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丨连续15年全球第一!大国制造凸显硬核实力
新华网· 2025-10-17 10:07
制造业总体规模与全球地位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2]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 [2]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约140万辆提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62.1% [5] 产业基础与重点产业链成果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 [2] -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 [5] - "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等重大工程成果持续上新 [5] 研发投入与创新主体 -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 [7]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7]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7]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去年达124.4万件 [7]
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连续15年全球第一!大国制造凸显硬核实力
新华社· 2025-10-17 10:02
制造业总体规模与全球地位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3]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3] 产业结构优化与增长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 [3]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约140万辆提升至2024年1300多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3]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62.1% [4] 产业基础与重点领域突破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3] - 同步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产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步缓解 [3] - 涌现C919大飞机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运营、CR450动车组下线等成果 [4] 企业研发与创新实力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7]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7] -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去年达124.4万件 [7] 制造业经济贡献与智能化进展 - 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 [7] - 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能收割600公斤作物 [4] - 人形机器人从展示向家庭实用化方向进化 [4]
深企元化智能展示“全能助手” “锟铻”骨科机器人临床手术5000例
深圳商报· 2025-10-17 07:08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元化智能科技在广交会上展示了国内首个实现髋、膝、单髁关节置换全覆盖的锟铻手术机器人系统 [1] -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精准规划手术方案 [2] - 该机器人采用多模态影像实时融合技术,让医生清晰洞察患者骨骼结构,并具备达到亚毫米级精度的机械臂控制技术 [2] - 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 [1] 临床验证与性能 - 锟铻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完成5000例临床验证,展示了产品的高可靠性 [1][2] - 临床数据显示,假体植入准确率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34% [2] - 术后用药量较传统手工手术减少30%,术后炎症较传统手工手术低50% [2] - 术后关节活动度较传统手工手术提升80% [2] 行业地位与影响 - 锟铻机器人的诞生与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际巨头在高端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长期垄断局面 [1] - 5000例临床验证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已从技术突破走向临床信赖,从概念验证迈向常态应用 [2] - 这一成果为医疗系统“中国智造”走向全球市场树立了全新标杆,为全球骨科手术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1][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央广网· 2025-10-13 09:56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导丝尖端触觉反馈”重要突破 推动国产医疗装备走向临床 [1] - DeepSeek大模型火热出圈 智能机器人亮相春晚和马拉松 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 [1]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 [2] - 江苏省计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突破一批产业急需关键技术 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青海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并积极发展使用水风光发电的绿色算力 [2]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新能源汽车畅销海内外 绿色成为当代中国鲜明底色 [2] - 青海省将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绿色算电协同一体化示范 深化算力与多领域融合 [2] 区域协调发展 - 川渝两地携手共进 加速崛起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3] - 推进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从开局起步到积厚成势 系统谋划下一个五年实施方案 [3] - “十四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4] 高水平对外开放 -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使中国新发展成为各国新机遇 [4] - 从自贸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 从重大展会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多层次开放平台相互赋能 [5] - 推动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升级 [5] - 厦门通过编制操作规范实现锂电池从“没人敢运”到“全球抢单” 提升新能源产品海运国际规则话语权 [5]
北京深化标准对接机制,12场对接促成国家标准需求超300项
新京报· 2025-10-11 16:18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10月11日,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主办的"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 接会成果发布暨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活动以"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为主 题,集中发布了三项对接成果,包括"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接会成果""北京市服务 业标准化案例集"和"北京市高质量团体标准案例集"。 活动同期发布了《北京市服务业标准化案例集》和《北京市高质量团体标准案例集》,收录了涵盖文旅 服务、养老服务、金融IC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30余个服务业案例和14个团体标准案例,为更多企业实 施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参考。 在医疗装备产业对接中,3家相关标委会共同参与,为企业提供细分领域全链条标准指导;平谷区物流 仓储对接活动则邀请国际起重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96)主席现场解读国内外物流标准动态,助力 企业融入国际供应链。 标准化成果持续涌现。自2025年1月以来,北京市已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碳排放管理、智能运输系统、 新材料等领域推动1000余项国家标准立项,并在通信、物流、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发布国家标准800余 项。 今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在京全国专 ...
国家医保局精准查处多起异常数据典型案例;神奇制药盘中大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8:39
这里是《21健讯Daily》,欢迎与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团队共同关注医药健康行业最新事件! 政策动向 工信部等三部门:开展2025年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申报工作 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药监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关于开展 2025年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药品监督主管部门: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加快 推进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现就2025年度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 用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面向高端医疗装备重点产品和典型场景,遴选一批技术创新水平与 临床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对医工协同创新、中试验证、临床研究、迭代升级与推广应用等具有较强 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本年度重点开展5类重点产品和4类典型场景的推广应用。 药械审批 9月29日,百诚医药(301096.SZ)公告称,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BIOS-0623-Z4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NMPA)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BIOS-0623-Z4片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非阿片类靶点 ...
