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
搜索文档
破障通渠促流动 一体服务惠民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四
新华社· 2025-07-10 00:0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 劳动力市场优化 - 成都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在人社部门协调下35天内招聘1.02万人 其中37%来自成都市 63%来自四川其他市州和省外 [2] - 川渝两地建成就业大数据中心和预警监测体系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共享 并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打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户籍限制 [3] - 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汇集39个服务事项 涵盖招聘求职 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 [3] 跨区域协作案例 - 粤桂协作带动广西38.86万农村劳动力赴粤就业 34.84万在广西就近就业 [4] - 江苏无锡 连云港组织25家企业赴贵州 云南招聘 提供2400余个跨区域岗位 [4] - 深圳龙华区与广西凤山县共建"龙凤就业+"平台 形成劳务输出稳定供给链 [3] 技术赋能就业服务 - 重庆集成2200余万劳动力需求与370万户企业用工数据 实现精准人岗匹配 [4] - 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接入DeepSeek大模型 通过数据分析提升政策理解与人岗匹配精度 [4] 人才流动壁垒破除 社保政策改革 - 杭州余杭区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线上参保 江西籍自由职业者无需本地户籍即可办理 [6] - 川渝地区创新养老保险转移定期结算机制 资金划转时间从30天压缩至3天 [7] - 全国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推动"人随岗走 保随人转"的跨区域流动模式 [7] 公共服务协同 - 工伤保险跨省结算在川渝试点 重庆尘肺病患者在成都实现直接刷卡就医 [9] - 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香港工程师职称互认 首批207人获内地对应职称 [9] - 京津冀三地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时职称证书可直接用于晋升申报 [9] 政务服务一体化 社保卡功能拓展 - 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9亿 电子社保卡签发量10.9亿张 集成就医购药 交通出行等多项功能 [11] - 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开通99项跨地区服务 累计服务量83.36亿人次 [11] - 河北参保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实现无备案直接刷社保卡就医 [11] 区域通办实践 - 广东"粤省事"平台整合百项民生服务 日均业务量超300万笔 零跑动率超90% [12] - 长三角实现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 40类电子证照跨省互认 [12] - 成渝推进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 覆盖就业 社保等四大公共服务体系互联互通 [12]
某新势力世界模型负责人休假。。。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4 18:27
自动驾驶行业人才流动现象 - 某新势力智驾核心团队不稳定,端到端负责人已离职,世界模型负责人带病休假,仅量产部门负责人仍在岗 [5] - 智驾一号位对新模型量产持乐观态度,认为将取得断代式领先,但端到端和世界模型技术核心人物动荡可能影响研发 [5] - 行业普遍存在人才高频流动现象,阶段性表现突出的公司往往面临更严重的人才流失 [6] 新势力技术路线与人才策略 - 公司倾向于根据技术迭代更换团队,例如从无图城区转向端到端时更换一批人员,再转向VLA时又更换一批 [9] - 人才被视作短期资源,项目完成后价值周期缩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感并加速跳槽 [10] - 部分技术大牛选择离职创业,因资本追捧且希望掌握自身发展主导权 [10] 行业案例与影响 - 另一家新势力曾聚集大量顶尖人才,但近年核心人员持续流失,包括智驾一号位,现有领导者多依赖资历晋升,技术表现下滑 [7] - 公司管理层未积极解决人才动荡问题,可能认为技术路线变更需匹配人员调整 [8] 自动驾驶技术社区与资源 - 存在近4000人规模的行业交流社区,覆盖300+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30+技术栈学习路线 [14] - 社区内容涵盖感知、定位、规划控制等领域技术方案,并整合行业动态与招聘信息 [14] - 提供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VLA等专业课程,涉及多个前沿技术方向 [15]
