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融合

搜索文档
第一创业晨会纪要-20250624
第一创业· 2025-06-24 11:15
核心观点 - 美国纽约州计划建造大型核电设施,代表美国核电建设重启,利好中国电站主机制造企业和港股矿业公司;中国管制芬太尼核心原料中间体,叠加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基本结束,后续市场大概率回暖;5月光伏新增装机量暴增,下半年装机量或下滑、组件价格或腰斩,光储融合或成破局关键;受政策和市场预期影响,白酒板块持续调整,需求端改善仍需时间 [1][2][5][7] 产业综合组 - 23日报道美国纽约州将建大型核电设施,是15年来美国新建首座大型核电站,州长指示公共电力公司增加至少1GW新核能发电,代表美国核电建设重启 [1] - 美国核电重启利好中国电站主机制造企业,因全球核电站很多大型铸锻件从中国进口;还会带来釉矿价格上涨,利好港股矿业公司 [1] 先进制造组 - 5月光伏新增装机量92.92GW,同比大涨388.02%,我国光伏累计装机正式突破1TW [5] - 新老政策切换催生抢装大限,推动光伏新增装机量暴增 [5] - 抢装透支未来需求,预计下半年装机量或快速下滑、组件价格可能腰斩,产能过剩使很多企业在价格战中出局,行业集中度提升,高负债中小组件企业和P型产能占比过高企业受重大打击 [5] - 抢装风波后,光储融合或成破局关键,配置储能提升项目经济性,利好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等企业 [5] 消费组 - 受政策影响,市场对公务接待预期引发白酒板块持续调整 [7] - 人民网发文强调执行政策应精准划界,目前茅台批价仍下行且未企稳,预收情况持续下降,反映中下游进货意愿待改善 [7] - 消费复苏中,白酒需求受经济环境影响大,需求端实质性改善仍需时间 [7]
光储融合渐成趋势,储能与科技巨头组CP
华夏时报· 2025-06-19 22:37
光储融合发展趋势 - 光储一体化成为新能源行业必然趋势,储能成本长期仍有下降空间 [2][3] - 光伏与储能产业协同共生,光储融合正在重塑新能源发展格局 [2] - 储能系统通过"移峰"和峰谷套利提升终端收益率,推动装机需求快速增长 [3] 储能行业增长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增长超130% [3] - 未来三年储能行业规模有望跃升至500-800吉瓦时 [4] 企业战略合作动态 - 海博思创与华为数字能源深化合作,聚焦技术融合、生态共建及市场开拓 [5][6] - 合作内容包括联合推进光储发电机应用、智能光伏与储能技术创新、数字能源生态共建 [6] - 华为通过合作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强调协作效应可平衡高峰与低谷期 [6] 头部企业布局 - 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东方日升等光伏领军企业加速布局储能赛道 [2][4] - 海博思创国内储能装机量排名第一,服务"源-网-荷"全链条客户 [5] - 华为数字能源覆盖全球三分之一人口,技术积累涵盖电力电子、AI及云计算 [5] 技术应用方向 - 光储融合技术重点应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及智能运维场景 [6] - 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结合推动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7]
光储融合新标杆!海博思创与华为数字能源共建绿色能源生态,开启全球协同新篇章
第一财经· 2025-06-18 17:00
战略合作签约 - 海博思创与华为数字能源在SNEC 2025国际太阳能展上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光储融合解决方案 [1] - 合作标志着双方从"战略携手"进入"价值共生"新阶段,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树立行业合作新范式 [1] 合作三大方向 - 第一方向:融合光伏与储能科技,联合推进光储发电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重点覆盖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光储融合及智能运维领域 [2] - 第二方向:共建数字能源创新生态,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及解决方案联合创新,孵化面向未来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2] - 第三方向:拓展全球市场合作,依托双方全球布局优势,推动先进数字能源技术及解决方案的国际落地 [2] 技术协同突破 - 通过智慧储能与数字新能源的深度耦合,实现光储解决方案的深度协同,突破传统"拼凑式集成"模式 [3] - 储能系统在光伏波动场景下可提升响应速度与能量利用率,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效"稳定器"功能 [3] 行业价值共创 - 海博思创强调合作不仅是商业强强联合,更是构建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的零碳征程 [4] - 华为提出"新能源马拉松"理念,认为合作将加速能源智慧升级,推动新能源成为全球主力能源 [4]
