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

搜索文档
争议升级!两家上市公司深夜互相“喊话”,巨子生物股价受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2 18:24
行业动态 - 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竞争加剧,两大巨头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爆发公开争议 [1] - 行业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检测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可信度存疑 [7] - 国家药监局已启动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及其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参与推动 [7] 华熙生物立场 - 公司支持郝宇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称其所属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为华熙生态重要成员 [1][5] - 已组织专家对郝宇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慎评估和多方法反复测试,获得第三方检测结果 [2] - 警告相关企业如无法正视问题将公开检测结果,并称郝宇遭遇网络水军攻击 [2] - 公司表态"汝求战,便得战",暗示可能升级为商业竞争 [5] 巨子生物回应 - 公司质疑华熙生物声明"颠倒黑白、恶意指控",认为涉嫌违法竞争破坏消费者信任 [2] - 公布检测机构东谱检测的澄清声明,指出郝宇所用报告仅限科研用途且未经原料对照检测 [3] - 强调产品通过药监备案和三重验证体系,不存在成分造假,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超0.1% [7] - 已将争议产品送检多家机构,报告仍在回收过程中 [4]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6月2日一度跌超5.6%,收盘跌3.87%至68.25港元/股,总市值731亿港元 [1] - 5月16日至26日10天内公司市值从909亿港元缩水至735亿港元,跌幅达19% [8] - 事件引发行业连锁反应,多家重组胶原蛋白厂商股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8] 技术争议 - 郝宇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产品中甘氨酸未检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0.0177% [6] - 巨子生物质疑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且缺乏原料样本验证,结果不可信 [7] - 检测机构声明称测试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且未进行方法对比无法区分优劣 [3] 行业痛点 - 标准缺失导致品牌与消费者信任矛盾激化,行业透明度与合规性面临挑战 [7] - 事件反映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在检测标准、功效宣称和监管体系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9]
舆论战升级!巨子生物深夜回应,华熙生物力挺美妆博主
第一财经· 2025-06-02 13:15
重组胶原蛋白成分争议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棒"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低于宣传的"≥0.1%",检测结果为0.0177% [1][4] - 巨子生物声明称已收到检测机构道歉,并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同时表示正在对产品进行多维度检测 [1][3] - 可复美回应称按照药典和行业标准检测,多批次结果均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并指出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尚无行业标准 [5] 巨子生物业绩表现 - 2020-2024年巨子生物营业收入从11.9亿元增长至55.3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26亿元增长至20.62亿元 [6] - 2024年可复美品牌收入达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6] - 2024年研发成本1.07亿元,占营收1.9%,销售及经销开支高达20.08亿元 [6]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研发占比8.68%,锦波生物研发占比4.94%,均高于巨子生物的1.9% [7]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表示已组织专家评估检测报告并进行多方法测试 [10] - 华熙生物此前曾发文批评券商研报过度吹捧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贬低玻尿酸产业价值 [11] 市场反应 - 6月2日巨子生物股价一度跌超5%,收盘报67.25港元 [3]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70.59% [11] - 华熙生物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0.7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4.62% [11]
“成分之争”舆论战升级,巨子生物深夜回应,华熙生物力挺美妆博主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02 12:12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宣传标准,引发舆论战 [1][3] - 华熙生物加入争议,支持质疑方并提供检测支持 [9][10] - 巨子生物业绩持续增长但研发投入偏低,此次事件可能影响618销售 [7][8] 争议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的≥0.1% [3] - 博主质疑产品未检出胶原蛋白必需元素甘氨酸,并指控存在夸大宣传 [3] - 巨子生物声明称多批次检测结果符合标准,但承认行业尚无统一检测标准 [4] - 博主反驳称检测无需企业提供原料,并质疑巨子生物不对外销售原料的做法 [6]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收到检测机构道歉声明,但仍在收集多方检测报告 [2] - 公司澄清产品下架传闻,称是正常迭代而非撤柜 [6]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表示已进行独立检测并保留公布结果权利 [10] 公司业绩 - 巨子生物2020-2024年营收从11.9亿元增至55.3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26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 2024年可复美品牌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7] - 巨子生物研发投入占比仅1.9%,远低于华熙生物的8.68%和锦波生物的4.94% [7][8]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70.59%) [13] 行业动态 - 华熙生物此前曾发文批评券商过度炒作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维护玻尿酸行业 [13] - 华熙生物指出部分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比玻尿酸更具生物活性"缺乏数据支持 [13] - 华熙生物2024Q4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1.91亿元,2025Q1营收同比下滑20.77% [13] 市场反应 - 6月2日巨子生物股价一度跌超5%,收报67.25港元 [2] - 华熙生物6月1日股价微跌0.32%,报50.44港元 [14]
巨子生物称接受郝宇所用检测机构道歉,对方声明撤销《测试报告》
