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新华社· 2025-10-03 14:42
海洋环境状况 - 全国海洋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1] - 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 [1] - 2024年重点监测的直排海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超35% [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 [1] - 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1] 海洋旅游市场 - 海洋旅游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1] - 2024年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14% [1] - 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为上年的11倍以上 [1]
海天间护蓝色国土,以坚守庆华诞!中国海警常态化巡航黄岩岛 深情表白祖国
央视网· 2025-10-01 10:16
央视网消息: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固有领土,黄岩岛素有"南海东大门"之称,战略位置与生态 价值尤为重要。无论是碧海蓝天的澄澈,还是惊涛骇浪的汹涌,中国海警始终日复一日守护着这片美丽却又风雨莫测的海域。如今,他们又迎 来了为期50天的常态化巡航。 中国海警执法员李永健称:"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我们不但要维护黄岩岛的主权完整,更要维护黄岩岛的生态安全,任务更 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担负起黄岩岛海域管控任务。" 由于常年在海上巡护,执法员们每天看到最多的景物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和东升西落的太阳。海日之间,谱写着执法员们坚定不移的守护和 赤诚温暖的祝福。 中国海警执法员周金健称:"我们每天看到最多的景物,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大海和每天升起、降落的太阳。每天迎着太阳升起,我们想 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希望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今年9月下旬以来,受几次台风的影响,海上风浪特别大,海警舰艇编队正在破浪前行,执行黄岩岛巡航任务。 编队执法员密切关注着气象数据和天气云图的变化,在这样特殊的天气中,需要提前预测下一刻的天气和风浪变化,以便随时调整航行策 略, ...
平陆运河风物志㊻ | 三色绘就“最美海上公路”
广西日报· 2025-09-27 09:46
它是网上热门的宝藏风景,是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划下的绿色生态线,也是向蓝色深海延伸的发展大 通道——它就是被称为"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钦州三墩公路。陆敏 摄 许多人知晓三墩公路,始于它的"红"。"相约三墩公路,奔赴一个碧海蓝天。""长焦镜头定格,大 海、轮船,妥妥的大片即视感……"仅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与三墩公路相关的笔记就超4万篇。自 2009年建成以来,这条填海修筑的长13公里的海上公路,便以原生态景观吸引众多游客自发打卡。 9月23日,秋色渐浓,记者慕名探访。天气薄阴,大海呈宁静的青灰色,海已退潮,路基两旁滩涂 显露。停车而下,砂石粗粝,浪花轻柔,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过海面,直抵远方。 公路两侧景致各不相同。往东看,大海一望无际,远处树影叠叠、沙滩隐约的海岸线,正是今年入 选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的犀丽湾;拐个弯,便是著名的"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往西 看,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如钢铁巨人矗立,添了几分硬核工业气质;隔海相望的钦州港,码头上一排排红 色吊臂格外醒目,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如积木整齐码放。 自然之美与工业之兴和谐共存,正是三墩公路的独特之处。鲜少有人知道,三墩公路还是为钦州湾 海 ...
从“赶海”到“护海”,如何守住那片蓝?
央视网· 2025-09-23 16:34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岚:"海草床介于陆地和海洋中间,代表的是海洋当中三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就是红树林、珊瑚礁、海草 床,这块沙滩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海草床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承担了初级生产力的地位,是食物链的底端。" 刘教授说海草往往长在海平面以下,退大潮的时候才能见到,加上形体纤细弱小,所以很难被人关注到。不知情的赶海游客在用铲子和耙子挖坑找海货 的时候,往往就把这些海草连根铲除了。记者在一片海滩上经过指点和仔细辨认,才拍下海草的模样。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记 者最近在一些海滩拍摄到一些赶海的人,他们并不是海边的渔民,而是专门赶海的游客。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再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 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赶海地。游客蜂拥而至,同时也带来了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赶海体验与生态保护又该如何兼顾呢? 今年暑假,珠海唐家湾沙滩作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赶海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天有上万人来赶海。赶海原是海边渔民日常捕获鱼虾蟹的生产活 动,如今游客们模 ...
