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

搜索文档
赓续乡村文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9:33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利用 - 赣州市白鹭村将清代祠堂景福堂改造为文化教育场所,定期举办书画教学、脸谱绘制等活动,周末提供义务课业辅导,形成文化传承新空间[1] - 白鹭村明清时期考取568名秀才、17名举人、2名进士,通过祠堂改造延续耕读文化传统[1] - 峡江县何君村利用百亩油菜花田与传统建筑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单日最高接待200人次,年营收超200万元[2] - 何君村去年吸引3万余名游客,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模式盘活乡村生态资源[2] 沉浸式文旅创新模式 - 青原区渼陂村推出6部微电影拍摄体验项目,近30万人次游客中约50%参与角色扮演[3] - 微电影《渼陂鱼水情》等剧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形成文化传播新载体[2][3] - 渼陂村被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通过影视化手段强化红色文化记忆点[3]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 江西省41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157个省级传统村落,保存2万余幢传统建筑[3] - 保护策略强调赋予传统村落新时代内涵,实现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3]
经典方言焕新 开票即告售罄 《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将亮相上影节
解放日报· 2025-06-11 09:54
记者 钟菡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一江春 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入选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盛典"单元,将于6月15日、16日、22日放 映。6月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票,《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位列最快售罄榜第11位。 1947年上映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影坛史诗级影片,由蔡楚生、郑君里编剧导演。 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把抗战前后 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中。电影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 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正义的呐喊诉之于银幕。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方言4K修复版,是继2018年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配音版、2024 年电影《乌鸦与麻雀》沪语配音版之后,上译厂"经典焕新"系列工程的第三部作品。郑君里导演之子郑 大里任该片总监制之一,表演艺术家乔榛任该片艺术总监、配音总导演,上译厂厂长刘风担任监制、导 演,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钱程担任影片沪语方言指导。江疏影、王传君、邬君梅、韩雪、张芝华分 别为白杨、陶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
新华社· 2025-06-06 11:16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 -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2] - 当前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存在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问题[3] - 完善评价机制需解决"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建立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4] -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4]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金融投资对产业化支持,将转化绩效纳入高校及科研机构评价[4] 义务教育减负与校外培训规范 - 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学生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5] - 根本之策在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5] -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资质不符、管理混乱、虚假宣传等问题[5] - 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资本化运作[5]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 近年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采购等措施已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条件[6] - 改革重点包括规范价格项目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平衡医疗需求与各方承受能力[7] - 对通用项目政府管住价格基准,复杂项目尊重医院专业性意见[7]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现有生态补偿覆盖森林、草原等7领域,但存在补偿范围有限、奖惩力度弱等问题[8] - 需完善分类补偿制度,统筹资金实施综合性补偿,结合法律与市场手段强化保护[8]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涵盖建筑、街区、自然景观等多维度[8] -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统筹规划建设管理[8]
贵州民族文化焕发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04 08:29
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 - 侗族大歌通过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结合迅速走红,体现民族文化古朴与时尚的结合 [1] - 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1] - 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编制724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建成480多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 - 13项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法被列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 [2] 非遗创新与产业化 - 水族马尾绣登上法国巴黎时装周,从传统背带发展为时装元素,设计出上百种产品 [3] - 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带动数百名绣娘共同致富,推动绣银结合等创新 [3] - "十四五"期间贵州加强非遗保护,创建6个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实施5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3] - 建立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非遗研培基地,分层培养人才 [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肇兴侗寨2024年接待游客102 7万人次,同比增长63 4%,人均可支配收入4 16万元,增长12 3% [4] - 民族文化借力"村超""村BA""村晚"等平台走向全国 [4] - 推出十大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开拓200余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创新非遗展演和文创产品展销模式 [5] -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深化文体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 [5]
文脉华章丨总书记心中“最宝贵的东西”
央视网· 2025-06-04 08:25
国家版本馆建设 -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建筑群规模恢宏[2] - 该项目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建设,2023年6月1日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呵护中华文明瑰宝[2] - 文华堂南广场设有1.6米边长石印章,镌刻"赓续文脉"主题[5] 传统文化保护实践 - 总书记考察足迹覆盖1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正定文物抢救、福州三坊七巷保护等[2] - 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特别关注"中国最早的家书"简牍,强调其作为信史实物佐证的价值[4]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提出要深入挖掘何尊等文物蕴含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内涵[4] 文化传承创新案例 - 博物馆出现"一票难求"现象,文创产品获得年轻群体追捧[5] - 《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文博主题文化产品实现破圈传播[5] - VR等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开辟文化传播新路径[5] 文化保护战略论述 - 总书记在朱熹园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关联[4] - 龙门石窟考察时明确"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的文化瑰宝发展方针[8] - 强调先进文化引领、精神力量增强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8]
城市更新留住历史根脉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8
当前,各地围绕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城市更新迈上新台阶。在追 求"新"的同时,城市更新也要守住城市历史记忆。如何保护好和传承好城市历史文化?如何平衡商业利 益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提升生活品质 日前,记者走进贵阳市观山湖朱昌片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进行安置房绿 化收尾工作。中铁八局三公司项目负责人戴明介绍,该安置房项目已完成所有施工任务,即将竣工验收 并交付首批房屋。该棚改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1万平方米,含17栋高层住宅及幼儿园、社区服务站、文体 设施等配套,计划安置1800户居民。 近年来,贵州将城市更新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环境、生态、产业、治 理升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贵州省住建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贵州省共完成老旧小区 改造4316个、惠及群众67.93万余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6.72万套、累计建成46.55万套,完成背街小巷 改造5667条,地下管网建设18589.37公里。 在北京,"好街区"建设正重塑城市肌理。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介绍,北京市域面积约 1641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地区约3562.5平方 ...
