心”战略呼应,构建层次分明、内外协同的组织架构 [1] 北京运营管理中心的定位与职能 - 运营管理中心负责建设运行中国人民银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等核心基础设施,协调市场机构共建生态体系 [6] - 该中心旨在强化北京在数字金融战略中的枢纽地位,为全国试点提供“北京经验”输出平台 [3][4] 北京作为运营中心的基础与优势 - 北京是首批试点地区,2022年冬奥会成为数字人民币主要支付方式,后续启动全域试点 [3]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3] -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具备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及跨境企业密集的优势 [4] 国际运营中心的定位与职能 - 国际运营中心设于上海,负责建设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6] - 该中心于2025年9月24日正式运营,已初步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6] 未来发展展望与产业带动效应 - 中国人民银行将研究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运营机构 [7] - 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落地后,预计将带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跨境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 [8] - 后续试点可拓展至政务缴费、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及智能合约等深度应用 [9] - 截至2025年9月末,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14.2万亿元,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个人钱包2.25亿个 [8]
14.2万亿元交易背后,数字人民币“双中心”开启发展新篇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7 21:25
数字人民币组织架构与战略布局 - 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 [1] - 运营管理中心与国际运营中心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和管理,形成层次分明、内外协同的组织架构 [2] - 运营管理中心聚焦夯实国内核心基础设施和生态根基,国际运营中心侧重对外联通和拓展跨境合作 [2] 数字人民币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5年9月末,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14.2万亿元,累计处理交易33.2亿笔 [3] - 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的个人钱包数量已达2.25亿个 [3] - 数字人民币已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形成覆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3] 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 人民银行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其在货币层次中的定位 [1] - 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1] - 数字人民币为跨境支付提供开放、包容的解决方案,已形成多边合作模式和双边系统 [3] 行业应用与生态体系 - 数字人民币体系服务能力预计将随着运营中心落地和运营机构增加而提升 [3] - 行业专家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望促进零售支付互联互通,助力解决对公和跨境业务痛点 [4] - 需加强场景建设和制度支撑,支持能收取人民币的地方都能使用数字人民币 [4]
国家级“双试点”赋能济南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10-27 21:01
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方面,截至9月末,全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479.9万个,累计交易457.72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结算商户门店70.89万个,数币交易 额在同批次试点城市中居于前列。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方面,全市首批15个试点项目正在平稳有序运行,试点项目数量仅列北京、上海之后,在 9个试点地区中位居第三位。 近日,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证券)将国家法定数字货币引入其财富管理体系,正式上线"数字人民币签约转账服务",中泰证券客户可以 使用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一类钱包签约第三方存管,打通数币钱包与证券资金账户,实现数字人民币存管转账。 该项服务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泰证券和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申报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济南)项目—"数字人民币在证券行业财富管理 中的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也标志着济南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拓展至证券行业财富管理领域。 "'数字人民币签约转账服务'的上线得益于济南两大国家级数字金融创新试点的协同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为我们开展业务创新提供了先行先 试的机会和优势,数字人民币试点则为业务场景夯实了用户基础。"中泰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数字人民币签约转 ...
蚂蚁集团注册“AntCoin”商标,积极布局Web3!
