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搜索文档
特稿|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网· 2025-10-19 06:21
中国绿色发展核心理念与实践 - 新时代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 - 核心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1][3] - 该现代化范式为破解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了重要路径[5] 国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成就 -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 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 2%[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 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3] -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 - 获得“地球卫士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等全球性荣誉[3] 国内绿色产业发展与项目案例 - 杭州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湿地,通过截污疏浚、修复植被、发展新能源实现“蝶变”,被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2] - 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通过沙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环境、创造就业为南疆注入新活力[2] - 内蒙古鄂尔多斯驭“风”而上、逐“光”而行,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2]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7] 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 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培训、技术转让和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能力[7] - 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节水灌溉,在波黑发展绿色风电,在毛里塔尼亚通过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传授滴灌、光伏扬水、固沙方格等技术[4] - 中国专家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区域分享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态修复方法,推广“科技治水”经验[5][6] 全球气候治理承诺与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6]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6] - 中国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7]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
新华社· 2025-10-18 23:30
中国绿色发展核心理念与实践 -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1] - 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深度契合当今时代发展主题 [3]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重要路径 [5] 国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成就 -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3] - 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3] - 杭州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湿地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 [2]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年底实现锁边合龙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能源转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在能源转型中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驭“风”而上、逐“光”而行 [2]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7] - 中国计划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6] 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 中国与全球伙伴开展多元务实合作,技术包括滴灌、光伏扬水、固沙方格等,并在撒哈拉沙漠等地区应用 [4]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7] - 中国通过培训、技术转让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7] - 中国专家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区域分享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态修复方法,推广“科技治水”经验 [5][6] 国际社会评价与认可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度契合当今时代发展主题,为世界提供范例 [3]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指出中国成功实现绿色发展,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证明这对环境和人民福祉均有利 [3] -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国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引领者 [7]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猛禽监测量创新纪录
辽宁日报· 2025-10-18 08:33
监测成果与历史纪录 - 2025年度迁徙季监测猛禽总数突破10万只,连续第二年实现单季监测超10万只 [1] - 达成10万只监测量的时间较2024年提前10天,再次刷新中国大陆猛禽监测历史纪录 [1] - 截至10月16日,累计监测猛禽数量已达102362只,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2] - 10月2日记录到本年度首个“万猛日”,单日监测猛禽12077只,创年度秋季单日最高纪录 [2] 迁徙特点与数据分析 - 观测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 [3] - 前期迁徙高峰较2023年和2024年推迟约一周,与气温相对较高有关 [3] - 种类间波动明显,例如赤腹鹰数量从去年的17000多只下降至约11000只 [3] - 迁徙总量增长与繁殖地至南迁沿线保护状况改善、监测手段更科学及部分物种种群爆发性增长等因素相关 [3] 监测方法与技术应用 - 根据风向和猛禽迁徙方向灵活布设观测点位,多组志愿者协同监测 [2] - 7名核心监测员带领超过200人次的志愿者参与,保证数据准确性并丰富影像资料库 [2] - 运用红外热成像相机等科技手段,降低监测误差 [2] 物种记录与生态意义 - 本季已记录到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等20余种迁徙猛禽 [2] - 监测首周记录到东北地区首次记录的鹃头蜂鹰以及暌违十年的鹰雕 [2] - 连续刷新纪录被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预计本季极可能在10月底突破去年11万多只的纪录 [3]
