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数字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多家银行关停旗下App,银行App关闭潮意味着什么?
搜狐财经· 2025-10-18 09:21
银行App关停现象概述 - 今年以来已有10余家银行关停旗下部分手机App,涉及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及生活类App [3] - 中国银行将"缤纷生活"App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北京农商银行、江西银行等也有关停并迁移信用卡App的举措 [3] - 北京银行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相关业务已迁移至主手机银行 [3] - 2024年1至9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注销备案公告中包括晋商银行"晋商直销银行"App、青海银行"青行直销"App等因停止服务而注销 [4] 银行App关停的驱动因素 - 早期数字化转型中,银行不同业务条线各自为政开发App,导致一家银行同时运营多个功能重叠的应用 [6] - 多App运营模式推高技术开发、服务器租赁、安全维护等运营成本,并造成管理低效和数据孤岛问题 [9] - 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银行净息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成本控制成为重点,需压缩非核心业务IT投入 [10] - 面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银行需整合资源打造"超级App"以提升竞争力 [10] 行业趋势与战略转向 -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正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App统一整合成为大势所趋 [12] - 未来银行核心App将向"金融+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演进,成为连接银行与客户的核心枢纽 [12] - 成功打造"超级App"的银行更易在零售金融、财富管理等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12]
直销银行、信用卡等独立应用持续整合
中国证券报· 2025-10-14 04:56
银行App整合趋势 - 多家银行持续推进将旗下直销银行、信用卡、企业银行及生活服务类App的功能整合至手机银行App [1] - 北京银行宣布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 相关功能已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 [1] - 中国银行于9月28日启动将"缤纷生活"App全部功能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迁移完成后将关停"缤纷生活"App [1] 行业整合案例 - 中国银行并非首家整合App的银行 今年3月底北京农商行与江西银行已分别关停"凤凰信用卡"和"惠享精彩"App并将其功能并入手机银行App [2] - 去年渤海银行、上海农商行等也已关停旗下信用卡App [2] -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告 多家银行的企业银行App与生活服务类App因停止服务主动申请注销备案 例如浦发银行的"甜橘"App [2] 整合驱动因素 - 整合主要原因为用户活跃度低、体验不佳及功能冗余 [2] - 银行数字化转型初期 行业曾推崇功能聚焦的轻量级专业App以进行垂直化经营 [2] - 传统银行内部业务条线划分清晰 各部门主导的App意味着掌握直达客户渠道及运营自主权 [2] 用户反馈与政策导向 - 用户反馈App数量过多构成负担 占用手机内存且使用不过来 [3] -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 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 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 [3] - 政策强调需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3] 整合的益处 - 通过整合App打造统一便捷的"超级App"可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4] - 整合能有效降低多个App带来的运营维护成本 [4] - 整合有利于实现风险的集中监测与防控 减少独立App带来的安全管理难度和风险敞口 [4]
关停、迁移!多家银行加速APP“瘦身”
中国证券报· 2025-10-13 23:11
银行APP整合趋势 - 北京银行宣布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于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相关业务功能已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 [1] - 中国银行于9月28日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该APP将逐步停止服务 [4] - 北京农商行与江西银行已于今年3月底分别关停“凤凰信用卡”和“惠享精彩”APP,相关功能并入手机银行APP [4] 整合范围与案例 - 银行整合应用的范围不仅限于直销银行与信用卡APP,还包括企业银行APP与生活服务类APP [4] -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告,浦发银行旗下专注于按揭贷款与车贷业务的“甜橘”APP已注销 [4] - 去年已有渤海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关停了旗下信用卡APP [4] 整合驱动因素 - 银行进行APP“瘦身”的主要原因是用户活跃度低、体验不佳及功能冗余等问题 [3][5] - 数字化转型初期,行业普遍采取“垂直化”经营,推出功能聚焦的专业APP [5] - 实践中APP过多对消费者构成负担,占用手机内存且使用不便 [6] 政策引导与整合效益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去年9月发布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 [6] - 政策强调需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的移动应用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6] - 整合APP可打造统一便捷的“超级APP”,提升用户体验并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更利于风险集中监测与防控 [6]