又有卖方顶级大咖离职!荀玉根不再担任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月发布《宁做乌龟,不做兔子》公开文章
新浪证券· 2025-06-25 13:10
人事变动 - 荀玉根将不再担任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 [1] - 荀玉根离职后的去向暂不明朗 国泰海通证券未发布公开声明回应 [2] - 原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已于今年5月加盟东方证券 担任研究所所长 [2] 合并影响 -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完成"世纪合并"后 核心业务条线持续经历整合阵痛 [2] - 荀玉根4月履新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 仅两个月后闪电离任 [2] - 合并后荀玉根职位不升反降 从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调整为首席经济学家 [3] -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由富通基金董事长路颖出任 [3] 人才流失 - 国泰海通证券虽拥有286名分析师团队 规模仅次于中金公司 但核心人才持续出走 [3] - 海通证券银行团队首席林加力及团队成员徐凝碧 董栋梁相继加盟国海证券 [3] - 海通证券煤炭团队首席李淼及团队成员王涛 朱彤转投东方财富证券 [4] - 海通证券化工团队联席首席孙维容及分析师张恒晅 郭好格加入西部证券 [5] 行业趋势 - 券商合并带来规模优势 如投行 资管等领域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但也导致文化冲突 薪酬差异和职位重叠等问题 [3] - 核心人才离职常带动团队成员集体流动 形成"定向输血"现象 为中小券商带来研究实力跃升 [5] - 荀玉根下一站选择可能成为行业风向标 若加盟中小券商或加剧人才争夺 若转向买方则反映卖方研究式微 [5] 个人背景 - 荀玉根2011年加入海通证券 从策略分析师晋升至研究所所长 成为业内"全满贯"得主 [2] - 2023年底接任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 上任不到一年因合并调整职位 [3] - 在告别文章中表达"宁做乌龟 慢慢变富"的职业理念 [5]
《人才趋势2025》报告发布:人才流动加速,薪酬和技能缺口成企业招聘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6-03 17:51
核心观点 - 中国大陆就业市场保持韧性 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 完成1200万人以上目标 人才流动平静期可能结束 积极求职者比例同比上升5% 约三分之一职场人寻求新机遇[1] - 雇主需通过提供清晰价值主张来吸引契合人才 技能匹配度超越企业文化成为招聘首要挑战 求职者在薪酬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1][2] - 雇主与员工在人才发展诉求上存在显著认知偏差 特别是在培训机会重要性评估上[4] - 企业道德与价值观重要性显著提升 从2024年第七位跃升至求职者关注因素第五位 但雇主普遍低估其影响力[4][5] - 中国大陆职场人生成式AI工具使用率达57% 领先全球平均水平45%和亚太区均值54% 其中86%认可其提升效率 85%表示能聚焦更具价值工作[6] - 仅27%员工认为雇主提供充分AI指导 42%员工担忧AI威胁岗位安全 企业需清晰传达AI战略和政策[7] 招聘环境 - 中国大陆招聘压力低于全球和区域市场 仅20%雇主过去一年经历招聘困难 14%面临人才留存挑战[2] - 技能匹配度成为2025年招聘面临的首要挑战 超越企业文化契合度[2] - 求职者对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期望不断提升 反映雇主需求与求职者能力匹配度下降[2] 人才流动因素 - 薪资待遇仍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首要因素 职业发展受限次之[4] - 员工将培训机会视为职业流动第三大因素 但雇主认知中其重要性仅排第八[4] - 激励与奖励机制连续两年成为求职者首要考量因素 薪酬总包仍是关键[4] 认知偏差分析 - 雇主高估企业品牌吸引力 自评列为职位优势第五位 但该因素未进入求职者关注前十名单[5] - 雇主低估企业道德与价值观影响力 自评排名第十位 与求职者实际关注第五位形成显著落差[5] - 求职者关注因素前十包括:激励奖励、更高薪酬、职业发展路径、培训发展、企业道德价值观、奖金方案、企业文化、工作灵活性、领导团队、医疗福利[6] - 雇主认为吸引因素前十包括:更高薪酬、职业发展路径、激励奖励、奖金方案、企业品牌、培训发展、领导团队、办公地点、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价值观[6] 技术应用影响 - 中国大陆职场人高频使用生成式AI工具比例达57% 全球平均水平45% 亚太区均值54%[6] - 86%使用者认可AI提升效率 85%表示能聚焦更具价值创造性工作[6] - 仅27%员工认为雇主提供充分AI指导 11%从业者未经支持自带AI工具工作[7] - 42%员工担忧AI威胁岗位安全 中层管理人员焦虑更为突出[7] 职场发展趋势 - 职场呈现办公室优先文化主导特点[7] - 领导层高可信度优势明显[7] - 职场包容性仍显不足[7]
车企挖墙角,好事坏事?