文化中国行|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
人民日报· 2025-10-12 14:31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概况 - 系统是一种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生态农业模式,以稻田养鱼为核心,实现鱼肥田、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生态循环[6] - 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3] - 2024年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7] 系统生态价值与技术创新 - 系统拥有独特生态机制,鱼为水稻松土增肥并吞食害虫杂草,水稻吸收鱼粪残饵为养料并净化水质,形成和谐共生关系[7] - 在传统稻鱼共生基础上引入甲鱼形成闭环生态链,甲鱼吃福寿螺并控制病鱼,实现不洒药不施肥的有机种植[7] - 通过现代技术将田鱼鱼苗培育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年,建立120亩原种保护与孵化基地以保护种质资源[7] 产业经济效益与推广 - 采用稻鱼鳖共生模式的农场亩收入超万元,其中田鱼每斤70元亩产百斤,有机稻谷亩产千斤值4000元[7] - 该模式已从青田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8] - 系统已走出青田,例如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成功落地种植[7]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青田鱼灯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灵动的文化名片,其制作需经扎架糊裱彩绘装灯等20余道工序[11][12] - 鱼灯舞登上罗马巴黎布鲁塞尔等国际舞台,成为文化使者,向世界传播中国农耕智慧[13] - 农文旅深度融合,龙现村发展农家乐民宿和农耕体验活动,吸引杭州温州等地游客,并将农特产转化为精致伴手礼[11] 文创产品与研学发展 - 艺术家以稻鱼共生为永恒创作主题,开发石雕陶艺等文创产品,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用废弃石粉制作工艺品[14][15] - 主动对接欧洲市场推出稻鱼共生主题冰箱贴等产品,将文化名片推向国际[15] - 打造国际农遗研学营地,已接待2万多名孩子体验农耕活动,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16] 法规支持与品牌建设 - 《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于2024年6月5日正式施行,以法规形式支持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17] - 条例鼓励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广文化品牌[17] - 动画片《青田小田鱼》登陆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众多目光,助力品牌建设[17]
北大教授俞孔坚告别仪式安排公布!被追授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
南方都市报· 2025-10-11 20:30
他生前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也是享誉国际的景观设计 师,在国内外留下了众多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设计作品。"野草可以是美的""让市民记住乡愁""城市 应像海绵"……他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寄放着他珍重水土、 爱护生态的拳拳之心。 当地时间9月25日,巴西民航局新闻顾问路易斯·弗拉维奥·阿西斯·莫拉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称,调查工作 目前由巴西航空事故调查与预防中心主导。中国驻巴西大使馆表示,将继续协助善后。 当地时间9月23日,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南 都N视频持续报道,并推出长文《俞孔坚:"与水共生"的理想主义者,消失在"最后的伊甸园"》以表追 念。 10月11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获悉,该校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 授俞孔坚的告别仪式已定于10月18日(星期六)上午,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特别的是, 现场将准备野草、鲜花,供吊唁使用。俞孔坚在巴西开展生态考察时不幸遇难,被国际设计科学学会追 授"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 据俞孔坚教授家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 ...
书写绿色发展的巾帼担当——中国妇女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奉献实干
新华社· 2025-10-07 14:00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从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从大山深处到江河两岸,千千万万中国女性在美丽中国 建设中奉献实干、勇挑重担。她们以坚韧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治沙造林、志愿服务等领域书 写奋斗篇章,用责任和热爱诠释新时代巾帼担当。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90后"女孩初雯雯因守护野生河狸而广为人知。2019年,她发起为河狸种植灌木柳 的"河狸食堂"公益项目,种下了40多万棵灌木柳苗。如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蒙新河狸的种群数量 明显恢复。 为了吸纳当地牧民守护河狸,初雯雯团队曾沿着700多公里的乌伦古河流域走访牧民,一路宣讲。当地 很多牧民通过培训,成为自然保护巡护员。2021年,团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河狸方舟"公益项 目,在新疆富蕴县建起我国首个专业河狸救助中心。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发言的初雯雯动情地说:"很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 国家大力支持自然保护、青年人可以施展志向的伟大时代。我相信,这一份和谐就是这个世界该有的、 最好的样子。" 女性的信念与行动,在生态治理领域熠熠生辉。 在毛乌素沙地上,殷玉珍用40年的治沙行动,写下从沙窝里掘出"金窝"的人生答卷。 与此同时,李玉花还带 ...
