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秘密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
券商中国· 2025-08-27 19:34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Wi-Fi芯片技术被非法获取 涉案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14名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罪成立 一审判决已生效且均未上诉[1][4] - 案件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非常大[3] 技术侵权细节 - 被侵权技术涉及40余项Wi-Fi芯片尖端技术 需借助通信行业资深专家突破专业壁垒[5]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负责人张某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并指示招募7名海思员工[1] - 通过截屏、抄录及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同类芯片研发[1] 司法处理与量刑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主犯张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 罚金150万至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万至20万元不等[4] 案件审查特点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技术信息非公知性与同一性 通过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2][5] - 精准区分14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认定每人涉案秘点及对应估值金额[5] - 针对企业内管漏洞制发检察建议 提供管理漏洞报告与免疫系统升级蓝图[4]
热搜第一!14名“内鬼”被判刑!
中国基金报· 2025-08-27 19:32
案件背景与判决 - 14名侵犯华为芯片技术商业秘密的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主犯张某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他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1][3] - 案件由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 一审判决于7月28日生效 所有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1][3] - 被非法获取的华为芯片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2] 技术侵权细节 - 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 构成实质性相同并导致华为商业秘密灭失[5] - 被告人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华为Wi-Fi芯片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2] - 侵权行为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端到端环节 员工挖角规模近百人[4] 公司组织与融资 - 尊湃公司由华为海思前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创立 核心高管团队均来自华为 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达60%[2][4] - 公司于2022年5月获得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 同年11月再获Pre-A+轮投资 2023年1月完成A轮融资[5] - 为规避竞业限制 部分离职员工甚至更改姓名 多人存在周末/夜间兼职等隐蔽行为[4] 技术研发与影响 - 华为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由海思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侵权芯片在投入量产前被查处 警方查扣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7台[5] - 案件被检察机关定义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大但最终所有被告人认罪[3]
商业秘密案判了!14名“内鬼”获刑,侵犯华为芯片技术
证券时报· 2025-08-27 17:08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并取得相应技术信息 采取合理保密措施 [1]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周某甲等4名原海思员工担任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 共同决定研发同类Wi-Fi芯片 [1] - 尊湃公司通过高薪招募7名海思员工 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海思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芯片研发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司法程序与判决结果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张某等14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 [2]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涉案技术信息的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2] - 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 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3]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50万至120万元 其余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00万至20万元 [3] - 14名被告人在十日均未提起上诉 一审判决已生效 [1][3]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产权 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 [3]
侵犯华为芯片技术,估值超3亿!14人被判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7 16:28
