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博
icon
搜索文档
近八成受访青年认同年轻人社交新方式:体验式文旅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09:00
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手提花灯穿梭于非遗市集,在露天电影幕布旁交换手工扎染的布艺——这已不是 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年轻人的社交新形式。如今,互动体验式文旅活动受到年轻人青睐。日前,中国 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受访 青年认为体验式文旅活动会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67.5%的受访青年期待未来有更接地气、深入当 地的文化体验,60.2%的受访青年期待体验式文旅活动设计更多社交环节。 "在互动中我交到了新朋友!" "现在非遗漆扇、泉州簪花这些文化体验好像全国都有。"来自北京的27岁王佳(化名)发现,现在 不少地方的非遗或民俗体验过于同质化。她觉得,虽然一些商业化推广让这些传统民俗、非遗被更多人 了解,但如果只照搬表面形式、忽视文化内涵,就可能使其失去"原本的味道"。 有文化、高科技、重社交……年轻人畅想哪些沉浸式体验 麻婉婉希望,未来像宋城这样的主题景区不仅能有与NPC的互动,还能有更加沉浸式的戏剧演 出,"最好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如果以后有这种形式的表演,我可能会再去体验"。 来自北京的95后考古专业学生刘蕴舒期待,未来在文博数字化的影响 ...
文博游何以圈粉年轻一代
河南日报· 2025-06-10 14:15
文博行业发展趋势 -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采用数智赋能和沉浸式体验吸引文博爱好者 [1] -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 19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创历史新纪录 [1] - 00后和90后是博物馆消费主力军 河南博物院端午假期18-35岁观众占比达59% [1] - 文博游兴起导致热门博物馆预约困难 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冷门博物馆客流显著提升 [1] 年轻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人选择博物馆既为增长见识也为避暑纳凉 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 [1] - 年轻群体对古人生活方式 精神世界和中华民族起源有浓厚兴趣 推动文化自信提升 [1] - 物质充裕时代年轻人更注重精神享受 愿意为3D复原 汉服旅拍 沉浸式夜游等新型文化体验付费 [1] 博物馆创新运营模式 - 博物馆通过开发数字IP 制作小程序App 应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活化 [2] - 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创新 文创产品开发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 如穿戴 饮食等场景 [2] - 巩义博物馆镇墓兽 洛阳博物馆北魏陶俑 安阳殷墟妇好鸮尊等文物IP成功吸引年轻客群 [2] 行业升级方向 - 博物馆需持续开发高审美文创产品 增加科技元素 优化预约机制以保持年轻客群黏性 [2] - 创新文物叙事方式 通过跨界融合让"馆中好物"更深度渗透年轻人生活场景 [2]
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幕 探索科技赋能与文化惠民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09:49
博物馆科技月活动 -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5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启动 主题为"玩得转的科技 摸得到的历史" [1] - 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 海淀区人民政府和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1] - 旨在推动科技与博物馆深度融合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 跨界资源协同创新"的战略平台 [1] - 创新构建"政府主导 市区联动 社会参与"协同机制 深度整合全市博物馆与科技资源 [1] - 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文化参与门槛 运用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1] 展览活动 - 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展览 [3] - 展览联合意大利策展团队共同举办 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3] - 从自然与科技融合 中西方文明互鉴互融的视角 创新虚实融合技术应用 [3] 科技应用 - AI数智人讲解员"噗噗"发布科技月活动内容 邀请博物馆和科技企业共同探索"科技+文博"路径 [1] - 通过"博物馆+科技"跨界融合手段 注重科技赋能与文化惠民相结合 [1]
呈现千年壁画之美(新书问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4 06:45