多场“好戏”轮番登场 这个端午假期精彩不停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3 20:30
夜间文旅经济 - 端午假期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3496 25万人次 同比增长6 2% [1] 公共文化空间活动 - 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推出"典籍里的非遗"系列活动 包括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体验及31种古籍原书展示 [3] - 辽宁省锦州市少儿图书馆国学体验馆开展"宋代点茶技艺欣赏与体验"活动 参与者身着汉服体验传统文化 [9] 文艺演出市场 - 国家大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话剧《天下第一楼》和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北上》 后者融合古今三个时空的舞台表现手法 [10][11]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 结合运河历史与《山海经》元素 并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公益票 [13][15] 国际艺术交流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汇集海内外10余家顶尖艺术团体 呈现二十四节气·诗书画乐作品展 融合诗词朗诵 书画创作与民乐演出 [16]
粤语“粤”讲越盏鬼!当广东小学课堂唱起“氹氹转”|六一特辑
南方农村报· 2025-06-01 10:35
粤语文化传承现状 - 粤语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普通话普及背景下面临传承危机[26][27] - 2023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方言保护与传承[28][29] - 广东60%的"新南海人"学生不会说粤语,对岭南文化了解有限[61] 学校教育实践 - 佛山市南海区金溪小学开设粤语课程,通过情景剧、童谣等形式教学[16][52][53] - 学校设置"六一"粤语节目,包括早茶情景剧和粤语歌剧[20][21][22] - 采用分级教学,组建专门教师团队开发课程内容[49] - 广州培正中学等学校设立"粤语日",探索文化传承新形式[64][65] 教学方法与效果 - 通过早茶情景剧还原生活场景,教授"唔该""食饭"等日常用语[38][39][54] - 结合古诗词、俚语教学,如"氹氹转""盏鬼"等特色词汇[55][56][57] - 非粤语家庭学生能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掌握基础交流用语[54] 社会协同机制 - 社区开设粤语培训班和粤语角活动,吸引三代人参与[87][89] - 志愿者团队组织免费课程,如"粤学粤快乐"开展一对一教学[93][96][98] - 政协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粤语知识课[80][81] - 电视台维持双语播报,商业场所保留粤语叫卖传统[73][94] 文化价值认知 - 粤语承载两千多年广府文化,是研究岭南历史民俗的重要载体[69][76][77] - 方言保护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地域身份认同[78][82] - 通过语言传承激活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交响乐"式保护格局[82][101]
科技点亮千年文脉 2025京杭对话共探运河文化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4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聚焦科技对运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1] - 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打造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申创全国5A级旅游景区 [3] - 杭州市拱墅区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024年接待123.5万人次,同比增长73% [3]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 - 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创建"京城大运河"网站并开展线下3D沉浸式全景光影展,实现大运河文化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4] - 通州区探索智慧景区、光影叙事、视听破圈、文创焕新路径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 [3] - 拱墅区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遗产焕活和文旅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 [3] 文旅产业发展 - 通州区以"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为牵引,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3] - 京杭对话通过文化符号展、话剧演出、高端对话及运河市集等活动推广大运河文化 [4] - 大运河沿线城市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文旅体验,带动游客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3][4]
浙江:多维“叙事”做好大运河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14:13
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浙江着力讲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多维叙事 [2] - 浙江已完成与交通、生态环境等7大部门、12类数据的实时共享,建成遗产综合保护、格局管控等智慧应用场景,实现"一个平台管运河" [2] - "数智运河"系统采用倾斜射影测量、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实现遗产点三维场景与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数字孪生 [3] 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 - 浙江大运河沿线5市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99.3%,完成631公里集中工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隐患排查 [4] - 沿线5市共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116公里,建成13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均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评估 [5] - 系统采用水下无人船搭载声呐技术、"掌上运河"数字巡查APP、无人机空中巡查等技术设备全方位采集监测数据 [3] 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 - 浙江挂牌成立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10项,打造国际视野的高端智库 [7] - 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浙江段5个河段、326公里河道、13个遗产点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8] - 杭州拱墅区依托智慧网谷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引入社会资本布局电竞、数字内容等新业态 [10] 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 - 浙江打造杭州运河水上游线、宁波三江水上夜游等精品旅游廊带,绍兴市打造28条运河水上精品游线总里程达118公里 [12] - 大运河杭钢公园举办风暴电音节、草莓音乐节累计吸引观众超6.1万人,拉动消费约2亿元 [13] - 2024年大运河沿线5市新增滨水绿道243公里,举办"千年国脉·古韵今辉"主题展等文化活动 [14] 大运河交通功能延续 - 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启动试航,时隔30年恢复杭州至湖州水路客运 [7] - 浙江推动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航,打通全省内河千吨级航道网关键堵点 [7] - 加快推进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建设,预计2025年底船闸主体工程交工验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