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银行
搜索文档
那些年,银行追“过头”的潮流
新浪财经· 2025-10-22 14:43
银行过往互联网化尝试的回顾与现状 - 约十多年前,行业兴起通过“金融+互联网+生活”自建生态的潮流,催生了大量电子服务渠道,如WAP版手机银行APP、PAD版网上银行、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 [1] - 彼时财报中的热门词汇包括“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生态”、“金融科技”等,但这些概念现已过时,行业焦点转向AI与大模型 [1] - 经过十多年发展,行业自建“互联网生态”的成果有限,多数银行APP的用户体验不佳 [1] 直销银行的兴衰 - 近期多家银行关停直销银行,例如邮储银行吸收合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北京银行停止直销银行APP及网站服务 [3][4] - 直销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定位为不设实体网点,但其在母行体系中地位尴尬,用户体验类似“功能不全”的银行App且缺乏辨识度 [4] - 具体案例经营惨淡:邮惠万家银行从2022年成立至2024年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招商银行筹建的直销银行“招商拓扑”已于2022年“流产” [4] - 目前仅存的百信银行虽有百度背景,但2024年净利润暴跌23.74%,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差距显著 [4] 信用卡App的整合与表现差异 - 行业出现信用卡App与母行App的整合潮,例如中国银行官宣逐步关停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将其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3] - 部分银行的信用卡App跑出了较高的月活用户,例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但与互联网大厂级别的“生态平台梦”仍有较大距离 [5] - 不同银行的信用卡App命运迥异,有的月活数千万,有的则停服整合,反映了“金融+生活+互联网”生态梦的未竟 [5] 手机银行App市场现状与挑战 - 根据艾瑞报告,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5亿至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至4.6%之间,表明用户流量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存量阶段 [6] - 用户粘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下跌至2.70分钟 [6] - 流量见顶、功能同质化严重、操作体验不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减 [6] 行业转向AI的趋势与初步应用 - 行业潮流已从互联网转向AI,银行成为最早积极接入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行业之一 [8][11] - AI应用已从客服推进至代码、研发、经营、风控、办公等多个核心环节 [11] - 智能外呼系统等AI应用在营销推介、催收催缴场景被用于“降本增效”,例如顺德农商行、惠州农商行等地中小银行已陆续上线 [11] AI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核心问题 - AI技术的应用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及成果支撑其为银行业务“降本增效”的具体效果 [11] - 部分AI应用已显现“副作用”,如智能外呼系统若尺度把握不当,会因频繁的机器人骚扰电话给用户造成巨大困扰,且在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难以接入人工客服 [11] - 技术进步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是更重要的命题,银行的创新终须回归用户需求,基于用户需求实事求是地改善服务 [11] - 行业在互联网潮流中未成功的创新尝试,似乎未对当前AI创新的“行为逻辑”带来根本性改变 [12]
又一直销银行将“退场” 银行业从“渠道竞争”转型“生态竞争”
证券日报· 2025-10-10 23:53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股东大会通过吸收合并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议案 [1] - 吸收合并目的包括实现战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管理成本 [1] - 整合将邮惠万家银行的线上运营经验和业务资源整合到邮储银行 [1] 直销银行业务整合趋势 - 多家银行近年宣布关停或整合直销银行业务 例如北京银行直销银行App服务于今年6月迁移至母行手机银行App [2] - 直销银行主流模式为独立法人或事业部制 但未能形成完整服务生态和独特优势 服务与手机银行高度重叠造成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2] - 直销银行整体进入依托母行移动生态的融合发展新阶段 邮惠万家银行被吸收合并后全国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仅剩百信银行一家 [2] 行业数字化转型分析 - 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场景和技术架构上全面升级 能够满足用户全流程需求 使直销银行作为“过渡形态”的阶段性任务完成 [3] - 业务整合成为银行“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 [3] - 金融数字化终极目标是深度生态重构 而非简单渠道创新 [3] - 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需用好“线上+线下”服务优势 围绕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探索融入政务、生产、生活场景 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打造服务生态并提升管理水平 [3]
邮储银行将吸收合并旗下直销银行
证券时报· 2025-09-25 02:05
