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改数转网联
icon
搜索文档
1—7月江苏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江苏大船制造开出“数智航线”
新华日报· 2025-09-01 10:04
行业地位与优势 - 江苏船舶海工产业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 形成鲜明产业先导优势 拥有南通 扬州 靖江等重要造船基地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大省[1] - 2024年全省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 手持订单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国47.36% 46.22% 46.94%[1] - 1-7月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 行业发展挑战 - 造船业面临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且平均年龄偏大问题 因生产节奏快 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差导致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1] - 造船场地有限 急需提升效率 复杂工种需协调多部门及不同场地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待提升[1] 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 - 江苏发布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高校与企业均将其纳入发展规划[2] - 钢材管理软件实现运输 入库 出库全面管控 使江苏现代造船钢材库存从7.5-8万吨减少一半 极大释放资金压力 仅需2-3人即可完成[2] - 新时代造船信息化系统将库存周期从15天压缩至6天 周转速度从45天降至25天 中间产品制造效率提升30%[3] 智能化应用成果 -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智能管加工车间采用机械臂 AGV小车和智能流水线 实现全程近乎无人操作 生产效率跨越式增长[3] - API设计模块统一船舶设计软件接口规范 自动生成标准化文档 人力成本减少40% 故障率下降30%[3] - 新时代造船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通过智能软件协调设备 平面分段制作效率提高30%以上且成本降低[4] - 省工信厅目标通过三年努力使切割 成形 焊接 涂装等作业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人员减少 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 达到国际先进建造效率[3]
江苏省船舶海工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对接活动在靖江举办
扬子晚报网· 2025-08-31 22:28
行业政策与战略部署 - 江苏省工信厅在靖江举办船舶海工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对接活动 旨在加速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联接[1][3] - 活动贯彻落实《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1650"产业体系建设部署[3] - 通过三年努力目标实现切割、成形、焊接和涂装等作业过程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作业人员明显减少 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显著提高[4] 产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全省船舶海工产业生产能力持续释放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有力支撑巩固江苏全国第一造船大省地位[1][4] - 全球船舶工业竞争格局持续深化演进 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已成为产业变革核心引擎[4] -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被定位为企业"生存题"而非"选择题" 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4] 技术实施与场景应用 - 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江苏省海工装备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 涵盖5大环节和26个典型场景[5] - 指南聚焦"数字孪生工厂建设""产品虚拟验证"等前沿领域 及"钢材智能堆场""曲面辊压流水线"等行业特有场景[5] - 实施路径突出以场景为牵引 企业为主体 链式协同为路径 为不同规模船企提供可落地操作指引[4][5] 企业实践与供需对接 - 启东中远海工、南通中远川崎、招商局重工分享智能工厂建设经验 系统推进智能化产线与数字化平台[5] - 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等4家总装建造企业发布智改数转网联需求 涉及重大项目建设[5] - 中船716所、江苏现代造船等10家服务商参与供需对接 其中4家发布主要产品和服务 6家以展板形式展示供给能力[5] 行业专家解读 - 中船集团首席专家刘建峰作数字化转型专题讲座 解读转型定义、目标与特征[4] - 专家分享行业技术创新、实践应用、发展趋势及企业应对策略建议[4]
省政府党组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许昆林主持并讲话
新华日报· 2025-08-30 07:13
人工智能政策导向 - 省政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 [1] - 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和串联技术、创新与产业的重要纽带 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1] 产业发展战略 - 充分发挥江苏产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 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2] - 聚焦大模型构建、数据产业、赋能新型工业化、具身智能等领域找准生态位和发力点 因地制宜部署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 [2] - 以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为抓手 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构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2] 技术创新布局 - 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 - 加大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 [2]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 实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2] 应用场景拓展 - 加快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前沿探索 [2] - 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打造推出一批标志性重大场景 推动产业体系向智能化、高端化攀升 [2] 生态体系建设 - 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 [2] - 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协调并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2] - 筑牢安全治理屏障 着力构建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雨林生态" [2]