案件判决与影响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判决已生效 [1][7]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7] 技术侵权细节 - 被非法获取的华为海思Wi-Fi芯片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 [1][5] - 侵权手段包括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方式获取技术信息,用于尊湃公司同类Wi-Fi芯片研发 [3] - 案件涉及14名被告人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信息侵权点,需精准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涉案秘点估值金额 [5] 企业研发背景 - 华为公司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后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 [1] - 海思公司对Wi-Fi芯片相应技术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 [1] 侵权实施过程 - 原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拉拢周某甲等4名海思前员工担任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 [1] - 尊湃公司以优厚待遇招募7名海思员工,并通过勾结在职员工赵某、屠某共同实施技术窃取行为 [3] 司法审查特点 - 检察机关聘请多名通信行业资深专家对40余项尖端技术进行专业解读,通过反复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准确性 [5] - 案件被定性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办案难度非常大 [3] - 检察机关针对被害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提供企业免疫系统升级蓝图 [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10:43
案件概述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上诉[2]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2] - 案件于2024年7月28日判决生效[2] 侵权行为细节 - 被告人张某原系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 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2] - 尊湃公司通过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及勾结2名在职员工 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3] - 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属于尖端技术[4] 司法处理过程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3] - 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对技术事实提供专业解读[4] - 法院最终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4] 判决结果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至三年 罚金150-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20万元不等[4] 行业影响 - 华为海思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5] - 检察机关通过本案为企业提供管理漏洞整改建议[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判决生效 官方介绍案件详情
新京报· 2025-08-27 09:16
案件判决与影响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于7月28日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上诉[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1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五年至缓刑不等刑期 罚金范围150万元至20万元[3] 侵权行为细节 - 原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并决定研发同类Wi-Fi芯片[1] - 通过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 勾结2名在职员工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2] - 侵权行为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信息 办案过程聘请多名通讯行业专家进行技术认定[3] 技术研发背景 - 华为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1] - 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 并采取合理保密措施[1] - 侵权行为直接针对海思公司Wi-Fi芯片相应技术信息[1] 司法程序特点 - 检察机关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2] - 办案重点审查技术信息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精准区分各被告人作用及涉案秘点估值[2][3] - 检察机关向被害企业出具管理漏洞检察建议 提供系统性升级方案[3] 行业保护意义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及国家高质量发展[4] - 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 依法打击相关犯罪[4] - 本案体现通过法治手段服务创新发展的监管导向[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观察者网· 2025-08-27 08:55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已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海思公司系华为全资子公司 自2011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主研发Wi-Fi芯片技术并采取合理保密措施[1] 侵权行为细节 - 原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并拉拢4名前海思员工担任高管[1] - 张某等5人共同商议研发与海思同类Wi-Fi芯片产品[1] - 通过高薪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 并勾结2名在职海思员工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1] 司法处理过程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2] - 案件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信息 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协助技术认定[2] - 检察机关精准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并针对企业内管漏洞提出检察建议[2] 判决结果 - 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7月28日一审判决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3] - 主犯张某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3] - 其余1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含缓刑) 并处150万至20万元不等罚金[3]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重要知识产权 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与国家高质量发展[3] - 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 依法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3]
福然德: 福然德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暂缓及豁免管理制度
证券之星· 2025-08-26 00:13
