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理AI
icon
搜索文档
索辰科技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8.24% 加快布局物理AI
证券时报网· 2025-04-21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 索辰科技2024年财报表现良好,未来将依托主营业务,聚焦物理AI平台,拓展战略布局并探索其在多领域落地应用 [1][2]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1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44.9万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3元(含税) [1] 公司业务发展 - 专注于CAE软件研发、销售和服务,2024年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深度,拓宽应用领域和市场 [1] - 聚焦物理AI平台,以“物理AI”为核心驱动力,基于相关技术实现多物理场设计等并应用于工业装备 [1] - 推出涵盖物理AI开发及应用平台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使开发者和工业用户能开发和部署物理AI应用 [2] - 未来将探索物理AI技术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更多领域落地应用,赋能工业装备设计与制造 [2] 公司战略布局 - 按照既定规划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加快物理AI各关键领域战略布局,推进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落地 [2] - 2024年12月战略投资8800万元并购麦思捷,持有其55%股权,麦思捷专注电子信息装备技术领域 [2] - 2025年2月筹划并购力控科技,拟取得其51%股权,力控科技聚焦智能制造等领域,能提供物理AI相关技术 [3]
周鸿祎谈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技术比自动驾驶要难
快讯· 2025-04-21 10:47
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景 - 机器人技术比自动驾驶难度更高 因工作场景复杂且缺乏数据支持[1] - 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家庭养老和家政服务 对技术要求极为复杂[1] - 物理AI被视为未来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具有长期发展潜力[1]
黄仁勋「组局」,具身智能的核心玩家们聊了聊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与未来
Founder Park· 2025-04-16 20:56
核心观点 - 英伟达发布通用机器人模型GR00T N1 重点布局Physical AI领域 并召集行业核心玩家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与数据问题 [2] - 机器人领域加速发展得益于三大因素:模型突破(多模态/推理能力)、数据获取方式革新(仿真技术)、硬件成本下降(价格从150万美元降至4万美元) [8][9] - 具身智能未来将走向通用模型 但需要解决数据多样性问题 真实环境数据收集至关重要 [14][16][17] - 行业对"一脑多体"技术路径存在分歧 硬件与软件协同进化是关键挑战 [20][21] - 预计3-5年内机器人将实现社会普及 专用机器人将早于通用机器人落地 [24][25] 技术突破 - 模型层面:大型基础模型(如LLM)的出现使三维视觉理解和开放词汇能力大幅提升 端到端模型简化了控制架构 [9][14] - 数据层面:GPU加速仿真技术可在3小时内生成相当于10年训练数据量 突破数据瓶颈 [9][18] - 硬件层面: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商品化 硬件价格从2001年150万美元降至当前4万美元水平 [9][13] 行业趋势 - 数据获取:必须通过真实环境部署获取多样化数据 家庭/工厂等场景将成关键数据源 [12][17] - 技术路径:从"基于编程的经验"转向"通过经验学习" 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10][12] - 产品演进:专用机器人先行商用(如Agility的Digit) 逐步向多任务/通用型发展 [25][26] 关键挑战 - 跨实体泛化:需建立"实体宇宙"概念 通过多样化硬件平台积累数据 目前零样本泛化仍不现实 [20][21] - 安全机制:必须内置安全性设计 传统控制方法与AI新技术的"工具箱"需协同使用 [15][22] - 幻觉消除:物理交互能力是纠正认知偏差的核心 需构建闭环反馈系统 [22][23] 商业化展望 - 短期(1-2年):专用机器人在物流/制造等垂直领域实现商业价值 [25] - 中期(3-5年):机器人社会渗透率显著提升 进入消费级市场 [24] - 长期(10年):可能引发类似电力普及的社会变革 形成数字物理劳动力网络 [24][26]
卖英伟达股票创业,被DeepSeek带火,浙江校友冲刺IPO,要托举国产机器人
