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务

搜索文档
吉利汽车拟溢价13.6%私有化极氪: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
IPO早知道· 2025-05-08 08:48
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 - 吉利汽车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ADS 25.66美元 [2] - 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ADS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ADS于纽交所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0% [2] - 吉利汽车持有极氪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本总额约65.7%,若私有化建议落实并完成,极氪将退市并与吉利实现完全合并 [2] - 吉利汽车计划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为私有化提供资金 [2] 吉利控股集团战略整合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3] - 2024年11月,吉利控股集团已宣布对旗下公司股权进行整合,吉利汽车于极氪的持股比例增至约62.8%,加大对极氪的战略支持 [3] - 2025年2月,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的交割,领克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51%股权归属极氪,49%权益归属吉利 [4] 极氪科技集团业务发展 - 极氪科技集团执行极氪+领克双品牌战略,极氪定位于纯电豪华市场,而领克定位于高端混动领域 [4] - 极氪与领克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强化协同 [4] - 2024年,极氪科技集团总营收达1138.9亿元,销量超50万辆,包括极氪22.21万辆,领克28.5万辆 [4] - 2025年一季度,该集团累计销量为16.53万辆 [4] - 极氪科技集团计划在2025年实现40%的增长率,达成71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其中,领克销量目标为39万辆,极氪全年32万辆 [4] - 集团规划在2026年成为年销百万级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4]
吉利汽车宣布大动作:私有化极氪!
DT新材料· 2025-05-08 00:03
【DT新材料】 获悉,5月7日, 吉利汽车 公告,公司于2025年5月7日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 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 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 倘若私有化建议落实并完成,极氪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附属 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极氪在纽交所上市仅一年时间,吉利此举引发各方关注。 吉利控股集团有关负责 人表示,吉利汽车此 次建议私有化极氪,是吉利为了"聚焦汽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 公开资料显示, 极氪 成立于2021年3月。极氪在成立后,先后完成了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和7.5亿美元的A 轮融资,其中投资方包括 英特尔投资、哔哩哔哩、宁德时代、博裕资本 以及Mobileye Global的创始人兼 CEO Amnon Shashua等。 吉利控股集团方面表示, 私有化极氪旨在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合并后,在新的管理架构下,各品牌保持独特清晰的定位、差异化的技术规划和产品组 合,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私有化极氪也是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 ,聚焦 ...
极氪将私有化退市 与吉利合并或酝酿大动作
中国经济网· 2025-05-07 22:29
极氪私有化及吉利汽车战略整合 - 极氪将于2025年5月7日启动私有化退市,吉利汽车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收购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 [1] -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65.7%股份,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 [1] - 私有化消息刺激极氪美股盘前大涨,开盘后涨幅一度超10%,5月6日收盘价为22.59美元,总市值57.42亿美元 [4] 吉利汽车战略背景与目标 - 私有化是落实《台州宣言》战略的关键步骤,旨在聚焦汽车主业,加速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4] - 通过整合极氪资源,公司将减少重复投入,提升研发效率,降低20%以上单辆费用,改善盈利能力 [6] - 2025年一季度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达33.9万辆,国内渗透率超50%,极氪与领克协同实现销量11.4万辆(同比增21%) [6] 品牌定位与市场布局 - 合并后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主打新能源高端市场,吉利银河覆盖主流市场,形成差异化产品矩阵 [7] - 极氪与领克在国际市场已实现渠道、售后及仓储物流共享 [6] - 吉利汽车港股5月7日收盘价16.78港元,总市值1691亿港元 [4] 历史发展与未来规划 - 2024年9月《台州宣言》提出五大战略举措,推动吉利汽车进入转型阶段 [6] - 2020年吉利汽车曾尝试科创板上市未果,当前新能源占比大幅提升至50%,合并极氪后科技属性增强,或重启A股计划 [7]
盘前大涨!吉利汽车将私有化极氪!李书福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5-07 19:12
