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天智航
2025-11-01 20:41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1] * 涉及的公司为天智航(金智航)[2]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业绩与运营数据 * 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104%[2] * 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由三块业务构成:骨科机器人产品销售收入约1亿元,占比56%;配套设备和耗材收入约4800万元;技术服务收入约2900万元[2] * 前三季度共销售28台设备,其中23台为直接销售,5台通过技术服务模式装机;去年同期仅销售5台[2] * 前三季度完成约3.5万例手术量,已接近去年全年的3.9万例;累计完成手术量超过13万例[3] 新产品进展与销售模式 * 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上市了两款新产品:天玑思瑞和天旋星耀C型臂[3] * 新产品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初各实现一台中标销售[4] * 公司正积极推动两种商业化模式以应对市场环境:购买技术服务模式(已装机30多台,约2/3在北京)和融资租赁模式[5][6] * 公司看好融资租赁模式,并提及江苏、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发布了支持政策[6] 国际化战略与进展 * 公司从2024年开始实施出海战略,目前在国际市场已有销售(印度、蒙古各一台)[7] * 针对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计划采用代理商模式;针对欧美核心市场,公司将采取更重的投入模式[7][20] * 产品已获得CE认证,并在法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临床试用,预计欧洲市场在2025年可能实现首单销售(收入确认或在2026年)[7][20][22] * 美国市场方面,FDA申请已提交,预计最快2027年获批;公司总裁已常驻美国推进业务,8月已有一台设备运抵美国进行医院临床试用[7][21][22] * 公司预计国际市场要实现规模化的收入贡献可能在2027年之后[7] 行业政策与招投标展望 * 国家医保局正在制定手术机器人收费的指导性意见,该文件已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预计2025年或2026年出台;收费原则预计为“技耗分离”,价格将权衡各方因素,比2022年征求意见稿更友好但不会特别高[18][19] * 关于医院购买服务模式,国家医保局也在制定指导意见,该文件出台将消除外地推广的障碍,可能带来模式爆发,但也可能引来竞争对手效仿[50][51] * 四季度招投标态势延续了前三个季度的增长,但同比增幅可能较前几个季度有所放缓;目前有约10台已中标未确认收入的设备,海外四季度可能还有几台出货[10] * 公司对2026年的招投标情况比2025年更为乐观,认为行业招投标意向仍会有较好增幅[12] * 从医院产生采购意向到装机确认收入的周期,在2024年之前平均为8-10个月,2024年因行业环境延长至约10-13个月;公司感觉2025年速度在加快,有望回到8-10个月的节奏;民营医院决策流程更快,一般为3-6个月[14][15] 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认为对于骨科器械公司而言,拥抱手术机器人已从战略选择变为“生死选择”,骨科手术机器人将成为未来骨科手术的核心器械[26] * 公司认为耗材公司做好机器人面临挑战:缺乏创新基因、在开放体系下面临商业困境(难以获得其他耗材厂商的设计数据)、产品临床打磨需要长时间[27][28][29][30][31][32] * 公司指出现实情况是许多耗材厂商在研发机器人的同时,仍与天智航保持合作[31] * 公司定位是成为骨科解决方案公司,而非单纯产品销售公司,致力于覆盖从影像采集、手术规划、机器人操作、植入物到术后评估康复的全流程解决方案[8] * 在耗材领域,公司不会自己做传统耗材,以免冲击与现有耗材厂商的战略合作;在国内会通过收并购介入与机器人高度结合的创新耗材;在海外为符合当地市场习惯,可能会并购或深度合作一家有影响力的耗材公司[34][35] 研发战略调整与未来布局 * 公司研发战略近期进行了调整,重点保障能够快速市场化、产生现金流的产品(如第四代机器人的功能强化和拓展)[55][56] * 为控制费用、保障现金流和海外战略投入,公司临时关闭了面向未来的“天机实验室”,暂停了部分前瞻性研发项目(如手持式小型机器人、双臂显微手术机器人等)[55][56][57] * 下一代机器人的立项工作尚未完成框架搭建和论证[57] 销售团队架构 * 国内销售团队约四五十人,分区域管理,主要配合经销商工作;对军方等特定大客户采用总部项目负责制[39] * 医院购买服务由全资子公司天航技术负责,主要区域在北京,外地以民营医院为主;国内市场和销售由徐总统筹[40] * 海外团队目前不足10人,更像市场团队而非销售团队,主要负责展会、遴选合作方、临床支持等;海外团队扩张规划尚未细化,可能通过收并购耗材公司利用其现有渠道[41][42][43] 其他重要内容 配套耗材收入分析 * 前三季度配套设备和耗材总收入4800万元,几乎全部为耗材收入;第三季度单季度耗材收入约1800万元,相比上半年有所加速,具体原因待进一步了解[48][52] * 医院购买服务(技术服务)前三季度收入2900万元,其中相关收入约2500多万元;第三季度单季度约800-900万元,与上半年保持平稳[48] * 2025年医院购买服务装机目标原为15台,目前预计实现10台出头,主要因突破北京以外区域进展不及预期[49][50] 全球市场手术量结构 * 全球范围内,关节手术机器人是最成熟的领域,预计占骨科机器人手术量的70%-80%[60][62] * 在美国,骨科手术机器人渗透率接近30%;史赛克关节机器人单台年均手术量近300例,而美敦力脊柱机器人单台手术量显著较低[60][61] * 在中国,手术结构正在变化,从创伤占主导转向创伤、脊柱、关节三分天下,关节和脊柱增长快于创伤[63] * 关节手术最易标准化,机器人可100%发挥作用;脊柱手术约80%可发挥作用;创伤手术因术式复杂,机器人实现难度最大,目前手术量较小(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创伤手术约13000例)[63][64][65] * 公司判断未来3-5年,骨科机器人核心战场在关节;长期看,随着技术进步,创伤手术可能快速增长[66] 国内外商业模式差异原因 * 国内适合开放体系(机器人兼容多个耗材品牌),因中国医院使用耗材品牌分散,且集采确定了各品牌份额,封闭体系机器人利用率会很低[67][68][69] * 欧美适合封闭体系(机器人与自家耗材深度绑定),因医院耗材品牌集中度高,一体化设计能优化性能与安全,且医疗事故责任划分清晰[68][70][71]
2 Brilliant Medical Device Stocks to Buy Now and Hold for the Long Term
The Motley Fool· 2025-10-26 16:39
文章核心观点 - 直觉外科公司和美敦力公司均从事手术机器人业务,但分别代表增长型和收益型两种不同的投资机会 [1] - 直觉外科公司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创新领导者,适合能够承受股价波动、追求增长的投资者 [1][7] - 美敦力公司业务多元化,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股息收益率,适合保守的收益型投资者 [1][8][10] 直觉外科公司 - 公司是手术机器人革命的先驱,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其达芬奇系统装机量达10,763台,同比增长13%,手术量同比增长19% [2] - 新型Ion腔内系统增长更快,装机量同比增长30%,手术量同比增长52%,但基数较小,目前仅有954台系统投入使用 [4] - 公司约75%的收入来自仪器、配件和服务的销售,这部分收入随每台手术系统的售出而增长,类似年金收入 [5] - 公司市盈率超过60倍,自2020年以来股价已出现三次跌幅超过20%的情况,显示出增长股的高估值和波动性特征 [7] - 公司总市值为1940亿美元,毛利率为66.37%,当前不支付股息 [3] 美敦力公司 - 公司即将成为“股息之王”,提供远高于市场的3%股息收益率,并已连续48年增加年度股息 [8][9] - 手术机器人仅是公司产品组合的一部分,其主要业务还包括心血管、神经科学产品,并正计划分拆糖尿病业务以专注于最佳增长机会 [9] - 公司业务重组仍在进行中,糖尿病业务预计到2026年才能完成分拆,这使其股息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 [10] - 公司总市值为1200亿美元,毛利率为59.81% [10] 手术机器人行业 - 手术机器人正在改变医疗面貌,其优势在于创伤更小并能带来更好的患者治疗效果 [4] - 直觉外科公司的Ion系统专为采集肺部组织样本这一敏感程序而设计,凸显了该技术的精确性 [4] - 行业存在巨大的长期增长机会,随着更多产品投入使用,相关耗材和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 [5]
