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蓝色珍珠”串联发展新路(尝尝“中国新特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0 06:54
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概况 - 2020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跃居全球第一 2024年栽培面积超140万亩 较2020年增加44% 产量增加197% [6] - 截至2023年全国种植蓝莓省份从最初10个扩至27个 实现鲜果全年供应 [6] - 2024年云南蓝莓种植面积24.9万亩 产量17.1万吨 行业产值约170亿元 [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国产蓝莓育种取得进展 2009年以来数十家机构配置杂交组合500多个 获得杂交后代15万余株 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0多个 [8] - 基质栽培技术使蓝莓存活率提高到96%以上 亩产量增加约50% [9] - 数智化管理系统实现生长环境实时监测 AI预测产量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 [9] 产业模式创新 - 云南红河"622"模式实现农户60% 村集体20% 龙头企业20%的收益分配 2024年产季带动村民创收超1600万元 [10][11] - 草坝镇通过"622"模式发展1.1万亩蓝莓 产值10亿元 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 [11] - 云南出台政策支持蓝莓产业 包括财政支持 用地审批 税收优惠等措施 [11] 市场拓展与产业链延伸 - 2025年全球蓝莓市场产值预计达320亿美元 [13] - 红河安美农业科技公司2025年出口蓝莓约170吨 销往俄罗斯 马来西亚等国 [13] - 多地发展蓝莓深加工产品 包括果汁 果酱 花青素片等 并拓展至食品 保健品 化妆品领域 [13]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江西东乡区建成96个蓝莓产业基地 种植面积1.6万余亩 推出系列主题采摘游活动 [14] - 建设蓝莓观光研学基地 打造"蓝莓+"农文旅项目 形成"以爱为莓"等品牌活动 [14]
聚象生活拟定上市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打造专业项目
江南时报· 2025-06-18 19:0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共享农庄模式 - 公司作为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合作平台,通过共享农庄模式推动乡村发展,融合传统农家乐与乡村旅游升级 [1] - 项目打造"农文旅融合小镇",结合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形成农业生产、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的综合平台 [1] 农业现代化与技术创新 - 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会员可参与种植采摘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1] - 通过游客参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提升公众对农业的认知度 [1] 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 - 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与历史故事,通过民俗活动、手工艺展示强化文化软实力 [1] - 提供乡村民宿、户外运动、亲子乐园等多样化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并带动当地就业 [2] 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效益 - 农文旅产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2] -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人才活力 [2] - 模式同时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2]
用好“民情地图” 办好民生实事
广西日报· 2025-06-18 11:00
乡村振兴成效 - 百坭村打造的"一河三带"产业示范园涵盖山油茶、砂糖橘、水稻等产业,实现年产值2700万元 [2] - 成立秀起福地农业发展公司,注册3大商标品牌,开发9大"秀"品牌产品,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2] - 百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4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2] - 百坭村去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其中60%为青年学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3]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22公里的文秀产业路为村民出行、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并成为迎送游客的通道 [2] - 砂糖橘园、篮球场、幼儿园等黄文秀生前的愿望已实现,村庄变美吸引游客,村民开民宿打造网红打卡点 [3] - 那度村打造山村"灵芝元气小站",设饮品区、文创展销区和手作体验区,为村民带来可观收益 [4] 智慧服务平台与基层治理 - 西林县开发"码上服务"小程序,群众可通过二维码反映诉求,实现便民服务"网上办""掌上办" [6] - "码上服务"平台覆盖全县5.2万户群众,形成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 [6] - 百色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推行"有意见'码'上提"工作法,以网格"接单"化解民忧 [7]
村书记站C位推动农文旅融合
辽宁日报· 2025-06-18 08:28
