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
搜索文档
2025质谱大会:SCIEX发布重磅新品
仪器信息网· 2025-09-23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在2025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上发布新一代高分辨质谱系统ZenoTOF 8600,并宣布其旗舰三重四极杆质谱系统Triple Quad™ 7500+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体现了“技术+制造”双轮驱动战略 [1][2][9] 新产品发布:ZenoTOF 8600高分辨质谱系统 - 新产品在灵敏度、扫描速度和碎裂模式三大维度实现显著提升 [5] - 灵敏度较上一代高分辨产品提升10倍,部分设计承接了旗舰型三重四极杆7500+ [5] - 扫描速度最快可达858Hz,搭载ZT Scan DIA 2.0等数据非依赖性采集方式,提升定性准确度并获得更多二级谱图 [5][6] - 搭载电子活化解离技术EAD和碰撞诱导解离技术CID两种碎裂模式,EAD碰撞能量最高可达50eV,可一针进样同时获得两种碎裂机理的谱图 [5][6] - 该设备为精准医学、多组学研究和生物制药提供了新一代工具支撑 [5] 本土化生产战略深化 - 公司宣布Triple Quad™ 7500+系统正式加入本土生产序列,标志着其全线三重四极杆质谱产品均实现中国本土化 [8] - 本土化战略自2023年在苏州建成首条生产线后持续推进,2023年9月实现4500及5500+系列本土化,2024年10月实现6500+系列本土化 [8] - 本土化生产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与客户服务效率,降低了综合使用成本 [8] - 此举使高端质谱技术能更广泛地覆盖从临床诊断、环境监测到代谢组学、药物研发的多层次需求 [8] 公司战略与市场影响 - 公司通过“全球技术引进”与“本土高端制造”双轨并行,构建更灵活、更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技术支持体系与应用生态 [9] - 此次产品发布与本土化落地,证明了公司在中国质谱市场的领先地位与战略定力 [11] - 随着中国在多组学研究和临床质谱应用需求的增长,公司的“双轨模式”或将成为跨国科学仪器企业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范式 [11]
KFSHRC 将参加 C3 Davos of Healthcare™日本峰会
Globenewswire· 2025-09-20 06:10
核心观点 - 公司参加国际医疗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展示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战略愿景和全球合作计划 [1][2]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首席执行官将阐述构建互联互通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生态系统的战略 重点包括数字医疗 医院扩建和医学教育方面的举措 [1] - 公司致力于推动医学卓越 促进科学发现并将沙特医疗保健行业提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2] 全球合作与投资机遇 - 公司将探讨公私合伙 外国投资和监管改革如何塑造沙特医疗保健领域的未来 [1] - 公司代表将参与讨论美日在生物技术 机器人技术和老年护理领域助力沙特2030年愿景的合作机会 [2] - 公司支持创新驱动型医疗创业 其代表将在创业展示环节担任评委 [2] 技术发展与创新应用 - 公司代表将参与讨论如何利用医疗保健数据和基因组学融入AI模型以改善罕见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2] 行业地位与品牌价值 - 根据2024年Brand Finance排名 公司连续第二年位列"全球250强学术医疗中心"中东和非洲地区第一 全球第20位 [3] - 公司被认定为沙特和中东地区最具价值的医疗保健品牌 同年入选《新闻周刊》全球最佳医院250强 [3]
济南槐荫:精准医学产业园加速崛起
齐鲁晚报网· 2025-09-19 22:01
园区发展概况 - 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作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重要载体 提供基础设施和精准化全周期服务平台 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和科技成果转化[1] - 园区注册企业数和入驻企业数分别增长248%和300% 企业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3] - 园区形成上下游贯通的医疗产业链 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 脑机接口 AI医疗三大新赛道 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要素对接提供一站式服务[4] 企业成长案例 - 济南华银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以检测服务为核心 