2025年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10:25
项目申报概述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5年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申报工作 [1] - 项目旨在遴选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水平全国前列并对医工协同创新、中试验证、临床研究、迭代升级与推广应用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 [1] 重点支持方向 - 推广应用项目重点面向高端医疗装备重点产品和典型场景 [1] - 本年度重点开展5类重点产品和4类典型场景的推广应用 [1]
人工智能破局“不可能三角”:迈纳士AI医疗装备赋能基层,开启县域医共体智慧诊疗新时代
全景网· 2025-09-22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迈纳士公司推出以“AI+微流控+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基层医疗AI诊断工程”,其核心产品Magic Lab智能诊断体通过实现采血、检测、报告生成全流程自动化,旨在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效率低下、可及性差的“不可能三角” [1][5][6] - 该产品通过大幅缩短诊断周期至约15分钟、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服务准确性与可及性,为构建覆盖县域医共体的智能采检闭环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市场潜力巨大 [5][6][7][10] 全球及中国医疗市场背景 - 全球医疗市场总规模接近10万亿美元,美国2023年卫生总支出突破4.9万亿美元,其中约75%用于服务端,但面临医护资源短缺问题,预计到2031年每年需填补超20万个护理职位 [2] - 中国基层医疗存在结构性困境,107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化验能力,80%检验依赖上级医院,导致居民完成常规血液检查耗时耗力 [2] - 65岁以上人口已达4600万,2050年将翻倍至9000万,慢性病与长期护理需求激增 [2] AI在医疗装备领域的发展 - 2018至2024年,中国共有379款国产AI医疗装备获NMPA批准上市,产品覆盖诊断、治疗、康复与健康管理全链条,标志着AI正从“辅助诊断”迈向“全病程管理”的新阶段 [3] - 迈纳士公司是此领域的典型代表,其智能采血机器人已于2019年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4] Magic Lab智能诊断体产品详情 - 产品于2025年5月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集自动采血机器人与多功能分析仪于一体,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构建“一平米检验科” [1][4] - 与传统模式相比,总耗时由1-2天缩短至约15分钟,患者3分钟完成无痛采血,15分钟内获得包括血常规20+项、生化58+项、免疫20项在内的近百项检测结果 [5][6] - 全流程自动化避免了人工操作、样本转运带来的误差、延误与污染风险 [6] 成本效益与运营优势 - 以日均50人次检测的乡镇卫生院为例,Magic Lab三年综合运营成本较外送检测模式降低13.6%,比分体设备模式节省25% [7] - 系统几乎无需专业检验人员,每年可为每家卫生院节省约30万元以上人力成本,单次检测耗材成本低于38元,远低于外送平均100元的费用 [7] - 公司可采用租赁、投放等方式降低医疗机构投入成本 [7] 社会影响与试点成果 - 产品有望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并通过适老化设计保障数字弱势群体平等就医权利 [7] - 试点区域医疗纠纷投诉量下降50%以上,电子报告附带AI通俗化解读使医患沟通效率提升40% [7] - 在湖北嘉鱼县成功实施示范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基层检查、远程诊断”闭环的案例 [10] 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文件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9] - 全国超百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化验能力,智能诊断体设备需求超100万台,国内需求潜力超5000亿元 [10] 公司技术实力与市场进展 - 核心团队由跨学科专业人才组成,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和技术专长 [4] - 产品临床验证已进驻近20家三甲医院,服务患者达到20万例,已累计获得45项专利,形成3-5年内无直接竞品的技术护城河 [11] - 公司项目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和工信部多项重点规划和支持方向 [11] - 公司即将启动1亿元A轮融资,重点投向研发(40%)与市场开拓(40%) [12]
工信部印发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
经济观察网· 2025-09-16 23:32
政策发布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9月16日印发《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1] 行业覆盖范围 - 指引附件涵盖钢铁、石化、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医疗装备、家电、制糖、白酒、美妆日化、锂电池、印制板(PCB)、智能移动终端、民爆等14个行业场景图谱2025版[1] 政策动态机制 - 后续将继续支持行业相关主体根据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对场景图谱进行动态更新[1] - 鼓励其他行业探索开展"一图四清单"建设[1]
“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区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
搜狐财经· 2025-09-11 09:51
重点园区建设方面,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能源谷"18 家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协同发力,创制国际标准220余项,有效专利超1.6万件。沙河高教园建成5个 校城融合基地,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昌平园落地国家级医疗装备创新平台,获批上 市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10,成行业"创新高地"。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董兆瑞)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首钢园召开。记者从 会上获悉,昌平"两区"建设启动五年来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 28.2%,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实力持续跃升。 五年来,昌平政策创新与实践突破并举,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等20余项专项政策,落地210 项高含金量举措,诞生多个"全国首个",包括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接诊、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 (DCT)试点运行、首个"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投用,还有全市首个"人遗专 员"试点、创新药"随批随进"机制。 在资金、数据、知识产权领域,昌平推出全市首个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