招商会概况 - 朝阳市双塔区举办第二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招商推介暨文旅产业专题招商会,110余名企业、商协会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会 [1] - 采用"政府搭台、村书记站C位、商协会金融助力、广邀企业参与"的创新模式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 [1] - 10个农文旅融合项目亮相,计划总投资6.73亿元,涵盖生态产业园、AAA级景区打造、特色小镇等领域 [2] 重点项目进展 - 大凌河生态产业园已获16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正推进沿岸作业路、游客服务中心等子项目,计划3年内建成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1] - 桃花山风景区启动国家AAA级景区创建规划,结合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获得投资者认可 [1][2] - 孙家湾镇大枣小镇等特色项目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方向亮相 [2] 合作成果 - 现场与9家企业达成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协议,意向投资额6300万元 [2] - 6家企业代表完成集体签约,为区域农业产业注入新动能 [2] - 朝阳安徽商会、企业联合会等机构对双塔区农文旅融合规划表示高度认同 [1] 配套支持措施 - 双塔区聘任10名文化产业特派员,覆盖文旅企业、商会协会、非遗传承等领域 [2] - 去年成功举办村级产业项目招商活动后,今年进一步拓展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的合作形式 [1]
壮乡甜蜜,夏日速递!百色芒果(田阳)6月20日起陆续上市
南方农村报· 2025-06-17 12:36
百色芒果产业概况 - 广西百色田阳被誉为中国首个芒果之乡,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赋予充沛日照和适宜温度,使果实糖分扎实累积 [5][9][10] - 主要品种包括台农1号芒(浓甜如蜜)、贵妃芒(娇艳红晕)、金煌芒(肉厚无丝)等,形成风味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7][10][11] - 2025年开采上市时间表已明确:台农1号芒(6月25日)、贵妃芒(6月27日)、金煌芒(7月12日)等分批次上市 [36][37][38] 市场拓展与销售表现 - 2024年田阳组织30多家企业开展"全国行"活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通过"壮山农鲜"品牌推广芒果产品 [17][18][19] - 23家当地企业与25家东部客商签订超1亿元订单,建立全国市场渠道基础 [20][21] - 芒果产品形态多样化,涵盖鲜食、甜品原料(如杨枝甘露)、加工品(芒果干、芒果酒)等,满足不同消费场景 [12][13][14] 农文旅融合发展 - 依托20万亩农林生态旅游区,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24][25][26] - 粤桂协作共建"红色壮乡"乡村振兴特色带,开发芒果工业旅游新模式,游客可参观果天下、深百情等加工企业并参与研学活动 [26][27][28][29] - 产业链体验之旅结合红色革命老区振兴试点,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联动模式 [27][28][29] 供应链与区域协作 - 粤桂协作搭建高效供应链桥梁,优化物流体系,确保芒果通过"甜蜜通道"快速抵达全国市场 [30][32][33] - 右江河谷气候区为典型产区,两翼山区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调整开采时间,保障品质标准化 [46][47]
农文旅融合如何“四季红”
经济日报· 2025-06-14 04:54
影视IP带动文旅融合 -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推动广东茂名荔枝文化出圈 通过联名款荔枝包装礼盒和直播带货拓宽销路 抖音电商发起热点话题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1] - 茂名市农文旅集团与腾讯合作开发IP衍生品 结合岭南荔枝上市季实现影视热度与农产品营销的精准衔接 [1] - 现代版"荔枝进京"活动跨越2000多公里 通过贵妃荔枝文化节等线下事件强化文旅联动 形成影视热向地方经济的辐射效应 [1] 文化IP赋能地方经济 - 茂名打造粤剧音乐剧《又见荔枝红》 以文化IP深化农文旅融合 探索"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 - 公司通过荔枝主题街区、直升机赏荔等特色项目激活县域经济 创新文旅体验从季节性消费转向全年运营 [3] - 行业案例显示文化资源优势可转化为经济动能 关键在于持续挖掘在地文化价值并配套多元化体验场景 [2][3] 农业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 - 茂名建立全流程保鲜技术体系 无人机运输效率提升24倍(5分钟替代2小时) 冷链物流实现24小时覆盖珠三角/长三角 48小时抵达东北 [2] - "田头小站"冷库技术解决荔枝"最先一公里"保鲜难题 物流企业通过保鲜技术创新参与抢"鲜"竞争 [2] - 行业注重农业故事传播 结合历史传承与现代技术展示特色农业发展 推动产品品牌升级与溢价能力提升 [2]
暨军民赴余杭区调研并进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
杭州日报· 2025-06-13 10:26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重视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积极推进机器换人 AI赋能 从生产端 供应端 消费端 数字端 智能端全面发力 [1] - 因地制宜打好农业"安全牌""品牌增值牌""数字牌"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1] - 在余杭街道永安村 鸬鸟镇前庄村考察禹上稻乡数字农场 稻乡共富工坊 蜜梨产业园 小热昏观光工厂 了解科技强农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 农文旅融合与乡村经济 - 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创新农文旅融合模式 [1] -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生态文化放大生态价值 盘活本地资源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1] - 在百丈镇溪口村和泗溪村考察玩竹博物馆和竹材加工分解点 深入了解乡村文化IP打造 [1] 政策与规划对接 - 精准对接"十五五"规划编制 推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2] - 在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上勇挑大梁 先行示范 [2] - 听取余杭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工作情况汇报 以及人大代表和群众对重点议题的意见建议 [2] 代表联络与民意汇聚 - 发挥代表联络站桥梁纽带作用和人大代表主体作用 密切常委会同代表 代表同群众的联系 [2] - 广听民意 汇聚民智 在履行立法 监督 决定等职能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2] - 代表和群众建议围绕优化乡村组团发展政策 推动大城北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打造"健康大脑"信息平台等 [2]
