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
搜索文档
德勤孙晓臻:抢占“AI+健康”制高点 寻找差异化生死时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7:27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医疗与制药动态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26至28日在上海举办 主题为"智能时代同球共济" 聚焦AI基础设施和科学智能等10大领域 规模创历届之最 有800余家企业参展 3000余项前沿展品亮相 含40余款大模型和50余款AI终端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 [1] - 多家互联网巨头宣布加速构建"智慧医疗"和"生命科技"生态 驱动医疗影像、智能问诊和AI实验室等细分场景需求激增 [1] AI医疗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中国AI医疗市场预计2025年突破200亿元 2030年突破1000亿元 复合增长率达43.2% 全球AI制药市场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1] - 全球"AI+医疗"市场年均复合增速预计超过29% 当前规模超过50亿美元 预计2032年达700亿美元 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为最重要应用领域 合计占比超50% [3]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具体应用 - AI通过整合多组学、文献和数据库大幅提升靶点发现效率 缩短"从概念到验证"周期 并系统评估靶点成药性 优化资源配置 [2] - AI在构建best-in-class分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建模靶点与候选分子的结合位点和动力学特征 发现更优药效构型和给药方案 [2] - AI将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从40%-65%提升至80%-90% 并通过生物标志物和人群分层提高早期试验命中率 [6] 行业投资与融资案例 - AI医疗赛道头部企业持续获得资本关注 英矽智能2023年6月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 晶泰科技年初通过配股和定增融资超30亿元人民币 [4] - 资本逻辑从"早期炒作"转向"平台化能力与商业落地驱动" 项目需聚焦创造临床与成本价值的落地方案 [4] 数据应用与模型差异 - 医院数据可帮助优化研发管线和临床开发策略 加速临床开发进程 但新药研发还需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和基因组学等数据集 [4][5] - 通用大模型适用于大众健康管理 如疾病意识提升和健康问题自诊 垂直领域智能体基于更深数据训练 更适合AIDD和AI影像诊断等特定应用 [5] 商业模式与盈利路径 - 中国数字诊断和治疗方法需发展盈利模式 潜在可行模式包括:智能设备医保报销(如华为智能手表)、商业保险支持的疾病管理服务、AI辅助诊断医保报销 [5] - AI辅助诊断报销被纳入最新医保局指南 但需更多证据支持定价和报销范围确定 [5] 企业策略与行业格局演变 - AI推动企业转向"小而快"管线策略 强调快速验证与决策 尤其适合新靶点或高失败率领域 传统药企与AI初创公司界限模糊 [7] - 竞合关系成为主流 出现"平台+临床"组合模式 包括战略投资、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开发等形式 [7] AI平台技术评估标准 - 药企评估重点从"管线数量"转向"平台学习能力与可持续产能" 核心指标包括:训练数据集广度与质量、模型跨靶点泛化能力、分子临床转化率、模块化适配能力 [8] - 闭环验证系统成为重要价值指标 包括自建自动化实验平台 实现"模型生成-合成验证-反馈修正"一体化 [9]
21专访丨德勤孙晓臻:抢占“AI+健康”制高点 寻找差异化生死时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7:11
AI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聚焦AI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应用,800余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亮相,含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1] - AI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正从"技术概念"迅速转向"规模化落地",预计2025年中国AI医疗市场将突破200亿元,2030年突破1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3.2%,全球AI制药市场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1] - AI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合计占比超过50%,全球"AI+医疗"市场预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美元 [3] AI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与优势 - AI在整合多组学、文献和数据库进行靶点发现方面大幅提升效率,缩短"从概念到验证"的周期,并能帮助企业系统性地评估靶点成药性,优化资源配置 [2] - AI在BIC分子的构建方面同样大有可为,通过建模靶点与候选分子的结合位点、动力学特征,可以发现更优的药效构型和给药方案 [2] - AI将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从40%~65%提升至80%~90%,并通过精准筛选和自适应试验设计显著提高早期试验的命中率 [6] 资本与商业模式 - AI+医疗赛道头部企业依然获得持续关注,例如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的E轮融资,晶泰科技融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资本正从"早期炒作"转向"平台化能力与商业落地驱动"的投资逻辑 [4] - AI医疗产品的主要付费方包括医院、医保和药企,未来潜在可行的业务模式包括智能设备报销、商业保险和AI辅助诊断报销 [5] - AI制药公司可持续性的评估标准包括AI投入在真实分子转化率上的表现、自动化实验室能力以及干湿实验一体验证能力 [6] 行业竞争与合作 - AI初创公司更擅长早期探索与快速迭代,传统药企则拥有强大的生物学基础、临床资源和合规能力,未来"平台+临床"的组合模式将成为主流 [7] - 药企在与AI平台合作或投资时,关注点已从"管线数量"转向"算法壁垒",包括训练数据集规模、跨靶点泛化能力、临床验证分子数量等 [8] - 拥有闭环验证系统(如自建自动化实验平台)的AI平台更具长期价值,平台化、系统性和可持续能力是药企评估AI伙伴的核心维度 [9] 数据与技术应用 - 医院数据在优化研发管线和临床开发策略方面具有价值,生命科学公司需与本地大型语言模型(LLMs)更紧密合作以推动临床开发相关用例 [5] - 通用模型在大众健康管理方面有优势,垂直领域智能体则更适合特定用途,如AIDD、AI影像诊断等 [5] - AI在药物发现成本降低50%以上的背景下,企业可能转向"小而快"的管线策略,尤其适合探索新靶点或高失败率领域 [6]
专访德勤孙晓臻:抢占“AI+健康”制高点,寻找差异化生死时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15:59
AI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 AI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应用正从"技术概念"迅速转向"规模化落地",预计2025年中国AI医疗市场将突破200亿元,2030年突破1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3.2%,全球AI制药市场有望突破500亿美元[1] - AI在整合多组学、文献和数据库进行靶点发现方面大幅提升效率,缩短了"从概念到验证"的周期,并能帮助企业系统性地评估靶点成药性,优化资源配置[2] - AI在BIC分子的构建方面同样大有可为,通过建模靶点与候选分子的结合位点、动力学特征,可以发现更优的药效构型和给药方案[2] AI医疗和制药的市场规模与结构 - 全球"AI+医疗"市场正在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3] - 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合计占比超过50%[3] - AI医疗和制药行业未来三年的格局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融合、精准、重构[3] AI医疗和制药的资本动向 - AI+医疗赛道虽受宏观调控影响而理性回归,但头部企业依然获得持续关注,例如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的E轮融资,晶泰科技融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4] - 资本正从"早期炒作"转向"平台化能力与商业落地驱动"的投资逻辑[4] - AI正成为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增长引擎,但商业化仍需验证,项目应聚焦能创造临床与成本价值的落地方案[4] AI在医疗数据和应用中的角色 - 医院数据在帮助生命科学公司优化研发管线和临床开发策略方面非常有价值,可以加速临床开发进程[5] - 通用模型在大众健康管理方面有优势,垂直领域智能体则更加符合特定用途,如AIDD、AI影像诊断等[5] - 在中国,数字诊断和治疗方法仍需在利润方面进一步发展,未来应关注智能设备报销、商业保险和AI辅助诊断报销等业务模式[5]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影响 - AI确实在药物研发早期发挥了显著加速作用,尤其是在靶点识别和先导分子生成阶段[6] - AI将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从40%-65%提升至80%-90%,但监管对AI动态学习算法的冻结要求构成矛盾[6] - AI带来的"降本提速"优势让企业重新考虑管线策略,更"小而快"的策略正在兴起[7] AI制药平台的技术价值评估 - 药企在与AI平台合作或投资时,关注点已经从"能产出多少管线"转向"平台本身的学习能力与可持续产能"[8] - 量化AI平台技术护城河的标准包括:数据集广泛性、模型泛化能力、分子实际转化率和模块化能力[8] - 拥有闭环验证系统,如自建自动化实验平台,正在成为判断AI平台长期价值的重要指标[9]
招商证券:聚焦三大赛道 打造一流投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7-10 04:47
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 "并购六条"推出后A股并购重组交易规模显著增长 2025年上半年交易68单 金额达2988亿元 远超2024年全年的1589亿元 [1] - 新政通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升监管包容度 提高支付灵活性和审核效率等措施 打通并购堵点难点 [1] - 新政允许收购未盈利资产 放宽跨界并购限制 完善吸并锁定期 拓宽"链主"企业标的范围 [3] 招商证券并购业务表现 - 2024年并购重组交易规模位列市场第6 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排名跃居第2 [1] - 参与完成重庆百货吸收合并重庆商社 格力地产资产置换等重大项目 [3] - 服务招商局集团战略投资凯赛生物 人福医药重整投资等项目 [3] 招商证券业务布局优化 - 将并购工作与"五篇大文章" 招商局集团"第三次创业"战略紧密结合 [2] - 聚焦数智科技 绿色科技 生命科技三大赛道 