36氪· 2025-04-14 18:47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曾任职英伟达CUDA团队,2011年回国创立公司,核心团队包括CEO陈航(浙大校友)和CTO朱皓(清华校友)[7][8][10] - 公司英文名"MANYCORE"源自英伟达多核架构概念,创业资金来自创始人出售英伟达股票[7][11] - 2013年推出旗舰产品"酷家乐",借助中国房地产红利发展为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11] 技术布局与产品矩阵 - 核心三大产品:酷家乐(国内)、Coohom(国际)、SpatialVerse(空间智能平台),2024年平台日均处理710万项计算任务[31][32] - 构建5400台GPU服务器集群,支持1.2秒处理2K图像,2024年生成超6.4亿张AI图片[30][31] - 空间理解模型SpatialLM开源10天内登顶HuggingFace趋势榜第二,支持物理正确的3D场景生成[19][20][22] 市场地位与运营数据 - 2023年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月活用户计),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商(收入计)[5] - 2024年月活用户8630万,付费用户270万,企业客户45548家贡献80%订阅收入[33] - 2024年前9个月营收5.5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9360万元,研发团队占比44.3%[33]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与英伟达深度技术合作,支持NVIDIA Isaac Sim框架,打通Omniverse数据系统[13] - 客户包括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虚拟训练场合成数据方案[5][24] - 2025年2月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冲刺"空间智能第一股"[2] 技术演进路径 - 2018年启动AI研发,2021年收购美间科技并组建前沿技术研究院[15] - 2023年推出3D设计领域首个AIGC产品,2024年AI渲染量从90万/日增至310万/日[15] - 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实现机器人"认知-行动"闭环训练,模拟叠被子等物理交互[24][25] 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年重点投入空间智能研发,强化合成数据引擎与AIGC能力[34] - 通过开源策略降低行业门槛,目标成为具身智能基础设施提供商[24][27] - 拓展AR/VR、机器人训练等新垂直市场,推动物理AI技术产业化[13][34]
机器人指数ETF(159526)冲击4连涨,近6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最新规模、份额均创成立以来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4-14 12:13
机器人指数ETF表现 - 机器人指数ETF盘中换手率达5.16%,成交金额2851.11万元 [3] - 最新规模达6.20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3] - 最新份额达5.23亿份,创成立以来新高 [3] - 近6天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1.14亿元,最高单日净流入7614.46万元 [3] 中证机器人指数构成 - 指数选取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证券,包括系统方案商、集成商、设备制造商、零部件商等 [3]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95%,包括汇川技术(12.3%)、科大讯飞(9.8%)、石头科技(6.5%)等 [3] 物理AI发展前景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行业 [4] - 仿真和开发工具迭代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工程门槛,实现终端产品降本 [4] - 该组合可能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4]
晨报|贸易战应对10问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4 08:10
贸易战应对策略 - 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建议聚焦特朗普面临的约束而非其目的,将美国经济及美债利率作为预判贸易战走向的关键变量 [1] - 预计美国中期选举前经贸冲突全面蔓延至金融领域概率不大,4月国内政策以预防和试点为主,年中将迎来政策扩容 [1] - A股短期"筹码底"已现,4~5月或呈现科技主题型交易机会,三季度基本面预期稳定后消费、先进制造及周期核心资产将占优,触发2021年以来最重要风格切换 [1] 主题投资机会 - 外部扰动缓和后建议关注四大主题:AI+(强催化期)、免税及农业(内循环及关税反制受益)、北交所(超跌反弹)、半导体自主可控(外部限制加码) [2] - 主题配置需聚焦自主可控主线,优先选择业绩确定性高、估值低位板块,关税博弈进展及行业展会(如服务机器人专区、新能源论坛)为关键催化因素 [2] 互联网行业展望 - 2025年中概互联网行情将围绕AI进展、宏观流动性、竞争格局及股东回报展开,重点关注头部公司模型迭代能力及云计算收入增速 [4] - 推荐两条主线:具备AI绝对领先优势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竞争格局明晰、利润确定性高的垂类龙头 [4] 美股科技股动态 - 特朗普关税闹剧缓和后美股科技股最艰难阶段或已过,谈判进展及企业业绩明朗化将成为市场企稳催化剂 [5] - 基准情形下预计美股科技企业全年业绩下修0%~10%(主要影响Q2),偏好顺序为半导体、互联网、软件、硬件 [5] 金融与宏观数据 - 3月社融增速回升受政府债发行提速及信贷需求修复带动,企业债融资受利率上行拖累,居民贷款因楼市"小阳春"改善 [6] - M1增速触底反映消费投资意愿边际改善,财政货币协同发力有望巩固社融扩张 [6] 资本市场稳定机制 - 中央汇金明确发挥"平准基金"作用,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对冲市场非理性下跌,增强短期信心 [7] 银行与军工行业 - 银行股受益财务数据平稳、分红确定及低估值特性,在波动市场中具备相对价值,建议增配 [8] - 军工电子订单修复加速,内装及军贸自主可控提速,关注弹药链及新质方向拓展的"混合标签"标的 [9] 半导体产业逻辑 - 关税以晶圆制造地认定原产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直接受益,但长期需关注低国产化率环节及本土晶圆制造 [10][11] 物理AI与产业变革 - Cosmos+Omi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发展,关注硬件供应商、产业链及主机厂三条主线 [12]