跨界工商储!这家AI企业拟100%收购阳光优储
行家说储能· 2025-06-17 19:25
公司动态 - 泰禾智能拟以不超过5000万元收购控股股东阳光新能源全资子公司阳光优储100%股权,以拓展工商业用户侧储能业务 [1] - 本次交易为跨界收购,公司此前无工商业用户侧储能业务经验和技术人员储备,但认为对整体经营影响较小 [3] - 泰禾智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64亿元(同比增长10.68%),净利润2146.96万元(同比增长89.89%) [3] - 阳光优储2024年营收1977.61万元(占泰禾智能营收3.51%),净亏损613.21万元;2025年1-3月营收1570.29万元(占比15%),净亏损2265.66万元 [5] 业务布局 - 泰禾智能当前核心业务为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和智能包装装备,在光谱检测、智能算法和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方面有技术积累 [3] - 阳光优储成立于2023年2月,注册资本2亿元,专注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 [5] - 阳光优储投资运营的工商业储能电站规模位列安徽省前列,采用阳光电源PowerTitan液冷储能系统和阳光新能源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5][7] - 阳光优储参与项目包括:安徽友进冠华工商业储能电站(35MW/70MWh)、安利股份用户侧储能电站(12.5MW/25MWh)、广悦化工用户侧储能电站(75MW/150MWh) [7] 技术协同 - 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正向市场化价值驱动转型,AI自动化预测电力市场变化成为趋势 [4] - 泰禾智能在工业AI视觉识别、光谱检测、智能算法方面的技术积累,可能应用于储能系统安全监控和智能运维场景 [4] - 收购后或将AI视觉识别等技术导入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电站的安全监控和智能运维 [4] 战略意图 - 阳光新能源为阳光电源旗下子公司,专注于光伏新能源项目开发,2023年12月已宣布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7] - 阳光新能源估值达193亿元,接近独角兽级别,此次交易可能为未来资本运作铺路 [7] - 交易完成后将签署协议规避阳光新能源旗下其他子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 [8]
浚辉新能源:深化光储融合战略,领航全球化布局
中国能源网· 2025-06-17 18:08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成立14年,长期深耕海外市场,近年来积极拓展国内业务 [1] - 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储能制造、海外组件经销、光伏与储能投资 [1] - 储能制造专注于户用储能领域,产品以标准化、分销场景为主,契合海外市场需求 [1] - 海外组件经销代理天合、隆基等头部品牌,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德国等地设有分公司,海外渠道超400家 [1] - 光伏与储能投资以资方角色参与项目,形成制造、经销、投资协同发展的业务模式 [1] 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 - 业务涵盖大储、工商业储能及户用储能 [2] - 重点展示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可应用于高端酒窖、鱼缸养殖、新风系统及安防等领域 [2] - 针对海外客户推出整合电池、逆变器及控制系统的一体化储能设备,简化安装流程 [2] - 大储面向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参与大型储能项目 [2] - 工商业储能针对项目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 - 户用储能主推光储融合解决方案,涵盖并网/离网一体机及高、低压产品 [2] 行业趋势与战略 - 新能源未来增量将主要来自工商业储能及户用储能市场 [2] - 新能源出海成为趋势,公司凭借十余年海外渠道积累具备先发优势 [2] - 公司将持续推进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1] - 公司紧跟行业变化,提前谋划、多方位布局应对国内储能行业竞争 [2]
