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保基金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护牢守紧百姓的救命钱(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06
文章核心观点 - 个人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呈现类型多样、单案金额相对较小但累计影响不容忽视的特点,监管部门正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强化技术应用和完善法规体系等手段进行严厉打击和综合治理 [1][5][6] 个人骗保行为类型与案例 - 蓄意骗保类型包括组织医保套现和倒卖药品,例如深圳李某利用他人医保账户信息冒名就医购药并倒卖,骗取医保统筹基金9.3万余元 [2] - 蓄意骗保案例还包括湖北邱某、柯某利用自身门诊慢特病待遇虚开并倒卖药品,涉案金额分别超18万元和近8万元,共同犯罪金额超4万元 [2] - 因占便宜心态触犯法律的案例包括吉林高某在医疗费用已由肇事方支付后隐瞒事实申请报销,违规套取医保基金2.7万余元 [3] - 天津张某利用朋友医保卡进行门诊检查、住院和手术,因年龄相貌相似未被发现,骗取医保基金1.1万元 [3] 医保基金监管的挑战 - 监管难点源于参保人基数庞大、就医场景分散、跨省异地就医以及社会关系网中的“人情往来”导致冒用、代付医保卡现象普遍 [4] - 职业骗保团伙分工专业化手段多元化,加之跨部门数据共享受限和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例如某300多万人口地市的监管人员人均需承担460多家医药机构的监管任务 [5] - 个人骗保行为数量众多,累计损失不容小觑,且可能引发不良示范效应,破坏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5] 监管技术与手段升级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多场景数据监管模型,运用大数据筛查发现很多违法违规行为 [6] - 监管部门综合运用现场检查、数据筛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以建立智能监控机制 [6] 社会共治与制度完善 - 2024年全国共发放医保基金举报奖励754人次,奖励总金额达186.6万元,以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热情 [8] -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对个人骗保行为可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至12个月,并处以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8] - 正在完善的法规体系旨在通过精准监管改变潜在骗保者的成本收益核算,并融入行为经济学理念从源头上消除骗保动机 [9]
监管部门多措并举,打击个人骗取医保基金行为 护牢守紧百姓的救命钱(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47
个人骗保行为类型与案例 - 个人骗保行为主要包括蓄意套现、倒卖药品和利用占便宜心理违规报销等[1] - 广东省深圳市李某通过冒用他人医保账户倒卖药品套取现金,骗取医保统筹基金9.3万余元[2] - 湖北省孝感市邱某、柯某利用慢特病待遇虚开并倒卖药品,涉案金额分别超18万元和近8万元,共同犯罪金额超4万元[2] - 吉林省白城市高某在交通事故医疗费已由肇事方支付后,隐瞒事实违规套取医保基金2.7万余元[3] - 天津市张某利用朋友医保卡冒名就医,骗取医保基金支付医疗费用1.1万元[3] 医保基金监管面临的挑战 - 监管难点源于参保人基数庞大、就医场景分散以及跨省异地就医等复杂情况[4] - 社会关系网与"熟人社会"现象导致冒用、代付医保卡等违规行为易发[4] - 职业骗保团伙分工专业化、手段多元化,给传统人工核查带来挑战[5] - 中部某地市监管人员人均需承担460多家医药机构的监管任务,显示基层监管力量不足[5] 监管技术与手段升级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多场景数据监管模型以筛查违法违规行为[6] - 综合运用现场检查、数据筛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6] - 2024年全国共发放举报奖励754人次,奖励总金额186.6万元,以激励社会监督[8] 法律法规与惩戒措施 -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对个人骗保行为可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至12个月,并处以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8] -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草案)》提出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者可不予行政处罚,体现宽严相济原则[9] 医保基金的性质与治理方向 - 医保基金为超过13亿参保人的健康兜底,是共济共享的救命钱,需全社会共同维护[7] - 未来监管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立法完善构建精准监管系统,并融入行为经济学智慧以从源头消除骗保动机[9]
