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工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AI赋能!2025年服贸会数智医疗有温度
新华社· 2025-09-15 16:52
服贸会健康卫生专题展概览 - 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展示了数智医疗新图景,汇集大批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医疗机构的创新成果 [2] 中医药数智化创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展小型化经络调理机器人一体机,用于治疗紧张型头痛,机械臂可精准定位穴位,通过力、热、磁等多物理场协同刺激实现更稳定、可控、持久的疗效 [3]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布“广医・岐智”大模型项目,并展示搭载该模型的AI问诊全流程体验平台,提供从导诊、预诊到问诊、随访的高效自助就诊服务 [3] - 中医数智化四诊仪结合临床经验数据,可在10分钟内生成个性化体质报告 [5] - 百年老字号同仁堂推出新品“龈素养”牙膏,将现代萃取技术与经典中药成分相结合,为解决口腔健康问题提供新方案 [5] 医工融合与手术机器人 - 北京世纪坛医院研发的微波水刀具身智能新型手术机器人兼具高止血效率和灵活转弯功能,并通过独特参数AI建模实现高精度术中实时导航,提升肿瘤切除精准度 [6] - 运动医学手术机器人可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准确钻取关节 [6] - AI导管塑形机器人可基于患者影像数据完成全自动化的导管塑形操作 [6] - 已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落地应用的AI视觉重症监护预警系统,通过视觉终端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护和远程查房,可实现非计划拔管、坠床等不良事件的早期预警,并能根据时间线回顾患者病程数据进行智能决策 [6] 儿童健康智能解决方案 - 北京儿童医院展示轻巧的智能眼底照相机,借助AI算法自动分析判读,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获取专业判断,使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眼健康筛查服务 [9] - 陪伴型机器人可用于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和康复全过程服务,通过语音、表情、动作等方式与儿童互动,患儿在家即可开展评估训练以提升社交认知能力 [9][11]
新华鲜报丨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5 08:21
中国医院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被引用最多的十家中国医院发表文章超1.2万篇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重点医院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3] 临床研究转化与标准化贡献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3]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作为高质量研究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4] 重大医学领域突破与创新方案 - 肿瘤学 心脏病学和传染病学成为中国高质量研究重点领域 推动全球医疗进步[5] - 北京大学黄晓军创立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北京方案) 2024年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5]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方案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5]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1300余名专家共议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6]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定量分析技术 系统化阐释中药作用机理[6] 儿童医药研发与创新药发展 - 北京儿童医院倪鑫团队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6]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6] 医工融合与数智医疗前沿探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控制动作[8]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推动纳米药物递送 人工智能自适应调整等创新成果落地[8] 国家战略与全球合作导向 - 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医学科技研发 集中攻克人类健康共同难题 促进科技成果全球转化与共享[9]
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5 01:13
中国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中国十大医院发表文章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超1.2万篇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2]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2] 重点领域突破性贡献 -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创立"北京方案"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 2024年2月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3]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研究成果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3] - 北京儿童医院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4] 创新技术研发进展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5]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术后3个月实现"意念喝水"和"抓握"功能[5]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汇聚1300余名专家研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3]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系统" 致力于阐明中药作用机理[3]
科学与健康丨AI赋能!2025年服贸会数智医疗有温度
新华网· 2025-09-13 20:21
中医药数智化创新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推出首款小型化经络调理机器人一体机 通过机械臂精准定位穴位并融合力热磁多物理场协同刺激 提升治疗稳定性和疗效持久性[3]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布"广医・岐智"大模型 支持AI问诊全流程体验平台 覆盖从导诊到随访的自助就诊服务[3] - 中医数智化四诊仪结合临床数据在10分钟内生成个性化体质报告 同仁堂推出融合现代萃取技术的"龈养素"中药牙膏[5] 医工融合技术突破 - 北京世纪坛医院研发微波水刀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 兼具高效止血与灵活转弯功能 通过AI建模实现亚毫米级术中导航精度[6] - 运动医学手术机器人达到亚毫米级关节钻取精度 AI导管塑形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化操作[6]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AI视觉重症监护预警系统 通过实时视觉监护实现非计划拔管/坠床等不良事件早期预警 并支持病程数据智能决策[6][8] 儿童健康智能解决方案 - 北京儿童医院推出智能眼底照相机 通过AI算法在1秒内完成眼底图像采集与自动分析 提升基层眼健康筛查效率[9] - 陪伴型机器人通过语音表情互动游戏实现高功能孤独症早期筛查 覆盖从早筛到康复全流程服务[9][11] - 机器人技术帮助孤独症儿童在家开展评估训练 提升社交认知能力[11]