依托产业图谱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3] - 推动投行 投资 投研"三投联动" 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3] 招商证券战略发展 - 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线 做好五篇大文章 [4] - 修订企业文化共识 树立"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助力社会财富保值增值"新使命 [4] - 融入招商局集团"第三次创业" 与集团成员公司紧密联动 深化产融协同 [5][6] 行业政策环境 - 新"国九条"实施后 "并购六条""科八条"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构成政策体系 [2] - 新政显著优化并购重组制度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券商展业积极性 [3] - 证监会提出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目标 [4]
「港版淡马锡」港投公司已投资逾百个项目,其中5至10家已透露拟在香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5-22 13:45
论坛概况 - 首届「国际耐心资本论坛」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 吸引逾80家国际耐心资本机构参与 总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万亿美元 [2] - 论坛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Forum for Patient Capital 核心要素为Investment Partnership Cross-Jurisdictional Dialogue [2] 港投公司投资情况 - 已投资逾100个项目 其中5至10个项目计划2025年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2] - 投资聚焦三大主题:硬科技 生命科技 新能源/绿色科技 创科领域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 [2] - 每投资1元可带动超过4元的长期跟投资金 杠杆效应显著 [3] 战略合作成果 - 与戈壁创投成立「耐心资本专项基金」 整合主权基金和本地高校资源推动科技创新 [4] - 与蓝驰创投启动「共同投资伙伴计划」 支持华人科技创业者和全球技术创新 [4] - 与基汇资本建立「国际策略拓展平台」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重点开拓中东等全球南方市场 [4] 未来活动规划 - 2025年将举办「国际机器人大会」和「国际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论坛」两项专题活动 [4]
紫金港资本陈军:依然聚焦有长期主义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
搜狐财经· 2025-05-21 11:56
紫金港资本概况 - 成立于2014年,以学院派投资风格著称,核心成员多为浙大校友,兼具投资经验与工程技术背景 [3] - 坚持"深度价值,分享成长"理念,聚焦早期硬科技项目,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3] - 2025年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智能装备赛道,强调不可缺席全球AI及中国硬科技(半导体、生命科技)崛起 [3][14] 人工智能领域洞察 - DeepSeek-V3模型训练成本仅为GPT-4的十分之一,DeepSeek-R1推理成本为OpenAI o1模型的三十分之一,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突破 [4] - 中国在推理模型领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整体仍存在人才(顶级学者数量)、算力(中美差距约10倍)、数据(标注质量与共享平台)三大短板 [5] - DeepSeek开源策略推动产业链协同,降低开发门槛,加速AI在政务、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普及 [4] 投资策略与创业者特质 - 偏好具备使命感的创业者:如马斯克式行业变革者,兼具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极致专注力 [7][8] - 典型案例:梁文锋专注量化投资与AI(雅克比投资→幻方量化→DeepSeek),王兴兴聚焦四足机器人技术迭代 [8] - 2025年投资方向:具身智能、智驾等AI应用,以及医药、材料、文旅等垂类赛道,青睐技术优势突出的规模项目 [9] 市场环境与趋势预测 - 2025年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改善,受益于政策支持与风险容错机制提升,建议创业者强化技术壁垒与流量变现能力 [10] - 消费投资将重新崛起,科技消费(电动汽车、机器人)及医药License-out成为出海主力,文旅出海平稳发展 [13] - 一级市场三大预测:投早投好仍为核心策略、赛道分化加剧、合理承担风险为机构原动力 [15] 募资与文化领域布局 - 募资聚焦两大湾区基金设立,加强与市场化政府母基金、产业资本合作 [11] - 文化自信回归背景下,顺其自然参与文化元素投资,被投企业助力品牌出海 [13]
香港家办定了个KPI:年内吸引200家落户,“底气”何在?丨专访香港投资推广署家族办公室环球总裁方展光
证券时报· 2025-04-22 12:15