500元以上交易才发短信提醒?银行免费短信正消失
第一财经· 2025-10-09 07:47
银行服务模式调整 - 多家银行宣布上调部分动账短信通知服务的起点金额,涉及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多个类型银行 [1] - 调整范围主要为免费短信服务,也涉及少部分收费服务 [1] - 广东华兴银行自2025年9月16日起停止发送账户动账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动账短信,调整前无起点金额要求 [2] - 湖北银行自2025年3月27日起将个人借记卡账户动账提醒短信默认起点金额从10元提高至100元 [2] - 中国银行自2025年4月17日开始调整终身免费短信通知服务存量客户的默认金额,起点金额从0元上调为100元 [2] 调整具体规则与客户选项 - 部分银行对调整保留更改空间,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或网银自行设置动账短信提醒的起点金额,如广东华兴银行仍免费 [3] - 除针对老年客户、社保账户、达标高净值客户等客群免收短信费外,多数银行针对个人储蓄账户的动账短信提醒已为收费服务 [4] - 湖北银行客户签约时间不同收费标准不同,2023年8月1日前签约免费,之后签约开始收费 [6] - 中国银行其他客户短信提醒起点金额仍为10元,收费标准为最高不超过每月每卡每手机号3元或每年36元 [6] - 民生银行终止部分优惠措施后,个人借记卡人民币账户短信即时通服务恢复执行价目表公告的2元/月/卡/手机号的收费标准 [7] 数字化转型与成本管理 - 银行调整一方面是对运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意在强化数字化转型效果,优化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 [7] - 手机银行和微信公众号等逐渐成为银行动账提醒的重要渠道,短信提醒的必要性对部分客户有所下降 [7] - 民生银行提供APP即时通服务,通过手机银行APP提供任意金额变动提醒,暂不收费 [7] - 广东华兴银行提示客户可通过“广东华兴银行微银行”公众号或手机银行APP免费接收动账提醒 [7] - 湖北银行提示客户可关注“湖北银行”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银行获取所有动账通知 [8] 行业背景与财务表现 - 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中间业务创收能力是大势所趋 [8] - 民生银行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升精细化客群经营与服务能力 [9] - 中国银行深入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加强费用总量管控,优化费用开支结构 [9] - 相比去年全年,42家上市银行中39家上半年成本收入比有不同程度下行,苏农银行、青岛银行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 [9] - 同比来看,一半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较去年同期下降,6家银行该指标上行超过1个百分点 [9]
从高光开局到顺势退场 直销银行十年“沉浮录”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03:46
张大伟 制图 回顾直销银行的十余年沉浮,其承担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任务,又在展业受困、手机银行逐步满足 用户需求之下顺势退场。"随着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上的全面升级,直销银行的 独立存在价值被稀释,其作为'过渡形态'的阶段性任务便宣告完成。"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向上 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曾经风头无两 "看到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的公告时,我打开朋友圈,看到很多在直销银行共事过的老同事和朋友 都在转发这条公告,满屏都是对'时代落幕'的叹息。"曾在直销银行工作过的刘晓(化名)向上海证券 报记者慨叹。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困境 □ 邮惠万家银行经营三年多以来,始终没能盈利,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18亿元 □ 招商拓扑银行甚至尚未正式经营就告"夭折"——撤回开业申请并终止筹备工作 □ 百信银行亏损几年后,至2021年才开始盈利,但目前经营仍面临压力。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实现 净利润6.52亿元,同比下滑23.74% ◎记者 徐潇潇 黄坤 邮储银行日前公告称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这意味着国内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在成 立不到四年后也走向终局。至此,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仅剩百信 ...