“AI+医疗”需要数据投喂,你愿意共享你的病历数据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21:22
公司战略与业务进展 - 公司以"医工融合 智创未来"为主题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创新生态建设[1] - 公司通过数字医院智慧化体系建设治理近50亿条健康数据并打造可视化医疗平台[3] - 公司在北京 合肥 成都 苏州运营5家数字医院和1个医养融合社区覆盖500万客户[3] - 公司建立端到端创新体系开展30多个联合研发项目并获得超千件专利授权[3] 行业发展趋势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健康医疗产业进入4.0智能时代[3] - AI+医疗模式突破传统疾病治疗方式加速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3] - 行业聚焦健康互联 分子检测 再生医学等创新方向[3] 数据应用挑战 - 医疗数据存在严重孤岛问题各机构标准不一导致信息割裂[4] - 数据隐私保护与权属界定模糊阻碍共享流通[4] - 海量医疗数据利用率极低且缺乏有效价值量化模型[5] 发展路径建议 - 通过真实应用场景迭代技术制度形成可复制数据流通范式[5] - 建议优先激活部分数据推动医疗数据管理体系完善[5]
BOE IPC·2025京东方智慧医工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11 18:44
行业趋势 - 科技进步推动医疗水平提升 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使健康医疗产业迈入4.0智能时代 [2] - AI+医疗突破传统疾病治疗模式 加速医疗技术融合 医工产品创新和生态重构 [2] - 智慧物联网技术驱动医疗服务从经验医学向智能医学变革 构筑虚实融合的无界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2] 医疗业务布局 - 积极推进数字医院智慧化体系建设 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治理数据近50亿条 [3] - 在智慧诊疗 智慧运营 智慧创新三个方向探索应用 [3] - 在北京 合肥 成都 苏州等地建设运营5家数字医院和1个医养融合社区 服务超500万客户 [3] - 锦城拾光作为首个自建自营智慧医养社区 打造分级康养服务体系 为康养机构和居家养老提供轻资产解决方案 [3] - 北京京东方医院定位为智慧物联网医院总院 预计2026年开诊 [3] 医工融合创新 - 打通从临床来到临床去的端到端创新体系 聚焦健康屏联 分子检测 再生医学等方向 [3] - 通过开放平台推动医疗器械和药品创新转化及临床应用 [3] - 联合研发项目30多个 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 参与发布行业标准8项 授权专利超千件 共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 [3] 技术展示成果 - 智慧医工展示近视防控 智慧诊疗 智慧检测 智慧病房等尖端医疗科技 [4] - 覆盖防治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物联网生态体系 打通家庭 社区 医院等场景 [4] - 以AI赋能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化发展 [5]
广东探路医工深度融合,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07
医工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 医工融合通过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 为医学发展拓展边界注入新动能[1] - 广东省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133项 涵盖医疗机构和高校的拟转化成果[1][3][6] - 广东省通过"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推动医工产销对接 实现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2][8]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与优势 - 广东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居全国第一 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居全国第一[4] - 广东省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174家 近3年每年新增本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超500个均居全国第一[4] - 广东省58家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全国领先 形成广深佛莞中山等特色产业集聚区[3] 创新药物研发成果 - 昂拉地韦片为全球首个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 具有快速强效低耐药特性[1][3]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众生药业合作研发来瑞特韦片和昂拉地韦片 形成研发验证上市高效闭环[1][3] - 东阳光药业推介伊非尼酮 众生药业推介来瑞特韦片等重点在研和已上市药械产品[6] 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 聚集500余家企业 形成创新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多产业链[9] - 2024年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62.5亿元 占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的40%[10] - 松湖药港作为专业产业园建设研发转化研究院CXO平台等 打造全流程垂直生态体系[10] 政策支持与产业促进 - 广东省深化审评审批改革 创新药械获批数量逐年快速增长[4] - 松山湖计划修订新政策 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环节提供更具竞争力补贴与奖励[11] - 东莞市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支撑作用 打造医工融合新场景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11]
广东探路医工深度融合 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02