搜狐财经· 2025-10-27 20:29
公司战略动向 - 蚂蚁集团于今年六月在香港申请注册“AntCoin”相关商标,商标申请目前状态为“待处理”[1][2] - 商标申请涵盖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借贷服务、外汇交易、基于区块链的结算系统、稳定币发行与管理、数字资产托管及客户忠诚度积分反馈机制[2] - 此举被视为在支付宝生态系统与香港Web3经济体之间建立桥梁的战略意图,可能使全球数亿支付宝用户未来能无缝进入数字资产世界[2] 市场背景与时机 - “AntCoin”商标消息的曝光时机临近年度盛会“香港金融科技周”,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将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等重量级人物同台对话[3] - 香港金融科技周今年的议程显著增加了加密货币与Web3相关主题,结合蚂蚁高层的出席,被市场解读为精心策划的战略信号释放[4] - 蚂蚁集团此前已公开表示正在研究香港于今年八月正式生效的稳定币发行许可制度,为其潜在加密货币业务进行法律与合规准备[4] 监管环境与挑战 - 蚂蚁集团与京东等中国科技巨头曾对在香港发行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抱有高度兴趣,并积极游说中国人民银行寻求官方授权[7] - 相关计划已遭到中国监管机构的明确干预,要求暂停,核心顾虑在于私营企业发行货币可能对官方数字人民币构成挑战,影响国家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7] - 尽管面临内地监管压力,蚂蚁集团通过在香港注册商标进行“两手准备”,为未来区块链金融服务铺路,并展现其技术实力与融入全球数字经济的决心[10] 潜在影响与行业意义 - 蚂蚁集团从传统支付巨头向Web3潜在构建者的转身,是其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也可能改变现有加密货币市场格局[2][10] - “AntCoin”最终是否会以稳定币、平台币或积分形式问世仍存变量,取决于香港监管政策细则及更上层的政策风向[10] - 蚂蚁集团的举动是整个加密货币行业走向主流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焦点[10]
瞭望 |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新华社· 2025-10-27 17:47
北京金融街的战略定位与经济贡献 -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核心区面积为2.59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土地面积的0.02% [1][2] - 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超过70% [1][2] - 贡献了北京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业增加值及约70%的金融业税收 [1][3] 资产管理高地建设 - 截至2024年末,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北京市总量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5%左右 [4] - 构建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全领域的资产管理体系,是全国头部资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4] 对外开放与创新实践 - 区域内共有外资金融机构120余家,涵盖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及支付组织的中国区总部 [3] - 创新实践成果包括高盛高华证券成为北京首批外商独资券商,以及全国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等 [3] -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和十年历史平均吸纳率等指标均居领先地位 [3] 金融服务机制与平台 - 创新构建了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论坛“四位一体”服务机制 [5][12] - 首创“双管家”服务模式,深化集监管支持、机构运营、环境优化等为一体的“6R”服务体系 [5] - 打造了包括金融街研究院、《金融街观察》、“金融街发布”在内的“六大平台”以强化服务支撑能力 [5] 科技金融发展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年多来已汇聚27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7] -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8] - 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区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100亿元,居全国前列 [8] 绿色金融进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逼近2.4万亿元 [8] - 2024年科创公司债券、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2155亿元和74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8] - 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汇通”试点落地,便利国际绿色科研资金跨境使用 [8] 普惠金融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近40% [9] - 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的外汇衍生品银企服务平台,已服务超2300家企业累计签约业务129.4亿美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 [9]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 - 北京地区银行新发放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贷款累计超过140亿元 [10] - 