公司战略调整 -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中邮邮惠万家银行 后者独立法人资格注销 全部业务及债权债务由邮储银行承继[1]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 定位"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 采用"数据+场景"数字普惠金融模式[1] - 截至2025年6月末 邮惠万家银行资产总额120.05亿元 累计注册用户超2000万人[1] 行业转型趋势 - 邮储银行2022年将邮惠万家银行定位为"数字化转型试验田" 此次调整反映银行业从"多点试验"转向"全面融合"的数字化深度整合阶段[2] - 招商银行此前撤回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招商拓扑银行"开业申请并终止筹备 多家银行陆续整合旗下直销银行或数字金融子公司[2] - 直销银行作为线上线下协同创新模式 因产品同质化、获客成本高、难以满足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需求 独立存在价值被大幅稀释[1]
直销银行退场背后:行业数字化发展进入深度整合新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0:51
公司行动 -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法人资格注销 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客户权利和义务不受影响[1]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人民币 定位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 依托数据+场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2] - 邮惠万家银行财务报表已100%纳入邮储银行合并报表范围 吸收合并不会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不损害银行及全体股东利益[2] - 邮储银行承接的邮惠万家银行存量贷款、存款和资金业务规模较小 资金和贷款业务自然到期后不再续作 对未来业绩表现整体影响较小[2] 行业趋势 - 超20家银行陆续关停或整合直销银行业务 反映银行业向一体化运营转变的趋势[3] - 直销银行初期以线上化、低成本特性受关注 但独立存在价值已被大幅稀释 与手机银行相比面临产品同质化、获客成本高等挑战[3] - 行业从初期的多点试验转向当前的全面融合 直销银行退场标志银行业发展逻辑从粗放式渠道扩张转向精细化生态深耕[2][3] 战略意义 - 吸收合并有助于优化邮储银行管理及业务架构 巩固数字化转型成效 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4] - 整合将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推动技术、数据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加速数字生态银行建设步伐[4] - 邮储银行以此次吸收合并为契机 围绕科技能力、业务经营、风险防控三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生态银行[4] 数字化举措 - 夯实科技能力基座 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 深化采存储算用管能力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应用大模型等前沿技术[5] - 打造多场景智能应用矩阵 全面推进前台业务服务、中台产品风控、后台运营管理数智化转型[6] - 深化业务经营管理 外部围绕全客户全旅程全产品全渠道全场景重塑体验 线上以手机银行为核心 线下构建点+圈+网金融生态系统[6] - 内部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决策分析能力 赋能基层业务拓展 实现经营管理降本提效[6] - 筑牢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 推进数据安全精细化管理 提升风险识别与安全分析能力[6] 转型基础 - 邮储银行已完成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公司业务核心系统及信用卡业务核心系统的全面上线[4]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内外部多维数据 在主动授信、场景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成效[4] - 搭建数字普惠5D(Digital)体系 创新推出主动授信专属产品[4]
直销银行,溃败无声
36氪· 2025-09-24 19:27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于9月23日公告将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承继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及其他权利义务[1]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背景与定位 - 邮储银行于2020年底获批筹建直销银行 旨在将其作为数字化转型抓手和"试验田"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3] - 该行2022年6月正式开业 运营仅三年多即被合并[3] 邮惠万家银行经营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注册用户约2000万 总资产规模120亿元[3] - 2024年存贷款余额大幅收缩 不良率从2.28%升至6.66% 信用减值损失达4.31亿元[6] - 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净亏1.62亿元 2023年净亏2.63亿元 2024年净亏4.15亿元 累计亏损超8.4亿元[7] - 2025年7月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罚425万元 相关负责人被罚17万元[7][9]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国内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发展不顺 百信银行后第二家迟迟未开业[4] - 招商拓扑银行2022年撤回开业申请[4] - 2024年百信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23.74% 不良率上升0.14个百分点[10] - 民营银行2024年净利润187.76亿元同比下降8.14% 不良指标创历史新高[11] 直销银行模式困境 - 直销银行作为无物理网点互联网业务模式 2013年由北京银行首创 2017年数量达114家[12][13] - 多数直销银行仅是母行部门 缺乏资源争夺能力 沦为产品线上销售通道[13] - 手机银行App成为主流服务渠道 直销银行App截至2025年7月仅剩10余家 不足巅峰期十分之一[13][15] - 北京银行2025年退出直销银行市场[15] 战略调整与行业趋势 - 邮储银行指出手机银行为主要服务渠道格局已形成 合并旨在实现战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15] - 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 消费不振、息差收窄、市场竞争加剧使行业承压[10]
