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口红利
icon
搜索文档
渐行渐远的红利:中国经济的新平衡
搜狐财经· 2025-10-18 14:49
中国经济转型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增长正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效率、优化分配和管理风险 [1] - 增长引擎需从依赖高储蓄和房地产转向依靠强消费、强服务、创新与民生 [3] - 通过结构再平衡与制度再升级,有望实现更稳健轨道上的加速增长 [3] 增长动力转换 - 需将“高储蓄、弱消费”模式调整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发动机的强消费和强服务模式 [3] - 金融体系需从“抱房地产大腿”转向“拥抱创新与民生” [3] - 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削弱经济的顺周期波动 [3] 制度与规则重塑 - 以公平和效率重塑规则,目标是做大劳动收入占比、做实公共服务、做优营商环境 [3] - 红利退潮意味着“新平衡”的开场,而非增长的终结 [1][3]
35岁天花板,终于破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16 12:09
政策变化 - 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和博士生放宽至43岁[5] - 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已将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年龄上限延至38岁,个别岗位放宽至40岁甚至45岁[7] - 打破35岁限制是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去年中央出台稳就业"二十四条"强调消除年龄等不合理限制[11] 历史背景与现状 - 35岁限制起源于1994年公务员招录,后扩展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35岁天花板现象"[8] - 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5岁上升到2022年的39.72岁,或已突破40岁大关[8][10] -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代初的68岁提高到79岁,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大幅拉长[10] 社会影响 - 80后和90后总人口超过4亿人,是各大代际中最为庞大的群体[12] - 30岁至49岁就业人群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其中30岁至39岁年龄段占比为27.6%[15] - 80后和90后是当前就业主力军,稳住该群体就业关乎社会稳定[15] 改革趋势 - 延迟退休方案将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至63岁,女性从55岁延长至58岁[10] - 未来一到两年,从国家到地方的考公考编都将取消35岁限制,38岁将成为新门槛[11] - 国务院批准大湾区、苏南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11]
35岁天花板,终于破了
虎嗅APP· 2025-10-14 17:11
公务员招录年龄限制放宽 - 202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38岁,应届硕士和博士生放宽至43岁[4] - 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已将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年龄上限延至38岁,个别岗位放宽至40岁或45岁[6] - 35岁门槛最早源于1994年公务员招录,后扩展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8]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 - 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5岁上升至2022年的39.72岁,预计目前已突破40岁大关[11][13] - 80后和90后总人口超过4亿人,比00后和10后多出数千万人,是就业市场主力军[28][30] - 30岁至39岁就业人群占比为27.6%,30岁至49岁就业人群占比超过50%[30] 政策背景与改革方向 - 中央出台稳就业“二十四条”意见,强调消除年龄等不合理就业限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18] - 国务院批准大湾区、苏南、杭甬温、成渝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重点包括畅通人才流动渠道[18] - 国家层面打破35岁限制是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未来一至两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将全面取消35岁限制[19][21] 社会经济影响 - 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代的68岁提高至79岁,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大幅拉长[13] - 延迟退休方案将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至63岁,女性从55岁延长至58岁[15] - 80后和90后群体处于“上有老下有小”阶段,积累了数十年工作经验,是社会稳定器[30][31]
