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保护
搜索文档
涉及电商等领域 最高法发布一批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5-09-08 10:36
司法裁判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8件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涉及电商平台、养车服务、人工智能、直播平台等线上线下产业及新技术新业态 [1] - 案例体现坚持严格保护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对盗用技术秘密等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如在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判令连带赔偿1.66亿余元 [1] - 案例明确将他人知名字号相近文字登记为字号即使未实际使用也属仿冒行为,实现从源头制止“傍名牌” [2] 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保护 - 在“离心压缩机选型”软件及技术秘密侵权案中,法院认定隐名设立同业公司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构成共同侵权,判令赔偿1.66亿元 [9][10] - “天然蛋白酶3”商业秘密案强调即使技术方案部分信息为公众所知,整体系统性方案仍可认定不为公众知悉,依法平等保护外方权利人 [12][14] - 案件明晰员工隐名设立公司侵害单位商业秘密的责任,以及持续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的时效判断问题 [11] 网络与新业态竞争规范 - 网络游戏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明知可能存在非法打金行为时仍提供交易服务,构成不正当竞争,判赔303万元 [16][17] - 搬家软件“盗图抄店”案认定非法爬取海量商品数据实质性替代其他经营者服务构成不正当竞争,保护数据权益 [25][26] - “变身漫画特效”案明确人工智能模型参数与结构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竞争利益,规范AI行业发展 [27][29] 商标与品牌保护 - “引流直播带货”案中,法院认定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攀附驰名商标商誉吸粉引流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适用3倍惩罚性赔偿全额支持110万元诉请 [19][20] - “某牛”字号案裁判明确将他人有影响的字号登记注册即使未实际经营但具商业意图也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从源头制止仿冒 [5][7] - “养车服务”案对以“震虎价”低价营销活动编造传播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准确认定为商业诋毁,判赔500万元 [22][23]
米哈游又双叒叕抓泄密内鬼了
36氪· 2025-09-05 08:06
诉讼案件背景 - 米哈游与腾讯新增其他民事诉讼案件 案号(2025)粤0305民初47660号 定于2025年9月5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2] - 腾讯回应称诉讼系米哈游为通过正式司法程序调取QQ用户资料 腾讯强调将依法依规提供支持 [2] - 米哈游发起诉讼本质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用户资料 [4] 米哈游打击泄密行动 - 米哈游法务部披露两起泄密事件:2025年5月UP主"流萤XXX"传播未公开游戏内容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QQ频道"咖啡森林"运营者杨某某与侵权人郭某某通过解包获取未公开内容 法院已出具诉中行为禁令 [5] - 米哈游法务部自今年三月运营以来发布十条视频 B站最高点击量达一百多万 [7] 行业泄密现状 - 二次元游戏公司对解包行为打击力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游戏企业 [7] - 库洛游戏五月辞退并移交泄露《鸣潮》未公开内容的员工 鹰角网络严厉公告打击《明日方舟》内鬼爆料 [9] 二次元游戏行业特性 - 二次元游戏核心竞争力集中于原创美术素材、角色剧情和版本更新内容 投入巨额制作成本 [10] - 技术防护薄弱 多数采用Unity引擎 资源格式标准化使解包容易 [11] - 玩家社区形成独特"厨力文化" 未完成版本泄露可能导致角色强度误判或半成品差评 [11] - Newzoo报告显示二游因泄密导致的版本更新收入波动幅度是其他类型游戏的2.3倍 [11] 法律保护挑战 - 未公开游戏内容属于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侵权结果从赔钱道歉到判刑不等 [11]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对获取商业秘密行为作非封闭式列举 但未对披露手段限定 [12] - 卡池规划等非美术资产信息能否纳入商业秘密保护尚无司法先例 主要难点在于商业价值难以被理解 [12] - 《崩坏:星穹铁道》未公开角色设计泄密案首次将游戏角色设计纳入商业秘密保护 法院阐释了认定标准 [12] 玩家社区分歧 - 社区对解包现象呈现明显分歧:部分支持打击泄密维护体验 部分认为解包是"社区文化一部分" 《原神》玩家多持后者观点 [12] 技术发展影响 - AI生成内容和云游戏技术发展将带来更复杂的合规挑战 [13]