山西寺观壁画的文化价值 - 开化寺壁画反映了佛俗两界的深度融合,被称为壁上版"清明上河图" [2] -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完整描绘了明王形象,开创了元、明、清明王类造像的先河 [6] - 山西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 [7] 壁画艺术发展历程 - 山西寺观壁画从唐代到清代呈现不同风格:早期灵动飘逸,后期日趋程式化 [8] - 重要艺术瞬间包括:佛光寺唐代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永乐宫元代壁画 [8] - 永乐宫《朝元图》在400多平方米墙面描绘286位神仙,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 [9] 壁画题材与内涵 - 题材涵盖水陆画、社会生活场景画、佛教故事画、道教神仙画等多种类型 [10] - 岩山寺金代壁画中的"酒楼市井"生动展现了宋金时期百姓生活场景 [10] - 水神庙壁画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谐音梗"游戏,体现市井生活与祈福的联系 [11] 壁画保护与出版 - 山西古代壁画占全国七成以上,总面积相当于近4个足球场 [11] - 团队自费数百万元走访寺观拍摄壁画照片,保存珍贵影像 [11] - 书籍采用大8开全彩印刷,通过特殊工艺模拟壁画中的沥粉贴金效果 [12] 书籍出版情况 - 《地上看山西》收录34座寺观600多幅壁画照片,横跨千年历史 [8] - 该书自上市以来热销逾万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6] - 编辑团队在印刷调色环节经历无数次测试,力求还原壁画色彩 [12]
东航举办"空中赏文物 晋楚端午情"主题航班活动 开启传统文化云端盛宴
中国民航网· 2025-05-30 14:36
主题航班创新实践 - 公司在太原至武汉的MU2437航班上成功举办"空中赏文物 晋楚端午情"端午主题航班活动,通过空中廊桥连接三晋大地与荆楚文化,为百余名旅客提供传统文化体验 [1] - 活动以"龙舟—文物"为主线创造沉浸式体验,山西博物院特别授权在航班上展示镇馆之宝"龙形觥"高精度仿制品,由具备讲解资质的员工向旅客讲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2] - 文物展示采用客舱移动展台形式,让旅客在三万英尺高空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文物仿制品,获得独特体验 [3] 文化体验模块设计 - 在味觉体验方面,公司将航段供应的点心改为具有山西风味的红枣粽子,营造节日氛围 [3] - 设置互动答题环节,旅客可通过端午知识问答赢取山西景区门票、文旅冰箱贴、非遗剪纸等特色礼品 [3] - 为每位旅客提供端午礼包,包括五彩绳与艾草香囊,并设计可集章留念的端午主题纪念登机牌,串联"地上看山西"到"空中品三晋"的文化叙事 [3]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此次主题航班是公司"云端传晋韵"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此前已在太原至广州航班开展元宵节主题活动 [4] - 公司通过"航空+文博"创新模式,探索航空运输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持续开展特色传统文化航班 [4] - 山西博物院方面表示这种合作实现了文物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对话"的转化,使航班成为文化基因的传送带 [4]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看“数智山东”如何惊艳文博
新华网· 2025-05-23 08:42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山东展区设置六大板块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包括硬核影势力、智汇新生活、无界阅万象、文旅新场景、数智觅遗珍、非遗新手造 [1] - 组织近百家企业、2000余种产品参展,全面展示山东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 [1] - 青岛东方影都"虚拟影棚"通过大屏、机械臂和实时显示技术展示未来电影拍摄方式,拍摄精度达正负0.03毫米 [2] 数字技术赋能影视产业 - 山东展区集结青岛东方影都、德州乐陵影视基地、临沂琅琊古城等重点影视基地及上下游企业,展示全产业链及"影视+文旅"新业态 [3] - 雷神AR智能眼镜重量仅79克,可实现150英寸巨幕随身投屏 [3] - 歌尔丹拿沉浸式娱乐座舱将影音室配置集成在一立方米内 [3] - 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推出IPTV"融翼"一体机,实现"无须机顶盒,一个遥控器,开机看直播" [3] 科技创新应用 - 东阿阿胶研发中医AI健康状态辨识魔镜,通过AI图像识别和云计算技术,10秒内生成电子健康报告 [4] - "遨博"超V热疗机器人通过3D结构光扫描和力控技术,定制个性化"SPA"方案 [4] - 泰山体育智能自行车连接骑行App,模拟真实骑行体验并记录功率输出 [5] - 东阿阿胶推出"锦上花"滋补生活茶和阿胶芝士拿铁等创新产品 [5] 沉浸式文旅体验 - 山东展区创新打造"好客山东·齐鲁1号"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高度还原列车细节 [7] - 观众可体验歌尔创客《海岱华章》MR大空间和开心麻花×红叶柿岩景区《奇幻聊斋》沉浸式演艺项目 [7] - 青岛赛飞特四足机器人携带"好品山东"特色产品进行巡游推介 [7]
文博场馆成城市旅游新地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3 06:52
文博游市场热度 - 文博场馆成为城市旅游新地标,吸引游客"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7] -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十大博物馆人气最高,几乎每天人山人海 [8] - "博物馆"搜索量同比增长近500%,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搜索量增长超900% [8] - 洛阳博物馆因"牵手女陶俑"爆红,热度增长91% [8] - 三线及以下城市博物馆订单量占比达30%,同比增加7% [10] - 潍坊风筝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倍,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增长208% [10] 特色主题博物馆崛起 -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特色主题馆热度显著增长 [10] - 自贡恐龙博物馆以独特恐龙化石展览吸引大量游客 [10] - 景德镇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展示陶瓷文化,带动当地手工艺品销售和餐饮业发展 [10] - 特色主题馆受欢迎原因包括主题贴近生活、展览视角新颖、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等 [11] 创新体验模式 - 海南省博物馆推出VR项目《遇见东坡》,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苏东坡人生 [12][13] - 博物馆推出数字文物、机器人讲解、沉浸式展演、剧本游等新体验形式 [13] - 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成为博物馆吸引游客新途径,如"无语菩萨"陶瓷雕塑爆红 [13] - 博物馆文创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126%,联名文创产品如"绿马跳跳"受年轻人喜爱 [14] - 抖音电商与百家博物馆合作推出"国潮奇妙物语"活动,线上展示销售文创产品 [14] 热门旅游线路 - "故宫-景山公园"、"兵马俑-华清宫"等一日跟团游产品预订热度显著增长 [9] - 成都大熊猫基地-三星堆、岳麓书院-湖南博物院等组合线路受欢迎 [9] - 特色博物馆如洛阳古墓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文博游新潮流 [10]
助力“文博热”如何规范非馆方讲解
中国青年报· 2025-05-22 11:23
非馆方讲解服务现状 - 67.1%受访者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 [2][3] - 非馆方讲解主要问题包括讲解不专业(48.5%)、无视史实(38.1%)、价格高(35.3%) [2][4] - 其他问题包括维权难(31.9%)、无故取消服务(27.7%)、扰乱秩序(27.2%)等 [4] 用户需求与痛点 - 节假日馆方讲解"一位难求"催生非馆方讲解市场 [3] - 深度游游客更关注专业讲解而非奇闻异事 [3] - 用户期待高质量讲解但难以判断内容真实性 [4] 行业规范建议 - 76.0%受访者建议制定管理办法审核讲解员和讲解词 [4] - 57.8%建议加强短视频平台内容审核监管 [4] - 47.2%建议规范准入门槛并建立评价机制 [4] - 44.5%建议规范讲解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4] 用户群体特征 - 受访者年龄分布:00后15.5%、90后51.6%、80后28.6% [6]
烟台探索在博物馆里上好“大思政课”
大众日报· 2025-05-22 10:18
博物馆教育融合发展 - 烟台市启动"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共建活动 打造"博物馆+数字+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1] -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策划推出近70项特色展览 教育研学 文旅七进等活动 [1] - 成立"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共建联盟 整合8家博物馆 8所高校 8所中小学校资源 [1][3] 馆校合作具体措施 - 阵地资源共享 联盟博物馆开放馆藏文物 数字资源及特展内容 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库" [2] - 设立"校园微型博物馆" 馆校联合策划主题展览 打造校园文化阵地 [2] - 馆校互聘专家 博物馆研究员兼任"校外思政导师" 高校教师参与博物馆研究与策展实践 [2] 课程研发与技术应用 -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 结合海防文化 红色文化 民俗文化等开发思政课程和研学内容 [2] - 探索利用VR AR技术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提供沉浸式研学体验 [2] - 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 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打造沉浸式 互动型思政教学新样态 [2] 烟台市博物馆发展现状 - 全市培育各级各类博物馆 纪念馆74家 五批30对中小博物馆结对帮扶 [3] - 是全省唯一拥有国有 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城市 [3] - 制定《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组建博物馆帮扶专家团队 [3]
因为鲜活,所以热爱(快评)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博物馆年轻化趋势 - 中国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六成,年轻群体成为主要参观人群[1] - "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博物馆文创市场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驱动力[1] - 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频繁发布文物二次创作内容,推动文物从静态展品转变为创意载体[1] 文物活化创新实践 - 洛阳博物馆通过文物模仿打卡活动建立古今情感连接[1] - 甘肃省博物馆开发文创IP新空间实现文物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1] - 江苏南博推出可触摸数字展陈"小粉炉"并配套文创产品组合[1] - 湖南省博将狸猫纹元素植入街头快闪活动,拓展文物展示边界[1] 文博产业跨界融合 - 行业形成"文博+社交/消费/科技"多元发展模式,IP商业化路径持续深化[2] - 年轻人参与维度从观展扩展到文创设计、策展、数字化传播等全产业链环节[2] - 文物原型衍生出舞蹈、绘画、故事创作等新型文化表达形式[2] 文化价值传递效应 - 年轻群体通过日用型消费实现文化自信的隐性培养[2] - 行业通过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潮流符号和时尚展览[1] - 博物馆与年轻群体形成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双向互动机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