36氪· 2025-05-25 14:02
吉利的人才培养与行业挖角现象 - 吉利通过全球投资收购和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并培养了大量汽车人才 成为新造车势力挖角的主要目标[2] - 李书福在直播中半调侃地指出 几乎所有中国新造车势力都从吉利挖人 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 这些企业难以造车[2] - 吉利投入大量时间资金培养人才 却被其他企业截胡 损失巨大 自称汽车行业"黄埔军校"[4] 车企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 - 汽车行业需要长期沉淀 员工精进需要高昂投入 人才流失导致沉没成本和技术外泄[5] - 小米汽车高管胡峥楠和于立国均来自竞争对手 带来原公司的经验和资源[7] - 吉利诉威马案中 40名高管集体跳槽并利用吉利技术为威马申请12件专利 维权耗时6年[10] 人才流动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 人才流动推动中国汽车整体发展 合资时代引进国外人才 电动化时代促进技术普及[11] - 万钢在奥迪11年的经验为其领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基础[11][13] - 2017年200多位传统车企高管加入新势力 加速了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13] 人才流动的双向价值 - 传统车企高管加入新势力不仅为高薪 也为突破职业天花板和发挥才能[15] - 周治平在东风长安一汽的多重经历使其在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16] - 适度流动激活行业 但威马式恶性挖角不可取[16] 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与对策 - 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达103万人 高层次人才极度紧缺[17][19] - 长城汽车通过股权激励覆盖1.2万员工 提升忠诚度 高合却因薪资打折打击员工积极性[19] - 行业需改善员工生存环境 任正非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21]
王萌:吸引美国外流人才,欧洲准备好了吗?
环球网资讯· 2025-05-12 06:54
欧洲吸引美国科研人才的举措 - 法国宣布通过"法国2030"公共投资项目额外拨款1.13亿美元吸引外国科研人员赴法工作 [1] - 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投入5.66亿美元专项资金打造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1] - 欧盟及其成员国构建系统化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包括欧盟蓝卡 法国人才护照 德国技术移民法等 [2] 美国科研人才外流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科研人员海外求职申请同比增长32% 浏览海外工作机会人数同比增加35% [2] - 3月份美国科研人员浏览海外工作机会人数飙升至68% [2] - 超过70%的美国科研工作者计划离开美国 [2] 欧洲吸引人才的优势 - 欧洲拥有全球32个世界五百强国家中的16个 占比达50% [3] - 欧洲在工程制造 生命科学 绿色科技等领域孵化创新中小企业 [3] - 欧盟"地平线欧洲"项目2023年资助超过1.5万个跨国研究项目 [3] - 欧洲国家包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前25名中的17席 [3] 欧洲吸引人才的短板 - 法国研究和高等教育预算从2024年314.3亿欧元减少到2025年310.7亿欧元 [3] - 德国研究人员平均年薪5.46万欧元 远低于美国科学家10.11万欧元的水平 [4] - 欧洲在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方面较弱 产业化应用相对滞后 [4]
从“追城市”到“追产业”,技术人才开始流向非一线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21:04
技术人才流动趋势 - 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如佛山、东莞、惠州正形成技术人才集聚效应,东莞2025年一季度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超70% [1] -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仍强,但东莞、杭州、合肥等城市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均超70%,郑州、合肥、东莞、重庆等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投递增速超30% [3] - 跨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3.22%,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成为人才流动新势力 [3] 产业集群与人才吸引力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加速,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东莞智能终端、惠州新型储能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头部企业如华数机器人、华为、亿纬锂能等产业链辐射效应重构区域人才版图 [4] - 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城市人才竞争力核心要素,珠三角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专业技术工程师招聘需求增长约10% [5] - 完整产业集群(如锂电)、地方政府人才政策支持、较低生活成本是吸引技术人才三大关键要素 [6] 企业招聘与人才匹配 - 亿纬锂能惠州总部外地员工规模显著,每年新增招聘需求约1000人,2025年春季招聘活动中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岗位占比超70% [6] - 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高度匹配,区域创新生态和配套设施完善推动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流动 [6] - 企业品牌与产业平台是吸引人才第一步,区域产业集群认可度(如"杭州六小龙")对招聘效果有显著影响 [6] 人才择业观变化 - 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流动呈现"先选企业,再选城市"趋势,产业优先于区位的择业观重塑高端人才区域分布格局 [3] - 求职者更关注企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如科顺股份沥青焦化研究方向吸引材料与化工专业人才 [3] - 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人才选择东莞因大湾区融合优势为全链条创新提供理想土壤 [2] 城市发展要素 - 房价、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人才政策是技术人才判断城市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7] - 三四线城市岗位资源倾斜政策与可控生活成本、活力生活方式结合,有望吸引更多技术人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