惹怒马斯克,北京四中校友疑窃xAI核心机密跳槽OpenAI
搜狐财经· 2025-09-04 17:29
核心诉讼事件 - xAI在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院起诉前工程师Xuechen Li窃取商业秘密并加入竞争对手OpenAI [1] - 涉事工程师被指控在2025年7月25日将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复制到个人存储系统并通过删除浏览器历史记录和系统日志掩盖行为 [4] - 工程师在收到最后一笔股票出售款项当天实施数据窃取并于7月28日辞职 计划8月19日入职OpenAI [4] 涉事人员背景 - Xuechen Li拥有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学士学位及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专注于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方向 [3] - 职业履历包括谷歌深度学习团队(任职1年9个月)、微软实习(差分隐私机器学习应用)以及xAI早期核心成员身份 [4] - 学术领域获ICML杰出审稿人奖 技术能力通过Github提交记录(如Phi-2模型和原子提交习惯)得到验证 [6] 资金动向与证据 - 工程师在2025年6月出售470万美元xAI股票 7月额外出售200万美元(总计套现近700万美元) [4] - xAI于8月11日通过数据安全软件发现异常活动 工程师在律师沟通中承认挪用机密信息但拒绝提供账户密码 [5] - 公司指控其上传了整个代码库至OpenAI 可能导致毁灭性技术损失 [5] 法律诉求与行业冲突 - xAI要求法院发布临时限制令强制归还机密材料 禁止其在竞争对手工作直至商业秘密追回 并索赔经济损失 [5] - 事件反映AI行业人才争夺白热化 核心技术随人员流动存在泄露风险 [7] - 诉讼涉及马斯克与OpenAI的长期矛盾 包括双方相互起诉及市场垄断指控 [7] 行业影响 - 案件将界定AI领域商业秘密范围 评估技术泄露经济损失 平衡就业自由与企业资产保护权利 [9] - 判决结果可能为人才流动边界和商业秘密保护确立新判例 影响行业竞争格局 [9] - AI行业的高风险竞争从技术研发延伸至法律战场 [9]
北京四中天才少年背刺马斯克,疑窃xAI机密“叛逃”OpenAI
36氪· 2025-09-01 11:23
诉讼核心事件 - 埃隆·马斯克及其人工智能公司xAI于2025年8月30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院对前工程师Xuechen Li提起诉讼 核心指控为商业秘密盗窃 [1] - 涉事员工Xuechen Li在2024年2月加入xAI 成为公司最早的20名员工之一 直接参与核心产品Grok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与训练工作 任期原计划持续至2025年7月 [5] - 2025年7月25日 Xuechen Li从公司配发的工作笔记本电脑上将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复制到个人控制的非xAI实体或在线存储系统 为掩盖行为 其删除浏览器历史记录和系统日志 重命名文件并对文件进行压缩处理 [7] - 三天后的7月28日 Xuechen Li从xAI辞职 并已接受竞争对手OpenAI的工作邀请 计划于8月19日正式入职 [7] - xAI于8月11日在例行日志审查中发现异常活动 安全软件记录下数据外泄 公司当天通过电子邮件要求其归还并删除所有盗取数据 [8] - 在8月14日的会议上 Xuechen Li口头承认并在一份手写文件中承认故意挪用xAI机密信息并试图掩盖盗窃行为 但拒绝提供一些关键账户密码 这些账户可能揭示盗窃的全部范围和数据的最终去向 [8] -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 Xuechen Li的行为远不止拿走几个文件或一些信息 指控其上传了xAI整个代码库 [8] 涉事员工背景 - Xuechen Li于2014年毕业于北京四中 2015年至2019年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获得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理学学士学位 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校监毕业奖学金 [2] - 2021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三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在读博期间获得Meta为AI领域博士生提供的奖学金 2024年获得博士学位 [2] - 博士研究导师为Tatsunori Hashimoto和卡洛斯·格斯特林 研究方向专注于开发确保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管道值得信赖和安全的方法 具体领域包括改进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和机器学习系统的安全计算 [2] - 在学术界多次担任机器学习会议审稿人 并在2022年国际机器学习大会上获得杰出审稿人奖 [4] - 2017年5月至8月在多伦多大学担任学生研究员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向量学院担任学生研究员 