医工融合创新模式 - 昂拉地韦作为全球首个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 通过临床需求反哺基础研究 企业转化实现成果落地 形成研发验证上市高效闭环[1] - 医工融合通过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 多学科协同攻关 为医学发展拓展边界注入新动能[1]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众生药业合作研发创新药来瑞特韦片和昂拉地韦片 昂拉地韦具快速强效低耐药特性 为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中国方案[3]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 - 广东省发布首批生物医药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清单 涵盖133项拟转化成果 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复康宁胶囊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蚊式仿生抽血机器人等[1][3][6] - 广东省中医院有33个转化项目入选清单 包括4个院内制剂和2个医疗器械[6] - 建立临床价值筛选评价标准和项目收集筛选机制 搭建广东临床转化平台 促进医疗器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4]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 广东省药械化生产企业总量8983家居全国第一 注册备案产品达176万余个居全国第一[4] - 已备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174家居全国第一 近3年每年新增本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超500个居全国第一[4] -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58家总市值全国领先 形成广深佛东莞中山等特色产业集聚区[3] 产业政策支持 - 以百企百院粤医行系列活动为抓手 推动医工融合产销对接 实现临床需求与科研攻关精准衔接[2][6] - 持续深化审评审批改革 创新药械获批数量逐年快速增长[4] - 松山湖计划修订新政策 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产品注册和产业化环节提供更具竞争力补贴与奖励[8] 东莞生物医药发展 - 生物医药产业是东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聚集500余家企业 形成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产业链[7] - 松湖药港作为专业产业园 建设研发及成果转化研究院成果转化与服务中心干细胞中试平台和CXO平台 打造全流程垂直生态体系[8] - 松山湖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产值超62.5亿元 占东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40%[8]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我国医疗装备实现新突围
搜狐财经· 2025-08-27 21:53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医疗装备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0.7% [2][3]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 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 [2][3] - 截至2024年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3万家 较"十三五"末增长27.8% [2][3] 高端化与智能化突破 - 境内创新医疗器械占比达86.3%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315件创新医疗器械 [4] -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和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逐年提升 [5] - 医学装备领域"十四五"时期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04.5万件 [5] 代表性技术与产品创新 - 零磁医疗创新心磁成像设备 大医集团开发X/γ射线一体化放疗技术 [4] - 东软医疗制造全球转速领先宽体CT 联影医疗推出首台5T磁共振 [4] - 微创医疗机器人腔镜机器人在40多国应用 海外收入占比超60% [4] - 迈瑞医疗产品销往190多国 全球雇员超2.1万人 [4] - 全身PET/CT扫描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30秒 支持全身动态4D影像采集 [5] - 联影智融C550手术机器人实现亚毫米级穿刺精度 [5] - 品驰医疗突破脑起搏器远程程控和变频刺激技术 [6] 临床应用与基层普及 - 国产手术机器人推动设备价格明显下降 市县级医院普及率提升 [9] - 远程手术系统使跨地域专家手术成为可能 [9] - AI辅助诊断和5G超声机器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9] -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显著改善基层医疗设备条件 [8]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国家卫健委实施"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 [8] - 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8] - 创新药械绿色通道加速脑机接口和机器人等技术普及 [8] - 医保部门为新技术提供合理定价支持 [8]
助力首都未来产业发展 中国药谷特色产业园再落一子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7 16:55
园区定位与战略意义 - 园区定位为以"医工融合"为引擎的创新园区,专注于医疗健康与前沿科技的跨界融合 [1] - 园区是聚焦医工融合创新的专业化产业载体,积极构建"要素聚合、主体汇聚、产业发展"的创新融合体系 [3][8] - 作为北京市未来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园区以"医工融合+成果转化"为核心,旨在成为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8] 区位优势与空间布局 - 园区位于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核心区域,周边医疗器械园、华润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密集,形成强大产业集群效应 [3] -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可实现半小时进京、1小时通达津冀、4小时连接全国,毗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3] - 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包含7栋通过连廊相连的建筑,重点打造专业孵化、科技服务、配套服务三大核心功能 [3] - 下沉庭院集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展示、园区配套、商务休闲于一体,成为一站式园区服务广场 [5] 专业服务平台与设施 - B栋建设医疗器械样机服务平台,集研发设计、概念验证、中试加速、智能制造、投资、供应链服务、市场服务于一体 [7] - F栋设立北京市大兴区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作为政企联络枢纽,一站式收集和反馈企业需求,推动审评审批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 [7] - F栋2-6层打造"会议 + 研发 + 办公"的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3] 入驻企业与发展成果 - 已落地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1类创新药伯瑞替尼已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批准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8] - 已落地北京普林迈德医工交叉实验室有限公司,该实验室是晶泰科技与安定医院合作的世界领先级联合实验室项目,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医工交叉科研平台 [8] - 北京普林迈德医工交叉实验室有限公司以建设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目标,集成药物研发、临床试验、AI大模型、化合物自动合成等功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