又一门店被查处,一心堂的“后约谈时代”仍存合规漏洞
齐鲁晚报· 2025-10-15 13:34
近期医保违规处罚事件 - 一心堂德钦河香中路连锁店因超量开药、未核验参保人医保凭证、无处方销售处方药等违规行为被罚 需退回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1246.65元并处2倍罚款2493.3元[1] - 一心堂施甸嘉和人家小区连锁店因超量开药被罚 责令退回违规金额5951.33元并罚款人民币8331.86元[5][12] - 一心堂澄江凤翔路连锁店因将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的纳入医保基金结算被罚 处造成医保基金损失金额1.3倍的罚款[9] 历史监管问题与公司自查 - 2024年5月24日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就旗下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等问题对一心堂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3] - 公司对全集团直营连锁医保定点药店自2021年5月1日至2024年5月30日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自纠 退回违规问题涉及医保基金1070余万元[5][6]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拥有直营连锁门店11372家 较年初净减少126家[2][1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14亿元 同比下降4.20% 归母净利润为2.50亿元 同比下滑11.44%[15] - 2023年、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49亿元、1.14亿元 同比分别下滑45.60%、79.23%[14] 行业监管环境变化与公司转型 - 自2025年4月1日起 双通道药店强制处方电子化 操作及管理流程更复杂 影响效率及顾客体验 导致公司部分区域处方药销售下滑[16] - 公司通过门店分类分级改造 构建以专业药房和药妆店为核心的双轨模式 未来门店规划为30%的专业药房和70%的多品类经营门店[16] - 2025年全集团计划完成药妆店改造1000家 引入美妆、个护、母婴等品类 2-3年内覆盖70%的门店[16][17][21]
国家医保局:对定点药店“阴阳价格”问题严肃核查处置
贝壳财经· 2025-10-11 20:5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高度关注并出手整治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和非医保患者实行“阴阳价格”(歧视性价格)的乱象,认定该行为属于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将加强监测和核查处置[1][2] - 药店“阴阳价格”行为实质是变相骗取医保基金,侵害参保人员权益,造成基金损失,并违背相关法律法规[5][6] - 监管机构将采取数据筛查、现场核查、社会监督及飞行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对违规药店视情节采取从约谈到解除协议等严厉措施[3][4][7] 监管行动与措施 - 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将定点药店“阴阳价格”行为纳入重点监控事项,并明确处置要求[2][3] - 监管重点包括对各地定点药店药品结算金额排名靠前或价格差异大的药品进行筛查,并结合进销存数据、自费购买记录等进行现场核查[3] - 鼓励社会监督,按照举报奖励机制动员群众提供问题线索,并利用药品比价小程序等手段加强监管[3][7] - 对于违规药店,视情节可采取约谈负责人、暂停医保结算、不予支付或追回医保基金、暂停或解除服务协议等措施[4] - 2024年通过智能监管系统累计挽回医保基金损失31亿元,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药店等疑点数据模型分析[8] 