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和高新技术开发 启动远程病理平台建设项目 将玻璃病理切片转换为数字图像实现远程诊断[1] - 华银康医疗今年预算较去年提高10% 在远程检验系统基础上研发AI辅助诊断系统 实现检验报告标准化和结构化[2] - 山东奥朋智能科技专注医疗机器人研发 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完成完全无人干预全自动介入手术动物实验 精准释放5毫米肾动脉支架 达到亚毫米级操作精度[2] 园区服务体系 - 园区针对发展期企业提供空间扩展 人才引进和政策申报等要素保障支持 针对技术型企业侧重市场资源对接和应用场景开拓[4] - 园区主动协调提供落户场所 与企业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并争取政策支持[2] - 园区充分发挥医学中心医疗资源优势 为奥朋智能搭建与医疗机构合作桥梁 组织产品推介会并帮助与多家医院建立沟通渠道[3] 产业布局结构 - 园区包含高端医疗服务 新一代生物技术 高端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四大主导产业 涵盖近20个细分领域[3]
2026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预计达1.25万亿元
新京报· 2025-09-14 19:5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2024年突破1万亿元 预计2026年将达到1.25万亿元 [1] - 医疗器械和AI三类医疗器械领域占全国份额三分之一 [1] 技术发展与产业融合 - 生物信息学与医药健康医学融合对医学发展和精准医学有重要促进作用 [1] - 需建立平台促进不同领域合作 发挥中国生物信息优势以推动创新转化 [1]
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拟询价转让公司股份
中证网· 2025-09-13 14:46
控股股东股份转让计划 - 控股股东华大集团拟转让1673.27万股公司股份 占总股本4% [1] - 转让原因为股东自身资金需求 资金将用于支持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前沿科技孵化 [1][2] - 本次转让为非公开转让 受让方为具备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投资者 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 [1] 资金用途与战略意义 - 转让所得资金将优先用于支持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前沿科技孵化 目前华大集团多项前沿技术处于关键投入期 [2] - 华大集团未来前沿科技产业化落地后 华大基因作为上市平台有望优先承接技术成果 转化为可预测的营收增量 [2] 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 公司持续夯实生育健康、肿瘤及慢病防控、传感染疾病诊断等领域的核心优势 优化产品结构与运营效率 [3] - 公司近期推出华大全读长SEQALL全基因组综合解决方案和BGI智惠医学系统 发布SEQALL、GeneT Agent和iGeneT Pro三大关键产品 [3] 行业前景与驱动力 -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健康需求增长、重大疾病防控迫切需求及政策与支付端支持构成精准医学业务发展核心驱动力 [3] - 公司多组学技术将在疾病早筛、精准诊疗和健康管理领域发挥更关键作用 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3]
NewAmsterdam Pharma Company (NAMS)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04 03:32
**NewAmsterdam Pharma Company (NAMS) 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及行业** * 公司为NewAmsterdam Pharma (NAMS) 专注于心血管及代谢疾病药物开发[1] * 核心产品为obicetrapib (OB) 一种CETP抑制剂用于降低LDL胆固醇并具有多重附加获益[6][9][12] * 行业涉及生物制药 特别是心血管、代谢及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1][6][4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临床数据优势** * OB在III期试验中显示LDL降低21% 4点MACE风险降低21% 安全性等同于安慰剂[3] * PREVAIL结局研究纳入近10,000名患者 预计2026年末完成 已进行8-9次DSMB会议均支持继续试验[4][13] * 在APOE4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患者中 OB显著降低pTau217(淀粉样蛋白病理生物标志物) 纯合子患者(E4/E4)所有生物标志物均改善[6][21] * **监管与商业化进展** * 欧洲EMA申请已于两周前被接受 美国FDA提交计划中[5][17] * 公司计划独立在美国上市 寻求亚洲(日本、中国)合作伙伴[89][90] * 知识产权保护至2043年 