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街区,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笔数达5.4亿笔,金额逼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10] - 证监会累计将27个项目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多个项目源自金融街机构 [11] 未来发展规划与国际合作 - 将着力构建更具韧性和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提升全球顶尖金融资源集聚能力 [14] - 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引擎,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生态圈 [14]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国际化水平创新高,海外分会场增至5个,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关键区域 [13][14]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便捷背后:中老年群体面临消费“迷雾”
搜狐财经· 2025-10-27 13:39
新型支付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与问题 - “先用后付”和“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正加速渗透,中老年群体成为特殊用户 [1] - 这些功能以“一键下单”和“0元购”为卖点,在简化支付流程的同时,可能导致部分中老年用户非理性消费 [1] - 超六成受访中老年用户遭遇过被动开通支付功能的情况,在电商和短视频平台等高频消费场景中诱导开通现象突出 [1] - 数据显示,在接受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仅2人主动选择使用新型支付方式,7人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人认为“先用后付”无实际价值 [1] 平台操作设计存在的缺陷 - 开通免密支付通常仅需同意协议并输入密码,而关闭功能则需跳转至其他应用或经历5步以上操作,存在“易开难关”的设计 [2] - 部分平台默认勾选“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用户在抢购商品时极易误触,例如拼多多“多多钱包免密”开通后点击“马上抢”即可直接支付 [2] - 这种设计加剧了中老年群体对资金安全的担忧 [2] 平台推广新型支付方式的商业逻辑与影响 - 免密支付可缩短支付流程,降低用户放弃率,在秒杀、直播抢购等场景中提升交易转化率效果显著 [2] - 微信支付方面表示,免密支付在公交地铁、水电缴费等场景中可提升用户体验 [2] - 然而,这种便利性对中老年群体可能适得其反 [2] 专家对行业规范与平衡发展的建议 - 专家建议平台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在开通流程中清晰展示支付含义、额度及风险提示 [3] - 关闭路径应与开通同样便捷,并在支付设置中置于显眼位置 [3] - 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是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共性矛盾,平台需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3]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市场调整与解决方案 - 部分平台开始调整策略,微信支付表示免密支付需用户手动确认并验证密码后开通,并提供简洁的管理方式 [3] - 另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转而推荐“亲情卡”由家人管理 [3] - 专家建议平台可推出“老年友好版”界面,简化交易流程,并在关键条款处采用显著方式提示用户 [4] - 建议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 [4] 中老年网民市场规模与重要性 -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2% [4] - 随着这一群体数字消费能力的提升,保障其支付安全成为重要课题 [4]
重要论坛今日下午见!潘功胜、李云泽、吴清将出席
上海证券报· 2025-10-27 11:06
经国务院批准,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将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金融街举行,主题为"创新、变革、重 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将举办2025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中欧保险创新论坛、"安全开发应用人工 智能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 中国证监会将举办中国证监会国际顾委会会议,中国证监会科技司将承办资本市场金融科技论坛。此 外,北京证券交易所将承办一场平行论坛。 国家外汇局将主办专场活动暨闭幕式,闭幕式主题为"全球变局下的国际经贸韧性合作"。 | 2025年10月27日 | | --- | | 16:00 · 17:30 · 开幕式 (闭门会) | | 9 北京会融街服斯汀大酒店 | | 2025年10月28日 | | 09:30 · 我局下的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 | | 9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 | | 14:00 - 17:00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 (闭门会) | | 9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 | | 09:00 · 12:00 · 金融法治论坛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金融发展的创新、变革和重塑 | | 9 北京金融街頭思卡尔顿酒店 | | 14:00 - 1 ...
适老支付的“默认隐忧”