直销银行退场,邮储银行为何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36氪· 2025-09-24 15:57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于9月23日公告将100%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注销 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客户权利和义务不受影响[1][2] - 吸收合并原因包括战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管理成本 邮储银行数字化能力提升 手机银行已成主要服务渠道 合并可整合线上运营经验和人才队伍 减少运营成本[4][5][6] - 邮惠万家银行2024年末总资产128.28亿元 亏损4.15亿元 不良贷款率6.66% 业务规模较小 吸收合并对邮储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实质性影响[8][10] 直销银行行业发展态势 - 直销银行2013年落地中国 具有机构少、人员精、成本低特点 曾被视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方式 但随数字化深度转型 其价值被稀释[1][2] - 行业从"粗放式渠道扩张"转向"精细化生态深耕" 超20家银行关停或整合直销银行业务 拓扑银行被终止筹备 标志数字化发展进入深度整合新阶段[1][2][3] - 直销银行面临产品同质化、获客成本高挑战 难以满足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需求 与功能强大的手机银行相比竞争力下降[3] 普惠金融市场环境变化 - 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末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14.6%) 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 覆盖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2025年6月末余额达35.57万亿元(同比+12.3%)[6] - 大小行贷款利差缩小 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低至2.94% 股份制银行利率为3%多 农商行和城商行多在4%以下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基本解决[6] - 低利率时代银行经营承压 小银行合并重组成大势所趋[7] 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举措 - 公司以金融科技驱动业务创新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整合内外部数据 在主动授信、场景普惠金融等方面成效显著 搭建数字普惠"5D"体系[9] - 合并后将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推动技术、数据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加速"数字生态银行"建设 包括夯实科技能力基座和深化业务经营管理[9] - 线上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打造个人客户经营主平台 线下以网点构建"点+圈+网"金融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数字化风控和数据安全管理[9][10] 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 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14.57%(较上年末+0.13个百分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2%(较上年末+0.96个百分点) 显示稳健抗风险能力[11]
又一家直销银行退场
第一财经· 2025-09-24 10:41
公司动态 - 邮储银行宣布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注销 其全部业务和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3]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 定位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 [3] - 吸收合并事项不会对邮储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因邮惠万家银行财务报表已100%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5] - 邮惠万家银行业务规模较小 存量贷款、存款和资金自然到期后不再续作 对邮储银行未来业绩影响有限 [5] 战略调整背景 - 邮储银行近年加大金融科技投入 数字化和集约化能力快速提升 手机银行已成为主要服务渠道 [3] - 吸收合并旨在有效利用资源 降低全行运营成本 优化管理及业务架构 巩固数字化转型成效 [3][4] - 直销银行面临产品同质化与获客成本高挑战 难以满足市场对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的需求 [4] 行业趋势 - 直销银行初期因线上化、低成本特性受关注 但独立存在价值已被大幅稀释 [4] - 近年来超20家银行陆续关停或整合直销银行业务 反映银行业向"一体化运营"转变趋势 [4] - 邮储银行调整并非个例 属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3]
又一家直销银行退场
第一财经· 2025-09-24 10:30