大船制造开出“数智航线”
新华日报· 2025-08-30 05:04
行业地位与增长态势 - 江苏船舶海工产业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 形成南通 扬州 靖江等重要造船基地 具有国际影响力[1] - 1—7月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保持高速增长[1] - 2024年全省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 手持订单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国47.36% 46.22% 46.94%[1] 行业发展瓶颈 - 造船业面临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且平均年龄偏大问题 对技能工人和年轻人吸引力不足[2] - 生产协调复杂 需协调多工种 多部门及不同场地 占用大量时间 产业链协同效率低[2] - 场地有限制约产能扩张 提升效率成为船厂迫在眉睫的问题[2] 智能化转型战略 - 江苏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3] - 全省高校及造船企业将"智改数转网联"纳入发展规划[3] - 通过三年努力目标降低切割 成形 焊接 涂装作业强度 减少作业人员 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5] 数字化转型实践成效 - 钢材管理软件使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钢材库存从7.5-8万吨减少一半 释放资金压力 仅需2-3人管理[4] - 新时代造船信息化系统将库存周期从15天压缩至6天 周转速度从45天降至25天 中间产品制造效率提升30%[4] - API设计模块统一船舶设计软件接口 人力成本减少40% 故障率下降30%[6] - 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推动平面分段制作效率提高30%以上 成本进一步降低[6] 智能生产场景应用 -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智能管加工车间采用机械臂 AGV小车 智能流水线实现全程近无人操作 生产效率跨越式增长[5] - 新时代造船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通过门式起重机 平直分段线 智能焊接设备高效协作[6] - 江苏现代造船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测试用例库 实现复杂逻辑零代码测试[6]
村里的企业”在赶“全球订单
新华日报· 2025-08-22 05:27
公司业务与运营 - 公司专注于文具制造 主要产品包括铅笔 文具套装 橡皮和卷笔刀等 [1] - 公司年产值达8000万元 外销占比超过65% [1] - 铅笔年产量达3亿支 文具套装年产量达1500万套 [1] - 公司是中华铅笔核心供应商 [1] - 2024年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 [2] 生产与技术 - 拥有10余条自动化铅笔生产线 [1] - 引进新型注塑机 打印切割一体机 全自动铅笔油漆机等智能设备 [2] - 生产效率提升15% 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2] - 形成完整产业链 包括铅芯压入 笔杆成型 上漆印花和组合销售 [2] 市场与销售 - 产品销往英国 法国 德国 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 [1] - 今年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10%到15% [1] - 采用产品矩阵策略 不仅销售铅笔更提供书写解决方案 [2] 行业地位 - 全球70%儿童文具来自中国 [1] - 公司从2010年成立初期自有品牌生产逐步发展壮大 [1] 社会影响 - 工人主要来自附近村庄 提供本地就业机会 [2] - 工人月收入可达5000-6000元 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员工可兼顾家庭照顾 [2]
江苏出台“智建贷”财政贴息实施方案单个项目最高可享年度贴息500万元
新华日报· 2025-08-15 07:14
政策支持 - 江苏省推出智能建造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省级财政1.5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 [1] - 单个项目年度贴息资金上限为500万元 2025年贴息总规模不超过2000万元 [1][2] - 贴息期限覆盖2025至2027年 2026和2027年贴息规模按省财政核定数为限 [2] 适用对象 - 贴息对象为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智能建造研发和应用的江苏省内注册企业 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1] - 企业需正常经营1年以上 贷款项目在江苏省域内实施 且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 [1] - 企业未被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经营状况需保持稳定 [1] 贷款条件 - 贷款利率不超过贷款发放时适用的LPR上浮50bp的智改数转网联项目可获贴息 [2] - 贴息方式分为已支付利息的返还和未支付利息的直接扣减两种形式 [2] - 同一企业每年度只能有一个贷款项目享受贴息 按放款时间排序实行先到先得机制 [2]
新一轮全市“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六大引擎,推进镇江制造加“数”前行
镇江日报· 2025-08-06 07:36
行动计划核心内容 - 镇江市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1] - 计划实施智能工厂培育建设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信息安全水平提升 发展环境完善提优等六大行动[1] - 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2] 具体目标 - 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2] - 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2] - 培育省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250家[2] - 创建国家认定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2] - 力争国家认定领航级智能工厂实现突破[2] - 到2027年培育1-2个行业应用大模型[3] 实施措施 - 引导建设智能制造应用场景 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3] - 推广"小快轻准"工业软件降低成本[3] - 以创新型中小企业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小巨人"企业为重点梯次推进数字化转型[3] - 优化企业内外网建设 加强智能算力设施建设[3] - 扩容升级现有数据中心 规划建设智算中心 部署边缘计算中心[3] - 实施重点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200个[4] 战略意义 - 为镇江产业强市战略注入新动能 塑造新优势的核心引擎[1] - 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1] - 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1] - 全力推动制造业数智赋能 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4]
