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周露:生物医药出海,超过了新能源车
观察者网· 2025-07-06 09:03
基因治疗行业现状与前景 - 基因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疾病治疗图景,技术突破推动行业快速发展[1] - 2024年上半年生物医药出海总额接近500亿美金,超过新能源车出口总额[7] - 港股生物制药ETF指数基金涨幅接近60%,显示行业从资本寒冬中快速回暖[7] 神拓生物核心技术 - 开发第五代慢病毒载体平台,实现从体外细胞改造转向体内改造的技术突破[8][9] - 通过AI技术对载体进行系统性工程化改造,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11] - 治疗理念从"堵"转向"疏通",通过增强抑癌基因重塑细胞天然保护力[12][15] - 目标将单次治疗价格从300-400万美金降至医保可承受范围[10] 商业化进展与规划 - 2023年底获得传化集团领投的首轮融资[5] - 首个新药在1年内进入IIT临床阶段,计划2025年获得药监局批文[43] - 杭州研发基地总面积1000多平米,计划建立干湿循环实验室提升研发效率[44][46] - 通过BD合作缩短商业化周期,临床前阶段即可开展BD合作[42] AI与生物医药融合 - 人体DNA代码与计算机代码具有相通性,吸引芯片公司跨界布局[16][17] - AI在临床设计和运营阶段能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未来十年渗透率将大幅提升[18][19] - 计划建立干实验室AI模型,结合患者细胞数据替代部分动物实验[47] 行业挑战与应对 - 新药研发周期长达10年与基金7年存续期存在矛盾[41] - 建议设立Evergreen基金结构匹配行业特性[41] - 通过加强专利布局应对出海挑战,已申请国际PCT专利[25] - 地缘政治对行业影响有限,中国生物医药资产性价比受国际认可[26][27] 人才与教育 - 行业急需复合型人才,需同时具备医学、基因工程和AI知识[38] - 高校教育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毕业生需重新培训[39][40] - 通过AI培训加速人才成长,解决行业人才瓶颈[40]
心智观察所:独家对话|周露:生物医药出海,超过了新能源车
观察者网· 2025-07-06 09:01
基因治疗行业现状 - 基因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疾病治疗图景 需突破实验室壁垒实现更广泛临床应用 [1] - 全球基因治疗药物发展历程:2017年首款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FDA批准 目前已有多个上市产品如诺华Zolgensma等 [6] - 2024年上半年生物医药出海总额接近500亿美金 已超过中国新能源车全年出口总额 [7] - 2024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制药ETF指数基金涨幅接近60% 显示资本市场对创新药领域重新看好 [7] 公司创业历程 - 创始人周露为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2015年在伦敦创立BD服务公司超越实验室 服务过30多家上市公司 [3] - 2020年新冠疫情促使业务转型 基于牛津生物慢病毒载体技术创立神拓生物 [3][4] - 2023年底获得传化集团领投的首轮融资 2024年初正式落户杭州萧山开展基因治疗研发 [5] - 创业时机经历波折:错过2020-2021年创新药投资热潮 在2022年下半年"资本寒冬"时期进场 [6] 核心技术突破 - 开发第五代慢病毒载体平台 实现从体外细胞改造转向体内直接改造的技术跨越 [8][9] - 新技术可避免传统CAR-T疗法体外改造环节 预计将治疗成本从300-400万美金/疗程大幅降低 [10] - 采用AI技术对载体进行系统性工程化改造 实现"载体即药物"的创新模式 [11] - 治疗理念突破:从传统"堵截"癌细胞转为激活人体抑癌基因 重塑细胞天然保护力 [12][13] - 技术可实现癌细胞"再编程":选择性清除不可修复细胞 转化可挽救细胞为正常细胞 [15] 行业发展前景 - 基因治疗药物展现出超预期产业价值 未上市管线通过BD交易已创造可观收益 [7] - 第五代载体技术有望突破现有疗法局限 解决癌细胞耐药性问题 [5][12] - 长期愿景包括开发癌症预防性疫苗 通过增强抑癌基因实现主动监测防护 [12]
Nature Medicine:东南大学柴人杰团队等发布AAV基因治疗跨年龄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生物世界· 2025-07-03 10:04
耳聋疾病背景 - 先天性耳聋影响全球约2600万人,其中60%由基因突变引起 [2]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9型(DFNB9)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占遗传性耳聋的2%-8% [2] - 耳畸蛋白功能受损会导致声音信号无法传达到大脑,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 [2]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AAV基因治疗已在低龄DFNB9患者中证实安全有效,相关研究发表于《柳叶刀》、Nature Medicine等期刊 [2] - 最新研究在1.5-23.9岁跨年龄段DFNB9患者中证实AAV基因疗法长期安全有效 [4] - 研究揭示5-8岁可能是最佳干预窗口期 [4][11] 临床试验结果 - 对10名1.5-23.9岁患者进行AAV-OTOF基因治疗单臂临床试验 [7] - 治疗后平均纯音听阈从基线106分贝改善至52分贝 [8] - 其他听觉指标也显著改善:点击声ABR阈值(101→48分贝)、短纯音ABR阈值(91→57分贝)、听觉稳态反应(80→64分贝) [8] - 62%患者在1个月内实现听力改善,部分儿童患者达到正常听觉功能(<20分贝) [9] - 青少年和成年患者平均纯音听阈分别改善46分贝和36分贝 [9] 治疗特点 - AAV基因治疗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共出现162起1/2级不良事件 [8] - 听觉通路可塑性随年龄递减,但青少年及成年患者仍有显著疗效 [9] - 23.9岁成年患者取得听觉恢复效果,首次证实成年患者可从基因治疗获益 [10]