美好医疗:不涉及手术机器人整机的研发
证券日报网· 2025-10-24 17:43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明确表示不涉及手术机器人整机的研发[1] - 公司已有组件产品向部分国内外手术机器人客户进行小批量供货[1]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 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搜狐财经· 2025-10-21 01:22
全球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聚焦核心业务以应对市场变化并提升竞争力 [1] - 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这是该公司自2023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分拆 [1][2] - 美敦力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碧迪医疗将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以预计175亿美元并入沃特世,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以约40亿美元剥离部分诊断业务 [2][3] 强生骨科业务拆分细节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DePuy Synthes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2][7] - 强生希望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盈利能力,未来公司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 [2] - 强生骨科业务重组计划于2023年10月首次提出,预计2025年底完成,公司任命纳马尔·纳瓦纳为DePuy Synthes全球总裁 [2][8]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为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约占17%,在髋关节手术市场约占四分之一份额 [7] - 史赛克今年年初宣布将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并成立新公司VB Spine [7] 手术机器人市场前景与竞争 - 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10] - 史赛克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增长核心来自Mako机器人系统 [10] - 施乐辉2016年收购BlueBelt并推出Cori机器人系统,美敦力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获得Mazor X平台 [10] 强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 强生拥有骨科机器人平台VELYS,去年推出VELYS SPINE主动机器人辅助系统用于脊柱融合手术,但该产品尚未推向中国市场 [8] - 强生医疗科技骨科与天智航合作研发手术整合方案,将强生脊柱内植物系统Viper Prime整合进天玑手术机器人 [8] - 有观点认为强生在机器人战略部署方面落后于史赛克、美敦力等竞争对手,且近期看不到迎头赶上的苗头 [9]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发展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过70台,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2.4万台同比增长62.5% [11] - 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2026年规模将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1]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美敦力展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等本土研发产品 [11] 中国市场竞争态势 - 目前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 [12] - 市场供给端出现明显过剩,行业"内卷"格局显著,未来会看到一大批企业被淘汰 [12] - 跨国公司通过合作在中国构建创新生态,灵活整合创新技术实现共赢 [12]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23:45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公司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一家名为DePuy Synthes的独立公司[2] - 分拆的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3] - 强生希望通过分拆使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部门盈利能力,公司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等[3] 医疗行业拆分趋势 - 今年以来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2] - 美敦力宣布将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碧迪医疗(BD)宣布将分拆的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3][4]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以将资源投入更具增长潜力的核心赛道[4] - 业务拆分可使企业更专注于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使潜在优质业务的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更清晰体现[5]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分别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约占17%份额,在髋关节手术市场约占四分之一份额[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史赛克今年也宣布将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并成立新公司VB Spine[7] - 市场人士预计DePuy Synthes有望成为骨科行业的下一个巨无霸,可能改变整个骨科市场的竞争格局[6]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预计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将更加注重创新并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等赋能技术[9]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9] - 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机器人系统是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的核心增长动力[10] - 施乐辉于2016年收购BlueBelt并推出Cori机器人系统,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获得Mazor X手术平台[10] 中国市场动态 - 在中国市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台[11]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11] - 