固定剂量组合(如与ezetimibe)可规避IRA“药丸惩罚”条款[81][85] * **差异化优势与市场定位** * OB具有“LDL+”多重获益:降低Lp(a)(25%)、糖尿病风险、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6][20][29] * 口服小药丸剂型(尺寸如婴儿阿司匹林) 易于组合用药(如与PCSK9、SGLT2、GLP-1)[54][55][68] * 市场调研显示90%医生认可LDL+获益 但部分仍因CETP抑制剂历史持怀疑态度[13][14] * **研发战略与未来方向** *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路径:计划与FDA讨论确认性研究 可能开展500人以下试点研究[33][39] * PREVAIL研究将收集10,000名患者生物标志物(如pTau217)进一步验证神经获益[40][45] * 组合疗法战略:Vinson研究(OB+口服PCSK9)推迟至2026年 探索与GLP-1等口服药物的协同效应[57][71][72] **其他重要内容** * **资金与成本管理**:去年完成融资 现金状况强劲 但需谨慎控制成本以支持产品上市[3][34] * **医生与患者动机**:附加获益(如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可能成为患者用药的关键驱动因素[19][20] * **市场教育策略**:已雇佣AI专家优化多科室(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医生沟通策略[79][80] * **竞争格局对比**:OB在APOE4纯合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可能优于现有抗淀粉样蛋白药物(后者对该人群无效且风险更高)[50] **数据引用明细** * LDL降低21%及MACE风险降低21%[3] * PREVAIL研究纳入10,000名患者[13] * APOE4人群占比25% 纯合子(E4/E4)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近100%[24] * HDL提高125%[26] * 市场调研中90%医生认可OB获益[13] * 知识产权保护至2043年[85]
Rhythm(RYTM) - 2025 FY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9-03 22: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核心药物IMCIVREE的化合物专利保护期至2032年 但配方专利在美国的保护期至2034年 在欧洲的保护期更长[4] - 公司认为其专利地位相当有利 可维持至2034年[4]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针对Bardet-Biedl综合征的业务被描述为经典的超罕见病业务 可围绕其建立盈利业务[3] - 在下丘脑性肥胖适应症中 药物显示出非常一致的良好效果[5][40] - 在Prader-Willi综合征的早期试验中 4名连续8周使用2.5毫克剂量的患者中有3名体重下降趋势低于5%[35] - 当前针对Prader-Willi综合征的开放标签试验将剂量提高至5毫克[36] - 新一代药物bivamelagon的2期数据显示 400毫克和600毫克剂量的效果优于200毫克[52]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Bardet-Biedl综合征患者分布不集中于任何单一专科 许多处方由家庭医生或初级保健医生开具[8] - 下丘脑性肥胖患者绝大多数由内分泌科医生管理[8] - 美国Bardet-Biedl综合征最初只有一个卓越中心 现已发展到四至五个中心[15] - 欧洲市场更自然地存在疾病卓越中心[15] -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社区诊断明确 组织度高 对有效治疗需求迫切[1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战略是遵循科学和生物学原理 生物学在过去12个月持续展现出积极进展[2] - 公司将继续执行现有业务 并快速提交下丘脑性肥胖的申请[6] - 在遗传学方向 公司将继续研究其他基因 在损伤方向 将探索除肿瘤和手术外的其他脑损伤原因[6] - 对于Prader-Willi综合征 公司持50-50的乐观但谨慎态度[7] - 所有新的研发工作将使用一种或两种新一代药物进行[47] - 公司未来将探索MC4R激动剂在呼吸驱动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潜在生物学作用[5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对下丘脑性肥胖的整体机会持乐观和看涨观点[13] - 对下丘脑性肥胖患者群体规模估计在5000至10000人之间 信心倾向于范围的高端[13] - 管理层希望将暴食症纳入药物标签 这对区分药物和解决医疗保险覆盖问题至关重要[19][20] - 在Bardet-Biedl综合征中 即使没有暴食症标签 业务也进展良好[24] - 与支付方的早期互动顺利 未预示下丘脑性肥胖会遇到问题[25] - 支付方对Bardet-Biedl综合征的再授权处理灵活 侧重于患者整体获益[26] - 公司不急于更新下丘脑性肥胖的总目标市场规模估计[31] 其他重要信息 - 药物IMCIVREE作为精准医疗药物 是缺失激素的类似物 针对黑皮质素4信号通路[2] - 下丘脑性肥胖的3期数据包含三种不同的暴食症测量指标 