科技“智”疗创造生命奇迹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50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是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突破,采用128通路脑电波信号采集技术,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2] - "北脑一号"是国际上首个百通道以上的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半侵入式脑机系统,已完成5例植入手术,帮助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患者恢复运动、言语功能[3][4] - 首例渐冻症患者植入后言语解码准确度达63%,能解码输出近百个常用语,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上肢肌力明显提升,运动想象多分类脑控准确率高达90%[3] - "北脑二号"系统正在研发中,将电极进一步植入大脑组织,可实现更精准、实时的意念控制,在三维空间上实现更精准运动控制[4] 基因治疗创新成果 - 公司研发的新型光敏蛋白基因治疗技术已完成1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治疗,患者均表现出显著视力改善,部分能识别近距离字母和图案[6] - 针对重度癫痫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可直接调控病灶部位神经细胞兴奋性,是全球唯一开展临床研究的重度癫痫基因治疗药物,已提交IND申请[7] - 难治性疼痛基因治疗已完成首例病人给药,患者疼痛显著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完全改善[7] - 脑胶质瘤基因治疗药物、耳聋基因治疗药物等4个项目进入重点培育阶段[6] 科研体系与产业化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采用新型运行机制,打破传统科研单位编制化模式,形成"产学研医"闭环[7] - 研究所已孵化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和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技术产业化[2][7] - 研究所已有14项IIT临床研究获批,适应症涵盖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北脑一号"和精准给药装置被列为国家药监局审评前置重点产品[6]
全产业链生态激发生物医药创新活力 ——探访北京昌平“生命谷”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11:27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概况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昌平区创新药产业主要聚集地 总面积7 2平方公里 聚集800余家创新型医药企业及高水平研发机构 在新药研制 医疗器械 精准医疗服务等领域具有优势 [1] - 昌平区1-4月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337 9亿元 同比增长15 1% 1-5月实现产值170 7亿元 同比增长8 8% 累计孵化科学家创办企业112家 获批创新医疗器械29个 [7] 精准医学产业发展 - 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聚焦精准诊断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等方向 重点布局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合成生物学 AI医疗等前沿技术 [2] - 精准医学产业面临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 资源共享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待提高等问题 园区致力于搭建从科研孵化到规模量产的产业升级生态体系 [2] 脑科学与基因治疗突破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引进37位高水平科学家 建成11个国际一流技术平台 发表362篇顶级期刊论文 申请53项专利 [3] -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为国际首个百通道以上半侵入式系统 已启动IIT临床试验 适应症包括截瘫 脑中风等 基因治疗药物在失明 癫痫 疼痛领域成果显著 [3] 创新药研发进展 - 诺诚健华专注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奥布替尼是中国首个针对边缘区淋巴瘤获批的BTK抑制剂 坦昔妥单抗为中国首个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D19单抗 [4] - 新一代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获优先审评 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TRK抑制剂 [4] 产业服务生态建设 - 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累计服务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 融资总额超30亿元 获知识产权300余项 未来将打造研发 中试 生产一体化基地 [6] - 宜明生物拥有50余条生产线 总面积超3000㎡ 助力60余个创新药物完成IND申报 曾创下9个月完成中美双报IND获批记录 昌平基地将扩大GMP产能 [6]
Nature专访饶毅教授:中国如何能够成为生物科技超级大国?