SNEC:光伏寻找新坐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22:21
行业现状与展会观察 - 国内光伏行业处于周期性调整低谷阶段,但头部企业仍斥重金参展SNEC PV展会,三天参展人次达50万,现场热度不减[1] - 头部企业积极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合作及新生态构建,试图跳出单纯"制造"定位[1] - 行业共识表明企业经营实际状况仍面临挑战,存活下来的企业需应对行业调整期的艰辛[1] 技术创新与竞争格局 -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强调光伏产业需回归技术创新,解决主力能源面临的问题[2] - 当前光伏技术以"小创新"为主,电池环节TOPCon、BC、HJT三类N型技术同台竞争,创新节奏放缓[2][3] - 晶科能源TOPCon组件量产功率达670W,效率24.8%;隆基绿能HIBC技术组件功率超700W,效率25.9%;通威股份HJT组件功率达790.8W,效率25.46%[2] - 行业对组件新品反应平淡,认为技术差距不大,TOPCon技术红利两年内耗尽,利润空间压缩影响创新热情[3][4] -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TOPCon、BC、HJT技术伯仲之间,未来钙钛矿叠层电池才是技术突破关键[4] 行业调整与产能策略 - 自2023年Q4起行业开启深度调整,组件企业达成自律避免价格战,硅料企业探索"以大收小"去产能方案[5] - 头部企业一致表态短期内不再新增产能,晶科能源强调谨慎对待国内外扩产,爱旭股份转向产品结构调整[5] - 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指出价格战已无意义,头部硅料企业正沟通产能整合方案[5] 光储融合与业态创新 - SNEC展会上"光储融合"趋势显著,企业转向综合能源、智慧能源系统方案,光伏产品仅作为其中一环[6] - 正泰集团、天合光能、协鑫集团等明确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商定位,拓展源网荷储协同应用场景[6] - 专家指出新能源需通过配储、虚拟电厂、绿电直连等模式构建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6] - 协鑫集团朱共山认为光伏正从电源角色进化为能源生产-储存-消费枢纽,技术、市场、政策三重变量驱动产业重构[7][8]
亟待穿越周期 光伏行业洗牌加速 AI赋能等成破局新风向
南方都市报· 2025-06-13 21:4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SNEC展会传递"破除内卷"信号,行业面临供需失衡与价格战,主产业链企业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亏损超400亿元 [1] - 展会呈现"冰火两重天":3000多家企业参展、超50万人次观众涌入,但产业链普遍亏损 [1] - 全环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破产无法有效化解困境,闲置产能常被接手继续生产 [2] 供给侧改革路径 - 行业共识推动供给侧改革,需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政策强制约束"组合拳去产能 [2] - 头部企业计划设立大基金整合优质产能,硅料、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等环节均需大规模整合 [2] - 企业需严控新增产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一季度为改革关键窗口期 [2][3] 技术创新与新模式 - AI赋能的智慧能源管理、光储一体化、能源资产化运营成为新方向,取代传统参数竞争 [4] - 蜂巢能源推出"热复合飞叠短刀"储能电芯,展会首日获2.1GWh订单,并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4] - 虚拟电厂通过AI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网调度,提升稳定性并增加小业主收益 [5]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 AI技术应用于微观能源管理,如时序算法预测风光功率、用户负荷及电碳市场价格 [5] - TCL光伏科技推出"电碳业务",打通绿电生产至碳资产交易全链路,创造新盈利模式 [5] - 企业竞争维度重塑,东方日升、爱旭股份、隆基绿能等聚焦"光伏+储能+AI"全链解决方案 [6]
透过SNEC,能源行业有哪些新变化?
