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
搜索文档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喜迎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7:12
 文章核心观点 - 乌兰察布市通过订单农业、科技创新和延伸产业链条,成功将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1]   订单农业模式 - 合作社与薯都凯达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流转2000多亩土地开展订单种植,从种植到收获有明确保障 [2] - 订单种植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每天有20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日收入达200至300元,并同时获得土地流转租金 [2] - 种植户冯建明种植1800亩马铃薯,预计亩产3.8吨,通过订单以每吨1650元的价格销售,预计年收入180万元 [2] - 专业农事服务公司负责大田的耕、种、防、收全部环节,使种植户更省心 [2]   科技创新与机械化应用 - 使用大型马铃薯收获机进行协同作业,机身尾部离地面近,明薯率高且不破皮,减少碰撞损伤 [5] - 2025年通过太空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使马铃薯亩产较往年提高15% [5] - 察右后旗种薯繁育科技示范园预计年产微型薯7万粒,为产业提供核心种源支撑 [5] - 示范园全面采用精准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从种源到采收的科学化管控 [5]   全产业链发展与市场拓展 - 民丰种业是集育种、种植、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拥有5万亩现代化农场和11万吨智能仓储库 [7] - 公司与多家国际企业建立订单合作,2023年实现内蒙古加工薯出口零的突破,2025年预计出口大西洋马铃薯3万吨以上 [7] - 四子王旗马铃薯预计总产量达80万吨,形成外销约48万吨、当地加工约24万吨的加工+鲜销+仓储销售格局 [7] - 乌兰察布马铃薯亩产表现优异,民丰种业分布在7个农场的马铃薯亩产均达7000多斤 [7]
 科技尖兵扎根南粤大地 硬核技术赋能产业振兴
 南方农村报· 2025-10-13 11:31
 文章核心观点 -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团、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以硬核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提供科技动能 [1][3][4][5][60]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 - 在梅州兴宁市,香稻技术通过专用肥使香气关键物质2-AP含量提升16%至21.56%,并集成智能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达30% [9][10][11][12] - 该香稻技术示范推广2080亩,带动周边6200亩,双季亩产最高达1360.7公斤,创下广东优质香稻高产纪录,并在全国16个省区推广应用 [13][14] - 在肇庆高要,针对罗氏虾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将检出率从37%提升至92.6%,防控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16][17][18][19]   关键技术攻关成果 - 在智慧农业领域,智能农机装备与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广东建设8个、全国16省建设35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 [25][26][27] - 在梅州柚子深加工领域,研发的智能装备使加工效率提升30%-40%,极大降低果肉损耗 [28] - 在种业领域,“广弘3号”小白鸡新品种实现华南地区自主小白鸡品种零的突破,料重比降低0.13,按年推广2亿只计算每年可节约饲料粮食5.1万吨 [29][30][31] - 水稻基因编辑载体系统被国内外1200多个实验室使用,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32][33]   全产业链振兴模式 - 在清远禾云镇,围绕“清远麻鸡”构建从种源、养殖到加工的一体化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品溢价30%,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样板 [38][39][40][41] - 在肇庆广宁县,通过校政企联盟将竹材抗弯强度提升40%,并开发纳米竹纤维开拓医用敷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落地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增长150% [42][43][44][45][46]   制度体系与支撑保障 -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构建特派员全链条管理体系,并在职称评定中首创推广系列,将社会服务纳入绩效 [49][50][51] - 通过搭建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了103个“永根科技站”和301个“牛哥驿站”作为扎根乡村的桥头堡 [53][54] - 首轮派驻中,团队累计驻镇16256天,服务带动农户28411户,对接企业、合作社等机构861个 [55][56]
 各类现代化新型农机装备“护航”秋粮颗粒归仓 科技赋能让“蓝色粮仓”提产量
 央视网· 2025-10-05 11:03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与农机应用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近三成 [1] - 东北主产区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35%,已陆续开始收获 [1] - 黑龙江2.2亿亩粮食作物长势整体好于去年,玉米、水稻、大豆成熟期同比提前3至5天 [3] - 北大荒投入新研制的大马力、大喂入量收割机加快机收进度,一台无人收割机24分钟可装满一台运粮机,2000亩玉米地48小时内可全部收完 [3] - 黄淮海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27% [5] - 安徽亳州谯城区调配20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应对阴雨天气加快抢收,并协调3家烘干设备防止玉米霉变 [5] - 甘肃定西使用新研发的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适应梯田地形并同步完成挖掘、分离、输送工作,将原本两个多月的收获期缩短 [7] - 新疆巴州推广籽粒收获机261台,覆盖玉米收获总面积的65%,每亩地节本增效超过50元 [9] - 今年秋季农业生产期间全国将投入各类农机具3000万台(套) [11]   水产品供给与特色养殖模式 -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2.55% [12] - 四川泸县拥有1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发展“水稻+小龙虾”、“水稻+鳜鱼”等共生模式 [12][16] - 泸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7万亩,小龙虾产量达1.38万吨,产值达7亿元 [16] - 四川泸县专合社双节期间预计有2000多斤大头虾销往市场,价格达60多元一斤 [14] - 山东烟台企业养殖4万尾虹鳟鱼苗,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生物杀菌、投放饵料等自动化操作 [18] - 该企业将虹鳟鱼养殖扩大到4个深远海网箱,产量将同比增加两倍多,网箱可承受百年一遇的8.6米浪高和1.6米每秒最大海水流速,仅需两三人运营 [18][20] - 我国预计水产品总产量保持稳定,当前鱼、虾、蟹、贝等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22]
 良机良技良法护航秋日“丰”景 “科技+”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央视网· 2025-10-01 17:33
 四川广元昭化区水稻产业 - 水稻亩产创历史新高 达到606公斤 [1] - 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高效作业 实现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体化 [3] - 构建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片、万亩种植区的梯级发展格局 年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5]   河南许昌玉米产业 - 玉米种植面积达235万亩 计划投入10万台(套)农机具进行秋收作业 [6][8] - 面对强降雨影响 强化农机调度与烘干作业 烘干点24小时运转 [6] - 强化应急保障 包括开设农机绿色通道 公布115个烘干点和50家维修点 并组建33支应急服务队配备1189台(套)设备 [9]   山东烟台葡萄产业 - 葡萄种植面积1.6万亩 预计产量达3.9万吨 涵盖十多个品种 [10][14] -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高效种植 亩产稳定在4500斤 预计年效益达1000万元 [10] - 推行水肥一体化系统 节水节肥5%至20% 亩均总投入约2万元 其中管理成本为8000元 [12] - 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发展 提升品质与有机化水平 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动能 [14]
 新华视点|金秋丰收画卷:特色产业富农家 科技赋能稳粮仓
 新华社· 2025-09-27 19:40
 农业区域发展与特色产业 -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关口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2万亩,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关键产业[4] - 河南省滑县作为该省第一产粮大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27万亩,目前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7] -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以种植苹果闻名,当地农场主流转230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苹果[11] -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罗林村一次性收购并装车7000斤西瓜,显示高原西瓜产业兴旺[13]   农业科技与田间管理 - 河南省滑县多举措推进玉米病虫害防控,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进行科学指导以提升秋管服务能力,保障秋粮稳产丰产[7]   农业产业链与增值模式 - 山东省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发展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以粮油、果品、蔬菜、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乡村富民产业体系[7] -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畔呈现“稻蟹和谐共生”景象,稻穗饱满,水中螃蟹体肥爪壮,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典范[9]
 2025眉山农民丰收节仁寿启幕:庆丰收、展成果,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6:55
"我会继续耕植于乡村一线,守好这片地,好好种粮,走出一条'科技赋能、集约高效'的粮食稳产 增产之路。"优秀种粮大户代表范冬的发言朴实真挚,道出了新时代农民扎根土地、守护丰收的初心。 启动仪式后,丰富多彩的动线巡览活动开启,各特色板块让参加活动的群众沉浸式感受"丰收眉 山"的独特魅力。 金风送爽,稻浪翻滚,硕果盈枝。9月25日,以"丰收眉山 共享美好"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 收节"眉山市庆丰收暨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乐万家"眉山分赛活动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火热举行。 图为丰收节现场歌舞表演 上午9时许,活动现场早已热闹非凡。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宣传片将眉山农业产业硕果与仁寿现代 农业园区的蓬勃生机娓娓道来,引得在场观众频频驻足。随后,激昂的鼓点如雷鸣般震耳欲聋,伴随灵 动的舞姿瞬间点燃全场,既传递出全市农民丰收的喜悦,也正式拉开了活动序幕。 细数农业发展的亮眼成果,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到现代农业的科技赋能,眉山市正以"新农 人"为笔、"新产业"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为向扎根一线的农业人才致以崇高敬意,活动现场迎来简洁而庄重的颁奖环节。眉州英才计划"天 府粮仓"农业领军人才、仁寿县优秀"新农人" ...