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11]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如美敦力展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强生与天智航共同研发手术整合方案[9][11] -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12]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 2025-10-18 23:33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医疗巨头正通过业务拆分聚焦核心领域,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年收入近百亿美元的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3][5] - 业务拆分旨在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并使被拆分业务的价值在资本市场获得重估 [7] -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将因巨头拆分而改变,手术机器人成为下一个关键竞争领域 [13][14] 巨头拆分战略与影响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5] - 强生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6] - 美敦力已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碧迪医疗分拆业务的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赛默飞世尔科技剥离部分诊断业务的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6][7]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10][11] 骨科行业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主要由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 [11]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的份额,在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份额 [11][12]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史赛克今年也宣布出售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 [12] - 市场预计DePuy Synthes独立后将成为更强大的市场参与者,可能改变整个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11]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将更专注于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赋能技术 [14]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5] - 史赛克通过收购Mako Surgical切入机器人领域,其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增长核心来自Mako系统 [16] - 施乐辉和美敦力也分别通过收购BlueBelt和Mazor Robotics公司进入手术机器人赛道 [16] 中国市场竞争态势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占比超过70% [17]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 [18]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8]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如美敦力推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 [18] - 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市场供给端出现明显过剩 [19]
深度|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 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 2025-10-18 18:10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宣布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1] - 分拆的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 [2] - 分拆后DePuy Synthes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在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植入物及手术器械等主要品类占据领先市场地位 [2] 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强生此次分拆是自2023年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分拆,公司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2] - 美敦力已宣布将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 [2] - 碧迪医疗(BD)宣布将分拆的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Waters),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 [3]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3] 分拆战略动因与市场影响 - 业务拆分旨在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3] - 潜在的优质业务在大型医疗集团中的价值可能被低估,通过拆分成为独立上市公司,其独特投资价值会更清晰,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估值 [3]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年初至今强生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5][6]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在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分别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 [6]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 [6] - 强生在全球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的份额,在全球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手术机器人领域竞争 - 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是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8] - 强生拥有骨科机器人平台VELYS,并推出了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的VELYS SPINE系统 [8] - 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Mako机器人系统持续放量,推动医疗外科与神经技术部门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9] - 施乐辉于2016年收购BlueBelt,2019年推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Cori [10] - 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公司,获得Mazor X手术平台 [10] 中国市场动态 - 在中国,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 [11]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 [11] - 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1] - 跨国大厂加强与本土创新公司合作,例如美敦力展示了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 [11] - 目前国内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 [12]