“智斗”浒苔绿潮——北海局构建海洋灾害防控新体系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17:43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绿潮在许多 国家频繁暴发,已演变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 "空天海岸"高效协同 精准掌握浒苔动态分布,是防控绿潮的关键第一步。针对传统浒苔绿潮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精度不足、时效性差的痛点,项目团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升级完善了"空-天-海-岸"立体监测体系。 团队研发了无人机监测藻情智能解译算法和图传数传一体技术,实现对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等关键信息的精准解析和实时回传,解决无人机监测过程中 藻情解译效率低、回传时效性差的难题。同时,利用准同步卫星和无人机开展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解译,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更真 实还原海上浒苔绿潮实际分布,显著提升浒苔绿潮覆盖面积解译精度。此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研发,使得大范围浒苔绿潮生物量的高效 监测成为可能。 为快速准确鉴定大型海藻种类,项目还建立了北海区大型海藻标本库,筛选出大型海藻DNA条形码,完善了分子鉴定平台。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如 同为海上藻情处置装上了"千里眼"。 "向阳红51"船海上巡 ...
“宠客式”赶海火了!究竟是“福”还是“祸”?
央广网· 2025-09-19 08:53
赶海活动兴起与商业模式 - 赶海活动在近两年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迅速流行,从传统生计转变为热门假期娱乐新选择 [1] - 商家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推出新型商业模式,例如深圳较场尾海滩的民宿老板在4天内购买并投放2吨海鲜供游客赶海 [3] 商家操作模式与潜在问题 - 景区和商家为吸引游客,主动在海滩投放海鲜,但这些海鲜多为人工养殖的“外来户”,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3] - 存在“保底式”赶海营销,商家宣传确保游客“收获满满”,例如“地笼亲子营”承诺不依赖潮汐即可捕获大量海洋生物,跳过了自然体验过程 [10][13] 生态影响与物种入侵风险 - 投放非本地物种可能引发生态隐患,例如将南方扇贝投放到渤海湾或胶东湾,或将热带食肉性石斑鱼放归潮间带,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并影响本土海洋生物及渔民生产 [3][4] - 商家大规模投放非本地物种可能改变局部海域种群结构,破坏海岸及海洋生态系统 [6] - 使用地笼网(又称“绝户网”)进行“地笼赶海”属于问题行为,该类网具网眼细密,对鱼、虾、蟹、贝大小通吃,不符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绝大多数地区禁止将其用于捕捞 [10] 消费者体验与安全风险 - 游客体验被高度安排,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通常能固定捕获一条石斑鱼、一条八爪鱼及若干虾蟹海胆,失去了自然探索的不确定性 [7] - 游客可能捡到已死亡的海鲜,这些海鲜因长时间运输或环境不适而死亡,食用存在健康风险 [7] - 部分游客因缺乏经验忽略区域及天气影响,可能踩到尖锐贝壳或腐烂海产导致感染,造成个人安全隐患 [15] 行业规范与未来发展方向 - 商家使用的捕捞网具和作业方式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使用地笼网从事捕捞活动应属违法行为,需经当地渔业管理部门评估与审查 [10] - 专家建议对赶海活动实施许可证制度,进行前期评估以确定海洋可持续捕捞量和环境容量,并控制每日参与人数及工具数量 [20] - 赶海活动应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不应单纯作为商业活动,而应作为一种环保或公益性活动来开展,回归其初衷 [20]
“鲸”喜现身 最大鱼类鲸鲨现身海南文昌海域
央视新闻· 2025-09-18 14:06
尽管体形庞大、外貌尽显威慑,但它们的性情却十分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甚至常与潜水员互动嬉戏,被称为"海洋中的温柔巨 兽"。然而,由于其游速缓慢(平均仅5公里/小时),鲸鲨易于被捕获,历史上曾是渔业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 近日,南海生态中心珊瑚礁调查监测研究团队在海南文昌海域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时,记录到海洋中最大的鱼类——鲸鲨。 监测人员利用水下相机成功捕捉到这一珍贵画面。此次观测到的鲸鲨体长约8米,通体斑点清晰可见,游动姿态缓慢而平稳,显示出良好 的健康状况。在其周围,聚集着较多的军曹鱼和 鱼,它们通过获取鲸鲨滤食时剩余食物饵料获益,与此同时, 鱼也在帮助鲸鲨清理体表 附着物。 鲸鲨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类,是国际旗舰物种之一。成年鲸鲨体长可达10余米,体重约10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宽大扁平的头部、遍布背 侧的白色斑点和棋盘状横纹,以及一张宽度可达1.5米的"巨口"。作为目前已知三种滤食性鲨鱼之一,鲸鲨主要以浮游生物、大型海藻、 小乌贼和小型鱼类为食。 近年来,受海洋气候变化、人类捕捞与误捕、栖息地污染与破坏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鲸鲨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鲸鲨已被列入《濒危 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 ...