问题表现与案例 - 多地出现定点药店“阴阳价格”行为,即同一款药品,刷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价格高于现金支付[2] - 具体案例包括重庆消费者购买某品牌三黄片,现金价18元,医保支付26元;武汉消费者购买某品牌金莲花软胶囊,标价26元,医保结算被扣35元[2] 问题成因分析 - 医保结算回款延迟,药店需先行垫付统筹基金报销部分并承担2%-3%的手续费,资金压力大致使部分药店将成本转嫁消费者[5][6] - 不少参保人对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敏感度低,基于“不用医保亏钱”的心理,被迫接受更高价格,给了药店违规操作空间[6] - 药品零售市场主体众多,价格变动频繁,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方位实时监控,存在监管难度[7]
7省部分医院违规收费等金额过亿元
第一财经· 2025-10-10 11:37
医院违规收费及医保基金多结算问题 - 7个省份审计报告发现医院违规收费及多结算医保基金合计约1.5亿元[3] - 湖南省重点审计20家医院,其中11家通过重复收费、分解住院、过度诊疗等方式违规收费4684.89万元[3] - 湖北省8家医院通过虚计数量、以低充高等方式多结算医保基金2378.23万元,6家医院通过分解住院、修改诊断结论多结算医保基金2739.01万元[3] 具体违规手段与涉及金额 - 河北省9家公立医院存在超标准收费、虚计数量等问题,涉及多收费1492.75万元、多结算医保基金238.27万元[4] - 浙江省64家公立医院审计发现,31家医院将自费特需床位费以普通床位费编码申请医保结算,违规多结算医保基金1752万元[4] - 湖北省8家医院因过度检查、开具“大处方”等多收费1142.99万元,5家医院超标准多收药品及医用耗材费用292.29万元[3] 监管与整改措施 - 国家医疗保障局2024年1-6月全国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3.5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61.3亿元[5] - 通过智能监管子系统,2024年以来拒付、追回医保基金3.3亿元[5] -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各地已进行整改[6]
异常数据引发飞行检查,国家医保局精准查处多起典型案例
经济观察报· 2025-09-30 10:03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通过异常数据监测精准查处多起典型案例,实现发现、查处、整改的闭环管理 [1] - 医保数据质量是监管效能的基础,数据偏差会触发预警并导致监管与医疗机构管理成本的双重浪费 [7] - 定点医药机构需强化数据审核与校验,医保部门需完善智能监控,双方协作共同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7] 异常数据监测与飞行检查机制 -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能自动监测药品开具、诊疗项目与患者性别逻辑矛盾等异常数据并触发报警 [1][2][5] - 异常数据引起关注后,医保部门迅速组织筛查并派出飞行检查组入驻检查 [2][4][5] - 该机制实现精准查处,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处理,对技术性问题要求整改 [2][4][6] 数据质量问题典型案例 - 某医院因数据填报不规范,将住院费用开单医生姓名填充为“未知”,导致汇总后烟酰胺开方总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余倍 [2] - 某医院因医生填写诊断时操作失误,误将73岁老人的“无痛胃肠镜”选为“无痛取卵”,将86岁老人的“肾功能衰竭”因首字母相同误选为“试管内受精” [3] - 某医院因信息系统编码对应错误,将“输尿管镜”本地编码与“宫腔镜”混淆,导致百余名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使用费结算记录 [5] 涉嫌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 某医生一分钟内为不同病人开具多份司美格鲁肽处方,检查发现其长期配合医药代表使用数十张收敛的社保卡冒名就医,伪造糖尿病诊断以开具处方 [4] - 医药代表使用这些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集中刷卡,利用门诊统筹基金购买大量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部分参保人从未有糖尿病史 [4] - 医院对该医生采取暂停延聘、待岗培训、扣罚绩效等措施,涉嫌违法问题已移交相关部门查处 [4] 问题处理与整改要求 - 