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教融汇
icon
搜索文档
福耀科技大学5省份投档线均超610分,新型大学快速崛起带来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7-24 17:35
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表现 -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首次本科生招生在5个省份共录取50人 其中福建省17人 河南省9人 江西省9人 湖南省8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 [2] - 福耀科技大学在5省投档分数线均超610分 其中河南省最高分683分/位次857 投档线658分/位次5456 福建省最高分657分/位次1107 投档线629分/位次4867 [2]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次招生分数线656分/位次8518 大湾区大学最低投档分622分/位次13266 与华南理工持平 [3] - 西湖大学在河南省最低分674分/位次1900 重庆市最低分669分/位次500 首次省外招生成绩比肩顶尖985高校 [4] 新型研究型大学竞争优势 - 师资力量雄厚 配备多名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 招生规模小且聚焦前沿专业 如福耀科技大学定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5][3] - 采用高起点 高投入 小而精的办学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重构知识生产模式 如徐飞提出的第四代大学理念 [4] - 招生专业集中于国民经济急需领域 如大湾区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等院校直接对标区域产业需求 [5][3] 传统高校的转型应对 - 武汉大学2025年新设机器人学院计划招生90人 整合控制 机械 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 同期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6] - 天津大学推出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 覆盖11个新兴领域 实施"3+1+N"超常规培养模式 允许6-8年完成博士学位 [7] - 传统名校加速调整院系专业 如武汉大学 天津大学等加大对新兴前沿学科投入 形成与新型高校的竞争态势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研究型大学数量快速增长 2024年新增2所后2025年再增3所 整体呈现高增速发展态势 [4] - 专家建议扩大新型高校规模 通过增量促进高等教育良性竞争 如丁长发提出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办学 [6] - 院校竞争推动教育生态变革 传统与新型高校共同聚焦科技赋能 全球协作等发展方向 [4][6]
有职校分数超211高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3 17:04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职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达87所,2025年新增36所[8] - "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扩围至220所,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升级[9][10] - 职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等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2][13] 职校教育模式创新 - "本升专"现象兴起,本科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回炉提升职业技能,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专科专业招收135名本科毕业生[6][7] - 产教融合深化,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与库卡机器人共建"库卡学院",培养140余名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14]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专业设置瞄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14][15] 职校人才输出价值 - 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人增至2020年1765.3万人,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12]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为企业节约超1000万元成本[12]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发达程度高度匹配[15] 职校社会吸引力变化 - 部分职校录取分数线超211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广东物理类最低分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8]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录取到602分高分考生[18]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未来将向普高和中职学生平等开放,强化技能素养考察[19]
突然!时隔30年再提“包分配包就业”,信号极不寻常
商业洞察· 2025-07-12 11:2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教育部2024年批准设立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资460亿)、福耀科技大学,均于2025年首次招生[3][4][5] - 三所大学均获顶级企业支持: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发起并获宁德时代/比亚迪支持,大湾区大学与华为产业链200余家企业合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芯片首富虞仁荣创办并与华为/小米生态协同[4][11][14] -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参照案例,首届毕业生包就业政策使其录取线达624-664分,追平中山大学[8][9] 新型大学核心优势 - **资金与师资**:南方科技大学拥有61名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含2位诺奖得主及40位两院院士,师资达"中上等985标准"[19]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如深圳理工大学7个专业对应深圳"20+8"产业集群,大湾区大学5个专业覆盖半导体/AI/新能源[20][21] - **培养模式**:实行"4+1"教学(4天课堂+1天实验室)及"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制,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2][23] 对传统高校的冲击 - 南方科技大学在U.S. News排名已超越同济/哈工大等985高校,新型大学在生源争夺中形成压力[24][26] - 传统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如人工智能专业在二三本院校泛滥,导致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脱节[29][30][31] - 需建立产业大数据驱动的专业调整机制以解决"供给端失灵"问题[32]
2025职教拐点:分数超211? “三江合流”奔赴职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9:46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国家首批职业本科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1] - 2025年职校发展迎来拐点,三股潮流推动跃迁:办学质量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达87所,"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扩至220所)、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70%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吸引力增强(部分录取线超211高校)[1]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占比53%[3] 职校质量提升路径 - "本升专"现象凸显: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三个专科专业仅招本科毕业生,计划135人,反映产业对"理论+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 [4] - 本科职业大学快速扩容:2025年新批复36所,累计达87所,如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由百年名校升格而来 [4][5] - "新双高计划"启动:以点带面推动职教体系提质升级,目标建设"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院校 [6] 职校对产业的人才支撑 - 职校贡献现场工程师红利: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增至2020年1765.3万(年均增速6.3%),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 [8] - 深圳职院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典型案例显示职校人才价值 [8] - 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70%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库卡学院"订单班培养140余名机器人领域人才 [9][11] 职校吸引力增强表现 - 录取分数线显著提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招到602分考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最低线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2]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未来将向普高学生开放,打通技能人才专属通道 [13]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地位匹配 [11] 职教改革方向 - 产教融合形成"一体两翼"模式:省域体系建设+市域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强化政企校协同 [9]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业100%对接江苏省先进产业 [10][11] - 专业设置聚焦高端产业:云计算、AI等领域,服务企业技术升级需求 [11]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厂”入校园 “课”进车间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 - 山科职院与合作伙伴研发的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实现0.01毫米高精度在线自动检测与识别,检测速度达每分钟300件[1] - 近三年山科职院获得136项发明专利,技术服务经费5860万元,拉动经济效益1.17亿元[1] - 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为合作企业山东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超3000万元收益[2] 产教融合模式与成效 - 山科职院通过"校中厂"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服装生产全流程,优秀服装样板直接用于企业生产[5] - 与潍柴集团、一汽-大众等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和670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1+1+N"校企合作模式[6] - 近三年助力29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开发63门定制化课程,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30项[6]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山科职院团队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跨界应用于农机领域,8个月内完成专用智能电控平台研发,使合作企业产品利润率提升30%[2] - 毕业生团队在潍柴动力数字化车间完成涡轮增压器支架建模,精度误差小于0.02毫米[2][4] - 教师将智能检测系统研发案例融入《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发"检测流程设计"等实训项目[6] 基础设施与未来规划 - 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共同投入5.8亿元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 - 校内搭建4条智能生产线和海尔卡奥斯互联网平台,4.3万平方米的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即将投用[6][7] - 计划未来三年推动80%专业群与链主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5]
经济强市叠buff,密集迎来“新”大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4 22:36
新型研究型大学概况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获教育部批复将于2025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 近年来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相继成立或筹划建设 包括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 [2] - 这些大学办学定位聚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 硬件一流并聘请大师院士坐镇 对标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顶尖名校 [2] - 三所新大学均位于GDP超万亿的东南沿海城市(宁波、东莞、福州) 这些地区产业基础好但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3] 招生与专业设置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2025年仅面向浙江省招生 福耀科技大学面向福建等5省招50人 大湾区大学在广东省招80人 [5][6] - 专业设置集中在"新工科"领域 强调数学物理基础科学和跨学科交叉 如计算机、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 [7] - 选科要求普遍要求物理和化学为必选科目 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采用综合评价与普通高考结合招生 [8] 办学模式与产业联动 - 福耀科技大学实施"双导师"制度 引入制造业顶尖导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毕业生证书相当于工程师水平 [17] - 大湾区大学与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华为等龙头企业建立合作 通过弹性学制鼓励学生长期实习 [17] - 新型研究型大学构建"产业需求驱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闭环 解决传统工科教育与市场脱节问题 [14][15][16] 区域经济影响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 对接长三角核心技术需求 [19] - 大湾区大学专业设置与广东新兴产业高度匹配 东莞区位优势可30分钟通达广深港 整合科创资源 [19][20] - 大学集群有助于打破城市群壁垒 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流动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20]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 杭州市与钱塘教育基金会合作筹建钱塘大学 聚焦理学工学交叉学科 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 [11] - 福耀科技大学对标斯坦福 大湾区大学借鉴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 旨在通过科教产融汇重构教育生态 [12]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第四代大学 以颠覆性理念重塑知识生产模式 应对全球科技挑战 [11]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新增5个前沿专业+三维培养体系,在“新农科”沃土绽放青春梦想
央视网· 2025-06-24 15:21