财经网· 2025-06-01 23:10
公司声明与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接受检测机构道歉但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1] - 检测机构声明未授权"大嘴博士"使用测试报告并责令停止转发 [1] - 检测机构澄清测试报告仅限科研用途不具备法律效力 [1] 测试报告争议细节 - 测试结果受样品真实性等多因素影响仅具参考价值 [2] - 检测机构无法核实样品真实性批评推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做法不科学 [2] - 采用的氨基酸测试方法未与其他方法进行严格比对 [2] 公司应对措施 - 巨子生物启动自检并将产品送多家机构多维度检测 [3] - 指出HPLC检测法未被纳入行业相关标准 [3] - 谴责某上市公司声明涉嫌违法恶意竞争 [3] 行业现状与呼吁 - 国货化妆品市场正经历成分迭代标准建立等艰难过程 [3] - 强调行业应携手共进健康发展 [3] - 主张科学严谨态度维护消费者利益 [4]
A股玻尿酸巨头出手!2700字长文支持“大嘴博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1 23:00
6月1日晚间,A股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688363)在微信号发表了一份逾2700字的长文支"大嘴博士"。 声明称,"华熙生物已组织专家对郝宇博士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慎评估和多方法的反复测试,同时, 华熙生物也已经得到了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 果。 但在相关企业的自我检测结论公布之前,华熙生物出于对商业文明的最后一丝维护,希望相关企业主动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诚实面对全社 会关切的产品诚信和价值承诺。如监管机构需要查阅相关检测报告,华熙生物将毫无保留地配合提供;如相关企业无法正视自身问题,华熙生 物也将向全社会公开相关检测结果。" 声明中,华熙生物提及与郝宇博士的关系时表示,"鉴于热心网络水军的提醒,经过华熙生物核实,由郝宇博士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上海柳页医 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由华熙生物参与的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郝宇博士相关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于2024年10月,华熙生物在该基金 中占比32.4%。基于此,由郝宇博士担任法人的柳页医创属于华熙生态的重要成员,华熙生物理应予以坚定支持和依法保护。" 华熙生物官方告诫这家擅长网络水军运营的公司:"汝求战,便得战!"如果你们想要一个"商战",那一定会得一个真正的商战。 医美龙 ...
10天蒸发百亿,陕西“最强夫妻店”深陷造假漩涡
凤凰网财经· 2025-06-01 22:27
公司动态与市场表现 - 巨子生物创始人严建亚及范代娣夫妇以超过450亿元持股市值成为"陕西首富",较去年胡润百富榜的245亿元排名大幅提升[1] - 公司市值在10天内从909亿港元缩水至735亿港元,跌幅达19%,主要受成分造假风波影响[3] - 2024年公司净利润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42%,毛利率高达82%,被称为"美妆界茅台"[10] - 旗下品牌可复美2024年营收45.42亿元,占总营收82%,明星产品胶原棒3年销售额超5.15亿元[16] 核心技术与发展历程 - 范代娣博士1994年研发"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构建与人体高度相似的重组胶原蛋白[6] - 2000年成立巨子生物,前9年亏损5000万元,2009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量产并创立可丽金品牌[9] - 2019年抓住电商红利,线上直销份额从16.5%跃升至2021年的41.5%,主要通过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10] 行业竞争与舆论风波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券商研报贬低其透明质酸产品,同时鼓吹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的安全性优势[3] - 美妆博主郝宇指控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的0.1%,引发成分造假争议[11] - 可复美回应称采用行业标准检测显示含量达标,并指控遭遇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3][11] - 华熙生物2024年净利润暴跌70.59%,市值缩水至不足250亿元,与巨子生物形成鲜明对比[19] 营销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巨子生物营销费用超20亿元,研发投入1.06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的19倍[19] - 华熙生物同期营销费用24.64亿元,研发投入4.66亿元,研发占比显著高于巨子生物[19] - 行业观察指出医美产品功效认知高度依赖宣传,存在"广告科技"现象[19] 产品与市场反应 - 可复美胶原棒1.0版本被质疑后下架,2.0版本仍正常销售,该产品去年双十一在李佳琦直播间创下3分钟50万件、销售额破亿记录[4][16] - 4月曾曝出可复美面膜含违禁成分EGF的争议,经药监局多次检查未获证实[17]
可复美遭“打假”,巨子生物7天市值蒸发180亿港元,护肤品卖出白酒毛利率
新华财经· 2025-05-30 20:21
股价与市值表现 - 巨子生物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19.80%,市值蒸发近180亿港元 [2] 公司业务与营收结构 - 巨子生物从事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行业,旗下护肤品牌可复美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87.04% [2] 产品争议与检测方法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可复美核心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精华"的实际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且缺乏甘氨酸,与产品宣传不符 [2]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严重失实",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超过0.1%,并强调产品通过药监部门审核备案 [2] - 巨子生物使用的检测方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而"大嘴博士"团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氨基酸定量法 [3] - "大嘴博士"进一步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方法陈旧,可能导致结果虚高,并要求公司回应三个核心问题 [3] 市场与监管反应 - 市场监管部门已关注此事并正在核查 [4] - 花旗研报指出,负面宣传可能影响消费者情绪,损害可复美在618促销活动中的表现 [4]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巨子生物2024年毛利率高达82.09%,营收55.39亿元,净利润20.62亿元 [4] - 研发支出仅为1.07亿元,占收入比例1.9% [4]