到非洲挖掘人口红利!海尔滨化赛轮加码投资“新大陆”
齐鲁晚报· 2025-10-01 20:09
海尔埃及投资战略 - 采用“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策略,在充分了解埃及市场并开发出适配产品后,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制造基地 [2] - 埃及生态园一期于2024年3月投产,设计产能超150万台空调、电视与洗衣机,并已实现出口,获得家电行业出口增幅最快奖 [2] - 获得埃及政府“黄金许可证”,享受一站式服务以加速投资审批流程 [2] - 生态园布局全球最先进数智化生产线,计划于2024年底实现多联机本土化生产,提升埃及本土高端制造能力 [3] - 二期项目已提上日程,占地5万平方米,投资4000万美元,计划2026年四季度建成,生产冰箱冷柜及商用空调 [3] 埃及市场核心优势 - 人口结构年轻,年龄中位值为24岁,60%以上人口在30岁以下,山东年龄中位值为38岁,凸显巨大人口红利 [4] - 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熟练工月薪约1000元,低于泰国、越南、阿联酋和沙特 [4] - 扼守苏伊士运河,作为出口基地可辐射中东、欧洲及非洲市场 [3] - 2024年埃及经济总量达4030亿美元,与中国青岛和烟台两大城市经济总和相当 [8] 中埃经贸合作区发展 -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规划总面积7.34平方公里,已完成5.34平方公里开发,并计划向西再扩2.86平方公里 [10][11] - 合作区内现有150家企业,包括8家世界500强、14家中国500强及16家上市公司,形成八大产业聚集 [11] - 投资回收周期短,制造业企业长则5-7年,短则3-5年即可收回投资 [12] - 园区内已打通人民币结算通路,有效应对汇率风险 [12] - 水电燃气成本约为中国的一半,且低于东南亚国家 [12] 山东企业对非投资动态 - 2024年1-8月,山东省对非洲投资达2.4亿美元,派出劳务人员3300多人,北非地区占据重要份额 [8] - 滨化集团于2024年在中埃合作区投资5亿美元建设绿色氯碱项目,紧跟埃及工业体系升级步伐 [12][14] - 赛轮轮胎计划投资2.91亿美元在埃及建设年产能360万条子午线轮胎的生产基地 [14] - 森麒麟摩洛哥工厂已于2024年9月投产,双星轮胎一期投资2.5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制造基地也已奠基 [14] 北非地区重点投资行业 - 埃及建筑业储备项目超过5600亿美元,零售业预计未来四年增长11% [8] - 埃及拥有世界最优质棉花,便宜人力资源为发展纺织服装业提供机会 [8] - 医药耗材、农产品加工、电商、工业园开发、新能源设备和组装被列为北非五国重点投资行业 [8] - 埃及汽车产业发展战略(2024-2030)目标年产40万至50万辆汽车,旨在将埃及打造为非洲汽车制造中心 [14]
日本被印度超了
创业邦· 2025-09-30 11:49
印度经济规模与增长前景 - 印度经济规模已突破4.19万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5] - 印度经济有望于3年内超过德国[6] - 未来两年,印度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GDP增速唯一超过6%的经济体,而日本和德国的增速分别为+0.6%和-0.1%[8][9] 人口结构与红利 - 印度人口总数已超过中国,拥有约5.94亿劳动力人口(15-64岁),平均年龄为28岁[17] - 未来20年印度将新增1.8亿壮劳力,预计到2050年左右达到人口峰值16.8亿[18][19] - 印度劳动参与率仅约50%,女性劳动参与率不足10%,全国约52%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非活跃状态,青年人口失业率长期维持在25%以上[33][34][35] 教育体系与人口素质 - 印度有2.8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的37%[24] - 印度大学数量从2015年的760所增加至1213所,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扩张[31] - 中国大陆的文盲率已从90年代的15.9%降至2.67%,展示了通过教育提升人口素质的路径[27][30] 产业结构与挑战 - 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14.3%,在全球出口市场中仅占1.8%[49] - 服务业是印度经济的顶梁柱,GDP占比超过60%,其中IT行业海外外包业务占全球55%,贡献全国9%的GDP[50][51] - 印度未经历彻底的土地改革,地主力量庞大导致工业征地成本高昂,严重阻碍工业化进程[42][44][45] 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结构 - 印度前1%人口的收入占比达到22.6%,财富占有比例超过40%[69] - 后50%人口的收入占比从23%迅速下滑至15%,全国90%人口的收入在平均线以下,2.24亿人受到长期饥饿影响[69][70] - 2014-2023年,印度亿万富豪的净资产增长超过300%,是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的10倍[68] 宗教与社会变革 - 印度教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消弭了底层对贫富差距的不满,是维系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75][77][78] - 现代化改革与宗教认同之间存在矛盾,可能对国家的立身之本造成冲击[80][82] - 随着教育普及和人口流动,部分低种姓人群实现了阶级跃迁,传统观念受到挑战[86][87][88]
人口红利仍在,3亿农民如何进城?