2018年夏天在谷歌公司实习 职位是软件工程实习生 在TensorFlow团队工作 [4] - 2019年7月正式加入谷歌 担任人工智能驻留研究员 后转为学生研究员 总计在谷歌工作1年9个月 所在团队是杰弗里·辛顿领导的前大脑团队 [5] - 2022年夏天在微软雷德蒙德总部进行为期4个月的研究实习 专注于差分隐私机器学习 研究成果被部署到包括Outlook在内的产品中 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为微软节省可观的资金 [5] 商业秘密价值与潜在影响 - xAI声称被盗的商业秘密包含尖端AI技术 其功能优于ChatGPT和其他竞争产品所提供的功能 [12] - 如果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得 将可能为对方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和多年的工程努力 在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场竞争中获得潜在优势 [12] - 在当前人工智能模型公司市值动辄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背景下 保护核心代码和模型权重是公司的最高优先事项之一 [13] - 研究人员在不同实验室之间流动已是常态 防止核心技术随之流失成为这些公司面临的最大生存风险之一 [13] 公司法律诉求 - xAI要求法院发布临时限制令 强制Xuechen Li放弃对任何可能存储有机密信息的个人设备或在线存储服务的访问权限 并要求将所有机密材料归还给公司 [13] - xAI希望法院暂时禁止Xuechen Li在OpenAI或任何其他竞争对手公司工作 直到公司确认所有商业秘密都已得到恢复 [13] - xAI要求法院判令Xuechen Li赔偿经济损失 具体金额未在诉状中明确 但要求赔偿的金额将会非常大 [13] - OpenAI并非此诉讼的被告 xAI表示并非是OpenAI指使Xuechen Li盗取机密 而是Xuechen Li以此为投名状加入OpenAI [13] 行业背景与争议 - 诉讼发生在人工智能行业人才战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Xuechen Li从xAI离职并计划加入OpenAI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缩影 [16] - 诉讼也发生在马斯克与OpenAI之间关系持续紧张的大环境中 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OpenAI偏离最初为全人类谋福祉的非营利使命 并曾单独起诉OpenAI及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 [17] - OpenAI在2025年4月反诉马斯克进行骚扰 2025年8月马斯克的xAI还在德克萨斯州对OpenAI和苹果公司提起另一项诉讼 指控这两家公司合谋垄断苹果设备上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市场 [17] - 案件结果将对人工智能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不仅关系到Xuechen Li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声誉 也关系到xAI公司的核心技术安全 并为行业内的人才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设立新的判例 [17] - 法院如何界定商业秘密的范围 如何评估潜在的损失 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就业自由与公司保护其核心资产的权利 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17]
马斯克怒了!中国籍工程师套现 700 万美刀后偷了整个代码库等机密信息,转身就入职 OpenAI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8-31 10:29
案件背景 - 马斯克旗下xAI公司起诉前员工Li Xuechen涉嫌盗窃公司机密并转投OpenAI [1][2] - 案件于2024年8月30日在推特引发热议 马斯克本人确认员工上传xAI完整代码库至OpenAI [1][2] - 被告系中国籍斯坦福大学博士生(2021-2024) 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3] 法律诉讼细节 - xAI于2024年8月28日向北加州联邦法院提交29页起诉书(案件编号:3:25-cv-07292) [3][4] - 诉讼包含四项指控:违反保密协议、盗用商业秘密、违反计算机访问欺诈法及欺诈 [4] - 被告在离职确认书中承诺删除数据并配合核查 但实际拒绝提供关键账户登录凭证 [6] 事件时间线 - 2024年2月:被告加入xAI成为早期20人工程师团队成员 参与Grok大模型研发并拥有核心权限 [5] - 2024年6-7月:公司协助被告两次售股套现约700万美元 最后一笔交易于7月25日完成 [5] - 2024年7月25日:被告使用公司电脑将Grok核心技术及训练数据传至个人存储 并删除日志修改文件名掩盖行踪 [5] - 2024年7月28日:被告突然辞职 获得OpenAI录用并预定8月19日入职 [5] - 2024年8月11日:xAI通过安全日志发现数据泄露 被告在律师陪同下亲笔及口头承认盗窃行为 [6] 案件预期结果 - 基于现有公开信息 该案件xAI公司预计将获得胜诉 [7]
尊湃窃密华为海思芯片技术,一审判决生效!