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 - 吉利汽车于2025年5月7日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集团实益拥有者除外)[1] - 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1] - 本次收购是吉利汽车《台州宣言》的深化落地,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1] - 5月7日美股盘前极氪一度涨超10%[1] 吉利推动汽车业务整合 - 极氪是吉利控股在2021年3月成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目前吉利汽车持有极氪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本总额约65.7%[3] - 2025年4月,极氪科技集团整体销量达4.13万辆,同比增长18.7%,其中极氪品牌销量为1.37万辆[3] - 吉利汽车建议以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股份和美国存托股票,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3] - 2024年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向吉利汽车转让其持有的11.3%极氪股份,让极氪脱离吉利控股的直接控制,成为吉利汽车的控股子公司[3]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将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3] 推动《台州宣言》落地 - 本次吉利汽车拟私有化极氪,是对《台州宣言》的践行[5] - 2024年9月,吉利控股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5] - 在战略聚焦方面,吉利控股计划在聚焦主业的同时,对于和主业不符、协同赋能作用不大的业务逐步剥离[5] - 在战略整合方面,吉利控股完成了雷达、翼真与吉利汽车的整合,并推进极氪与领克的整合[5] - 在战略协同方面,吉利控股强调围绕汽车主业,持续打造"人无我有"的通行生态优势[5] - 吉利汽车集团将整合吉利、吉利银河、雷达、翼真等,面向大众主流市场,加速新能源转型[5] - 极氪科技集团将整合领克、极氪,组建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5] 极氪与领克的整合 - 在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之前,极氪已经完成与领克的整合[6] - 2024年12月3日,吉利控股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优化完成,极氪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6] - 双方联合后,采购合并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研发投入能通过研发协同降低10%—20%,职能支持部门组织优化将费用降低10%—20%[6]
李书福回应吉利汽车拟私有化极氪: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密切沟通与合作
快讯· 2025-05-07 16:49
吉利汽车收购极氪股份 - 公司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目前持有极氪约65 7%的股份 [1] - 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1] 吉利汽车战略规划 - 公司表示将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推动汽车业务整合,目标是"回归一个吉利" [1] - 整合技术优势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 [1] - 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1] 吉利汽车资本市场策略 - 公司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1]
德银:维持小米买入评级 上调目标价
快讯· 2025-05-06 12:51
德银:维持小米买入评级 上调目标价 金十数据5月6日讯,德意志银行报告称,小米集团电动汽车业务4月份新订单环比下滑。该月自动驾驶 方面广告宣传的减少可能也给新订单带来了压力。公司第二家电动汽车工厂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投产, 预计今年将支持50000至150000辆的销量。德意志银行预计,小米集团电动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在第一季 度可能会进一步升至22%左右,全年毛利率将增至24.7%。德银维持对该股的买入评级,将目标价从 71.50港元上调至74.00港元。 ...
【2024年报及2025一季度报点评/瑞玛精密】汽车业务加速扩张,空悬业务取得突破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5-01 22:53
空悬系统订单持续受客户认可: | 投资要点 | | --- | 公司公告: 公司公布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2024年实现营收17.74亿元,同比 +12.51%,实现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转盈为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比转 盈为亏。2025Q1实现营收4.48亿元,同比+38.84%,环比-27.37%,实现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 比+2.17%,环比+6.3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1亿元,环比扭亏同比大幅增加。 汽车业务不断扩张,推动营收增长: 分业务结构来看,2024年公司汽车领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78亿元,占总营收收入83.29%, 营收同比+29.7%,毛利率为18.64%,同比-3.02pct,2024年移动通讯领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61亿元,占总营收收入9.08%,毛利率为28.67%,营收同比-51.1%。分产品结构来看,2024 年精密金属零部件实现营业收入约11.30亿元,同比增长约27.75%;汽车电子实现营业收入约 5.55亿元,同比增长约33.76%。分地区来看,2024年公司内销达13.19亿元,毛利率为18.92%, ...
