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IP
搜索文档
赴骁遥(天诺老赴),又名赴遥:真正懂运营的人,第一批用户往往就藏在自己的微信通讯录里
搜狐财经· 2025-08-13 14:38
核心观点 - 个人或企业初始用户获取应优先挖掘现有微信社交关系而非盲目追求新流量 通过系统化运营和信任积累实现快速变现 [1][6][10] 用户分层策略 - 将微信通讯录用户分为三类:高信任熟人(无条件支持) 业务半相关(需建立联系) 路人熟人(需内容激活)[3] - 要求运营者清晰掌握用户画像 添加原因 关系阶段及未满足需求 [1] 信任构建方法 - 通过连续7天朋友圈干货输出建立专业形象(利他预热)[4] - 设计低门槛产品(如99元体验包)降低购买决策难度(小额试探)[4] - 收集首批用户好评截图进行二次传播放大信任感(种子口碑)[4] 资源转化路径 - 将职场已验证的能力(如课程策划运营)产品化直接推向市场 [6][7] - 通过社群/共学等轻量形式提供组织价值而非必须成为领域专家 [6] 运营成效 - 某跨境电商案例通过1200名微信好友分层运营 三天达成40多单交易并实现现金流回正 [3][4]
雷军带火“社恐总裁”,海尔周云杰“出道”的150天
36氪· 2025-08-08 18:28
周云杰的流量实验 - 周云杰因与雷军共同亮相两会"代表通道"意外走红,成为上半年现象级事件 [2][6] - 周云杰原本对打造个人IP持谨慎态度,认为企业家应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质 [3] - 在流量裹挟下,周云杰于3月21日入驻抖音、视频号、微博等平台,尝试与网友互动 [4][5] 流量承接表现 - 3月5日后的20多天内,周云杰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超过20次,累计阅读量超3亿 [8] - 截至8月5日,周云杰在各平台发布内容:抖音56个、微信视频号53个、小红书57条、微博100条 [9] - 目前粉丝量:抖音136.3万、微博117.1万、小红书13.9万,距离"大V"仍有差距 [13] 内容运营对比 - 与雷军相比,周云杰内容发布频率较低(雷军同期发布微博739条、小红书127条) [12] - 周云杰内容涵盖工厂探访、用户调研等多主题,尚未形成鲜明个人标签 [9] - 雷军更擅长平台差异化运营,如在小红书侧重健身内容吸引女性用户 [12] 海尔业务布局 - 2021年11月周云杰接任后,海尔累计新增投资超500亿元 [14] - 2024年2月以18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41.9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15] - 三大业务方向:智慧住居(含三条增长曲线)、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产业 [16][17][18] 品牌转型挑战 - 尽管拥有8家上市公司和多个全球化品牌,海尔仍被普遍认知为"卖家电的" [18][19] - 面临美的、格力、小米等竞争对手的白热化市场竞争 [19] - 周云杰提出"与AI同进化"战略,强调通过短视频等新形式与年轻用户对话 [20] 流量转化思考 - 海尔品牌部门初期成功借势流量,但后续运营尚未找到有效方法论 [9][12] - 需解决网红热度消退后如何持续吸引关注的问题 [12] - 最终目标是将个人流量有效转化为品牌影响力并推动业务增长 [21]
创业者不要再做个人IP了
36氪· 2025-08-05 10:36