锚定“人海和谐”建设海洋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07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建设成效 - 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 [1] - 珠海全方位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整治修复受损岸线累计3.9千米、边坡复绿5公顷、裸地复绿24公顷,全岛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 [1] -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至2021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约2600头 [1] 国家政策与方案支持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八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 生态环境部实施《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建设110余个美丽海湾以系统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 [2] 协同治理与开发保护模式 - 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各区域一体化机制 [3] - 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责任,形成以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格局以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3] -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例如将生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开发与保护红线 [3] - 推进岸线和滩涂湿地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常态化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海洋污染协同治理 [3] 科技赋能海洋生态保护 -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通过观测、模拟、预测三位一体途径精准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4] -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生态治理,借助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产品动态监测红树林、珊瑚礁、中华白海豚等 [4] - 突破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 [4]
智库共探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4:26
中新社海口9月17日电(记者王子谦)中国(海南)—东盟2025智库论坛17日在海口举办,来自中国、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的6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国际组织成员,深 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共建蓝色伙伴关系。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实质性开展 蓝色经济合作,可在海洋新能源、可持续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联合研发与产业投资,推动共 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产业园";同时,补齐区域海洋秩序中"治理缺失"的短板,深化海岸带治理、海 洋空间规划等经验交流互鉴。 "东盟和中国应建立共同的蓝色经济框架,为合作设定共同基调。"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研究主任苏海达 ·伊斯梅尔认为,这个框架应聚焦经济发展和贸易互通,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渔业可 持续性,创新、技术和数字化,海洋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合作已迈出步伐。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王学锋说,中国和印尼近年启 动海洋牧场合作项目,未来将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智能监测等手段加快合作,为东盟国家在海洋 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方面提供技术框架和合作思路。 印尼大学 ...
“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丨科技谱写向海图强新乐章
科技日报· 2025-09-17 10:07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较2012年翻一番 [4]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5.8% 成为海洋经济压舱石 [4] - 海洋工程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43% 交付订单金额增长10.5% 手持订单金额增长20% 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全球首位 [3]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船可实现10分钟投放20万尾鱼苗 [3] 海洋科技创新 - 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深海试验 [1] -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配套叶片长度达153米 单支重量83.5吨 [6] - 全球首款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哪吒"研制成功 [7] - 自主研发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连续运行20个月 "守望者1号"海啸预警浮标在5100米海底常态化运行 [11] - 7000米级浮标"白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1] 海洋资源开发 - "深海一号"年产量超过45亿立方米天然气 二期2025年全面投产 [3][7] - 2021年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长远号"完成海试 [7] - 2023年深中通道全线贯通 [7] - 2024年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梦想"号建成入列 [7]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7] 海洋生态保护 - 广西北海涠洲岛珊瑚礁修复示范区2000平方米 活珊瑚覆盖率从5%提升至20% [10] - 中央财政支持近20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修复海岸线1780公里 [11] - 修复滨海湿地79.5万亩 新营造红树林13.8万亩 [11]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2] - 河北唐山构建海草床修复技术体系 辽宁锦州实施"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 [10] 海洋产业突破 - 全球首个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3] - 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聚焦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4] - 南部海洋经济圈发展未来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4] - 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和牙鲆"圣航1号"水产新品种通过审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