主题策略|物理AI加速智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2 09:16
核心观点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1] - 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Cosmos+Omniverse硬件供应商、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主机厂 [1][7] 专业软件对科技行业的推动作用 - CAE软件降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的实验成本并提高研发效率,CUDA降低AI算力调优门槛 [2] - 专业软件领域壁垒高,如ANSYS独占电磁场仿真、FLUENT主导流场仿真,CUDA生态构建强客户粘性 [2] Cosmos的技术能力 - Cosmos基于2000万小时真实数据训练9000万亿token,可生成逼真合成视频,支持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训练 [3] - 依托CUDA底座,通过四大模块(Autoregressive Model、Diffusion Model等)实现视频处理效率提升近百倍 [3] Cosmos+Omniverse的应用前景 - 结合Omniverse形成AI数字孪生引擎,生成3D场景控制的合成数据集,提升物理仿真和渲染精度 [4] - 智能驾驶领域:加速L3渗透率提升,预计2029年达20%(较非物理AI场景+4pcts),2034年仿真软件市场规模139亿元 [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合成数据成本低于实物训练,英伟达已与1X、Figure AI等合作,2028年全球机器人LLM市场超1000亿美元 [4][5] 投资策略 - 物理AI将缩短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周期,降低数据采集和技术落地门槛 [7] - 仿真工具迭代直接加速行业研发周期,降本传导至终端制造环节 [1][7]
机器人3.0时代 黄仁勋出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7 14:26
英伟达机器人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全球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配套仿真框架和物理引擎,构建全方位机器人开发生态系统 [1] - 公司提出"Physical AI"概念,认为这是继生成式AI、代理式AI之后的终极阶段,主要面向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2] - 公司业务重点明确为云数据中心、企业IT和机器人系统三大方向 [2] GR00T N1技术架构 - GR00T N1采用双系统架构:系统1负责快速动作执行,系统2负责深度推理与决策 [3] - 模型设计灵感来自丹尼尔·卡尼曼的人类思维研究,结合直觉与逻辑优势 [3] - 已获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等多家领先机器人制造商采用 [4] 机器人开发三阶段系统 - 训练计算机:使用NVIDIA NeMo平台训练和微调AI模型 [4] - 仿真计算机:通过Omniverse和Cosmos平台构建数字孪生测试环境 [5] - 运行时计算机:部署Jetson Thor硬件产品实现实际应用 [6] 行业生态建设 - 公司通过开源策略降低开发门槛,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生态建立 [4] - 智元机器人利用Isaac Sim提升数据生成效率,银河通用构建包含132万个抓握动作的数据集 [5] - 与Google DeepMind、Disney Research合作开发Newton物理引擎 [6] 机器人技术演进 - 公司提出机器人3.0阶段:软件硬件均可更换,实现通用物理任务处理 [10] - 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具有高度相似工业基础,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机器人产品 [11] - 具身智能(Embodied AI)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机会 [12] 市场前景预测 - 分析师预期GR00T N1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市场在2028年达到40亿美元 [13]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较两年前预测增长6倍 [13] - 行业主要玩家包括Figure AI、特斯拉、优必选等中外企业 [12][13] 竞争格局 - Google DeepMind推出Gemini Robotics整合动作与推理模型 [13] - Figure AI的Helix采用类似N1的双系统架构 [13] - 公司在数据完备性与部署灵活性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13]