学校概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学府,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3] - 建校90年累计培养近30万名人才,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1‰ [3][4] - 地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有专任教师2610人,全日制在校生37600人 [4] 2025招生政策 - 响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2025年本科扩招200人 [4] - 新增生物信息学、数字经济、土地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学、智能建造5个前沿交叉专业 [5] - 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前1‰ [4]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强基计划+卓越班+微专业"三维培养格局,扩大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招生范围 [6][7] - 设立6个卓越班(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等)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卓越工程师班("3+1"校企联合培养) [7] - 推出五大特色微专业方向,学生可跨学科选修5门核心课程获得微专业证书 [7] 国际化发展 - 与34国110所院校合作,开设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 [8] - 实施"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赴国外交流访学 [8] 学生发展支持 - 实行大类招生,1-2年后分专业,提供无门槛转专业机会(除国家规定限制情况) [9] - 开设4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书院制 [9]
产教融合新征程: 大视听专委会启航推进万亿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视听专委会成立 - 大视听专委会在苏州成立,旨在依托浙江省在内容制作、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推进万亿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3] - 专委会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潘俊杰担任首届主任,并与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苏志刚共同揭牌 [3] - 专委会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立足产学研做好院校同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多方协同创新带来更多优秀产学研项目 [12] 三大行动计划发布 - 校园思政院线计划: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思政教育新场景 [6] - 全国大学生写手培育计划:孵化内容创意人才,打造高校剧本创作研究院 [8] - 百项实训成果扶持计划:围绕视听新技术/材料、装备智能制造、动漫游戏、影视文创、跨境电商、演绎传媒等领域扶持百项成果产业转化 [10] 专家观点分享 - 教育部规划建设中心原主任陈锋强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面向未来十年的挑战加以设计 [14]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屈凌波从课程体系改革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践案例深度分析产教融合问题 [16] - 苏州工学院校长姜建明阐述产教融合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思考 [18] - 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任君庆深入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三类重要样态案例和发展路径 [20] 院校创新实践 - 6所院校代表分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多元路径,涵盖家政产业、制造业提质升级、思政引领、边疆民族地区工程师培养、新能源产业、新文科建设等领域 [26] - 9所院校分享跨境数字经济、畜牧现代产业等领域建设经验,涉及医药、大健康、化工、高职、装备制造、地域特色产业等多元赛道 [28] - 这些实践探索为全国院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学院建设样本,助力产科教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 [30] 论坛成果与共识 - 论坛搭建产教融合交流合作高端平台,凝聚"产科教协同、育时代新人"的行业共识 [31] - 未来需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协同,破解产教融合痛点难点,推动产业学院成为人才培育高地与产业创新引擎 [31]
青岛大学实践“三维四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4:56
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 构建"基础学科+专业特色+卓越人才"分类培养体系 设立10个基础学科创新班 9个专业特色创新班 9个卓越人才创新班 [2] - 建设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 - 实施"高考成绩—学科特长—个人素养"综合评价机制 近200位国家级省级人才担任本科生导师 [2] 课程与教学改革 - 建成104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 开发72门跨学科课程 其中35%采用项目式教学 [2] - 重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实践"体系 优化创新性实践课程设置 [2] - 将3310门研究生课程纳入本科生选课 考取本校研究生可免修已修课程 [4] 校企与学科协同 - 校企共建8个省级行业特色学院 1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 3个订单式培养班 [3] - 开发50余门校企课程 依托333个校外实践基地实施项目化教学 [3] - 开设5个复合型专业 18个交叉专业方向 15个前沿微专业 [3] 科研与教学融合 - 开放7个国家级平台 4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年均开设621个本科创新实验 [5] -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5] - 近五年建成60门专创融合课程 42个双创实践基地 立项6262项大创项目 [5] 学科专业建设 - 近五年完成42个专业优化调整 26个专业通过认证或入校考查 [6] - 培育39个国家级 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6] - 依托7个学科集群打造8个省级专业群 [6] 学生培养成果 - 近五年本科生发表论文2300篇 其中第一作者高水平论文369篇 [4] - 2019年以来获国家级竞赛奖励2091项 [4] - 75%毕业设计选题由科研项目和大创项目支撑 [5]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科教融汇、协同创新,打造首都汽车职教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4:28
学校定位与战略方向 -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聚焦首都高精尖产业,围绕前沿技术研发、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发展需求布局 [1] - 学校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车路云一体化智慧交通体系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需求,专注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交通规划、智慧出行领域 [1] - 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技术创新并行发展 [1] 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 2021年成立"智慧交通科教融汇创新工作室",联合北京奔驰、百度Apollo等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车路云协同技术研发 [3] - 完成企业委托技术服务课题45项,创造经济效益约1.2亿元 [3] - 与北京奔驰合作开发车身尺寸大数据在线测量智能分析系统,提升车身制造尺寸精度和生产稳定性 [4]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建立智慧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实时路网数据系统,学生通过AR眼镜进行V2X设备维修实践 [5] - 与头部车企合作首创多个培养平台:北京奔驰汽车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北汽新能源ARCFOX学院、百度智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 [5] - 近5年企业累计捐赠教学资源价值近千万元,投入职业导师100余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26门、教材20余部 [8] - 汽车专业群5年为首都培养1400余名高端技术人才,北京奔驰三分之一首席技师和40%班组长来自该校订单培养 [8] 国际化与文化传播 - 招收国际学生开展汽车制造技术实训,开发中英双语智能交通课程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化培训 [10]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标准被突尼斯自由大学联盟采纳,为埃塞俄比亚开发国家职业标准 [10] - 设立智慧交通沉浸式科普体验馆,开展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适老化出行技术推广等社区科普活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