均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19] - 新一代药物bivamelagon是一种新的化学实体 口服剂型 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给药方案[5] - RM-718是每周给药一次的制剂 公司对其安全性有信心[51] - RM-718对MC4受体比MC1受体更具特异性 预计色素沉着过度副作用会更少[55]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下丘脑性肥胖的机会和上市轨迹展望 - 下丘脑性肥胖患者多由内分泌科医生管理 但诊断可能不充分 拥有治疗方案将促进社区认知和教育[8][9] - 预计下丘脑性肥胖的上市初期可能比Bardet-Biedl综合征更快 但比Prader-Willi综合征更渐进 总体机会显著[9][11] - 存在一定的患者积累和意识增长 但更接近Bardet-Biedl综合征的上市模式[13] 问题: 治疗不同疾病的医生重叠情况 - 医生重叠情况更接近Bardet-Biedl综合征的模式[13] 问题: 下丘脑性肥胖卓越中心的发展 - 欧洲更自然存在卓越中心 美国通过专家引领会逐渐形成 为年轻医生提供职业发展机会[15][17] - 许多下丘脑性肥胖患者本就位于专科医疗中心[16] 问题: 下丘脑性肥胖的标签考量 - 公司提交的适应症声明中包含暴食症 但此前未将其作为入组标准造成障碍 对纳入标签持希望态度[19][20] - 暴食症标签主要对医疗保险覆盖很重要 但没有它业务也能正常进行[22][24] 问题: 下丘脑性肥胖的支付方沟通和再授权 - 基于Bardet-Biedl综合征的成功和明确的未满足需求 与支付方早期互动顺利[25] - Bardet-Biedl综合征的再授权基于医生证明患者获益 而非严格的数字阈值 预计下丘脑性肥胖类似 可能只需获益证明[26][28] 问题: 即将举行的分析师日的重点 - 活动将邀请专家 分享市场洞察和医生分层方法 提供对机会规模的感受 但不会更新总目标市场 会讨论销售团队结构[30][31] 问题: 重新评估Prader-Willi综合征的原因和试验设计 - 早期试验设计复杂 采用每两周交叉 剂量较低 结果阴性 但有小部分数据提示希望[33][35] - 新试验为开放标签 与知名专家合作 剂量更高 目标是观察5%的体重减轻 并理解个体患者差异以评估推进3期试验的可能性[36][38][40] 问题: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异质性和合并用药 - 患者医疗背景复杂 但药物作用是恢复生理而非药理学干预 因此能与复杂用药共存[41] - 允许使用DCCR等背景治疗 因其作用机制不同 公司持开放态度[42][43] 问题: Prader-Willi综合征的注册策略 - 主要终点将是体重减轻 通过糖尿病代谢部门申报 次要终点包括暴食症测量 预计体重减轻会伴随暴食症改善[44][45] 问题: 新一代药物的开发策略 - bivamelagon将尽快进入下丘脑性肥胖的3期试验 RM-718确认有效后也将进入下丘脑性肥胖3期[47] - 计划用新一代药物开发所有新适应症 但Prader-Willi综合征可能例外 因setmelanotide若有效可更快上市[47][48] 问题: 对RM-718的期望和关键变量 - 关键变量是药代动力学特征 而非疗效和安全性 需要确认其每周给药能否达到类似每日给药的效果[51] 问题: RM-718的试验剂量设计 - 试验将采用剂量范围 从10毫克至40毫克 患者将逐步增量 以确认安全有效的剂量范围[53][54] 问题: RM-718的临床前数据和副作用特征 - 临床前数据有时略优于setmelanotide 但对具体数值差异不特别关注[55] - 由于对MC4受体选择性更高 对减少色素沉着过度副作用更有信心[55] 问题: MC4R激动剂的更广泛机会 - 遗传学方向 重点在于识别功能缺失的患者群体 未来将讨论推进哪些基因[57] - 正在通过研究者发起试验探索ROHHAD等罕见综合征 以了解药物在呼吸驱动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潜在作用[58][59]
筑牢壁垒、拓展版图:联影医疗半年报释放强劲增长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6:48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和精准医学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向全周期数智化健康管理生态升级 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防治需求激增推动产业链向全链条 高价值方向深度演进[1]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达4800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8480亿美元 2021-2030年复合增长率6.4%[2] - 国产医疗设备研发实力提升 核心技术突破 进口垄断格局加速松动 行业向与国际品牌比肩并跑方向发展[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 同比增长21.01%[1]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3元 合计派现1.07亿元 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94.92元/股向1368名核心人员授予447万股限制性股票[1] - 研发费用7.66亿元 