西菱动力(300733) - 300733西菱动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30
2025-04-30 15:16
公司业务介绍 - 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汽车涡轮增压器总成研发制造、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研发制造、航空军工零部件加工 [3] 汽车业务板块 涡轮增压器产品 - 2022 - 2024 年年销量分别为 32.17 万台、93.29 万台、118.96 万台,保持快速增长,2025 - 2027 年随着新客户定点产品量产,产销量将继续增长,市场份额和地位将增强 [4] 发动机零部件 - 过去几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总体稳定,2025 年随着新增客户定点产品量产,产能利用率预计大幅提升,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将提升,预计 2026 - 2027 年继续增长 [5] 新产品研发 - 电动空调压缩机、刹车电机、EPS 电机、空气弹簧等产品研发有序推进,未来结合客户资源优势推动市场应用落地,将成新增长点 [5] 航空零部件业务 2024 年情况 - 市场开拓成果积极,客户和产品结构优化,民用航空零部件产品占比提升,业务收入在 2023 年基础上较快增长 [6] 2025 年展望 - 民用航空业务继续较快增长,军品类业务景气度快速回升,拓展无人机整装业务,推动业务升级,加强投入开展建设,形成新业务增长点 [6] 机器人零部件业务规划 - 将机器人零部件产品设计及制造定位为未来最重要新业务,在各方面全力支持,利用热处理等领域优势融合发展,开展谐波减速器产品开发及产线建设,后续择机开发其他产品 [7]
【蔚来(NIO.N)】短期基本面承压,静待优化举措生效+全新产品周期开启——2024年报业绩点评(倪昱婧)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24 18:05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公司业绩有一定增长但4Q24业绩承压,汽车业务毛利率同比改善,2025E三大品牌开启全新产品周期,需静待内部优化举措生效 [2][3][4] 4Q24业绩情况 - 2024年总收入同比增18.2%至657.3亿元,毛利率同比增4.4pcts至9.9%,Non - GAAP归母净亏损同比扩大10.3%至203.8亿元;4Q24总收入同比增15.2%、环比增5.5%至197.0亿元,毛利率同比增4.2pcts、环比增1.0pcts至11.7%,Non - GAAP归母净亏损同比扩大32.4%、环比扩大48.7%至65.5亿元 [2] 4Q24汽车业务情况 - 4Q24蔚来交付量同比增45.2%、环比增17.5%至7.3万辆,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13.2%、环比增4.7%至174.8亿元,ASP同比降22.1%、环比降10.9%至24.0万元,汽车业务毛利率同比增1.2pcts、环比持平至13.1%,ASP同环比下降因终端优惠和乐道品牌销量占比提升,毛利率同比改善受益于供应链管控和生产效率提升 [3] - 4Q24蔚来Non - gaap研发费用率同比降4.4pcts、环比增1.2pcts至16.7%;Non - GAAP SG&A费用率同比增2.0pcts、环比增3.2pcts至24.1%,因乐道品牌渠道和充换电网络建设 [3] - 4Q24蔚来Non - GAAP单车亏损环比扩大至9.0万元,自由现金流再度承压,截至4Q24末,在手现金合计419亿元,管理层指引1Q25E交付量约4.1 - 4.3万辆 [3] 2025E产品规划及前景判断 - 2025E将推出9款新车,NIO品牌ET9将于3月底开启交付、ET5/ET5T/EC6/ES6将推出2025款改款、2H25E将发布一款新产品;乐道2Q25E第二款车L90上市、4Q25E第三款车上市;萤火虫品牌新车将于4月上市交付 [4] - 当前蔚来主要问题是品牌/渠道及业务战略布局宽泛致资源/精力分散,乐道销量不及预期反映供应链+渠道/交付爬坡能力需增强 [4] - 预计从ET9开始的NIO品牌车型将逐步切换至ET3.0平台,随着降本推进,2Q25E起汽车业务毛利率有望向NIO品牌20%、乐道品牌15%迈进 [4] - 蔚来智驾处在领先梯队,充换电领域独家优势或长期赋能公司盈利和销量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