 广西扶绥:科技赋能甘蔗产业走生态循环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0: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广西扶绥县甘蔗最高年入厂原料蔗达639万吨 在全国甘蔗产业中位居前列[1] - 传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约6吨 扣除成本后每亩年净利润仅约1000元 农民增收空间受限[1] - 甘蔗收购价为每吨540元[1]   创新种植模式成效 - 试点8000亩甘蔗套种模式通过土地整治+宽行窄株种植+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每亩直接增收超600元[1] - 春季套种西瓜每亩增收超1500元 使综合收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2] - 秋季套种花生/毛豆每亩增收500-800元 毛豆根系固氮特性可改良土壤[2] - 套种石参实现每亩年收益3500-3800元 土地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3倍[2]   土地流转与资本运作 - 扶绥同正投融资集团以每亩1000元价格完成8000亩农村土地流转收储[2] - 集团对流转土地实施高标准整治改造 引入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2] - 建立基于亩产量的阶梯式奖励机制 同步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管护[2] - 全县可种植甘蔗土地约150万亩 2025年计划种植110万亩 剩余40万亩可供开发[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农发行将加强政银企合作 科学配置农业资金支持乡村振兴[3] - 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并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 打造蔗糖产供销产业链[3] - 推荐把握生态碳汇及大健康风口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3] - 无人机巡田精准施肥和物联网监测蔗茎生长等科技手段已投入应用[3]
 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6:24
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25日电 题:中国薯都:小土豆"长"出大产业 "科技芯"赋能新发展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吉生太镇泉掌子村村民卜好收同样忙得不亦乐乎。他的900亩马铃薯田,种了大西洋、蒙乌薯6号和华颂 7号,预计总产量3600吨。"大部分是订单回收,预计能收入80万。"卜好收说,蒙乌薯6号是鑫雨种业的 品种,公司从种到收都提供科学指导,还提供全程免费植保,让他特别省心。 "小土豆"变身增收大产业 马铃薯产业的红火,不仅停留在田间,更延伸到加工环节。在四子王旗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内蒙古亿茗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茗公司)的厂区里,满载马铃薯的车辆有序排队卸车,原料池内"薯山"高 耸,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机声轰隆。 "9月5日开始大量收薯,17日启动淀粉加工,每天收800吨,加工800吨,能出110吨左右淀粉。"该公司 总经理班晓娜介绍,公司每年要使用8万吨马铃薯原料,能带动1500多户种植户,每户年增收约2000 元。 金秋九月,"中国薯都"核心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31万亩马铃薯迎来收获季。田间地 头,机械轰鸣与农民笑声交织;加工车间,全自动化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科技助力 新疆荒漠变身“西部大粮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5 09:51
提到新疆,你是不是首先想到漫漫黄沙、茫茫戈壁?新疆超过六成的土地被荒漠覆盖,但是通过科技赋能,我们 向沙漠、戈壁、盐碱地要土地、要产量,现在的新疆,不仅成为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第一的省份,更是鱼虾果 蔬的重要供给地。新疆爆改荒漠成"西部大粮仓"。 ...
 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班赴湖州取经 共探现代农业发展秘籍
 搜狐财经· 2025-09-24 16:38
 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项目 - 浙江省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班2025级学生赴湖州市开展现场教学 旨在通过案例研学深化新农人培养成效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梯队建设[1] - 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培养千余名学员 覆盖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 学员创办的企业年产值超50亿元 带动就业2.3万人[5] - 项目采用政校协同机制 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政策支持 浙江农林大学设计理论+实践+拓展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相关成果获2025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   农场创新经营模式 - 德清星晴家庭农场实现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机+生态循环转型 实践印证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可行性[3] - 德清县新市镇岳云家庭农场展示虾稻轮作生态种养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2800余亩粮田 配备自动化烘干中心 冷库及植保无人机等设备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年产值超800万元[3] - 该农场通过技术指导小组带动周边150余户农户增收 累计创收700余万元 其共富农场模式为产业帮扶+技术传帮带提供了鲜活样本[3]   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 - 南浔云朵农场以农业+文化为创新理念 将南浔水乡文化融入场景设计 打造集萌宠互动 研学旅游 商拍基地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 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3] - 该实践突破了传统农业边界 推动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 鼓励挖掘地域文化特色[4]   未来培养计划 - 下一步将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 优化升级培养方案 2025年班次将试点学分银行制度 允许学员跨专业选修智慧农业 品牌营销 数字经济等模块课程[5] - 计划联合浙江省农发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输送更多领军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