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硬件

搜索文档
小米强势杀入“前三”,7月线上销量超格力,空调格局变了吗?
华尔街见闻· 2025-08-17 20:49
中国空调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市占率达16.71%,首次超越格力(15.22%),全渠道排名升至行业第三 [2] - 小米空调全年同比增速高达53.9%,成为前三甲中唯一高速增长品牌 [2] - 小米集团目标2030年成为中国头部家电品牌 [4] 小米的竞争策略与局限 - 核心策略为"软件定义硬件",空调用户联网使用率超70%(传统品牌仅个位数),通过智能家居生态重塑产品价值 [7] - 与长虹代工深度绑定(贡献长虹空调60%收入),但代工方毛利率仅7%,净利率不足3%,体现极致性价比模式 [7] - 1.5匹空调成本铁底为含税1900元,价格战空间已逼近极限 [8][10] 传统巨头的竞争壁垒 - 历史规律显示价格战从未颠覆格局,反而加速行业出清和龙头集中度提升 [11] - 美的、格力内销收入达千亿级,规模是第二梯队(海尔、海信300亿)的3-4倍,第三梯队(奥克斯、TCL 100-150亿)的6-10倍 [12] - 垂直一体化优势显著:美的GMCC+格力凌达压缩机合计市占65%,零部件份额高于整机份额 [14] 未来竞争形态演变 - 行业将转向子品牌"代理人战争",美的华凌线上份额5年内从不足1%升至10%,占美的系零售额25%-30% [17] - 海尔"统帅"等子品牌成为性价比市场缓冲垫,避免主品牌高端定位受损 [17] - 竞争范式从全面价格战转向分层对抗,新势力与巨头子品牌直接交锋 [18] 行业格局的辩证结论 - 小米加速行业智能化变革,改变竞争范式 [20] - 但巨头规模优势、核心技术及历史规律构筑的底层结构未受动摇 [21] - 当前态势为"特种部队突袭"而非战略颠覆,新时代特征是多元化竞争而非王朝更替 [22]
小米强势杀入“前三”,7月线上销量超格力,空调格局变了吗?
华尔街见闻· 2025-08-16 20:07
市场格局变化 - 2025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销量市占率达16.71%,首次超越格力(15.22%),全渠道排名升至行业第三 [2] - 小米空调全年同比增速高达53.9%,成为前三甲中唯一高速增长品牌 [2] - 中国空调市场前五品牌依次为美的、格力、小米、海尔和奥克斯,传统双寡头格局出现裂痕 [2] 小米的竞争策略 - 核心打法为"软件定义硬件",空调用户联网使用率超70%,远超传统品牌(仅百分之几) [7] - 通过长虹代工模式压缩成本,贡献长虹空调内销60%收入,但代工厂毛利率被压至7%,净利率不足3% [7] - 财务模型显示1.5匹空调成本铁底为1900元(含税),价格战空间已接近极限 [10][11] 传统巨头优势 - 美的、格力内销收入达千亿级,规模是第二梯队(300亿)的3-4倍,第三梯队(100-150亿)的6-10倍 [12] - 压缩机领域美的GMCC+格力凌达合计占65%份额,垂直一体化构筑核心技术壁垒 [13] - 历史数据显示价格战从未颠覆格局,反而加速行业出清和龙头集中度提升 [12] 未来竞争形态 - 竞争焦点转向子品牌"代理人战争",美的华凌线上份额5年从1%升至10%,占美的系零售额25%-30% [17] - 海尔"统帅"等子品牌成为巨头应对新势力的缓冲垫,主品牌保持高端定位 [17] - 行业将呈现主品牌幕后指挥、子品牌前台冲锋的差异化竞争范式 [17] 行业趋势判断 - 智能化变革加速但底层结构未变,龙头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控制力仍稳固 [20] - 小米的突袭改变了竞争范式,但未动摇行业战略态势,新时代特征是多元化竞争而非格局颠覆 [21]
对话星动纪元陈建宇:人形机器人的通途与征途
环球网资讯· 2025-08-12 18:01