生物世界· 2025-06-17 16:54
饶毅教授专访核心观点 -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实力落后于物理科学领域,主要因科研经费分配不均且缺乏类似美国NIH的机构 [8][9] - 植物生物学领域中国已领先美国,得益于长期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高资金投入 [10] - 中国需改革科研选拔制度,避免人际关系干扰,建立择优支持体系以提升科研质量 [11] - 生物技术突破将集中在农业育种、基因治疗、神经疾病及癌症领域,AI和组学数据库是关键助力 [14][15] - 精准医疗领域中国落后于美国,但基因治疗或成弯道超车机会 [15] - 中国健康数据利用不足,需整合医院资源,特朗普政策促使数据共享意识增强 [17] 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现状 - 中美生命科学论文数量差距与资金投入差距成正比,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家获支持人数少于美国 [8] - 若美国持续削减NIH经费,中国可能快速追赶甚至超越 [9] - 当前科研领导层中具国际教育背景者比例下降,但正积极吸引顶尖海外人才 [12][13] 未来生物科技发展路径 -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当前研发主力,北京新兴机构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将发挥更大作用 [16] - 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全面变革需10-20年,个别公司或超预期突破 [16] - 中国主张全球数据共享,通过生物样本库和开放合作提升国际伙伴关系 [18][19] 数据与技术驱动因素 - AI推动力及美国政策压力加速中国健康数据整合,打破医院间利益壁垒 [17] - 基因治疗领域美国犹豫期为中国提供战略窗口,需聚焦人类遗传学短板 [15]
一项突破性技术延长寿命20%,股价暴涨787%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动态 - 美国生物遗传学公司Klotho Neurosciences(KLTO)宣布通过AAV9载体递送分泌型Klotho蛋白(s-KL)可使小鼠血清中s-KL浓度提升,寿命延长20% [2] - 公司股价因临床前数据利好单日暴涨787.8%,成交量突破10亿股 [3] - Klotho蛋白表达水平与哺乳动物寿命及健康状况直接相关,其基因过度表达可使小鼠寿命延长30%-40% [5][7] Klotho蛋白的科学价值 - 分泌型Klotho蛋白(s-KL)通过AAV9载体递送可同时对抗认知下降、神经炎症、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等衰老相关疾病 [2][10] - 天然s-KL蛋白涉及细胞损伤、应激和炎症的多条通路,可能成为解决衰老多面影响的单一疗法 [10] - 1997年研究首次证实血液Klotho浓度与寿命负相关,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对代谢、炎症和组织修复的关键作用 [7] 公司技术与管线布局 - 核心技术为专利化的s-KL基因递送载体,开发一次性或低频给药的体内基因疗法 [11] - 主要管线包括:针对ALS/MS的KLTO-202(2025 Q4提交IND)、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KLTO-101(临床前)、针对肾病的KLTO-301(临床前) [11] - 公司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如ALS、阿尔茨海默病),瞄准未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 [11] 知识产权与商业潜力 - 已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和ICREA获得s-KL全球独家许可,并在美、欧、中拥有覆盖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年龄相关疾病的专利 [10] - 多器官获益特性显示其应用可扩展至抗衰老治疗领域,该细分市场增长迅速 [11] - 临床前数据表明其机制针对衰老基本过程而非症状,科学复杂性突出 [11]
AI设计人类增强子!超越天然增强子,短至50bp也能实现细胞特异性
生物世界· 2025-06-05 11:43
基因治疗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华盛顿大学和Altius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通过迭代深度学习技术,成功设计出比天然增强子更高效、更简洁的合成增强子(短至50bp),在人类细胞中实现前所未有的细胞类型特异性 [2] - 研究发表于2025年6月4日的《Cell Systems》,采用两轮"设计-实验-优化"循环:第一代设计基于29891个天然增强子数据生成1037个合成增强子,第二代优化后设计出688个新型增强子,在HepG2和K562细胞中分别实现46.2倍和6.7倍的中位表达量提升 [3][6] - 合成增强子通过嵌入高频率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基序,其序列语法比天然增强子更紧凑,且活性与单细胞转录因子表达相关 [7] 技术优势与创新 - 