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制度框架 - 制度依据《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规制定 旨在规范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行为 [1] - 公司可自行审慎判断是否符合暂缓或豁免披露条件 无须事先向交易所申请 但需接受事后监管 [2] 暂缓与豁免披露的适用情形 - 涉及商业秘密或保密商务信息且符合三种情形之一时可暂缓或豁免披露:可能引致不正当竞争的核心技术信息、可能侵犯公司或他人商业秘密的经营信息、可能严重损害公司或他人利益的其他情形 [3] - 商业秘密需满足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经济价值、采取保密措施等法定要件 国家秘密需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 [4] 内部审核与登记流程 - 业务负责人需提交项目资料、豁免事由及内幕知情人名单至董事会办公室 董事会秘书需在2个交易日内完成合规性审核 [5] - 暂缓或豁免披露事项需经董事会秘书审核和董事长审批 按"一事一登记"原则归档 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 [6] - 登记内容需涵盖披露方式、文件类型、信息类型、审核程序等 涉及商业秘密的还需登记公开状态、认定理由及知情人名单 [7] 信息披露的触发机制与报备要求 - 出现暂缓原因消除、信息难以保密或已泄露等情形时 需及时披露并说明商业秘密认定理由、审核程序及内幕交易情况 [8] - 需在定期报告公告后10日内向证监局和交易所报送报告期内暂缓或豁免披露的登记材料 [9]
月薪2.8万刀华裔工程师盗密投奔OPPO?美国硅谷陷窃密风暴
凤凰网财经· 2025-08-25 18:50
核心观点 - 苹果公司指控前Apple Watch传感器架构师Chen Shi系统性窃取商业机密并加入OPPO 引发跨国科技商业秘密诉讼 [4][6][7] - 全球科技巨头在AI时代面临激烈人才争夺战 核心人才流动加剧商业秘密纠纷风险 [3][8][32] 事件背景 - 苹果向加州联邦法院提交30页诉状 指控前员工Chen Shi离职前窃取63份健康传感器核心技术文件 [4][9][10] - 涉事员工月薪2.8万美元 深度参与心率监测PPG 心电图ECG及体温传感等核心研发 [12] 窃密细节 - Chen Shi离职前三天的深夜从加密文件夹下载63份文件 包括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 心电图技术 专有温度传感技术及芯片工程资料和产品路线图 [14] - 搜索记录包含"如何清空MacBook"和"能否看到共享驱动器中打开文件"等可疑内容 [15] - 以"照顾年迈父母"为离职理由掩饰 实际早在2025年4月已与OPPO接洽 [16][17] 关键证据 - Chen Shi与OPPO健康业务副总裁的中文通信显示"多收集信息后分享"意图 OPPO高管以"好"和表情符号回复 [18] - 苹果认为OPPO知情并默许该行为 使性质更严重 [18][19] 技术价值 - 健康传感器是Apple Watch核心竞争力 耗费多年研发投入 是区别于普通电子表的关键卖点 [22] - 相关硬件与算法若被竞争对手获取 将使其跳过高成本研发环节 可能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22][25] 行业竞争 - OPPO等国产厂商积极布局健康科技领域 产品设计被指与iPhone存在相似性 [22][27] - 2025年OPPO新机Find X8直屏设计被嘲"像素级复刻iPhone" [27] 企业回应 - OPPO声明未发现指控与员工任职行为相关 强调尊重商业秘密 否认侵权并将配合司法程序 [30] - OPPO官方客服回应"已关注该事件 以官方消息为准" [6] 行业案例 - 腾讯前员工因违反竞业协议入职字节跳动被判赔143万元违约金 [34] - 联想前高管跳槽小米被判支付525万元竞业限制违约金 [35] - 腾讯游戏前员工因开发相似产品被判支付1940万元违约金 [35] - 过去五年苹果累计发起17起员工跳槽诉讼 其中3例进入刑事程序且均涉及中国企业 [35]
案例发布 | 广东发布六起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典型案例
搜狐财经· 2025-08-19 15:30
广东省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活动 -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在6月份开展第三届"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活动 以"构建保护制度 服务创新发展"为主题 通过调研走访 创新宣传 分级分类指导 监管执法和社会参与五方面举措解决企业困难和诉求 [2] 商业秘密保护体制机制建设 - 广东省制定实施"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建设5个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24个先行区和1200多个基层服务点 形成立体保护网络 [3] - 针对1500多家"链主"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四新"企业开展"五个一"建设行动 指导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委员会 培养保密管理员 制定保密守则 签订保密协议和发放提醒通知 [3] - 广东深圳(南山)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发起成立广东省商业秘密保护服务大联盟 汇聚全省保护基地 相关机构和智库专家提供咨询维权服务 [3] 各市商业秘密保护创新举措 - 广州市推出"体检+诊疗"服务模式 为300余家企业完成深度体检并出具226份诊断报告 建设小程序模块提供"行政在线"和"律师在线"24*7全天服务 [4] - 深圳市出台10余份标准指引文件包括《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和《科研机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 建立海外维权专家库和法律信息库 提供在线体检服务 [4] - 珠海市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商业秘密保护条例》立法工作 计划2025年9月完成草案 设立15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整合专利 商标和商业秘密保护功能 [5] - 佛山市创建53个政企微信群实现9882家规模以上企业服务全覆盖 推出全国首笔3000万元商业秘密质押融资 搭建"政-银-企"三方联动模式 [5] - 江门市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基地 结合高端装备制造 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特点 组建企业保护联盟和专家联盟 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6] 商业秘密侵权执法案例 - 广州某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支付13万元获取794套汽车椅套版型图纸电子数据用于生产经营 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13万元 [7] - 广州某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使用前员工非法获取的2568名客户信息发送营销短信 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10万元 [8] - 深圳某激光有限公司通过前员工获取雷达数据反演软件相关商业秘密用于设备调试 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10万元 [9] - 深圳某电子发展有限公司及员工李某 王某通过在职员工实时获取客户需求及交易信息 公司被罚款38万元 个人各罚款10万元 [10] - 广东顺德某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及阮某某使用前员工获取的技术图纸生产相同产品 公司和个人各被罚款38万元 [11] - 中山市某电器有限公司和陆某某违反保密义务提供生意参谋软件子账号给竞争对手使用 公司被罚款3万元 个人被罚款4万元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