对于数据质量等非主观恶意问题,飞行检查组坚持实事求是,向医院及当地医保部门反馈并要求整改,未作处罚 [2][3][5][6] - 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完善数据校验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确保准确填写和上传诊疗信息 [3][6] - 当地医保部门组织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培训,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推动精准贯标 [6] - 强调定点医药机构作为数据质量第一责任人,需强化数据上传前审核和日常动态校核 [7]
有医院为73岁老人开展“无痛取卵”,为86岁老人开展“试管内受精”?国家医保局披露→
第一财经· 2025-09-29 16:42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监测精准查处多起异常数据典型案例,凸显医保数据对监管的赋能作用[3] - 数据质量是医保基金监管的基础,数据质量偏差会触发医保警讯,导致监管和机构管理成本的双重浪费[15] - 定点医药机构与医保部门需紧密协作,分别把好数据“入口关”和“监测关”,共同守护医保基金[15] 异常数据典型案例总结 神秘未知医生大量开药 - 常规药品监测发现某医生开具烟酰胺总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余倍,触发异常报警[5] - 异常原因为医院上传住院费用数据时,开单医生姓名未填写真实姓名而被填充为“未知”,导致多位“未知”医生开方量汇总后异常[5] - 问题暴露定点医疗机构数据填报不规范和数据校验机制缺失,飞检组要求整改未作处罚[5] 高龄老人开展辅助生殖 - 日常监测发现某医院为73岁老人开展“无痛取卵”,另一医院为86岁老人开展“试管内受精”[6] - 核实发现73岁老人实际进行“无痛胃肠镜”,医生输入“无痛”后误选下拉选项“无痛取卵”[8] - 86岁老人所患疾病为“肾功能衰竭”,因首字母“SGNSJ”与“试管内受精”相同,医生输入首字母后误选导致错误[8] 批量开方暴露问题线索 - 数据分析发现某医生一分钟内为不同病人开具多份司美格鲁肽处方[10] - 检查发现医药代表收敛数十人社保卡冒名就医,医生长期配合开具虚假糖尿病处方以使用司美格鲁肽[10] - 部分参保人历史就诊记录显示从未有糖尿病史或用药记录,涉嫌伪造病历等违法违规行为[10] 男病女治触发逻辑矛盾 - 数据分析发现某医院百余名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使用费结算记录,触发性别与诊疗项目逻辑矛盾预警[11] - 问题根源在于医院录入“输尿管镜”服务项目时,误将其本地编码与“宫腔镜”本地编码混淆,导致代码关联错误[12] - 患者实际接受输尿管镜治疗且收费合规,但数据层面出现矛盾,飞检组确认医保基金未受损失并要求技术整改[13]
73岁“无痛取卵”?86岁“试管内受精”?医保局披露多起异常数据案例
新浪财经· 2025-09-29 11:07
医保数据监管效能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信息平台精准查处多起异常数据典型案例 实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 [1] - 医保数据对监管的赋能作用持续凸显 [1] 异常数据案例类型:信息录入错误 - 某医院为73岁老人开展"无痛取卵" 经核实为医生填写诊断时仅输入"无痛"二字 误选下拉选项 实际应为"无痛胃肠镜" [1] - 某医院为86岁老人开展"试管内受精" 经核实因疾病"肾功能衰竭"首字母与"试管内受精"相同 医生输入首字母后误选下拉选项 [1] - 某医院百余名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使用费结算记录 触发逻辑矛盾预警 经核实为"输尿管镜"本地编码与"宫腔镜"本地编码混淆导致关联错误 患者实际接受输尿管镜治疗 [2][4] 异常数据案例类型:数据质量问题 - 某名医生开具烟酰胺总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余倍 经检查发现因医院上传数据中开单医生处未填姓名被填充为"未知" 多位"未知"医生开方量汇总触发异常报警 [4] - 案例暴露定点医疗机构数据填报不规范和数据校验机制缺失的叠加问题 [4] 异常数据案例类型: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 医保数据分析发现某医生一分钟内为不同病人开具多份司美格鲁肽处方 飞检组查处涉嫌伪造病历等违法违规行为 [1] - 某医药代表收敛数十人社保卡冒名就医 某医生明知情况仍长期配合开具建议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处方 医药代表在定点药店集中刷卡使用门诊统筹基金大量购买该药 [2] - 调取部分参保人历史记录发现其从未有糖尿病史或用药记录 医院对涉事医生采取暂停延聘、待岗培训、扣罚绩效等措施 涉嫌违法问题已移交相关部门 [2] 案例揭示的行业管理问题 - 相关案例揭示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在日常管理最基础的数据质量管理环节仍存在短板 [5] - 数据质量稍有偏差即自动触发医保警讯 引发现场飞检 导致医保监管和医药机构管理成本的双重浪费 [5]