邮储银行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 - 邮储银行于9月23日公告宣布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注销 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客户权利和义务不受影响[2]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 定位为"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3]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邮储银行此次调整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旨在有效利用资源并降低全行运营成本[3] - 直销银行因产品同质化、获客成本高面临挑战 难以满足市场对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已有超20家银行关停或整合直销银行业务[4] - 吸收合并有助于优化邮储银行管理及业务架构 巩固数字化转型成效 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4] 财务影响分析 - 邮惠万家银行财务报表已100%纳入邮储银行合并报表范围 吸收合并不会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5] - 邮惠万家银行存量贷款、存款和资金业务规模较小 资金和贷款业务自然到期后不再续作 对邮储银行未来业绩影响较小[5]
邮惠万家银行拟并入邮储银行,独立法人资格将依法注销
新浪财经· 2025-09-23 21:17
公司战略调整 - 邮储银行将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 邮惠万家银行法人资格注销 其全部业务 财产 债权债务及其他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客户权益不受影响[1] - 该事项已通过董事会审议 需提交股东大会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 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实质性影响[1] - 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于2022年1月 注册资本50亿元 定位服务三农 助力小微 普惠大众[3] 行业整合趋势 - 邮储银行此次调整属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普遍现象 2023年以来至少19家银行整合直销银行服务 包括民生银行 汉口银行 东莞银行等[1] - 北京银行于2023年5月26日公告将直销银行APP服务整体迁移至手机银行 并于6月25日完成迁移[1] - 直销银行成立初衷为通过无实体网点纯线上服务打破地域限制 2019年全国数量达116家 其中城商行占53.3% 农商行占24.4%[1] 业务效率优化 - 吸收合并有助于优化管理及业务架构 巩固数字化转型成效 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1][3] - 整合后可吸纳邮惠万家银行人才队伍与优秀经验 对线上业务形成强力补充 实现"1+1>2"发展合力[3] - 直销银行面临产品同质化与获客成本高挑战 难以满足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需求 独立存在价值被稀释[2] 数字化转型举措 - 夯实科技能力基座 提升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 推进前台业务服务 中台产品风控 后台运营管理数智化转型[3] - 深化业务经营管理 围绕全客户 全旅程 全产品 全渠道 全场景重塑体验 提升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4] - 筑牢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 强化数据安全精细化管理 提升风险识别与安全分析能力[4]
江苏银行葛仁余:算法董事长的“赛点时刻”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20 08:04
数字化转型成效 - 公司通过"苏超"体育营销实现品牌曝光与业务增长,2025年6月江苏银行APP在iOS平台下载量超15万,跃居上市银行首位,赛事专区日均访问量突破200万次[6] - 公司数字化基础支撑流量洪峰,成熟的数字化系统避免了卡顿与延迟问题[8][9] - 2025Q1江苏银行APP综合得分56.95分,在商业银行中排名第16,城商行中排名第2,月活跃用户711.81万位居城商行第一[15][16] - 公司近十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16%和12.86%,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8.78%,净利润同比增长10.97%,跑赢行业平均水平[28] 数字化产品与服务 - "苏银金管家"云财资平台2023年上线,截至2024年末服务近10万户企业,提供财资、薪税、票据等一体化服务[12] - "苏银e链"金融服务体系2022年推出,至2024年末信贷余额超2000亿元,覆盖生产、采购、销售等多样化场景[12] - 公司自主研发176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平台"智慧小苏",应用于客服、文本生成等多个场景,成为国内首家将AI大模型投入实际运营的区域性银行[13] 领导层与技术背景 - 董事长葛仁余拥有深厚信息技术背景,曾任职建行和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门,2013年加入公司后主导多项数字化产品研发[19][22][23][24] - 葛仁余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委员会,启动"智慧金融进化工程",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26][27] - 葛仁余提出未来三年实现全行数字化思维方式、业务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转变,致力于打造"智慧银行"[28] 风险与挑战 - 2025年2月起公司连续挂牌9期个贷不良资产包,合计未偿本息规模达147.23亿元,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44.21%[35] - 不良资产主要来自网贷平台借款,涉及约70多万户借款人,两轮拍卖流拍显示处置难度大[36] - 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近30亿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明显下降[40] - 2024年公司共收到27张罚单,累计罚没超500万元,2025年6月深圳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款200万元[40][41]