技术路线 - 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路线正从争议走向共识,VLA(Vision-Language-Action)范式成为行业智能底座,端到端模型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 [1] - VLA是一个覆盖"感知-理解-行动"的完整闭环,近期备受关注的"世界模型"被视为VLA范式下的重要演进方向 [2] 效率提升 - 人形机器人执行效率在部分工业场景已达人类的70%以上,预计明年提升至90%,端到端架构实现实时反馈与控制是关键 [3] - 软硬件深度协同是攻坚重点,自研灵巧手已实现稳定量产且成本大幅下降,VLA模型能端到端直接控制每个手指关节的高频动作 [3] 应用场景 - 人形机器人的杀手级应用路径清晰:先B端后家庭,工业场景是必经阶段,企业级应用能验证技术、积累数据并推动产业飞轮 [3] - 未来五年可能是家用机器人爆发的关键窗口期,简单形态家用机器人将很快普及,高净值家庭或率先尝试通用人形机器人 [4] 生态建设 - 行业倾向于"软件定义硬件"逻辑,模型可适配不同硬件但硬件决定模型能力上限,灵巧手采用直驱设计以利于高质量数据收集 [5] - 开源成为推动生态共建的主动选择,仿人机器人强化学习框架"Humanoid Gym"及生成式大模型"VPP"已在社区获得广泛关注 [5] 公司发展 - 公司坚持"双腿运载双手"理念并深度自研核心零部件如关节电机、减速器,强调软硬一体打磨以尽快形成闭环 [3] - 公司创始人表示世界级成果仍是进行时,实验室理想正熔铸于产业化实践,但尚未达到其个人标准 [6]
那些交付需等一年以上的车,都有谁?
36氪· 2025-07-07 16:50
小米YU7交付周期与市场反应 - 小米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约14个月),Pro版和Max版分别为52-55周和41-44周 [5] - 上市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 [1][27] - 部分消费者因交付周期过长联名要求退定金,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1][5] 小米SU7交付现状与产能限制 - 小米SU7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交付周期分别为38-41周、35-38周和33-36周(约8-9个月) [7] - 未交付订单超过14万辆,亦庄工厂产能上限30万辆,二期工厂新增15万辆产能 [24] - 2024年5月前因弗迪电池产能不足延迟交付,后引入宁德时代电池缓解压力 [24] 豪华品牌交付周期对比 - 兰博基尼Revuelto交付周期长达2年至2027年,Urus订单排至2026年 [10] - 劳斯莱斯Spectre纯电轿车需手工定制,2023年订单需至2025年交付 [15] - 保时捷Panamera交付周期稳定在半年左右 [12] 其他品牌交付案例 - 丰田埃尔法/威尔法在日本本土交付周期长达3年,平行进口需加价25万元 [16] - 特斯拉Model Y三年前交付周期达24周,目前缩短至1-3周 [17] 交付延迟的核心原因 - 爆款车型需求远超产能,如小米YU7定位精准吸引目标用户 [20][22] - 供应链问题如车规级芯片短缺和电池产能不足(如弗迪电池影响SU7交付) [23][24] - 手工定制车型(如劳斯莱斯)产能爬坡慢,新生产线工艺调试耗时 [27] 消费者等待动机分析 - 品牌忠诚度驱动购买,小米粉丝因智能生态延续至汽车消费 [31] - 情绪价值与社交属性(如首批车主成为"流量明星") [34] - 金融政策灵活性和高保值率(SU7一年保值率88.7%,未降价策略) [35] 长期等待的潜在风险 - 硬件配置可能落后于软件迭代,导致车辆交付即过时 [38] - 实车与宣传不符案例频发(如前杠鼓包等质量问题) [38] - 市场竞争加剧,替代车型可能缩短等待周期(如特斯拉效率提升) [17]
慧博云通拟收购宝德计算机 计划最晚于5月20日开市起复牌
全景网· 2025-05-13 17:07
交易概述 - 公司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宝德计算机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旨在从IT服务向智能算力硬件领域拓展延伸 [1] - 交易对方包括天津宝诚煜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等多家股东 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双方已签署资产购买意向协议 [2] - 公司自2025年5月6日起停牌 最晚于2025年5月20日复牌 将基于评估值协商最终交易价格 [2] 收购方业务背景 - 公司为综合数智技术服务提供商 为TMT、金融、汽车、能源等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息技术服务 [3] - 客户包括字节跳动、小米、三星、SAP、中国银行、爱立信、中国移动、阿里巴巴、吉利等国际知名企业 [3]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43亿元 同比增长28.3% [3] - 上市前后多次实施并购 曾收购北京和易达软件、百硕同兴科技、深圳市麦亚信科技等公司 并通过并购切入金融领域 [3] 标的公司价值 - 宝德计算机成立于2003年 注册资本6.68亿元 是中国ARM服务器市场前列的计算产品方案提供商 [4] - 作为最早与华为合作进入信创领域的整机厂商之一 获评"鲲鹏优选级整机硬件伙伴"和"昇腾领先级整机硬件伙伴" [4] - 与飞腾、海光、龙芯等自主可控芯片企业合作推出服务器和台式机产品 曾引入军民融合基金、深创投等数十家投资机构 [4] 行业整合逻辑 - 信创产业遵循"2+8+N"替代路线 当前党政领域深化替代 八大关键行业替代率持续提升 [5] - 应用端生态不完善仍是关键痛点 行业需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化作战 "软硬件一体化"能力成为并购重组核心逻辑 [6] - 拓维信息2019年通过湘江鲲鹏进入华为鲲鹏生态 2021年收购后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毛利率达28.37% 远高于硬件产品 [6] - 软通动力收购同方计算机后实现减亏并增强解决方案能力 软件硬件整合产生"1+1>2"效果 [6] 战略协同前景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形成软硬全栈能力 成为信创行业重磅玩家 [7] - 公司具有市场化基因 客户多为世界500强及大型企业 在AI、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积累前沿技术能力 [8] - 宝德计算机"自强"服务器主要面向党政、运营商、金融客户 双方结合将推动信创设备迈出市场化步伐 [8] - 通过"软件定义硬件"能力和对客户场景的理解 有望带动国产化硬件设备走向市场化客户 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8]
鸿蒙5手机发布,鸿蒙电脑即将到来,华为迎来「鸿蒙」加速度
36氪· 2025-03-21 21:05
华为终端鸿蒙化战略 - 公司推出首款全面搭载鸿蒙操作系统5的智能手机华为Pura X,并公布鸿蒙5升级计划覆盖多款机型[2][3] - 鸿蒙5系统流畅性提升30%,重构隐私保护机制,支持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视觉)[8] - 鸿蒙电脑将于5月发布,标志着手机与电脑两大核心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4][10] 鸿蒙操作系统技术突破 - 操作系统实现"软件定义硬件"的反向创新,打破传统硬件限制软件的模式[5][6] - 鸿蒙5通过分布式能力实现跨设备无缝流转,连接手机/平板/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8] - 系统采用自研鸿蒙内核与星盾安全架构,具备原生精致/智能/互联/安全/流畅五大特性[18][19] 鸿蒙生态发展现状 - 鸿蒙2024年Q1以17%份额超越iOS成为中国第二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8] - 生态拥有超720万开发者及2万+鸿蒙应用,微信/抖音等20多个APP下载量超200万次[8][19] - 政企应用加速鸿蒙化,上海"随申办"、重庆"渝快办"等提升民生服务体验[19] 鸿蒙市场竞争力 - 鸿蒙通过自主开源路线形成全球操作系统"第三极",非iOS/安卓平替[12] - 原生应用覆盖18个垂直领域,满足用户99.9%使用时长[20] - 鸿蒙生态设备数突破10亿台,构建折叠屏/耳机/汽车/平板等多终端网络[11] 鸿蒙历史与未来规划 - 系统2016年立项,2023年HarmonyOS NEXT转向原生开发,2025年Q2推送鸿蒙5升级[14][15][3] - 计划2025年3月底对nova 13/12系列开启公测,MatePad Pro等机型启动花粉Beta[3] - 公司目标通过多元终端场景和存量设备更新加速鸿蒙普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