36氪· 2025-06-13 15:41
2025 SNEC光伏展览会核心趋势 1 光储融合成为主流 - 光伏、储能企业集中发布光储融合类产品,如正泰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东方日升光储全场景解决方案 [3] - 新能源占比提升导致电力系统面临间歇性挑战,储能可平滑出力曲线并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 [3][4] - 国家能源局新型电力系统试点政策明确构网型技术、虚拟电厂等方向,均需储能支撑 [4] - 正泰在上海部署城市级虚拟电厂,结合AI系统实现"AI+虚拟电厂"模式,湖北黄冈项目配备62MW光伏和17.5MW/35MWh储能 [6] 2 运营商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 - 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冲击传统固定电价模式,推动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7][8] - 增值服务模式包括工商业光伏合同能源管理(EMC)、户用光伏BIPV一站式方案、集中式电站渔光/牧光复合收益 [8] - 正泰安能展示"综合能源+综合服务"沙盘,涵盖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及城市家庭定制方案如"泰墅绿能"高端私宅绿电方案 [9] 3 ESG理念深度渗透 - SNEC首次推出"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论坛高频讨论ESG与可持续发展 [10] - ESG影响融资成本、供应链准入及政策合规,国内上市公司逐步强制披露ESG报告 [10] - 正泰新能源实践ESG理念,开发农光/沙光/渔光项目修复生态,风电业务打造吉林、陕西等标杆项目 [11] 4 行业新范式形成 - 光储融合、运营商转型、ESG三大趋势协同驱动,构成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范式 [12] - 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用户价值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 [12]
工商业储能下半场突围战,光储龙头的破局锚点
行家说储能· 2025-06-03 14:37
行业转型与政策影响 - 6月成为工商业储能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战略转折点,行业进入市场化驱动新阶段[2] - 江苏分时电价新政实施导致峰谷价差收窄至0.6199元/kWh(1-10kV用户),同比降幅28.2%,冲击传统峰谷套利逻辑[9] - 新政推动行业从低质低价竞争转向"拼解决方案、比服务、重运营"的下半场,企业需构建新竞争壁垒[2][7] 企业战略与市场应对 - 天合光能完成从设备制造商向"解决方案+运营服务"的战略升级,强化动态适应能力[7] - 公司推出光储云平台,通过AI算法优化光伏、储能、用电负荷和电价耦合,提升项目收益5%-8%[8] - 软件和服务溢价占比预计超过20%,成为新利润增长点,系统成本将稳定在1元/Wh[8] 技术变革与收益模型 - 储能系统成本已下探至1.2-1.5元/Wh,但部分厂商牺牲寿命和安全进行恶性价格战[7] - 江苏新政导致投资模型调整:客户分成比例从3:7变为1.5:8.5,系统配置向4小时长时储能演进[9] - 光储融合模式在1MWp光伏项目中配置储能可将收益率从10.97%提升至13.55%,回收期缩短1.3年[14] 区域市场案例 - 山东分时电价调整后,储能从"两充两放"升级为"三充三放",电费节省率提升4.5%[15] - 山东酒店项目通过动态充放策略结合光伏多余电量充电,展现收益弹性[15] 行业竞争范式 - 行业竞争从硬件参数对比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18][20] - 光储融合2.0时代要求系统能力全面比拼,而非设备简单叠加[18]
7月起实行!工商业储能“定心丸”来了
行家说储能· 2025-05-30 16:49
安徽省分时电价新政核心内容 - 调整增加春秋季11:00-14:00、夏季11:00-13:00、冬季12:00-14:00为新增低谷时段 [2] - 每年3天及以上节假日期间午间11:00-15:00设置为深谷电价时段,电价在低谷基础上下浮20% [1][2] - 夏季7月15日-8月31日每日20:00-22:00、冬季12月15日-次年1月31日每日19:00-21:00执行尖峰电价,在高峰电价基础上上浮20% [1] - 新政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 [1] 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提升 - 春秋季可实现两充两放策略,夏冬季实现一充一放加一充平放,显著扩大峰谷套利空间 [2] - 以1MW/2MWh储能系统为例,新政策下年循环次数达660次,较旧政策522次增加138次 [7] - 首年充放电收益从59.75万元提升至79.38万元,增幅19.63万元;15年总收益提升318.36万元至1089.14万元 [6][7] - 投资回收年限从6.27年缩短至4.74年,减少18个月;全投资收益率从12.27%提升至15.74% [6][7] 行业投资布局动向 - 2025年1-4月安徽省用户侧储能备案项目达125个,规模801.291MW/1839.219MWh [8] - 备案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20.51%,功率同比增长9倍,容量同比增长459.66% [8] - 近40%工商业储能企业将安徽列为重点市场,包括联盛新能源、天合光能等头部厂商 [10] 光储协同发展机遇 - 午间谷段与光伏发电高峰重合,鼓励企业通过光储协同模式提升绿电利用率 [4] - 新政将主要生产时段调整为平段或低谷,尖峰/高峰时段移至早晚或夜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