中国正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47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与生态成就 - 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2] - 中国首批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 包括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武夷山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三江源国家公园 [1] - 塞罕坝经过几代林业人努力 从荒漠变为面积超过9万公顷的繁茂森林 [1] 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正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 - 中国并非盲目追求现代化 而是让技术发展服从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目标 [2] -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2] 可再生能源与绿色技术应用 - 中国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2] - 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2] - 许多大中型城市正在转变为绿色技术实验室 [2]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模式 - 在国家公园 农民和牧民等担任生态管护员和生态护林员 有利于自然保护并促进当地居民增收 [2] - 人与自然形成了良性共生关系 [2] - 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2]
追光的日子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30
文化内容出海 - 电视剧《山海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5] - 该剧在北美、东南亚、西亚、非洲多国实现跨文化语境播映,并获得98%的观众好评率[5] - 为贴近不同文化语境,该剧完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韩语、老挝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译制工作[5] 内容创作方法论 - 创作团队为《山海情》进行近5个月的面对面采访和实地体验,强调从土地里生长出的真实故事[6] - 拍摄驻地设在故事发生地闽宁镇,工作人员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体验真实生活细节[6] - 演员为塑造《装台》角色,提前一个月在西安城中村生活,与“装台人”一起干活,获取真实表演素材[18] 影视作品社会影响 -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获得不错成绩,并带动了新疆旅游发展[15] - 创作者认为作品成功在于把握时代脉搏,与当下观众共情,并建立在优质原著和真实人生故事之上[15] -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2》定位“客厅喜剧”,聚焦家长群微观社会窗口,呈现细微且充满温情的真实家庭故事[19] 舞台艺术创作与主题 - 舞剧《朱鹮》构思以日本佐渡朱鹮灭绝为分水岭,主题涵盖“美的和谐、美的毁灭、美的再生”[22] - 该剧通过舞蹈化、心理化叙述方式,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首演于日本[24] - 编导完成从《朱鹮》、《大河之源》到人工智能题材《深AI你》的“生态三部曲”创作[25] 新就业群体题材挖掘 - 音乐剧《在远方》创作前,主演深入快递员生活进行体验,了解“准时送达”背后的艰辛[29][30] - 作品通过描绘快递业从手推车到自动化分拣、无人机配送的变迁,展现行业飞速发展[30] - 该剧首演后获得快递员观众强烈共鸣,认为剧情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31] 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媒介 - 快手创作者通过平台进行超1800场秦腔直播,收获超23亿次观看量,并招收8岁小徒弟传承技艺[17] - 创作者环中国边境自驾旅行,记录不同地理形态下的文化,内容在抖音等平台传播[17] - 中国青年创作者通过分享本民族文化,激励粉丝群体,传递正能量[17]
人鹮情缘(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舞剧《朱鹮》创作背景与主题 - 舞剧以世界珍稀鸟类朱鹮为题材 朱鹮象征吉祥幸福 并与人类在农耕时代和谐共处 [2] - 朱鹮种群曾因人类现代化进程濒临绝迹 1981年在中国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2] - 舞剧创作采风始于日本佐渡 此地因朱鹮"阿金"离世标志着日本本土朱鹮灭绝 成为舞剧上下场的分水岭 [2] 舞剧《朱鹮》的艺术表达与内涵 - 舞剧在"古代 近代 现代"时间维度中承载"美的和谐 美的毁灭 美的再生"主题 [3] - 艺术表现上不依赖具体复杂故事或情节冲突 采用舞蹈化 心理化的叙述方式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3] - 舞剧结尾呈现24只朱鹮闲庭信步的场景 象征美的再生和本属于朱鹮的天空的回归 [3] 朱鹮保护成果与生态意识 - 朱鹮数量从个位数 百位数持续增长至千位数 反映国家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 [3] - 陕西洋县生态环境优良 任何受伤朱鹮均会被送至保护站受到精心呵护 [3] 编导的艺术创作历程与"生态三部曲" - 舞剧《朱鹮》于11年前在日本首演 并于去年从洋县开启10周年巡演 [4] - 编导于2020年编创舞剧《大河之源》 将焦点从自然延伸至文明的流长 [4] - 编导于2023年编创国内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 与《朱鹮》《大河之源》共同构成"生态三部曲" [4]
水的礼赞 颂的升华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作品核心艺术理念 - 作品根植于江苏独特地理风貌,以“水”为主要意象,传递“百川归海”的自然哲思,借水的流动与包容奏响文明颂歌 [1] - 核心艺术特色在于以音乐语言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进行当代转译 [1] - 作品实现了从“苏州的”到“中国的”再到“世界的”审美跃升,以中华美学方式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 - 作品结构承袭交响音乐的严密逻辑,延续中国传统音乐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各乐章以“江”“河”“湖”“海”对应不同水系 [2] - 在“江”章节中,古筝与琵琶以轮指技法结合低音声部持续音型营造历史纵深 [2] - 在“河”乐章用二胡群如泣如诉的旋律勾勒黄河的沧桑与奉献 [2] - 在“湖”部分依托箫、笛等吹管乐器写意描绘江南湖泊的烟波浩渺 [2] - 终章“海”调动全乐团音响资源,展现大海的浩瀚与包容 [2] 乐团演奏与技术创新 - 指挥以精准的指挥语言平衡各声部层次与张力,既保持传统民乐韵味,又凸显交响化的宏伟气势 [1] - 乐团演绎复杂的节奏叠置与音色对位,通过细腻的音色控制与动态对比表现“水”的万千形态 [1] - 乐团秉持中西合璧理念,立足民族调式与传统音色,大胆融入音簇、微分音等现代作曲技法以拓展民族乐器表现力 [2] - 柳琴、中阮等中音乐器承担丰富和声功能,低音笙等低音乐器构建坚实音响基底,使乐团声场层次更加立体 [3]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 在“湖”乐章里,评弹的节奏特征与昆曲水磨调的旋律韵味重组于现代交响音乐中,使苏州象征着胸怀江河湖海的中华文化 [3] - 作品平衡了“可听性”与“艺术性”,既有激动人心的旋律段落,也不乏哲思深度,满足专业听众与普通观众的不同期待 [3] - 这一平衡使作品有望走出专业音乐厅,走向惠民演出现场,实现艺术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