突破传统增强子三大困境:解决海量筛选难题(天然增强子长度500-1000bp)、提升细胞类型特异性精度、破解复杂调控规则设计盲区 [6] - 模型进化阶段实现小数据大突破:训练数据量比前代减少30倍,比同类研究少800倍,引入L2正则化防止过度依赖单一转录因子 [6] - 深度学习设计的增强子特异性全面超越天然对照组,且迭代再训练可产生更优特异性设计 [8] 应用前景 - 靶向基因治疗:设计肝癌特异性增强子精准表达抗癌基因 [10] - 罕见病治疗:为遗传病定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 [10] - 合成生物学:构建细胞类型特异性生物传感器 [10] - 推动基因调控元件设计范式转变:从传统天然增强子筛选(成功率低)转向AI驱动的深度学习设计-高通量验证-数据驱动优化路径(成功率大幅提高) [10]
多家红杉医疗成员企业携最新进展亮相全球顶尖学术会议|Healthcare View
红杉汇· 2025-06-04 18:14
强联智创AI导管塑形机器人 - AI导管塑形机器人全球首次手术直播演示在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上进行[2][3][6] - 该产品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团队联合强联智创研发[5] - 已获批中国首张"AI+治疗"创新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5] - 展示AI辅助下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新术式,能自动完成导管塑形并在复杂血管路径中"自动认路"[6] 基因治疗领域进展 - 凌意生物在ASGCT2025发表针对肝豆状核变形病(LY-M003)和戈谢病I型(LY-M001)的基因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成果[8] - 华毅乐健发布治疗苯丙酮尿症(PKU)的基因治疗候选药物GS1168,采用创新双效治疗机制[11][12] - 新芽基因公布DMD碱基编辑疗法GEN6050X积极生物标志物数据,显示在骨骼肌和心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恢复潜力[13][14] 细胞治疗与CAR-T疗法 - 西比曼生物公布C-CAR168一期IIT数据,该双特异性CAR-T疗法针对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15] - 早期临床结果显示有望使患者停用免疫抑制治疗并显著降低疾病活动度[15] 医疗器械创新 - NyokAssist®9Fr人工心脏在ISHLT2025会议发表临床成果,该微型轴流泵可通过9Fr动脉通路提供5L/min流量[16][18] - 浩微医疗自主研发的可吸收栓塞微球LifeSpheres™完成首批受试者入组,是国内首个用于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产品[26] 干细胞与合成生物学 - 士泽生物异体通用iPSC衍生亚型神经细胞新药获NMPA批准开展渐冻症治疗临床试验[20] - 衍微科技与清华大学共建的重组蛋白合成生物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聚焦重组蛋白底盘细胞设计与制造[22][24] 投资布局 - 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超过200家企业,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45家已完成IPO[27][28]
西湖大学开发基因递送黑科技,全球首个哺乳动物蛋白凝聚体递送系统丨ASGCT 口头报告精选
生物世界· 2025-05-26 10:52
基因递送技术发展背景 - 基因治疗成功关键在于开发高效安全的基因递送技术[3] - AAV递送系统因安全性、效率、成本等问题面临临床试验暂停的挑战[3] - 非病毒载体基因递送技术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焦点[3] EASY系统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基于内源蛋白凝聚体的基因递送系统[5] - 受天然细胞凝聚体机制启发设计[6] - 核心组件为工程化内源蛋白ProteanFect™[7] - 递送过程包括自组装纳米颗粒形成、细胞主动内吞、核酸释放和载体安全降解[8] EASY系统技术优势 - 核酸载量是脂质纳米颗粒(LNP)的50倍[9] - 兼容质粒DNA、mRNA、siRNA、sgRNA、Cas9 mRNA等多种核酸类型[10] - 比传统电转方法效率更高且细胞死亡率更低[10] - 适用于NK细胞、B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多种原代细胞[10] 商业化应用成果 - ProteanFect系列试剂盒实现原代T细胞67%-88%的基因编辑效率[18] - 共递送Cas9蛋白与sgRNA时编辑效率超过90%[18] - 产品已正式商业化销售[20] 行业影响与前景 - 技术获得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ASGCT)年度会议双展示认可[1] - 为非病毒基因递送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19] - 有望在基因治疗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