回国·入乡·兴村(千行百业看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乡村人才振兴模式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构建青年人才扎根乡村长效机制,吸引海归青年、农创客、"茶二代"等多元人才群体返乡 [3] - 前溪村职业经理人刘杨(留学法国)带领村民发展"农文旅"产业,径山村"茶二代"马宽(留学新加坡)深耕"茶文旅"融合发展 [3] - 乡村CEO模式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策划特色项目、拓展销售渠道,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乡村振兴 [4] 前溪村农文旅产业创新 - 刘杨团队开发"草鞋糯"原生糯米品种用于米酒生产,2024年米酒销售实现50余万元营收 [5] - 改建270年历史江南民居为径山米酒博物馆,设置三大展区及互动体验区,形成"生产销售+文旅体验+场景化二次变现"完整产业链 [5] - 打造余杭径山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带动超300人次村民参与,2024年强村公司运营总收入达230万元 [6] - 拓展"沐禾前溪"品牌产品线,新增生态甲鱼、桑葚米酒等10余款特色产品 [6] 径山村茶文旅产业升级 - 马宽团队打造"径灵子"IP形象,细分目标客户推出精品包装茶、小罐茶及茶点等衍生产品 [8][9] - 开发禅村十景、12种业态工坊,联合径山书院开发茶文化主题一日游,连续5年举办"禅村喫茶节" [9] - 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全村108家民宿形成开放式院落集群,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为乡村旅游增收200余万元 [10] 创新业态协同发展 - 引入开森营品牌打造10亩露营空间,2个月内实现多场景运营并承办户外婚礼 [11][12] - 设立"止谦漆艺空间"复原唐宋漆艺技法,融合本土漆文化历史打造非遗传承基地 [13] - 形成"一个创意点燃另一个创意"的良性循环,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农创客等群体参与乡村创新 [13] 人才培育机制 - 实施"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提供理论实践指导并颁发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证书 [14] - 杭州定期组织农业和乡村运营培训,构建青年人才友好型培育体系 [15] - 建议新进人才需充分前期考察、精准市场定位,并坚持本土化创新 [16]
民营企业进京郊 唤醒乡村“沉睡资产”——北京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助力农文旅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11 22:10
乡村资源开发 - 超选集团挖掘西山沟村天然越野赛道稀缺性 修整赛道并完善配套 建立村集体保底收益机制 [2] - 猎户座公司利用延庆区地势高优势 开发露营徒步观星一体化项目 串联4个村落发展星空经济 [3] - 91科技集团开发大庄科乡红色资源 建成体验基地联动红色教育 体育休闲 农业电商等多重资源 [3][4] 政企合作模式 - 超选集团与永宁镇共建创服中心 带动工商联企业联动共建 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2] - 延庆区12个乡镇发布招商手册 明确项目区位优势与需求 促成企业与政府现场签约 [4] - 北京市工商联组织900余家企业参与京郊行 发布150余个项目 促成多项目落地 [4] 产业融合成效 - 越野赛道项目为西山沟村带来赛事活动 配套驿站服务 提升乡村活力 [2] - 星空经济项目以山野基地为中心 带动周边村落发展夜间旅游经济 [3] - 红色旅游项目通过民营经济人士参与 为村庄带来持续人流与分红收益 [4] 政策支持背景 - 延庆区深化冬奥遗产转化 推动农文旅融合 为民企提供乡村振兴舞台 [5] - 北京市工商联以生态涵养区为重点 突出京郊特色 引导民企优势资源下乡 [5]
2025年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将火“荔”全开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16:38
增城荔枝产业概况 - 增城荔枝种植历史超2000年,现存1.5万株百年荔枝古树,覆盖286个行政村[2] - 2025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涉及6.14万户种植户及7.92万从业人员,总产量约5万吨[2] - 形成以桂味、仙进奉为主,10个品种为辅的多元供给格局,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 荔枝文化价值 - "增城挂绿"品种被誉为"世界最贵荔枝",成为岭南文化符号[2] - 北宋《增城荔枝谱》记载百余品种,苏轼等历史名人曾赋诗赞誉[2][3] - 现代通过《长安的荔枝》IP联动、非遗展示等创新方式传承文化[4][6] 文旅融合活动 - 2025荔枝文化旅游季以"1+N"模式推出20条精品线路,其中增城占10条[4][6] - 跨界融合"文旅+工业/体育/影视",如珠江钢琴基地推出荔枝文创、奥运冠军助阵[5][6] - 开设地铁文化展、公益直播、戏剧演出等30+活动,覆盖6-8月[4][5][6] 产业升级举措 - 农业技术中心研发5款新品种(增江红荔、兰香玉等),科技赋能品种升级[8] - 开通广州至增城旅游专线,50分钟直达果园,推动采摘体验经济[7] - 联动天猫超市等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结合文创产品提升附加值[4][5] 政策与经济联动 - 活动纳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接全国运动会筹备机遇[8][9] - 通过文旅集团签约旅行社、企业招商等实现"以荔招商"[1][5] - 目标将"小特产"升级为串联种植、文化、旅游、工业的"大产业"[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