研发费用率12.74% 新增专利申请260余项 累计专利申请突破9700项 发明专利占比超80%[11] 产品市场表现 - 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设备综合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3] - MR设备收入19.68亿元 同比增长16.81% uMR Jupiter 5T中国市场份额同比提升超20个百分点 累计装机量突破40台 3.0T磁共振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超5个百分点[3] - CT设备收入15.15亿元 MI产品收入8.41亿元 同比增长13.15% PET/CT产品线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保持第一[4] - XR市场覆盖范围扩大 RT和DSA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同比提升17.7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4] - 服务业务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32.21% 占总营收比重13.56%[4] 区域市场发展 - 中国市场收入48.73亿元 同比增长10.74%[5] - 海外业务收入11.42亿元 同比增长22.48% 占总营收比重18.99%[7] - 北美市场高端影像设备覆盖美国超70%州级行政区 累计装机超400台/套 PET/CT设备装机量超150台[7] - 欧洲市场累计超20个国家实现全线产品装机 完成英法德意西五大西欧经济体商业化布局[8] - 新兴市场产品入驻近15个拉美国家和超20个非洲国家 在巴西设立区域办公室[8] - 亚太区域与新加坡IHH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印度与Apollo集团达成高端设备订单[9] 技术创新与研发 - 构建"研发突破-临床协同-产业转化"一体化研发创新与供应链体系[2] - 累计上市产品超140款 53款通过美国FDA认证 57款获欧盟CE认证 7款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11] - 放疗智能勾画系统uIPW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 成为国内首个具备多靶区 多器官AI自动勾画能力的系统[11] - 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 SiriuX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12] - 所有影像与诊断设备实现硬件 软件 应用 工作流层面的AI平台支撑 形成uAIFI uSense uExcel等数智化超级平台矩阵[1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走向常态化 专业化 影像 放疗等创新诊疗设备更新需求快速释放[6] -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与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 基层医疗设备更新成为核心抓手 县域市场活跃度提升[6] - 国家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和超声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推动价格趋于合理[6] 全球化战略 - 采用"一核多翼"全球化布局模式和"高举高打 全线突破"全球化战略[7] - 全球装机量突破36000台/套 拥有超30个备件库 超1000名服务工程师 三大区域级服务中心 构建7×24小时响应服务能力[9] - 通过询价转让吸引淡马锡 易方达 工银瑞信 太平洋资管 中国人寿资管等机构投资[10] 产学研合作 - 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机构启动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13] - 参与清华大学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攻克高分辨双能谱平板探测器技术[13] - 与香港养和医疗集团合作推动uCT 960+高端设备与AI技术的临床融合[13]
Diamyd Medical (DMYD B)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01 22:20