对话2025最火具身智能团队:2个自动驾驶第一人带队,1.2亿美元天使融资震动江湖
量子位· 2025-03-26 18:29
行业与公司概况 - 具身智能被视为继AI和自动驾驶后的下一代科技风口,行业热度极高,投资机构竞相追逐新兴创业公司[2] - 它石智航(TARS)在2025年2月成立后迅速完成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创中国具身智能领域最大天使轮纪录[3][7][8] - 公司由自动驾驶领域顶尖专家陈亦伦(华为前自动驾驶CTO)和李震宇(百度阿波罗前负责人)联合创立,团队被类比为"库里+约基奇"的梦之队组合[4][11][15][16] 技术方向与核心优势 - 核心技术引擎为AWE(AI World Engine),定位为具身智能领域的GPT大模型,但采用Human-Centric数据采集范式[14][37][65] - 技术路径强调全栈能力:超级算法(具身大模型)、超级本体(机器人硬件)、超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25][26] - 核心差异点包括:4D空间对齐技术、真实世界具身数据闭环、端到端强化学习架构[42][39][36] - 工程化能力是最大壁垒,团队曾主导华为ADS和百度Apollo的量产落地[14][15][16] 产品与商业化路径 - 初期聚焦柔性物体操作场景(如汽车制造),验证物理AI的工业应用价值[28][77] - 采用模块化机器人本体设计,暂不确定灵巧手形态,但强调上肢拟人化操作的必要性[71][82][84] - 版本规划对标GPT发展路径:AWE 3.0(基础模型)→3.5(场景优化)→强化学习版本[70] - 商业化标准强调"机器人实际工作场景"而非展会演示,金标准是落地稳定性[100][101] 行业趋势判断 - 物理AI(具身智能)将接替信息AI成为主流,自动驾驶和大模型成功奠定技术基础[49][51][52] - 行业三大Scaling Law:数据规模→模型参数→推理能力,当前瓶颈在数据维度[59][60][63] - 关键技术分歧(仿真vs真实数据/通用vs垂类/大小脑架构)将随AI能力提升自然收敛[96][97][98] - 具身智能的"GPT时刻"标志是机器人用AI方法可靠完成1-2项现实任务[109][110] 团队与融资 - 核心团队包含华为"天才少年"丁文超(首席科学家)和量产专家陈同庆(首席架构师)[16][17] - 天使轮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联合领投,8家机构跟投,超募现象显著[7][14] - 融资将投入技术研发、模型训练和场景拓展,重点构建数据采集基础设施[13][43][45]
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36氪· 2025-03-26 11:27
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 - 公司已成立机器人Lab部门,隶属于中央研究院,负责机器人产品孵化与预研工作,并高薪招聘机器人领域人才,如技术规划专家最高年薪超120万元[1] - 公司定位清晰,计划将服务数亿终端用户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目标让机器人实现场景理解与需求响应[3] - 产品规划采取"渐进突围"策略,预计3-5年推出原型机,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正式上市需10年以上,期间可能针对特定场景推出功能型产品[3] 技术优势与布局 - AI能力:公司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语言/语音/图像/多模态)已应用于终端,AI Agent训练将成为机器人核心,其视觉理解技术(如vivo看见功能)可迁移至机器人视觉识别[8] - 空间感知:影像技术积累(TOF 3D技术、微云台防抖、VCS仿生光谱)为机器人空间定位与导航避障奠定基础,2024年发布的X100 Ultra支持3D影像,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9] - 混合现实协同:MR头显产品vivo Vision积累的空间感知与交互能力将复用至机器人,MR技术被视为机器人必备能力[10][12] - 专利储备:2024年公开机器人控制方法、基于MR的交互方法等专利,并提前布局6G通信以解决机器人云端算力依赖问题[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市场潜力:家庭服务机器人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老龄化趋势推动家务/陪伴/教育监护需求,行业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截至2024年底),融资活跃[3][16] - 手机厂商竞逐:苹果组建数百人团队开发家用机器人,预计2028年量产,技术储备包括空间感知系统ARMOR;三星推出Bot Handy服务机器人与伴侣机器人Ballie[15] - 产业逻辑:机器人被视为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复用(影像/AI)、供应链话语权、用户数据与场景理解能力,可平滑切入赛道[18] 战略逻辑与产业趋势 - 技术复用路径:手机技术(5G/AI/影像/芯片)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形成"硬件-数据-场景"闭环,公司专注"大脑"与"眼睛"研发,其余交由供应链[18] - 行业分工趋势:机器人产业未来将高度分工,类似手机产业链模式,头部手机厂商因技术积累与用户规模占据主动权[19] - 长期主义布局:公司以"埋头种因"文化持续投入,影像技术十年研发经验将复制至机器人领域,为下一代产业浪潮做准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