36氪· 2025-09-29 13:15
城镇化发展阶段 - 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进入快速发展中后期,标志着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1] - 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未来存量空间盘活优化将从城市范围拓展至国土空间全域范围 [1] - 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处于30%-70%区间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67%符合此规律 [1] 人口与劳动力结构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2] - 2024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2] - 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 [2] 农民工住房需求与挑战 - 3亿农民工中在城市扎根比例偏低,进城农民工在城购房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农民落户意愿持续较低 [3] - 城市权利不充分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需要保护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利益 [3] - 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工,政策支持可降低购房成本并附加其他支持,大幅增加进城买房的含金量 [3] 未来政策方向 - 需加大多渠道分类解决进城人口住房需求力度,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4] - 可支持农民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并给予奖补,让其平等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4] - 大城市高房价下,保障房能让大多数农民工更有机会在城市落脚 [3]
日本被印度超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9 11:50
印度经济规模与增长前景 - 印度经济规模已突破4.19万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6] - 印度有望在3年内超过德国,未来两年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GDP增速唯一超过6%的经济体[6] - 相比之下,日本GDP增速为+0.6%,德国为-0.1%[6] 人口结构与红利潜力 - 印度人口总数已超过中国,拥有约5.94亿劳动力人口(15-64岁),平均年龄仅28岁[11] - 未来20年印度将新增1.8亿壮劳力,预计2050年达到人口峰值16.8亿[11] - 目前印度劳动参与率仅约50%,女性劳动参与率不足10%,全国约52%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非活跃状态[13] - 青年人口失业率长期维持在25%以上[13] 教育体系与人口素质 - 印度有2.8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的37%,但文盲大多数是老人和受宗教压迫的女性[13] - 印度大学数量从2015年的760所增加至1213所,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扩张[13] - 通过普及教育,印度正致力于提升人口素质,为未来人口红利爆发奠定基础[13] 经济结构与制造业挑战 - 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至14.3%,在全球出口市场中仅占1.8%[18] - 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0%,其中IT行业海外外包业务占全球55%,贡献全国9%的GDP[18] - 工业化进程受阻于征地成本高昂,地主力量庞大且与地方政府利益绑定,严重阻碍工业发展[16] 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矛盾 - 印度前1%人口的收入占比达到22.6%,财富占有比例超过40%[23] - 后50%人口的收入占比从23%迅速下滑至15%,全国90%人口收入在平均线以下[23] - 2014-2023年,印度亿万富豪净资产增长超过300%,是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的10倍[23] - 全国有2.24亿人受到长期饥饿影响[23] 宗教与社会变革 - 印度教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消弭了底层人对贫富差距的不满情绪[26] - 现代化改革必然会削弱或扭曲宗教认同感,这对依赖印度教维系国家认同的印度构成根本性矛盾[26] - 随着教育普及和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印度人开始"开智",传统精神枷锁受到冲击[29]
国家统计局:16-59岁年龄人口占比超六成,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新京报· 2025-09-28 19:52
人口总量与结构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 位居世界前列[1] - 2024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 占总人口的60.9%[1] -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1] 城镇化与区域分布 - 2024年末城镇化率为67% 城镇人口为94350万人[1] - 城镇化率相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持续提高[1] - 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为56702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重40.32% 相比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人口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1] 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 - 2024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 相比2020年提高1.07岁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1] - 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 相比2020年提高0.46年[1] -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 相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1]
国家统计局:人口规模总体稳定,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央视网· 2025-09-28 10:01
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位居世界前列 [1] - 2024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0.9% [1] -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依然存在 [1] 人口地域分布特征 - 2024年末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达67.00% [1] - 城镇化率较2020年末提升3.11个百分点 [1] - 东部地区常住人口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0.32%,较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1] 人口质量发展指标 - 2024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0岁,较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 [1] - 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较2020年提高0.46年 [1]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较2020年提升4.81个百分点 [1]
国家统计局: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优势依然明显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国家统计局· 2025-09-28 09:59
民生发展基础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140828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85798万人占总人口60.9% [2] - 城镇化率67.00%较2020年提升3.1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人口占比40.32%提高0.30个百分点 [2]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9.0岁较2020年提高1.07岁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21年提高0.46年 [2] 就业结构优化 - 2024年末城镇就业人员47345万人较2020年增加1074万人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8.8%提高1.1个百分点 [3] - 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1%较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 [3] - 农民工规模29973万人较2020年增加1413万人 进城农民工规模稳定在1.3亿人左右 [14] 居民收支增长 -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较2020年增加9125元 年均实际增长5.5% [4] -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较2020年增加7017元 恩格尔系数29.8%下降0.4个百分点 [4] - 城乡居民收入比2.34较2020年下降0.22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5] 社会保障体系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3162元较2020年提高262元 [6]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亿人 人均财政补助标准670元较2020年增长21.8% [6] - 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798.1元/月和593.9元/月 较2020年增长17.8%和19.5% [7] 教育医疗发展 - 高等教育在学规模4846万人较2020年增加663万人 教育经费总投入6.5万亿元增长21.8% [8]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23张较2020年增加0.77张 执业医师3.40人增加0.50人 [9] - 2023年总诊疗人次95.5亿较2020年增长23.4% 入院人次3.0亿增长31.2% [9] 文化消费升级 -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5元较2020年增长67.8% 占消费支出比重3.4%提高0.7个百分点 [10] - 网络视频用户10.7亿人较2020年增长15.5% 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66600亿元增长73.2% [11] - 博物馆数量7046个较2020年增长21.7% 公共图书馆活跃读者1.1亿个增长9.8% [10] 重点群体保障 - 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较2020年增加4934元 年均实际增长7.8% [13] -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85%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2.5万户 [16] - 儿童福利保障标准较2020年提高375.8元/月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633个增加381个 [15] 生活品质提升 - 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51.2辆较2020年增长38.0% 空调拥有量150.6台增长28.0% [18] - 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比43.4%较2021年提高0.3个百分点 [19] - 群众安全感连续5年保持98%以上高水平 研发人员1079.7万人较2020年增加324.4万人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