企业家个人IP与个人品牌的本质区别 - 个人品牌是基于长期持续的产品/事业形成的正向体验(信任/尊重/认可),强调知行合一和长期积累 [5] - 个人IP是通过短期运营包装建立的流量符号,具有生命周期属性,易沦为营销耗材 [5] - 企业家个人品牌是企业核心资产,而个人IP是用企业信誉换取短期流量的高风险行为 [7] 网红创业者案例警示 - 尼古拉创始人米尔顿通过高调营销使公司市值一度超越福特,个人身价达80亿美元,但上市后因欺诈指控导致股价跌至0.667美元 [2] - 过度营销导致企业家IP反噬企业价值,案例显示流量狂欢与商业基本面脱钩的风险 [2][3] 企业家投入个人IP的代价 - 时间成本不经济:需与专业MCN机构竞争,挤占战略决策/产品打磨等核心工作精力 [8][9] - 内容创作困境:在真实性与表演性间难以平衡,过度曝光易引发品牌透支 [9] - 早期创业者误区:将流量视为救命稻草,反而偏离企业建设本质 [10] 替代性解决方案 - 组织化营销:激发全员内容创造力(如秋田满满团队全员直播),形成"集束弹"式传播 [12] - 系统性建设:通过企业战略赋能员工,将营销转化为组织能力而非依赖个人IP [13] 行业趋势观察 - 流量焦虑驱动创业者盲目追逐IP化,但个人品牌与IP的界限正加速分化 [14] - 长期主义视角显示,企业品牌建设需规避平台流量陷阱,回归商业本质 [14][15]
视频播客最大的作用,是让付钱的人变多
36氪· 2025-07-15 17:5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播客行业缺乏生态 资源过度集中于头部 资金、人才、用户和变现方式均呈现集中化态势 [3] - 甲方数量稀少 主要集中于少数知名大厂 投放决策常基于市场人员个人偏好 导致5万档播客节目中仅极少数能获得商业合作 [4] - 头部播客单集定制节目报价达11万元人民币起 而绝大多数播客无法获得广告收入 [6] - 变现手段单一 除广告外 带货、用户付费、私域服务等模式均未成熟 平台产品与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完善 [6] - 用户群体虽达1.5亿人 但实际仍属小众爱好 未能实现大众化破圈 缺乏全民性热点事件 [7] 视频化解决方案 - 视频化可解决播客行业内生危机 视频平台已衍生出带货、用户付费等多元化商业玩法 吸引更多元化的甲方资源 [9] - 视频对个人IP塑造能力远超音频 2018年起视频社交媒体已兴起个人IP风潮 能增强粉丝粘性并提升变现效率 [9][11] - B站视频播客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时长达259亿分钟 同比增长270% 用户规模超4000万 占中文播客市场三分之一 [15] - B站用户具备中长内容消费意愿 且存在"黑听"文化 为视频播客提供生存土壤 [15] 商业化案例 - B站历史类UP主通过露脸建立个人IP 实现跨品类带货 单视频佣金达五位数 涵盖十几元小吃至数千元数码产品 [11][12] - 职场UP主"王一快"通过商单、充电、直播、带货、课程等多元方式变现 仅充电付费人数近8万 年收入达百万级 [19] - 科技类UP主"糖果果的陈同学"以名企打工人为嘉宾 聚焦个人成长话题 单期视频播放量达数十万 [16] 发展前景 - 视频播客需聚焦"个人IP"核心价值 针对中国用户对个人成长的焦虑需求设计内容 提供解决方案或情绪价值 [14][16][20] - 单纯播客视频化难以成功 需结合本土化创新 财经类内容需避开企业家访谈模式 转向职场信息差与技术趋势等实用领域 [16][20] - YouTube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播客平台 证明视频与播客融合具备可行性 [8]
35岁裸辞不上班,我靠一人公司年入近百万
虎嗅· 2025-05-14 16:25
创业历程 - 嘉宾大婷35岁裸辞互联网公司总监岗位创业 目前一人公司年入近百万 [1] - 创业初期设想为互联网公司提供定制化绩效方案 后因行业收缩转向猎头业务 [3][4] - 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主要依靠猎头单维持运营 单个猎头单可支撑较长时间 [8] 商业模式转型 - 2022年发现绩效管理需求下降 转向B站职场内容创作 [14] - 2023年5月首期视频小爆后推出职业咨询产品 定价简历修改400元/面试辅导800元/职业规划1000元 [31] - 2024年业务结构变化 C端咨询占比下降 toB企业咨询和线上课程成为新增长点 [40][42] 内容创作方法论 - 爆款视频要素:情绪占比需大于干货 开头5秒完播率是关键 [21][22] - B站与小红书流量逻辑相似 依赖封面标题质量 抖音则侧重前5秒完播率 [26] - B站用户职业咨询付费意愿最高 因平台学习属性强 [27] 运营数据 - 2023年总收入接近100万元 2024年预计突破该门槛 [42] - 最高单笔咨询客户获得二线城市50万年薪offer 是同期的1.67倍 [35] - 线上课程标准化产品可重复销售 突破时间换钱模式 [43] 行业观察 - 职场博主赛道竞争加剧 B站2024年职场类流量扶持减少 [25] - AI工具DeepSeek可提升内容创作效率 脚本撰写时间从6-8小时缩短至2-3小时 [58] - 警惕AI行业招聘陷阱 如数据标注员包装成AI工程师岗位 [60] 管理策略 - 坚持不组建团队 因上海用人成本占营收25%且客户认个人IP [63] - 标准化产品开发是突破收入天花板关键 需减少定制化服务占比 [43] - 设置两年止损线 保留重返职场选项 [50]
想成为稻盛和夫?你可以试着这样打造企业家IP | 红杉汇内参
红杉汇· 2025-05-13 19:29
个人IP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 企业家和创始人的个人IP成为品牌最具说服力的"人形广告牌",直接影响客户、供应商和投资者对企业的看法 [4] - 63%的受访者认为拥有活跃社交媒体形象的CEO和企业主让企业更"有温度",64%的人因CEO分享家庭生活提升好感度,63%的人因CEO分享兴趣爱好对企业产生更正面的感受 [5] - 年轻群体对真人的信任度比对机构的信任度高63%,消费者更愿意与有血有肉的人做生意 [6] 个人IP的核心价值 - 个人IP由技能、职位头衔、工作经历及个性特质构成,能真实展现企业领导者的独特性格和价值观 [4] - 成功的个人IP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增强客户信任感,可能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5] - 个人IP不仅限于企业主和CEO,任何职业人士都能受益,例如销售人员运用社交媒体达成销售目标的概率高出51% [6] 打造个人IP的策略 - 定义个人IP需平衡营销与内省,真实性是关键,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等拉近与潜在客户的距离 [9] - 瞄准客户常用的社交平台,专注于一到两个平台建立受众基础,借助专业工具分析传播效果 [10] - 持续展示价值,分享简洁有用的内容,如品牌故事、知识分享和行业趋势分析 [11] 个人IP的长期建设 - 积极更新内容,保持线上线下的品牌形象统一,提升专业度和可信赖感 [15] - 与同事、客户、合作伙伴建立持久联系,通过社交媒体寻求推荐和技能认可 [14] - 员工个人IP的集合构成公司整体形象的缩影,73%的企业社媒管理者认为员工帖子互动率比官方账号高出两倍 [19] 低成本启动个人IP的方法 -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人的有价值内容,强调价值观和个性特质 [12] - 通过评论、原创内容、帮助建议、行业组织合作等方式展现专业价值 [17] - 参加行业会议、公益活动,扩大人脉网络和粉丝数量 [18]
如何打造你的个人 IP,这是我为你总结的入门指南
36氪· 2025-04-30 18:12
IP人设打造 - IP人设是观众通过视频、直播等线上内容对创作者形成的直观印象 例如papi酱的标签是搞笑、幽默、分裂[2] - 打造IP人设需先提炼所有相关关键词 如案例中的美容院院长、美食达人、妈妈、外企培训师等标签[2] - 通过1.0到4.0版本迭代优化定位 案例最终定位为"让你美丽、有香气的护肤专家" 修改"有味道"为"有香气"避免歧义[3][4] 标签提炼模型 - 从工作、生活、个人状态三个维度提炼标签 工作标签如创业阶段可侧重职场经历[5][7] - 对每类标签进行1-10分打分评估 保留高分关键词 如工作类8分、7分、5分标签[7] - 经历展示分教育、职场、创业三部分 突出多领域能力 如腾讯产品经理和创投教练经历[7][8] SIGN高光时刻模型 - S(Success)维度:过往成功经验或自我效能 如表达能力、获得信任感[9] - I(Interest)维度:内在驱动力领域 需区分被动成功与真正热爱事项[9] - G(Growth)维度:天赋或快速学习领域 N(Need)维度:过程即带来满足感的事项[10] IP名片构成要素 - 核心结构为IP定位+IP故事+IP价值 包含名字、头像、人设、高光时刻等12个要点[12] - 价值共创需提炼2-3个擅长且用户需要的点 如"有趣、有料、有温度"标语[11] - 需附联系方式如个人微信二维码 增强私域引流效果与品牌信任度[11][12]