香港家族办公室行业发展态势 - 香港家族办公室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今年“裕泽香江”论坛参会者超过400人,远超预期[1] - 自2021年6月成立家族办公室团队至2025年2月底,香港投资推广署已协助逾160家家族办公室在港开展业务,包括约100家单一家族办公室及60家联合家族办公室[3] - 目前有147家家族办公室表示正筹备或已决定在港设立及扩展业务,家办企业在香港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3] 家族办公室来源地分布 - 在筹备或已决定在港设立及扩展业务的147家家族办公室中,来自内地及中国台湾的占比超半数,达82家[3] - 欧美地区家族办公室占34家,中东地区占9家[3] - 2025年香港投资推广署目标吸引200家家族办公室落户,截至2月已完成160家,主要来自内地、东南亚及欧美市场[10] 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的核心优势 - 制度与地理双重赋能,依托“一国两制”,香港拥有欧美熟悉的普通法体系,同时背靠中国内地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成为连接中西的“超级联系人”[7] - 香港拥有百年家族办公室传承历史,约26.8万名金融行业专业人才为家族办公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8] - 政策灵活且具合规保障,单一家办企业不要求申请牌照,实行“不强制披露资产”“不硬性要求雇佣本地人才”的开放政策,同时构建“三道防线”确保业务合法合规[8] 香港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策略 - 相比新加坡侧重“现金吸引”与移民政策,香港聚焦“家业传承全链条服务”,无需强制牌照与资产披露,且法律体系更具包容性[8] - 对于中东地区,香港凭借科技、人才与法律优势,成为其投资中国的桥梁,双方可通过“香港平台+中东资本+中国技术”模式实现共赢[10] - 香港能同时服务传统“老钱”家族和新兴“新钱”家族,既能守护传统家族的百年基业,又能拥抱新生代的科技变革[11] 家族办公室的投资偏好差异 - “老钱”家族多从传统行业起家,投资方向相对保守传统,对新兴技术领域了解和参与度较低,更追求平稳安全的延续传承[12] - “新钱”家族大多依靠技术起家,更倾向于科技性投资,关注AI等新兴技术领域,对风险的接受度较高,敢于尝试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12] - 新生代家族更关注AI、生命科技、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且重视“家业、精神、技术”的多维传承[10] 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独特定位 - “十四五”规划明确香港作为中国离岸金融中心的定位,尤其在数码资产领域,香港是中国唯一可以合法合规交易、管理及保存数字资产的地方[7] - 香港已拥有8家持牌数字银行、4家持牌虚拟保险公司和10家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吸引全球资本布局中国市场[7] - 香港特区政府已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并推出多项措施,第二份有关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声明也将在今年公布[7] 家族办公室对香港经济的贡献 - 家族企业在香港设立家办,有助于带动香港的人才就业市场,创造更多岗位,私人银行业务因此有所提升[19] - 企业家的借贷带动了商业银行发展,商业银行又推动投资银行业务上升,各环节相互促进,推动香港整体经济不断向好发展[19] - 家办企业能推动香港科创发展,老牌家族参与投资项目能使企业的A轮或B轮融资估值迅速上升,这种买方和卖方高度活跃的发展态势短期内很难被其他地区复制[20] 香港家族办公室的历史与内涵 - 香港家办历史超过100年,最知名的包括利希慎家族和李佩材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在香港也有业务[5] - 家族办公室是由超高资产净值人士成立的私人财富管理公司,负责家族资产的日常管理事务,其核心工作是家业、家声、家族信念等方面的传承[4][12] - 做家办不仅仅是做生意或财富管理,而是将投资理念、崇尚运动的精神融入整个家族的信念中进行推广,是一代代传承家业的过程[5][6]
开展重点项目技术攻关,三大科创平台落户青山
长江日报· 2025-03-25 17:59
科创平台建设 - 武汉市青山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由市科创局与青山区共建 聚焦335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3] - 武汉科技大学先进冶金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瞄准航空航天材料 真空熔炼 短流程制造领域 建设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创新基地 [3] - 武汉二氧化碳绿色转化与生物制造工艺论证中心是招商创科孵化项目 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落地 助力打造华中碳谷 [3] 产业协同发展 - 强化链主企业加高校协同创新 完善概念验证中心 制造业中试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功能 [5] - 先进冶金研究院为武钢有限等本地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支持 突破高端装备关键工艺 [3] - CCUS项目与中韩石化 武钢有限等碳源企业合作 支撑武汉市建设国家生物制造科创中心 [3] 科技创新成果 - 2024年青山区上报高新技术企业183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8家 [5] - 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 [5] - 青山区成为全市首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的中心城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