江阴高新区“智改数转网联”为制造业赋能
润源机械智能化转型成果 - 润源机械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算法驱动采购计划、智能系统排单和自动化设备生产,生产效率提升20%-30%,良品率提升5% [1] - 公司轧辊产品应用于钢铁冷轧和新能源锂电极片加工领域,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引入无人叉车等智能设备构建智能生产矩阵,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效能 [1] - 润源机械因智能化改造成果荣获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称号 [1] 江阴高新区智能制造推进情况 - 江阴高新区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三大方向,实施"千企上云"计划,推动AI、物联网、云计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1] - 政策推动下龙头企业带头转型:深绿新能源投资4000万元实现80%设备云端互联,天澄机械投资1.5亿元购置智能设备使设备利用率提升30% [2] - 区内企业取得显著成果:兴澄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长电科技入围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2] 未来发展规划 - 江阴高新区将继续推进以AI应用为导向的数字化改造,实施产品提档、设备更新、数字提升等"六大行动" [2]
江阴临港以平台聚智促产业聚链 一条“科技走廊”贯通产学研
新华日报· 2025-06-26 07:1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南京理工大学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已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9个入驻项目常驻科研人员超30人,包括博士、硕士等 [1] - 张伟斌教授团队与中煤矿山合作研发国内首台矿井无人巡检车,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自主驾驶技术,搭载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产品达国内领先水平 [1] - 创新中心平均每周人流量达3000-4000人次,南京理工大学与无锡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00项,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圈 [2]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新能源领域:高啸博士团队与华成协弘科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申报3项发明专利并研制国内首台动力电池原位检测装置 [2] - 工业互联网领域:练智超教授团队与中国民航局共建"民航智慧安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全方位一体化复合检测安检系统 [2] - 高端装备领域:南理工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建智控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多叶光栅项目研究将实现产业化 [2] 企业智能化改造与产业升级 - 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上下料装夹环节自动化,节省30%人力成本 [3] -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累计获评省级智能车间19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先进级智能工厂6个 [3] - 开发区以"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运用AI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重塑产线和管理模式 [3] 产业集群与重大项目 - 江阴临港科创园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设备交互、环境感知、智能仿真等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转化 [4] - 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联合高校及上下游企业攻关生物医药包装新材料技术 [4] - 开发区累计建设科创载体近100万平方米,集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548家 [4] 国际资本与重点项目 - 瑞典蒙特集团中国新工厂投产,韩国埃珀特半导体、法国雅高酒店等外资项目签约落地 [4] - 2025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中,江阴临港五大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46亿元,包括捷杰西能源装备、利港电厂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 [5] - 开发区形成"123"产业集群:1个千亿级新材料龙头,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3个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能源、人工智能制造) [5]
镇江经开区33家企业获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智造”赋能,新型工业化步履铿锵
镇江日报· 2025-06-19 07:41
智能制造产业变革 - 镇江经开区33家企业入选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1] - 区域通过政策引导、标杆培育、资金扶持推动制造业向数智化转型 [1] - 截至2024年底,镇江经开区共创成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77个,包括国家数字领航企业1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个等 [4] 企业智能化转型案例 - 中交一公局港发(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生产运营平台实现全流程管控,单条生产线用工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3倍 [2] - 江苏瑞尔隆鼎实业有限公司应用机械臂使生产效率提升12%,人力成本降低42%,每年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 [3] 政府支持措施 - 近三年为405家工业企业提供"智改数转网联"诊断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4] - "十四五"以来指导51家企业争取省市智改数转扶持资金5368万元 [4] - 采取"梯度培育"策略,鼓励企业从车间级智能化改造起步,逐步向工厂级、行业级标杆迈进 [4] 未来发展规划 - 按照"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梯度培育模式,鼓励中小企业普及智能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全流程贯通的智能工厂 [5] -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行业龙头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优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