「618」在即,700亿重组胶原巨头被指「成分造假」|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30 18:55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核心产品"胶原棒"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低于宣传口径,引发市场争议 [4][6] - 争议源于检测方法差异,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6][7] - 有观点认为重组胶原蛋白产量不足导致成分含量低,但行业人士指出技术门槛已突破,产能限制或为短期问题 [8][11] - 年中电商大促临近,市场担忧争议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尤其是可复美系列占公司总收入80% [4][13][15]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处于技术风口,多家巨头加码布局,但当前信任危机可能影响全行业发展 [15][17][18] 公司层面 - 巨子生物2024年可复美系列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收入80%,其中"胶原棒"贡献近八成收入 [4] - "胶原棒"上市以来销售量超过5.15亿支,111万消费者购买,近期推出2.0版本淘宝销量超6万单 [15] - 可复美在巨子生物收入占比逐年提升,从2021年68%增至2024年82%,主要驱动为2021年底推出的"胶原棒" [15] 行业层面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技术难点贯穿氨基酸序列选择、菌株改造和纯化工艺全过程 [9] - 行业稀缺性支撑产品高价和概念公司数百亿市值,但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创健医疗2024年原料收入下降26.23% [10][11] - 多家巨头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通过收购投资入场,欧莱雅、哈三联合作推出新产品 [15] - 行业加速开发重组胶原注射类产品,三类证产品壁垒高且含金量大,锦波生物作为唯一持证公司业绩逐年翻番 [16]
“追着捶巨子生物”的大嘴博士与华熙生物持股同一公司?个人账号多次测评推荐华熙旗下产品
新浪证券· 2025-05-30 15:08
巨子生物产品争议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报告显示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非微量成分标注下限0.1%,且未检出核心氨基酸"甘氨酸",质疑产品虚假标注与夸大宣传 [1] - 可复美发布声明否认指控,称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检测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行业标准YY/T 1947-2025,并委托第三方复检 [1] - "大嘴博士"后续连续发微博质疑巨子生物撤下涉事产品及自测方法可靠性,称其"自我爆锤" [1][6]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爆料后巨子生物股价连续4天下跌 [6] - 5月华熙生物发布长文点名10家券商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指责其通过对比研究贬低玻尿酸、抬高重组胶原蛋白商业价值 [8] 华熙生物与"大嘴博士"关联性 - 华熙生物与"大嘴博士"郝宇均间接持股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熙生物通过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股32.44%,郝宇通过上海同色网络科技持股90% [8] - 郝宇曾多次在微博测评推荐华熙生物旗下产品,如润百颜小灯管、白纱布屏障次抛等 [9]
“618”在即,700亿重组胶原巨头被指“成分造假”|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30 10:25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核心产品"胶原棒"陷入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实际检测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可复美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公司总收入80%,其中"胶原棒"贡献近八成收入 [1] - 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双方检测方法争议,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2] - 争议背后涉及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产量不足问题,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等生物合成物质 [2] - 重组胶原蛋白技术难点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稀缺性支撑了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专家认为已跨过研发门槛的企业不太可能因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导致 [4] -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创健医疗2024年原料业务收入下降26.23% [5] - 618购物节临近,争议可能影响"胶原棒"销售,该产品2024年618曾获天猫和抖音类目TOP1 [5] - 可复美收入占比从2021年68%增至2024年82%,"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 [6] - 行业巨头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通过收购投资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6] - 企业加速开发重组胶原注射类三类证产品,锦波生物业绩翻番证明市场潜力 [7] - 当前争议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影响不仅限于巨子生物 [8] 公司情况 - 巨子生物被称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可复美系列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 [1] - 可复美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逐年提升:2021年68%、2022年79%、2024年82% [6] - "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服务超111万消费者,近期推出2.0版本淘宝销量超6万单 [6] - 公司称按照行业标准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第三方检测结果0.0177%存在差异 [1] 行业现状 - 化妆品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 [2] - 重组胶原蛋白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的克/升或百克/升 [2] - 技术难点贯穿胶原蛋白序列选择、菌株改造和纯化分离全过程 [2] - 稀缺性支撑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战略调价导致收入下降 [5] - 行业巨头通过收购投资布局,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 [6] - 企业加速开发三类注射产品,锦波生物手握唯一三类证且业绩翻番 [7] 产品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公司称按行业标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双方互指检测方法不合理 [1][2] - 专家认为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 [4] - 若争议持续可能影响618销售,该产品曾获天猫抖音类目TOP1 [5] - 社交媒体既有支持者称产品有效,也有不少质疑声音 [5] 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是公司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力,2021-2024年收入从8.98亿增至45.42亿 [6] - 618购物节是重要销售节点,争议可能引发消费者观望或退货潮 [5] - 行业信任危机可能影响所有布局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 [8] - 注射类三类证产品开发是行业新方向,市场潜力已获验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