直销银行,溃败无声
36氪· 2025-09-24 19:27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于9月23日公告将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承继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及其他权利义务[1]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背景与定位 - 邮储银行于2020年底获批筹建直销银行 旨在将其作为数字化转型抓手和"试验田"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3] - 该行2022年6月正式开业 运营仅三年多即被合并[3] 邮惠万家银行经营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注册用户约2000万 总资产规模120亿元[3] - 2024年存贷款余额大幅收缩 不良率从2.28%升至6.66% 信用减值损失达4.31亿元[6] - 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净亏1.62亿元 2023年净亏2.63亿元 2024年净亏4.15亿元 累计亏损超8.4亿元[7] - 2025年7月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罚425万元 相关负责人被罚17万元[7][9]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国内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发展不顺 百信银行后第二家迟迟未开业[4] - 招商拓扑银行2022年撤回开业申请[4] - 2024年百信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23.74% 不良率上升0.14个百分点[10] - 民营银行2024年净利润187.76亿元同比下降8.14% 不良指标创历史新高[11] 直销银行模式困境 - 直销银行作为无物理网点互联网业务模式 2013年由北京银行首创 2017年数量达114家[12][13] - 多数直销银行仅是母行部门 缺乏资源争夺能力 沦为产品线上销售通道[13] - 手机银行App成为主流服务渠道 直销银行App截至2025年7月仅剩10余家 不足巅峰期十分之一[13][15] - 北京银行2025年退出直销银行市场[15] 战略调整与行业趋势 - 邮储银行指出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格局已形成 合并旨在实现战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15] - 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 消费不振、息差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使行业承压[10]
邮惠万家银行退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为何仅剩“独苗”?
国际金融报· 2025-09-24 19:16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公告将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将注销 国内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仅剩中信百信银行一家 [1][2] - 合并旨在优化管理及业务架构 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整合线上运营经验和业务资源 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和运营效率 [1][2]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连续亏损 分别为-1.62亿元 -2.63亿元 -4.15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0亿元 净利润-1.18亿元 同比减亏38.74% 截至2025年6月末净资产40.42亿元 累计注册用户超2000万人 [2] 直销银行行业现状与挑战 - 直销银行与手机银行业务功能高度同质化 定位不清晰 内部协同困难 业务同质化导致持续亏损 难与母行共享资源增加综合成本 加速了母行吸收合并进程 [1][3][4] - 直销银行持续降温 2018年全国有96家独立运营直销银行 目前仅剩零星几家 如青岛农商银行直销银行 湖南银行直销银行 [3] - 中信百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业净收入28.75亿元 净利润4.72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64%和1.66% 成为国内仅存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4]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 银行业现阶段更侧重细分业务和具体客群的精耕 注重差异化能力打造 创新探索倾向于通过临时团队或新设职能部门而非独立法人架构 [5] - 大型银行采用综合性金融平台作为主流策略 中小银行可通过API输出核心金融能力 构建嵌入性场景服务能力 采用BaaS模式或垂直领域专家型平台模式 [5] - 邮惠万家银行与母行业务重合度高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主要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客群 合并可整合同业合作资源和客群资源 [2][3]
独立直销银行模式受挫 邮惠万家三年半亏9.6亿,将被邮储银行吸收合并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10:45