董宇辉不拧巴了,俞敏洪却被困住了
36氪· 2025-04-29 21:38
粉丝与带货表现 - 与辉同行抖音粉丝数达2865万,超越东方甄选的2859万 [5] - 过去三个月与辉同行新增粉丝超120万,东方甄选减少42万 [5] - 2024年与辉同行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成为抖音带货年榜第一 [7] - 2024年6-11月东方甄选GMV为48亿元,同比下降16.2% [7] - 2025年1-3月与辉同行稳居抖音带货月榜前五,东方甄选跌出前十 [8] 公司战略与运营 - 与辉同行明确为MCN机构,取得相关资质并签约主播 [25] - 东方甄选推行"产品+流量"双轨战略,计划布局线下体验店 [20] - 东方甄选试水智能零售柜,但重投入慢回报难见成效 [21] - 与辉同行8位素人主播粉丝合计突破300万,建立晋升机制 [25] - 董宇辉成立四家公司覆盖零售、文旅等多个领域 [26] IP与流量管理 - 董宇辉积极打造个人IP,发单曲、上综艺深化影响力 [10][35] - 东方甄选未能培养出接棒董宇辉的流量主播 [34] - 东方甄选直播间观看人次3.4亿,与辉同行达11.6亿 [21] - 东方甄选主播与公司管理矛盾频发,利益分配未理顺 [30][32] 业绩与挑战 - 2024年6-11月东方甄选净亏损0.97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6亿元 [19] - 与辉同行面临品控问题,低价商品品控风险较高 [27][29] - 东方甄选抖音订单数量同比减少16%,流量优势不再 [23]
董宇辉不拧巴了,俞敏洪却被困住了
36氪· 2025-04-28 16:53
粉丝与流量表现 - 截至4月26日,与辉同行抖音粉丝数2865万,东方甄选主账号2859万,首次实现反超 [2] - 过去三个月与辉同行新增粉丝超120万,东方甄选减少42万 [2] - 2024年与辉同行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成为抖音年度带货冠军 [4] - 2024年6-11月东方甄选GMV 48亿元,同比下降16.2% [4] - 2025年1-3月与辉同行稳居抖音带货月榜前五,东方甄选连续三个月跌出前十 [4] 带货业绩对比 - 与辉同行周年庆当天,董宇辉2小时带货2500万元以上,素人主播10小时带货5000万元 [9] - 跨年夜音乐会直播观看人数1800万,带货额5000-7500万元,东方甄选同期观看560万,带货额250-500万元 [9] - 东方甄选2024年6-11月持续经营业务营收21.9亿元(同比降9.3%),净亏损0.97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6亿元) [10] 战略与运营差异 - 与辉同行明确MCN定位,取得资质许可证并签约素人主播,8位素人合计粉丝超300万 [14] - 董宇辉成立四家跨行业公司,其中"兰知春序"试水自营品销售,2.4万件帆布袋秒售罄 [14] - 东方甄选推行"产品+流量"双轨战略,计划改造800个教学点为会员体验店,但进展缓慢 [10][11] 管理挑战 - 东方甄选主播顿顿公开抱怨公司沟通机制问题,暴露管理层与主播关系紧张 [18] - 俞敏洪承认未有效解决优秀员工管理问题,导致"小作文风波"等冲突 [19] - 与辉同行面临品控风险,曾因虾仁供应商违规启动退一赔三机制 [15][17] IP策略分化 - 董宇辉积极打造个人IP,发布单曲《吾乡》、参加综艺《周游记3》,获"人民文学奖" [22][24] - 俞敏洪后悔创办东方甄选,称遭受"三十年未遇的网暴",不再着力打造新主播IP [25][27] - 第三方数据显示东方甄选抖音订单量同比降16%,流量获取能力持续弱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