73岁“无痛取卵”?国家医保局披露违法违规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0:52
国家医保局监管效能提升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精准查处多起异常数据典型案例,实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的监管闭环 [1] 数据质量问题案例 - 某医院因数据填报不规范,将部分住院费用数据的开单医生姓名填写为“未知”,导致“未知”医生开具的烟酰胺总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余倍,触发异常报警 [2] - 某医院因信息系统编码对应错误,误将“输尿管镜”的本地编码与“宫腔镜”本地编码混淆,导致百余名男性患者的医保结算记录中出现宫腔镜使用费,触发性别与诊疗项目逻辑矛盾预警 [8][11] 诊疗信息录入错误案例 - 某医院医生在填写诊断时仅输入“无痛”二字,在下拉选项中误选“无痛取卵”,导致73岁老人的诊疗记录错误显示为开展辅助生殖 [3][5] - 另一医院医生在填写诊断时仅输入疾病首字母“SGNSJ”,因与“试管内受精”首字母相同且未仔细查看下拉选项,导致86岁老人的疾病“肾功能衰竭”被错误记录为“试管内受精” [5] 医保基金欺诈案例 - 医保数据分析发现某医生存在一分钟内为不同病人开具多份司美格鲁肽处方的异常情况,检查发现系医药代表收敛数十人社保卡进行冒名就医,该医生配合开具虚假处方,使用门诊统筹基金在定点药店集中购买大量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7] 监管建议与行业影响 - 医保部门要求定点医药机构强化数据上传前的严格审核和日常动态校核,把好数据“入口关”,将风险消除在源头 [12] - 各级医保部门需完善智能监控与交叉校验机制,构建问题发现、提醒、处理的闭环管理体系,把好“监测关” [12] - 上述案例表明数据质量偏差会触发医保警讯,导致医保监管和医药机构管理成本的双重浪费 [12]
神秘未知医生大量开药、高龄老人开展辅助生殖……国家医保局披露数据异常案例
央视网· 2025-09-29 10:32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查处多起异常数据案例,持续凸显数据对监管的赋能作用[1] - 案例揭示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在基础数据质量管理上存在短板,数据偏差会触发监管并导致管理成本浪费[11] - 医保部门与医药机构需协作把好数据"入口关"和"监测关",共同构建闭环管理体系以守护医保基金安全[11] 异常数据监测与查处案例 - 监测发现某医生开具烟酰胺总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余倍,异常数据引发重点筛查[2] - 检查发现异常由数据质量塌方造成,医院上传数据时将开单医生填充为"未知",导致多位"未知"医生开方量汇总触发报警[2] - 飞检组对数据问题要求整改未作处罚,但对其他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依法处理[2] 诊断信息录入错误案例 - 数据监测发现某医院为73岁老人开展"无痛取卵",另一医院为86岁老人开展"试管内受精"[3] - 核实发现73岁老人实际进行"无痛胃肠镜",医生仅输入"无痛"误选下拉选项"无痛取卵"[5] - 86岁老人所患疾病为"肾功能衰竭",医生输入首字母"SGNSJ"后误选"试管内受精"[5] - 检查人员要求医疗机构完善数据校验机制,确保准确填写和上传诊疗信息[5] 处方开具与基金使用违规案例 - 数据分析发现某医生一分钟内为不同病人开具多份司美格鲁肽处方[6] - 检查发现医药代表收敛数十人社保卡冒名就医,医生配合开具虚假处方[6] - 医药代表在定点药店集中刷卡,使用门诊统筹基金购买大量司美格鲁肽,部分参保人无糖尿病史[6] - 医院对该医生采取暂停延聘、待岗培训、扣罚绩效等措施,涉嫌违法问题已移交查处[6] 医疗项目编码错误案例 - 数据分析发现某医院百余名男性患者出现宫腔镜使用费结算记录,触发性别与诊疗逻辑矛盾预警[7] - 核查发现医院将"输尿管镜"本地编码与"宫腔镜"编码混淆,导致系统生成错误记录[7] - 患者实际接受输尿管镜治疗且收费符合标准,代码对应错误造成数据层面矛盾[7] - 飞检组确认医保基金未受损失,要求医院整改技术问题并组织全市培训自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