深度|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8:08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1] - 分拆后DePuy Synthes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3]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 [3] 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多家全球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聚焦核心业务应对市场变化 [1] - 美敦力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 [3] - 碧迪医疗(BD)分拆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 [4]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4] 分拆战略动因 - 业务拆分可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4] - 潜在优质业务在大型医疗集团中价值可能被低估,独立分拆后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估值 [5] - 强生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3] 资本市场反应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6] - 年初至今,强生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6] - 美敦力股价年初至今上涨近20%,市值约为1200亿美元 [6]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当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为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 [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与史赛克形成竞争 [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 强生在全球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份额,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份额 [7]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 [9]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0] - 史赛克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机器人系统是增长核心 [11] - 施乐辉2016年收购BlueBelt,2019年推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Cori [11] - 美敦力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公司 [11] 中国市场动态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台 [12]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同比增长62.5% [12] - 预计2026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2] - 目前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 [14]
器械龙头官宣:重点投入手术机器人、心血管、视力板块
思宇MedTech· 2025-10-16 09:29
核心观点 - 强生正进入以手术机器人、心血管技术与投资组合重塑为核心的新增长周期,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骨科业务的分拆 [2] 战略转向 - 公司系统性地将资源从低增速板块转向高增长赛道,包括手术机器人、心血管介入和数字手术生态 [4] - 决策逻辑基于全球外科加速迈向微创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市场趋势,以及公司在手术器械、可视化系统与数字化数据管理方面的深厚积累 [4] - 通过收购Abiomed和Shockwave Medical等,公司形成了工具链、能量源加数据闭环的复合型优势 [4] 手术机器人业务 - **Ottava系统**:作为一体化腹腔镜机器人系统,其最大特征是将四条机械臂直接集成在电动手术床上,以降低占地并优化手术流程 [5][6] - 公司强调未来手术机器人的竞争关键在于利用数据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而非机械臂数量 [6] - **Monarch系统**:作为呼吸内镜机器人平台,用于肺部早期癌症的诊断与活检,2025年推出了搭载AI导航与影像增强功能的Quest模块 [6][9] - Monarch平台于2024年获FDA IDE批准,2025年完成首例临床手术,计划于2026年启动注册申报,并计划拓展至神经外科和泌尿科领域 [8][9] - **投资瑞龙外科**:通过投资中国企业的分体式腔镜手术机器人,公司在新兴市场推行本地化合作战略 [10] - 机器人体系形成三层结构:以Ottava与Monarch为核心技术主干,以瑞龙外科实现区域本地化落地,以AI导航与可视化系统构建数据层竞争壁垒 [10][13] 心血管技术业务 - **Abiomed收购**:公司以约166亿美元收购Abiomed,将其Impella系列心脏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纳入产品组合,强化心衰与急救干预领域布局 [11] - **Shockwave Medical收购**:公司以约131亿美元完成收购,获得其声波血管内碎石技术,为复杂钙化病变提供低创治疗方案 [11] - **结构心领域布局**:包括交易金额约4亿美元的Laminar和最高交易金额可达17亿美元的V-Wave,这些并购将与电生理平台形成协同 [11][14] - 心血管整合旨在构建从电生理到结构心、从恢复到修复的完整病程覆盖闭环 [18] 财务表现与资源分配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约237亿美元,同比增长5.8%;第三季度约240亿美元,同比增长6.8%,心血管与外科业务贡献主要增量 [12] - 公司持续将资源集中于高增长、高毛利的创新领域 [12] - 全球骨科市场增长率显著放缓,产品更新周期拉长、集中采购压力上升、创新空间有限 [12] 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骨科业务将被分拆为独立公司,预计18至24个月内完成,该业务2024年实现收入约92亿美元,拥有约1.5万名员工 [15] - 分拆旨在确保骨科业务拥有独立发展的自由度,释放资本效率并提升整体估值 [12][15] - 独立后的DePuy Synthes将保留品牌与产品体系,继续与史赛克、捷迈邦美等骨科巨头竞争 [15] 行业竞争格局 - 在机器人赛道,美敦力、强生、直觉医疗构成全球三大竞争体系,但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冲劲更猛 [17] - 公司机器人布局形成全球双轨战略,以Ottava和Monarch为核心技术,以瑞龙外科为中国区域支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