是说芯语· 2025-08-28 15:34
案件判决与法律影响 -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 14名被告均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或缓刑 罚金总额达1350万元 [1][6] - 判决书首次将"90%技术密点重合"明确写入定罪条款 为类似案件审理提供重要参考 [7] 技术窃取细节与手段 - 原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琨离职后联合4名前员工创立尊湃 通过高薪、股权利诱招募7名海思在职或离职员工 [2] - 非法获取海思公司40余项核心技术信息 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尖端领域 [2] - 窃密手段包括截屏、抄录、微信传输 具体行为包括将电路图隐藏于手机相册、核心算法拆分成小文件通过智能手表带出、手抄代码于笔记本等 [5] - 窃取技术直接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 [2]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尊湃通讯成立于2021年3月 宣传语为"打破垄断 创造中国芯" [3] - 成立仅两个月获得高榕资本1亿元人民币投资 公司估值两年内翻倍至10亿元人民币 [5] - 投资人看重团队清一色"华为背景" 无人在意研发周期异常缩短的问题 [5] 研发成果与异常表现 - 芯片研发一般需至少三年 但尊湃成立不到两年即宣称成功研制Wi-Fi 6芯片 [3] - 华为工程师测试尊湃样品时发现代码错误与华为早期版本如出一辙 [5] - 团队在芯片第一版测试成功后恐慌性删除数据并紧急修改出第二版 更换手机、清空服务器并伪造离职记录以掩盖证据 [6] 经济损失与行业影响 - 华为为Wi-Fi 6/7技术投入研发费用高达9亿元人民币 [6] - 技术泄露导致华为在Wi-Fi 7国际标准谈判中让步 中国企业专利池分成减少15% 相当于每年损失1亿多美元 [6] - 高通于2023年初关停上海Wi-Fi 7研发中心 资料当场销毁 数月后在美国抢注两项与窃密技术高度重合的Wi-Fi 7关键专利 [6] - 警方冻结尊湃用于量产芯片的资金9965万元人民币 [6] 最终处置 - 尊湃通讯公司被直接解散 所有技术资料被全部销毁 [6] - 主犯张琨出狱后五年内被禁止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6]
侵犯华为芯片商业秘密案判决生效!
国芯网· 2025-08-27 20:07
案件判决结果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张某最高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人民币 [1] - 14名被告人全部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至120万元人民币 高某等9名员工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00万至20万元人民币 [5] 侵权行为细节 - 张某原为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 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周某甲等4名海思前员工担任高管 [3] - 尊湃公司通过招募7名海思现员工及前员工 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40余项Wi-Fi芯片尖端技术信息 [3][4] - 侵权行为旨在缩短研发周期/加速量产/吸引融资 涉案技术均属于海思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长期自主研发的成果 [3] 案件侦办特点 - 检察机关聘请多名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对40余项尖端技术进行专业解读 通过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 [4] - 办案组精准区分14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漏洞发出检察建议 [4] - 被告人均当庭认罪 检察机关从证据/法理/情感三层开展法庭教育 [4] 行业影响 - 最高检明确商业秘密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及国家高质量发展 将持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5] - 本案为典型"内鬼"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 凸显半导体行业核心技术保护的重要性 [4][5]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
券商中国· 2025-08-27 19:34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Wi-Fi芯片技术被非法获取 涉案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14名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罪成立 一审判决已生效且均未上诉[1][4] - 案件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非常大[3] 技术侵权细节 - 被侵权技术涉及40余项Wi-Fi芯片尖端技术 需借助通信行业资深专家突破专业壁垒[5]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负责人张某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并指示招募7名海思员工[1] - 通过截屏、抄录及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同类芯片研发[1] 司法处理与量刑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主犯张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 罚金150万至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万至20万元不等[4] 案件审查特点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技术信息非公知性与同一性 通过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2][5] - 精准区分14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认定每人涉案秘点及对应估值金额[5] - 针对企业内管漏洞制发检察建议 提供管理漏洞报告与免疫系统升级蓝图[4]
热搜第一!14名“内鬼”被判刑!
中国基金报· 2025-08-27 19:32
案件背景与判决 - 14名侵犯华为芯片技术商业秘密的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主犯张某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他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1][3] - 案件由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 一审判决于7月28日生效 所有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1][3] - 被非法获取的华为芯片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2] 技术侵权细节 - 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 构成实质性相同并导致华为商业秘密灭失[5] - 被告人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华为Wi-Fi芯片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2] - 侵权行为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端到端环节 员工挖角规模近百人[4] 公司组织与融资 - 尊湃公司由华为海思前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创立 核心高管团队均来自华为 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达60%[2][4] - 公司于2022年5月获得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 同年11月再获Pre-A+轮投资 2023年1月完成A轮融资[5] - 为规避竞业限制 部分离职员工甚至更改姓名 多人存在周末/夜间兼职等隐蔽行为[4] 技术研发与影响 - 华为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由海思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侵权芯片在投入量产前被查处 警方查扣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7台[5] - 案件被检察机关定义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大但最终所有被告人认罪[3]
商业秘密案判了!14名“内鬼”获刑,侵犯华为芯片技术
证券时报· 2025-08-27 17:08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并取得相应技术信息 采取合理保密措施 [1]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周某甲等4名原海思员工担任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 共同决定研发同类Wi-Fi芯片 [1] - 尊湃公司通过高薪招募7名海思员工 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海思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芯片研发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司法程序与判决结果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张某等14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 [2]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涉案技术信息的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2] - 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 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3]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50万至120万元 其余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00万至20万元 [3] - 14名被告人在十日均未提起上诉 一审判决已生效 [1][3]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产权 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