北京商报· 2025-10-26 23:50
新型支付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影响 -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以便捷性为标签,正加速覆盖电商购物、社交软件充值、生活缴费等消费场景,并融入中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1] - 这些支付功能以"0元下单"、"一键付款"为特点迅速渗透,但部分平台存在"0元"、"免费"的刻意引导,使其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消费困境[3] - 在调研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超半数用户遇到过被动开通的情况,近10名用户向记者"吐槽"了该功能的风险及自身担忧[5] 中老年用户的使用体验与核心问题 - 便捷的支付方式模糊了消费者对资金流出的实时感知,有用户因免密支付在一个月内下单近30个快递,次月发现银行卡余额减少近千元[4] - 中老年群体对创新支付方式的排斥性显著,7位受访用户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位认为"先用后付"没有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6] - "开通容易关闭难"是共同问题,有8位受访者反映找不到关闭入口或需填写过多信息,部分用户因先用后付误操作还需承担退货运费[6] 平台功能设计与商业逻辑 - 平台在用户确认支付时嵌入"开通免密支付"或"选择先用后付"选项,开通过程简单,一般仅需同意服务协议、输入支付密码即可[7] - 部分平台如携程推出自有产品"极速支付",由平台关联支付机构运营,旨在提升付款效率并暗藏构建内部支付生态的考量[8] - 平台热衷于推广这些功能是为了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商家转化率和增加"回头客"[12] - 在商品付款时,平台通常会优先为用户勾选免密支付或先用后付方式,例如淘宝会优先勾选先用后付,其次是免密支付[10] 行业专家分析与平台回应 - 微信支付表示免密支付设计初衷是优化在特定场景(如公交地铁、水电煤缴费)的快速支付体验,并在电商促销秒杀、直播抢购等场景满足用户对支付速度的高要求[12] - 平台强调有充足的安全保障措施,并为免密支付设定较小的额度,通常根据用户消费习惯推荐额度,用户可在上限内自行修改[13] - 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等产品,也不进行相关营销,转而推荐使用由家人绑定管理的"亲情卡"[16] - 专家指出,部分群体容易将"免密"理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加上操作失误率较高,极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11]
520亿巨资背后,放贷公司急速扩张,IPO在即成爆点
搜狐财经· 2025-10-26 00:50
Upgrade公司近期动态与业务模式 - 7月完成F-2系列融资,金额约8058万美元,估值增长21.7%至73亿美元 [1] - CEO表示IPO可能在12至18个月内实现,当前融资部分用于提供员工流动性 [1] - 业务模式为“信贷 银行 支付”三位一体,拥有六条产品线:个人贷款、信用卡、移动银行、高收益储蓄、BNPL先买后付、汽车再融资及绿色家居贷款 [1] - 贷款额度从1000美元到5万美元,年利率跨度从最低8.49%到最高35.99% [2] - 采用AI驱动的“Upgrade Score 3.0”风控模型,违约率比行业平均低25%,90%以上审批自动化且秒级响应 [2] - 70%新客户通过自有App或嵌入式API获取,获客成本仅为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 [2] - 客户留存率比行业平均高出18个百分点,通过闭环生态实现用户对信用评分和现金流的实时掌控 [2] Upgrade财务状况与资金策略 - 采用贷款资产证券化加表内匹配的双轮驱动资金模式 [4] - 2025年上半年发行的UPGR 2025-A ABS获得惠誉A评级,资金成本低于3% [4] - 净息差保持在8%以上,ROE连续八个季度超过25% [4] - 预计上市带来的品牌背书可使获客成本再降8%至10%,净息差提升近50个基点 [4] 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前景与驱动力 - 中国金融科技市场预计2028年规模达6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3% [6] - 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34万亿人民币增至2032年的4.1万亿,年复合增长15.1% [6] - 驱动因素为生成式AI、大模型和开源技术普及,2029年中国金融业AI投入预计突破160亿元 [6] - 亚太和拉美等地区有12亿“未银行化”人口,BNPL、数字钱包和嵌入式信贷渗透率不足20% [8] 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竞争在纵向深耕场景、横向扩展牌照和外向生态输出三条轨道展开 [8] - AI风控从贷前延伸至动态资产定价,坏账预警时间从30天缩短至7天 [8] - 头部企业批量申请多重金融牌照,打造超级App,利用数据共振摊薄获客成本超过40% [8] - 将核心模块打包输出,向产业互联网和海外challenger bank收费,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8] AI技术与金融科技融合的深远影响 - AI技术带来降本、提效、扩界和合规四大主线,运营成本下降30%至40%,审批从天级缩至分钟级 [10] - 生成式AI催生微场景信贷和实时财富陪伴,未来五年智能投顾和个性化保险渗透率或由不足5%增至25%,新增管理费收入超千亿元 [12] - AI与金融科技融合实现认知、信任与生态三级跃迁,金融产品迭代周期从季度压缩到天 [14] - AI作为标准化金融能力单元嵌入各类链条,构建无感金融新生态 [1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行业面临利率上行、资产质量波动和数据合规三重压力 [10] - 2026年前拨备覆盖率需稳定在10%至12%,模型可解释性需达到监管要求的L3以上 [10] - 具备核心AI能力、多元牌照和跨境技术输出的平台,未来五年复合收益率有望超过20% [10] - 监管政策转向常态化并鼓励创新,中国要求金融机构科技投入不得少于营收的3%,为合规SaaS等打开千亿级市场空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