公司公告与交易 - 邮储银行宣布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以实现战略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管理成本[1] - 吸收合并完成后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将注销 其全部业务 财产 债权债务及其他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依法承继[1] 邮惠万家银行财务表现 - 2022年总资产70.22亿元 净资产48.38亿元(低于注册资本) 营业收入1.01亿元 净利润-1.62亿元[3] - 2023年总资产149.86亿元 净资产45.74亿元 营业收入3.55亿元 净利润-2.63亿元 亏损同比扩大 注册用户2055.82万人 AUM 289.83亿元[4] - 2024年总资产缩水至128.28亿元 净资产降至41.59亿元 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大幅下滑至-4.15亿元 AUM降至217.28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120.05亿元 净资产40.42亿元 营业收入1.50亿元 净利润-1.18亿元 同比减亏38.74%[6] - 自成立以来累计总亏损9.58亿元人民币[7] 直销银行行业格局 -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从"三足鼎立"演变为中信百信银行"一枝独秀" 招商拓扑银行2022年终止筹备 邮惠万家银行被合并[8] - 行业面临三线竞争挤压:母行手机银行App 大中型银行手机App 以及微众银行 网商银行等原生互联网银行[8] - 行业存在规模不经济魔咒:高昂科技投入 风控建模成本和市场获客费用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足够资产规模覆盖成本[9] - 纯线上模式存在服务小微企业短板 产品与传统银行同质化 难以构建护城河[10] - 百信银行凭借中信银行金融底蕴与百度流量技术基因形成差异化协同优势[10]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 银行网点线上迁移完成 市场饱和导致传统获客模式边际效益递减[11] - 手机银行市场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数字化进入深水区[11] - 数字化成功关键在于能力内化与重构 而非组织分设[11] - 邮储银行整合邮惠万家线上运营经验 科技系统与人才队伍赋能全行数字化升级[12] - 数字银行创新需以更高效 更普惠方式服务实体经济 长期无法证明商业可持续性的模式必然调整[12]
抢人大战!银行秋招拉开帷幕,四大国有行招聘超7万人
券商中国· 2025-09-13 18:36
银行校园招聘规模与结构 - 四大国有银行2026届校园招聘合计超7万人 其中农业银行招募约21000人 工商银行招募约20320人 建设银行招募约16880人 中国银行招募约13280人[2] - 除国有大行外 股份行及城农商行同步开展招聘 例如上海农商行总行招聘管理培训生15人 业务培训生5人 FINTECH培训生60人[3] - 招聘岗位以境内分行为主 总行 直属机构 子公司及海外机构为辅 呈现多元化特征[2]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趋势 - AI 大数据等科技岗位成为招聘核心关键词 工商银行设立"科技菁英"岗位覆盖系统开发 数据挖掘等领域 建设银行远程智能银行中心招募数据分析及智能化平台建设人才[4] - 银行业重点培养"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 民生银行推出"STEM+金融"计划 优先招募理工科及金融工程背景学生[4] - 金融科技人才直接推动智能投顾 精准营销等创新业务 并强化银行科技自研能力与风控体系[4][5] 就业市场竞争与人才结构变化 - 银行求职竞争加剧 总行单个岗位可达数千人投递 基层岗位出现清北毕业生竞争现象[1][6] - 2026届国有大行校招规模较去年均缩减约千人 但对应聘者综合素质要求显著提升[6] - 行业出现"学历通胀"趋势 高学历人才涌入一线业务岗 但岗位适配性问题导致人才留存度下降[6][7] 岗位特征与职业发展挑战 - 一线岗位(如客户经理 柜面服务)侧重实操能力 但重复性工作易引发新人离职[6] - 银行需通过双轨发展机制 岗位轮岗及差异化激励提升基础岗位吸引力[7] - 随着普惠金融 绿色信贷等国家战略推进 一线岗位职责持续动态调整 需强化服务意识与稳定性[7]
每经热评|破解技术与业务“两张皮”困局 首席信息官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21:32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部分中小银行曾陷入技术与业务"两张皮"的困境。科技部门将大量精力投入到 IT架构的升级换代、系统的云化迁移中,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难以看到业务成效的显 著提升。深究其中缘由,在于这类转型仅停留在"上系统、建平台、用技术"的表面层面,过度关注工具 的引入与堆叠,缺乏以业务为核心的牵引和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最终导致价值产出微乎其微。 每经评论员李玉雯 时隔两年,郑州银行首席信息官(CIO)一职的"补位"工作提上日程。日前,该行发布公告,面向社会 公开选聘总行首席信息官。从岗位任职条件来看,公告对应聘者提出三项硬性条件:一是全面掌握银行 各类业务流程;二是深刻理解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三是曾主导或深度参与银行大型科技项目研发与实 施。 这一"技术+业务"的双线要求,深刻映射出当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角色定位的重大蜕变。过去,银行信 息科技部门大多扮演着"服务支撑"的角色,核心职责仅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响应业务部门提出的技术 需求。但随着数字化浪潮全面席卷,科技在银行体系中的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它从后台逐步走向前 台,从单纯的成本中心跃升为驱动价值创造的"战略引擎"。这一角色蜕变的关键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