公司信息 * Diamyd Medical (DMYD B) 专注于1型糖尿病治疗领域 开发疾病修饰疗法而非症状治疗 旨在改变疾病进程[5] * 公司核心项目为Diamyd 一种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 专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即自身免疫问题[12] * 公司采用精准医疗方法 仅针对携带特定HLA基因型的患者群体 该群体约占1型糖尿病患者的40%[14][15] * 公司已获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 用于疾病所有阶段 并已获得用于其3期研究人群(Stage 3)的孤儿药资格[16] * 公司正在瑞典于默奥建设一个用于生产活性药物成分(重组蛋白)的商业化生产设施[20] * 公司拥有3.19亿瑞典克朗的现金 并拥有可转换的认股权证(series 5) 若股价足够强劲且行权 可再筹集超过3亿瑞典克朗[21][22] 核心产品与临床试验 * **Diamyd的作用机制**: 旨在对免疫系统进行重编程 使其停止攻击胰岛素生产细胞 通过呈递一种属于身体的蛋白质来实现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而非抑制免疫系统 因此具有优异的安全性[12][13] * **安全性数据**: 拥有超过1000名接受活性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安全性数据库 约600名接受安慰剂 安全性与安慰剂无差异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刺激[13] * **3期临床试验(DIAMYD-3)**: 基于大量临床数据 针对具有正确基因型的患者亚组 是1型糖尿病领域首个精准医疗3期研究[16][18] * **试验设计与终点**: 与监管机构FDA和EMA确认 仅需一项3期研究即可获批 主要疗效终点是C肽水平 作为内源性胰岛素生产的生物标志物[18][19] * **合作伙伴**: 试验与美国最大的患者组织Breakthrough T1D合作进行 该组织提供资金和支持[19] * **关键数据读出时间**: 预计在明年3月底或4月进行中期数据读出 若结果积极 可为美国的加速批准奠定基础[16][18] 市场与疾病背景 * **1型糖尿病医疗需求**: 全球每年至少有超过50万人新确诊为1型糖尿病 该疾病导致社会成本超过900亿美元[6] * **疾病负担与风险**: 患者确诊后需终身依赖外部胰岛素 管理血糖是24小时的平衡行为 并发症风险高 1型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平均高出约10倍 女性风险更高 全球范围内患者平均健康生命(无并发症)缩短35年 平均寿命缩短超过15年[6][7][8][9] * **治疗现状**: 目前全球尚无任何疾病修饰药物在确诊后获批 市场完全开放[5][6] * **治疗目标与益处**: 目标是保留胰腺功能(胰岛素生产) 即使诊断后20-30年仍保留极少量自身胰岛素生产的患者 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自身胰岛素生产为零的患者低多达70%[11][12] 其他重要信息 * **患者招募与筛选**: 3期试验目标招募约300名患者 目前已招募超过250名 为找到这些患者已筛选超过700人 主要筛选标准是HLA基因型[20][27] * **生产设施认证**: 目标在于今年获得瑞典药品管理局的GMP认证 最终目标是迎接FDA作为新药申请一部分的审查[20][28][30] * **监管策略重点**: 当前战略重点集中在美国FDA和加速批准路径 对于欧洲EMA 虽已确认一项3期研究足够 但暂未讨论基于C肽的加速或条件批准 部分出于资源考虑[32][33][34] * **近期活动**: 将参加即将举行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会议等行业会议 并持续进行业务开发活动 以更新潜在合作伙伴[35][36]
唤醒海量临床样本,解锁宿主与微生物的对话 华大开发“万能钥匙”
深圳商报· 2025-09-01 11:28
技术突破 - Stereo-seq V2技术攻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样本分析难题 实现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对人体细胞和入侵微生物基因活动的高分辨率观测 [1] - 技术开发创新修复流程 通过解交联和随机引物捕获RNA片段 实现基因全长均匀覆盖和无死角扫描 [3] - 技术能够检测更多基因并发现大量微弱信号 尤其能看清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的特异性可变剪接 [3] 应用价值 - 技术可解锁全球各地医院病理科保存的海量FFPE样本库 这些样本是记录疾病发生发展完整过程的疾病时间胶囊宝库 [2] - 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 能通过分析乳腺癌等样本识别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导致耐药的新型基因剪接异构体 [4] - 对于感染性疾病 能直接在组织切片上定位疑难病原体并评估宿主免疫反应 指导精准用药 [4] - 在抗体药物研发方面 可快速发现并定位病原体特异性中和抗体克隆 加速抗体药物筛选进程 [4] 行业影响 - 该技术标志着空间组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里程碑 推动生命科学研究从看见细胞迈向看懂细胞与微生物战场的精准医学新时代 [1][4] - 技术由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多家顶尖机构共同开发 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发布 [1] - 此前实验室已在《科学》期刊发布全球领先的细胞组学技术Stereo-cell 实现多模态整合和百万级通量等技术突破 [5] - 系列技术突破推动单细胞测序从单一分子层面信息的平面解析模式 迈向兼顾多模态信息的立体洞察时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